《中国好声音》传播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瓮春秀 055

《中国好声音》的传播学分析

中国好声音似一阵狂热的龙卷风,席卷我国的大江南北,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场音乐风暴发生的原因。我觉得“认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不仅主持人专业认真,尽管一再被媒体和公众调侃“卖凉茶”,但不妨碍其执着依然,再加上漂亮的“贯口”,人气扶摇直上。还有,学员在认真地唱歌,导师在认真地“转椅”。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节目的创编者,他们认真地从国外引进版权,认真地从国外进口国内无法生产的最重要道具——转椅。他们的音响系统据说也是花费不菲,这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水准。“中国好声音”从一开始就被定位成一个专业的励志的音乐节目,凭借整个节目组这种认真的精神,他们大体做到了。下面就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一下它“一夜爆红”的原因。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众角度出发来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它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因个人的兴趣和要求而定,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和愿望。但该理论脱离了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受到传媒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没有“奇装异服”,没有矫情的PK环节,也没有夸张渲染,《中国好声音》的选手们只是靠着实力和诚心去打动评委和观众。辽宁彰武县女孩黄鹤光脚站在舞台唱歌,她说“觉得特别踏实、舒服”。而“云南哈尼族王子”李维真,个子不高,相貌不扬,常常受到城里同学欺负,但在节目中放声歌唱,所有人为之鼓掌叫好。还有张玮、赵露、黄勇等诸多选手,虽然“草根”,但他们的声音让人“头皮发麻”。

观众普遍表示,中国之大,人才辈出,藏龙卧虎,民间有许多好歌手。这些歌手远比很多娱乐公司包装出来的歌手优秀得多。电视综艺节目过多的煽情桥段早已让人厌烦,而以平凡真实的故事为切入点,更适合观众今天的口味。中国好声音》会让观众幻想:“如果是我,会为哪一个声音转身”?这种人心底里置换角色的心理诉求是不会变的。尽管会对选秀、炒作等觉得审美疲劳甚至厌烦,但只要这个好奇的心理诉求还在,这片文化市场永远都还是一片蓝海。

二、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该理论告诉我们,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研究显示,市场标准是信息选择中“把关”的重要标准,如果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产品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市场标准并不是惟一的标准,因为传媒组织除经营目标外,还有自己的宣传目标和社会目标。充当“把关人”角色的媒体工作人员,其价值观直接关乎节目的健康,及对受众的正确引导。“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把关人”做出正确的取舍,而不是无休止地刺激人们的欲望和泛娱乐化。《中国好声音》品牌定位于“草根”和“专业”两大概念。“草根”概念是不分行业,不问出处,不论外表美丑,不谈高低贵贱,只为寻找被现实埋没的好声音。最大限度地挖掘选手的艰辛往事和人情世故式的道德加分,尽力做到选手的背景真

实,观众可以在优秀且幸运的选手身上,寻找某个基于草根特征的共鸣点,看到平凡的自我,将埋藏心底的冲动和梦想置于电视现场感营造的认同情境中。“专业”概念是不分业余歌手和职业歌手,只为寻找被社会沉寂的好声音。力避绯闻、毒舌、拜金、造假等卖点的低俗炒作,在人情世故与专业定位上寻找最佳平衡,传递有价值观的正能量,建立更富文化内涵和社会担当的娱乐节目品牌。

这种积极向上的栏目定位,一开始就规避了《超级女声》等以往选秀节目所遭遇的政治风险。甚至有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高长力公开表态:“《中国好声音》火,因为导师是顶级的,来唱歌的老百姓的声音也是顶级的。”知名媒体人刘春也为这档节目喝彩:“它在精彩好看动听的同时传递了正能量。中国电视,呼唤正能量。”在收视率为王的时代,审美和审丑有时候不分彼此,为了博眼球、博话题,狗血被视为创新、雷人被视为创意、低俗被视为真实、肉麻被当成有趣,唯独缺乏真正的诚意。诚意不仅是用心制作节目,更多是要让一档节目传递正面的精神力量,给那些锲而不舍追逐梦想的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媒体到底应该担当怎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坚守怎样的价值观,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弘扬的主流价值观里,电视相亲倡导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态度,而目前部分电视节目片面追求收视率带来的经济效益,背离主流价值观,忽视“把关人”应有的责任,造成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三、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成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电视史上,可能也没有《中国好声音》这样强大的评委(导师)阵容,把刘欢、那英、杨坤、庾澄庆这四位均登鼎天王天后的人物放在一个节目中,这实在是分量太重了。有人甚至形容他们四人加起来起码算是1.5个国宝级艺术家。据知情人士透露,仅仅导师的费用就占去了2000万,而这些导师绝对不是选秀节目中的“评委”,他们四人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例如未来会带领队伍亲自亮嗓“参战”。而为了配合节目的可看度,四人的“脱口秀”也是节目最大的“戏码”。四大导师陷入“抢人混战”,一同转椅大喊“I want you”事实上才是该节目的精髓。由这些专业的老师在竞争中来评定结果,取消大众的评审,选手更是全国地毯式搜索出的“精英”,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音乐比赛。

四、“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假说最初是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提出的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作了全面概括。她指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会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人数增加时,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而选择与主导意见趋同。同时,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再加上对持异议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于是,形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