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气分析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研究 •

189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是由于患儿甲状腺先天性缺陷或因母孕期饮食中缺碘所致,前者称散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后者称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是儿科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

世界各地新生儿筛查的结果表明,先天性甲低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差异较小,约为1∶4000。我国对1995年至2001年出生的580万新生儿疾病筛查汇总资料显示,我国先天性甲低的发病率为1∶3009。本组资料的CH 发病率为1/778,明显高于相关文献报道。其原因系我市地处山区,可能与碘缺乏有关,也可能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人群缺碘与CH 的相关程度如何等,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本组资料显示1996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虽然起步较早,但筛查率很低(年平均筛查率为35%)。提示我们要做好宣教工作,使各级领导和群众都能充分认识到新筛的意义。把积极支持和参加新筛当作自觉行为。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新筛,并印制新筛画张贴于医院病房,向孕妇发放新筛通知书。

参考文献

[1] 伍细言,王华,黄定梅,等.湖南省106224例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

功能减低症筛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7(1):42-44.[2] 顾学范,王治国.中国 580 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

功能减低症的筛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2):99-102.[3] 杨茹莱,毛华庆,曹莉佩,等.浙江省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

退症与苯丙酮尿症的筛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6):436-437.

[4] 樊欣,周晓军,吕惠敏,等.重庆市新生儿疾病筛查12年结果回顾

性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

[5] 赵学武,卢丽颖,韩宝生,等.河北省2004年新生儿苯丙酮尿症与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发病现状分析[A].第二届国际妇幼保健学术会议暨2006全国妇幼保健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6] 余尔玲,李晓丽,胡克兰,等.成都市203403名新生儿先天性甲状

腺功能减低症筛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6):540-542.

影响血气分析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刘 沛

(河南省镇平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4250)

【摘要】目的 对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因素和对策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检验科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进行血气分析检验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血气分析的结果受患者状态、标本的采集以及存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结论 树立起质控意识,严格把关,做好标本采集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检验结果。【关键词】血气分析;影响因素;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07-0189-02

临床上对动脉血不同类型气体和酸碱物质进行分析的过程既是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技术是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今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项目。其作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病情监测方法,一直在急诊、呼吸衰竭、外科手术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各种危重病抢救与监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6]

。伴随着急诊医

学的不断发展,血气分析检测结果对医生临床诊断及治疗起着愈来愈直接的导向作用。现收集我院检验科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进行血气分析检验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检验科进行血气分析检验的28例患者,均由临床医师提出血气分析检验申请,由检验科医师抽取送检。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心血管病患者8例,神经系统疾病6例,其他系统疾病4例。1.2 方法

1.2.1 血气分析仪采用PO 2、PCO 2、pH 电极检测动脉血中的PCO 2、pH 、AB 、SB 、STPH 等15项指标。

1.2.2 选用5mL 的玻璃空针以及一次性采血器上的针头即可。用0.5mL 的肝素于采血前均匀涂于针筒壁四周,需将多余的肝素排出。涂抹时应注意肝素用量不可过多,血液标本也不可过少,如肝素过多或血液少于1mL ,则会造成稀释性误差。采取血液标本后要认真混匀,将注射器拿在手中慢慢滚动1min ,并注意要上下翻转5次,使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匀,操作时动作一定要慢,以免溶血。

2 结 果

进行血气分析检验的28例患者中,25例患者均采血检验成功,3例检验结果出现偏差,成功率达89.2%。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3例患者中,1例误采静脉血;1例因采血方法不妥导致标本出现溶血;1 例抗凝剂用量不合适。3 讨 论

3.1 动脉血气分析的重要性

动脉血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血液中参与气体交换及与呼吸有关的氧和二氧化碳,其检验结果不仅是呼吸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的监护以及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疗效分析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还对给予患者吸氧浓度多少以及如何进行药物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血气分析前标本的误差则对检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并使标本的误差降到最低,是保证动脉血气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3.2 影响动脉血气标本质量的因素及对策3.2.1 正确填写血气分析申请单

血气分析申请单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一部分医师不注意填写或者填写不全也会影响到血气检验的结果,因此临床医师应注意正确填写申请单:①一般项目: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当天测量的血压以及呼吸情况,医师临床诊断,采血时间(采血时间应注意具体到年、月、日、时、分);②重要项目:患者的体温、血红蛋白以及给氧浓度(吸氧状态下);③如有必要还应注明对

