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术概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山武术概略
晏西征
一、源流
梅山武功是当今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中历史最为悠久,并能很好地保留古传武术功法与技击精髓的优秀武术流派,她朴实无华、不尚花俏、功技并重、注重实战。

古梅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地跨新化、安化、冷水江全境,及新邵、涟源、隆回、溆浦、桃江等县市的部分地域,莽莽苍苍,绵延千里。

梅山武功以地为名,发祥于古梅山域内的新化县,其起源可以上溯到远古氏族部落时期,正式形成流派拳种则是宋代末期。

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炎黄时期,与黄帝齐名的远古战神蚩尤即出于新化大熊山(古称神山或大神山),当时,居住在中华大地的许多不同的氏族部落,为争夺渔猎之地,不断地进行战争与兼并,传说中的蚩尤好兵善战,作五兵(戈、朵、戟、酋矛、夷矛),带领自己的族人通过不断地扩张、兼并,逐步形成了地跨江淮流域的庞大部落集团——九黎部落,古梅山人以实战为主,不尚花俏的武术,便在此时初具雏形,后世梅山武功传人尊蚩尤为始祖即源于此。

随着九黎部落的不断强大,又向北扩张,战胜了先进入中原的炎帝所属共工部落,最后与黄帝“战于逐鹿之野”,蚩尤
战败身死,九黎部落逐渐解体。

遗族向南回迁,其中一支退至江淮、洞庭一带,组成新的部落集团。

史称“三苗”或“有苗”,至禹帝时,三苗最终战败,部族再次分化,其中一支退至峰高林密,可渔可猎,有险可守的古梅山,开始了力抗王权的“化外蛮夷”生活。

史称“梅山蛮性剽悍,历不服中土”。

北宋以前,历代王朝为使四方臣服,统一版图,屡屡发兵征伐而不获,而梅山人则更是愈杀愈不服,在征伐与反抗的循环中,练武成了每一个梅山人的生活内容之一。

宋吴政尧在《开远桥记》中对当时的梅山描述道“……民居十峒之中,食则燎肉,饮则饮藤,衣制斑斓、言语诛离、出操戈戟,枕居铠弩……”。

也就是说,在宋朝抚定梅山之前,梅山人仍是以渔猎为主,农业生产尚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恶劣的生存环境与频繁的战争,使梅山人不得不“出操戈戟、枕居铠弩”,正因为这样,人们必须勤练武功才能保证生存,梅山的所有成年人都是猎手与战士,这一时期(北宋之前)的梅山武功乃是全山峒民的公产,是一种纯军事化的格杀技能,而练武的组织和领导者就是各峒峒主,传授武功的除了峒主还有族中的勇士与巫师。

提起巫师,许多现代人都嗤之以鼻,视其为封建糟粕,却不知“巫文化”的历史远比“封建”要久,源于苗蛮的巫事祭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

在古代梅山,巫师主要负责峒中祭祀活动的安排与主持,掌管医药,武功与文史的研究与
传承,在峒中的地位不下于峒主,峒中大小事务皆须有其参预,梅山武功中许多功法即为他们所创,如上刀山下火海的“铁牛水”、“雪山水”,快速救治创伤的“封刀接骨水”等,在当时尚是巫师们的专利,因此,古代梅山的巫师对梅山武功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促进作用的,但也对后世梅山武功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巫师们故弄玄虚的习惯,为梅山武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后世的习练者多走了许多弯路,又如巫师们的垄断保守意识,直接造成梅山武功流传不广,缺少系统的理论著作传世,在中国武术流派中失去了应有的位臵,等等。

综上所述,最早的梅山武功,起源于渔猎劳动,是梅山人为了生活、生存而与自然争斗的必然结果,成型于人与人的战争。

到了宋代,由于多次派兵攻打梅山而不获,至宋神宗熙宁初,朝庭又派章惇为荆湖南北路察访使,负责“开复荆湖南北江蛮和梅山蛮”。

章惇力主兵攻,而湖南转运副使蔡煜则建议:“此役不可以兵力亟成”,并上奏朝庭“蛮酋宜以祸福开导,使为士民,授以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臵吏,使之有政”,神宗以为然,诏蔡煜、章惇“合谋经制梅山事”。

