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新部编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江阴市成化高中吴菊珍
一、导入
今天教室里多了听课老师,大家紧张吗?先讲个笑话调节一下气氛吧:有个领导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发言,讲到某句话时,台下顿时哄堂大笑。领导生气了,
又是拍桌子又是敲话筒,骂:“笑什么!年轻人不好好学习可不是什么好事,现
在连和尚也都有文凭,何况干部呢?”台下人一听,笑得更厉害了。这位领导到
底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引得大伙发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出领导闹笑话的原因)
这位领导没断准句,在工作中闹出了笑话。我们也由此看出,不同的断句,
意思也截然不同。大家不妨再看看这句话(投影,让学生自己体会)好,为了避
免扭曲意思,闹出笑话,我们真的不能小看断句了。那么,何为断句呢?
二、介绍断句及《考试说明》对断句的考查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古文原是不加标点的,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在句意结束时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从提高文言文
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就需要练习断句。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据之一。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这对培
养我们的文言语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7年北京高考语文卷第11题就出现了这种题型。(投影)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文言断句题将出现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实质上,这两个考查点是
密切联系的,能正确断句了,文段大致内容就能理解了。所以重点还是在前者。
我们最近的一些练习卷中已出现了相关的题目,但是大家做下来的情况却不是很乐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准确地为文言文断句呢?今天我们就结合例题一起
来探讨一下。
三、结合例题,介绍方法。
请大家看下面一段文字(投影)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
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
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愬:同“诉”,诉说,诉苦。
③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④纺:系。
(一)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都应该是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
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
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正确断句的基础。下面,同学们就大声自由朗读,抓住文
段中的重要实词,了解文意。
提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明确:属记叙性文段。
记叙性文段就会有人物事件,那我们先来抓住这些主要之点。
提到的人物:董叔,叔向,董祁,范献子。这样断定文中共提到四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得是董叔想通过与范氏的婚姻关系往上攀援。
再看结果。董叔自取其辱,还被曾劝阻过这门亲事的叔向奚落了一番。
这样,我们完成了第一步基础工作——读文段,通文意。
(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
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
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
标名(代)词,定主宾。我们不妨一起来找找例题中的名代词,先把其中的一些
断句工作完成。
(三)理解古文大意是抓关键实词,古文中的虚词也不能忽视了,因为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1、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
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
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
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
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
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看虚词,找位置。明确了这个规律,我们再接着完成我们的断句工作。
(四)实词虚词都在断句中派上了用场,那句式对我们有没有帮助呢?当然有。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这些固定句式,我们在断句时就要看清楚,千万别在不
需要划斜线的地方去划条线哦,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
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的
依据。
我把这一步总结为明语法,辨句式。我们例题中没有涉及到上述特殊句式,那我们就跳过去,接下去看方法。
(五)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
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