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P4-5)
推广工作的内容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拓展到生产和生活的综合咨询
农业推广已经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范围进入到农村居民以及一般消费者生活的领域,工作范围由单纯的生产技术性逐步向经济性和社会性发展。由于农民、农业、农村三位一体,当农业推广工作对农民和农业进行指导活动室,其内容自然无法排除包含农家生活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信息。eg.家庭经济咨询活动在很多地区已成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推广对象范围扩大
农业推广的对象由农村民众拓展到除此之外的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和一般消费者;
③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远化
目前世界影响较大的农业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社会团体型、企业型、自助型5种类型;
④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式
推广工作更加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引进行为学和心理学,旨在诱导推广对象其行为自觉自愿改变
2.框架模型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P15
农推广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而系统图,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即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目标群体),前者是推广人员、组织结构及其所处的的生存环境,后者是推广对象(农村农民为主)、社会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与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通过沟通和互动联系起来;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政策和法律环境、政府机构设置与组织体系、经济与机构性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农村区域环境等。
3.农业创新采用过程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运用。P22
1)认知阶段:农民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了某项创新的存在,但是没有获得详细信息也不知道它的价值,所以在农业推广宣传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推广项目的价值和更具体的信息;
2)兴趣阶段:当农民了解到某项创新与他的生活相关,并对他有利时,他就会对此项创新感兴趣,并且向不同的人打听消息,那么在推广工作中要加强咨询服务工作,加强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
3)评价阶段:一旦或得了该项创新的相关信息,农民就会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价,因此在推广工作中可以优先找合适的示范户,增加可信度;
4)试验阶段:农民经过评价确认了创新的有效性,决定小范围实验的阶段,这是推
广组织就应该协助农民使他们可以获得有关的技术;
5)采用(放弃)阶段:实验结束后农民根据实验的结果决定采用还是放弃创新的阶段,所以要增加创新的可靠度和稳定性。
4.影响创新采用率的因素有哪些?P28-31
A.创新的特性,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共有以下5个特性
①相对优越性:创新比其要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程度,创新一定要在某方面有相对优势;
②一致性:创新一定要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的需要相适应;
③复杂性: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越简单越容易被接受;
④可实验性:某创新可以小规模实验的程度
⑤可观察性:某创新的成果越明显越容易被推广
B.创新决策的类型:权威决定型,个人选择型,集体决定型,在决策速度上第一个最快,第三个最慢
C.沟通渠道的选择:主要有大众传媒和人际沟通
D.社会系统性质: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社会结构,如家族系统一般是权威决策型
②系统规范,主要是文化、宗教等规范
③意见领袖关系,一般社会系统中的意见和决定由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出来
④沟通网络,良好的沟通网络有利于创新成果的扩散
⑤创新的结果,由于采用或拒绝采用某项创新后个体或社会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
E.行为变革者的努力程度
5.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P17
6. 如何根据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规律做好农业推广工作?P18-21
6. 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P56-57
需要是人们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中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按农民的需要进行推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也是行为规律所决定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推广中的指导作用有:
1.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推广人员应用对不同地区(发达、一般、落后等)和不同个体(生产水平高低等)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如边远地区首先解决的是温饱问题,针对问题提供适宜的技术,实施地膜玉米温饱工程,对
小康水平地区,则应该考虑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所谓需要的主导性就是在众多的需要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较大的效果。
7. 期望激励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P59-61
所谓的行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它对农业推广工作的知道意义有:
1.正确的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期望理论标明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目标的确定是增强激励力量的重要环节,在确定目标时尽可能的在组织目标中能够包含更多的农民的共同要求。使农民可以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能更好的把组织目标与个人利益高度联系起来,否则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削弱
2.认真的分析农民的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根据不同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你的项目对于农民来说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其效价越高,其激励力量也就越大,反之,则会使农民产生抵触情绪;
3.提高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增大期望值,到头来却没有实现会反遭心理挫折,低估了,容易使人泄气,影响信心。所以要对期望值有个恰当的估计,同时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排除不利因素,创造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
8. 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及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P65
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有:
A.共同的目标利益
B.合理的奖惩制度
C.自然义务领导人物
D.亲近和友爱
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服从、从众、相容、感染与模仿
9. 如何利用农民群体的心理定势做好农业推广工作?
在农民的行为改变的过程中,首先是知识改变,态度改变,再是个体行为的改变,而群体行为的改变是最困难,最费时,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农民的群体行为改变心理一般表现为服从,从众,相容,感染与模仿的规律;在农民群体行为改变首先是群体意识的培养,并把群体意识上升为集体主义意识,然后发展为群体行为的改变。根据以上的规律与农民心理,可以进行如下的农业推广工作:
A.采用法律法规,行政命令,规范标准等方法和手段改变和影响农民的行为;
B.在农业推广工作中选择科技示范户,在农村一般都会有带动型,追随型和潜力开发型农民,选择带动型的农民使用新的科技成果,在取得了成果后使其他的追随型和潜力开发型的农民也自发的追随,利用农民的追求利益和从众的心理进行推广工作;
C.注意新科技成果,新方法的显性成果的比重,可以看见的成就更容易被农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