惇欲夺功,先以兵攻梅山,失利,退军沩山密印禅寺,得住持长老颍诠及僧人绍铣入梅山宣讲佛法,并劝谕峒酋,终使梅山峒酋感悟,“解发稽首,率众出降”,自此,梅山纳入大宋版图,在上下梅山分臵新化,安化二县,梅山峒民除西迁者外,全都就地安臵,朝
庭以王化政治使梅山各峒逐步分化,梅山各峒集众练武以抗朝庭的活动正式终止,梅山武功亦从全族统一训练的军事格杀型武术转型为自发训练的民间武术,同时,随着与外界交往的逐步加深,当时一些民间结社习武的形式亦进入梅山,以梅山大战神蚩尤为名的习武组织“蚩尤社”随即诞生。

“蚩尤社”后又称“五郎社”、“梅山教”,至元末改称“黑虎教”一直延用至今。

至于蚩尤社为何又称五郎社,民间传说有诸多版本,可信度高的应是避朝庭对蚩尤之忌,在中国历代王朝,蚩尤一直是犯上作乱的反派典型,作为蚩尤故里的梅山人更不能以此犯忌,便请出了梅山的另一神奇人物——被后世称为“梅山公公”的张五郎。

张五郎,在新化史志中没有其人其事的记载,但民间传说甚多,现今在新化,安化的山野乡村仍可见其塑像,亦可听到他的传说故事,不但梅山武功的传人尊其为祖,县内的猎户,匠人亦尊其为祖师爷,以“梅山公公”称之,据传,其人能手伏老虫(猛虎)生裂野猪。

尝于江中捕杀吃人巨蛟,猛畜见之有若天敌。

每于日出之前,在山顶岩石上摆一头朝下、臀朝上、上身自两膝处倒折、一臂下伸、并食中二指点地,身体悬空的古怪姿势,(后世梅山公公张五郎塑像即此形象,称为翻天倒地张五郎)其人在梅山多有不畏凶险为善助人、扶贫济困之举,梅山人感念其功,尊其为梅山守护之神。

以“五郎”为名结社练武,(后因避讳,又改称梅山教是为梅山派的来源),自然不
会有犯官禁。

元代,对南人极为残暴,民间“聚众围猎、弄枪棒、习武艺”一概禁绝,以五郎为名的梅山教亦在打击之列,自古便崇尚武功的梅山人自然又是蛮性复发,揭竿抗元之事层出不穷,比较有名的是周龙、张虎率更名为黑虎教的徒众起义,与元军争战达三年之久,先后收复新、安、益、宁等地,虽然最终兵败,但其“黑虎教”之名却一直保留下来,成为梅山武功的代名词,延用至今。

明朝建立之后,梅山武功便进入大发展时期,梅山武功的传人正式走出大山,其中,有武科及弟、为官为将驰骋疆场者,亦有走镖授徒,纵横江湖者,这些人将梅山武功带出了大山,亦带回了其他各派武功的精益,虽然梅山门规森严,保守意识严重,但在中原文化的渗透下,以及门内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梅山武功还是得到了逐步地充实和发展。

清代,梅山拳师伍再先出山游历,以敏捷身手名传湘楚,李抱一所著《湖湘技击纪闻》载:“伍再先,善轻功,于汉阳码头船上,遇强人,伍耸身一跃,轻如飞燕,转瞬已在桅巅,巅小不能容足,伍一足侧立大呼,半响始下,众强人大惊云:此而为敌,枉自送死。

于是徐徐引去。

”伍再先四处游历,寻师访友,上峨眉、赴武当,还在少林寺当了二年火工头陀。

返乡后,深感梅山拳桩步矮窄(桩马与肩同宽,架势亦低)多短打忍劲,少长手快进,守有余而攻不足,便根据自己在各派所见,将古
传梅山拳的矮桩短步进行改良,变为长桥大马,俗称“满弓满箭”,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梅山武术操练,表演、竞技之风盛行新化城乡,民国27年(1938年),成立新化县国术研究所,后改名国术馆,正式招生授武,对梅山武术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本人作为梅山武功的主要传人,于1980年成立兴武拳社,拉开了县内建馆授徒的序幕。