190• 临床研究 •

血气分析检验有重大影响的治疗措施。如输入大量碱性或酸性药物,上呼吸机以及气管切开或插管。

3.2.2 患者状态的稳定性

采集血液样本时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不容忽视的,若患者因精神紧张而呼吸加快发生通气过度则会导致PaCO2降低,反之若患者因害怕疼痛而屏住呼吸发生通气不足则会导致PaCO2升高。因此,在采样时应注意提前与患者解释采集血液的作用,以及发生问题的后果,使之保持情绪稳定,穿刺时要准确到位,一针见血,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如遇非卧床患者可让患者卧床休息3~5min后再进行采样,正在哭闹的婴幼儿则不宜采集血样。

3.2.3 采血部位的选择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氧分压相差过多,因此临床上进行血气分析检验时均不采用静脉血。对于采血部位的选择在理论上来说全身任何动脉均可,而较为理想的部位则是血管表浅易触及、穿刺方便的部位。桡动脉是最为理想的采血部位,临床上采血做血气分析通常都是采集此处部位。如桡动脉穿刺不成功,则可选择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以及颞浅动脉,颞浅动脉主要用于采取婴儿血液标本时。

3.2.4 治疗因素

对于使用酸碱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应在用药后30min进行采血,以便反映治疗效果;对于应用高脂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脂肪乳等),会影响PaO2电极的灵敏度,干扰血气测定,因此应在输注完毕12h后进行采血。吸氧以及吸氧的浓度对PO

2

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采血前应停止吸氧。如遇病情不允许的患者,采血时应注明吸氧浓度,以识别当前患者的PaO2、PaCO2值的临床意义。

3.2.5 存放时间

血液即使抽取在注射器内也会继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标本的存放时间对血气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标本温度也会影响到血气参数,所以抽取血液标本后应及时送检,一般从采集标本到完成测定的时间不宜超过30min。若不能及时送检则应将标本存放于0~4℃的冰箱内,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h。

血气分析是临床上重要的病情监测方法,其检验结果直接影响着临床上医师对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必须树立起质控意识,严格把关,做好标本采集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2008:74.

[2] 边俊,陈玲,傅丽娟,等.血气分析样本的采集及误差分析[J].中华

理杂志,1997,32(4):225-226.

[3] 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575.

[4] 张云红,赵建梅.血气分析标本的质量控制[J].大理学院,2006,27

(6):60-61.

[5] 杨海霞,武喜华,白云风.桡动脉穿刺做血气分析的方法与体

会[J].泰山卫生,2007,31(1):18-19.

[6] 王冬梅.肝素浓度、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J].实

用医技杂志.2003,10(9):1010-101l.

经DSA证实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8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李高华王翠琴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辽宁抚顺 113008)

【关键词】小脑后下动脉闭塞;脑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07-0190-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临床资料

男6例,女2例。发病年龄43~75岁,平均65.6岁。既往患高血压病5例,糖尿病4例,脑血管病4例,吸烟4例,冠心病5例,心房纤颤2例。

1.2 临床表现

活动中起病6例,静止状态下起病2例。8例均有眩晕,头痛6例,小脑共济失调5例,声音嘶哑3例,同侧面部感觉减退1例,对侧躯体感觉障碍1例,交叉性感觉障碍1例,同侧Horner征1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头颅CT检查示小脑半球后下部梗死2例,其余6例及脑干均未见异常。头颅MRI小脑半球后下部梗死5例,合并延髓梗死1例,双侧小脑半球后下部梗死1例,单纯延髓梗死2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同侧小脑后下动脉闭塞7例,双侧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例,合并同侧椎动脉闭塞2例,椎动脉剥离1例,一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2例,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起始段狭窄1例。

1.4 预后

经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降纤、降颅压对症治疗后,7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日常生活不受限,仅留有轻度眩晕、感觉障碍后遗症,1例(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仍有明显阵发性眩晕,1个月后行支架植入(狭窄明显达85%),症状缓解。

2 讨 论

2.1 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及其闭塞的临床表现

小脑后下动脉(PICA)是椎动脉分支中变异最多的动脉,可发自基底动脉或一侧椎动脉,或自基底动脉发出2支PICA。PICA与小脑前下动脉的分布范围呈互补性。因此,很多PICA分布区梗死实际上是椎动脉病变所致[1]。PICA分布区梗死有四种临床表现形式:①无症状性梗死;②延髓受累可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Wallenberg综合征;

③PICA远端分支(如一侧内侧支)闭塞可引起小脑后内侧基底部孤立性梗死,单纯表现为持久的眩晕及侧冲。当双侧PICA内侧支闭塞(一侧PICA发育不良由对侧同名动脉供血,梗死累及蚓部和两侧小脑的连接区)时,除出现与躯体活动相关的、持久的眩晕、频繁恶心呕吐和平衡障碍外,还伴有躯干后倾、阔基步态以及水平或旋转性眼球震颤。致命的大面积小脑梗死常伴有脑干受压及急性梗阻性脑积水。2.2 小脑后下动脉梗死诊断的影像学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