1983年成立县武术协会,同时成立县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历时二年,调查14个乡镇,访问拳师150人,召开座谈会48次,对梅山武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挖掘整理,同时,于1991年由我牵头成立“梅山武功研究会”(后更名为梅山传统武术协会)对梅山武功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各地建立分会,普及推广梅山武功,特别是2006年,新化县委,县政府在我所创办的东方文武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明确提出梅山武功进课堂,并正式下文,将梅山武功作为乡土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责成东方文武学院和梅山传统武术协会组织人手编写教材,并定于2007年6月举办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使梅山武功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

梅山武功不论拳械,功法、技击,在演练与实战时皆无花俏,动作简朴实用,亦没有翻腾跳跃的腾空类技巧性打法动作,给人感觉就像一个朴实的山民,其不同的劲路练法,可以适用不同的人群,非常便于推广,而梅山武功中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讲求技击实用,每个拳械套路都由若干单操手(技击招式)组
成,短小精悍、攻防兼备,具有很高的实用防身价值。

二、特色
梅山武术不论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套路,均体现“战胜猛兽,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讲究“神、气、意”三者结合。

要求“气沉丹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桩固势稳,出手泼辣,发劲凶狠,吐气扬声”。

梅山武术套路繁多,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

动作朴实威猛,拳掌并用,攻防兼备,无虚招、花架,招招式式讲究攻防技法。

攻时迅猛异常,闪时灵敏严密,攻中有守,闪中有攻,虚实相间,刚猛凌厉。

拳谱云:“冲拳为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紧逼前,掌法似刀镰,好打前后打,出手如闪电,左右开弓打两边,对方来得凶,我即把肘冲;急来用滚子,闭上用斜行;九斩九金刚,十斩十金刚,上用打,下用穿,上打雪花盖顶、乌云罩地、雷火烧天,下打古树盘根、席地而扫,连根而拔。


套路勇猛刚烈,灵活多变。

主要体现在手型、步型、手法、腿法、身法等方面。

手型以三角拳、钻子拳、柳叶掌为主。

手法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变法,结合刚、直、柔、横、斜、虚、实七种劲,上护胸,下护裆,出手三不归。

技击有摆、冲、砍、劈、标、贯、封、抓、格、盖、扣、牵、拉、卷、擒、套、撞、提、斩等技法。

步型以坐(马步)、箭(弓步)、丁(虚步)三桩为主。

步法有游龙步、追赶步、躲闪步、撤退步、跨
跳步、纵步、插步、盖步等。

腿法有弹踢、横踹踢、前踢、前铲踢、侧踩、横踩等,出腿迅猛,善用半腿、低腿、冷腿。

身体基本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塌腰、提肛、龙骨正中、两膝内扣、十趾抓地,静时目视手、动时手眼相随,协调一致。

做到:手到、眼到、身到、腿到、意到、神到、全身各部节节贯连,冲拳似流星,手脚并用,变化多端,气势凶猛。

练功遵循10法:1、桩法:俗话云“四十天打,三十夜桩”可见桩功之重要。

有坐桩、箭桩、丁桩,以坐桩为主,点香记时。

为不乱桩位,常在地面点灰划圈,头上顶碗、摆砖。

直至站到四肢发抖,汗流浃背,方可稍息。

2、桶子功:初用小竹捆把,次用木棍,最后用铁尺捶打全身,使皮肤变厚变硬,使身体各部位能抗打受打不痛不伤。

3、练掌、腿功:每天早晨对准大树或木桩砍掌和扫脚。

4、练手劲:举石锁、石担、舞沙棍(在竹竿中灌满沙子做棍使,由轻到重,站桩挑、撩、扫、劈、舞花)。

5、练抓功:每天早晚抓木墩、石墩、木方(单手悬空),练至能抓起铺臵水中的木瓢为止。

6、练铁沙掌:初用米、秕谷,次用沙子,最后用铁沙放臵木桶或箩筐中,双手反复下插,由轻至重,并用药物内服和洗手。

用拳掌击石、劈石。

7、练轻功:腿上绑沙包,身上穿沙马甲,练跑、扫、踢、弹、挂、跳等动作,久练功成,去掉沙包沙马甲身轻如燕,行走如飞。

8、练眼功:清晨起床,面对东方,站坐桩,双目直视太阳,不能眨眼,久之,视太阳如月亮一般。

9、练臂功:两手提桶,
直臂平肩,由轻至重,直至能提装水100斤方为功成。

10、练齐眉棍:两手紧握棍把,站四平坐桩练鸡公啄米,左右循环击地,再以箭桩练水牛滚泥,一步一转体,用力扫劈,练至棍挑木马不落地,方为功成。

三、套路
梅山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几经跨世纪的升华,县域内各门派各怀绝技。

由风格不同的徒手套路而演变成为名目繁多的刀、枪、剑、棍、耙、板凳、铁尺等器械套路。

在1983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鹅塘陈渭南、陈汉华、廖湘元、刘正和,横阳陈福球、陈益球、杨钟泽、杨海珊,炉观何艳华、何海清、何庭侯,洋溪欧启初、邹联忠,白溪张策民,游家游本恒、易智勇、李光保,燎原杨开道、罗周田,城关杨竹如、肖怡清、刘魁作、张六喜、晏西征等拳师纷纷献艺,现将当时献出的部分拳械套路做如下简介:
甲、徒手套路
梅山武术主要徒手套路有八十六路,名称为:梅山拳、工字桩、小工字桩、梅花桩、丁字桩、一路边势、二路边势、田字桩、一路一字桩、二路一字桩、中字桩、抄桩、六步桩、大红桩、小红桩、三门桩、四门桩、大龙桩、飞桩、斗手、猛虎下山拳一路、猛虎下山拳二路、新六步、白鹅拳、七步赶、八步追、祖师拳、小排手、大排手、大练、小练、一路九点飞、二路九点飞、八虎、十字桩、三步归、满堂红、一点红、二点
红、七星拳、交合拳、右虎拳、五虎下西川、黄狗恋窝、烈马回头、半边吊猪、猿猴摘果、月里攀桃、单劈单砍、双砍双抛、仙人撒网、双合拳、双合印、三陈拳、五马破曹、五雷破阵、白虎拳、黑虎拳、朝天三柱香、十八手、十八肘、三十六手、一百零八手、单边钓鱼、四十八手、六合散手、四门对八门、六步斩手、十杀手、三意拳、八虎拳、黑虎下山拳、猛虎坐堂拳、双龙出洞、仙人指路拳、梅花拳、梅城拳、梅山掌、大梅花、小梅花、四点灰、五点梅、一路梅花、二路梅花、三路梅花、四路梅花。

乙、器械套路
一、短器械
1、铁尺:七星铁尺、梅山尺、四门铁尺、梅宿尺、虎尺、四十八总尺、三十六连环尺、四合尺、舞花尺、六合尺、二十四合尺、佛光铁尺等。

2、双锏:越公锏、龙凤锏、护身锏、四门锏、六合锏等
3、单刀:七星单刀、四门刀、六合刀、一字刀、追风刀、梅花单刀、齐眉单刀、梅城单刀等。

4、双刀:插花双刀、七星双刀、护手双刀、护身双刀、柳叶双刀、梅花双刀、扫堂双刀等。

5、单剑:梅山剑、七星剑、蛇形剑、四门剑、一字剑、财神剑、梅花剑等。

6、其它:七星双剑、蛇形双剑、双匕首、双钩、八齿钩、
梅花铜锤、梅花板斧。

7、稀有器械:梅山刺。

二、长器械:
1:棍:梅山棍、四门棍、一字棍、屋檐滴水棍、赶鸡棍、田字棍、白马献蹄棍、鸡公啄米棍、五马破曹棍、老子挟伞棍、避风躲雨棍、铁排沙棍、烂草缠麻棍、乌龟脱壳棍、老子扫地棍、赶紧逼墙棍、太公钓鱼棍、扫堂棍、双头棍、深山牛摆尾棍、双龙出洞棍、齐眉棍、梅花棍、金龙游四门棍等。

2、耙:梅山耙、木耙、四门耙、一字耙、四门对八门耙、滚耙、飞耙、南洋耙、花耙、九齿钉耙、斗虎耙、七星耙等。

3、长柄大刀:四门关刀、关刀、青龙偃月刀、仆刀、南岳大刀、王斧大刀、梅花大刀等。

4、凳术:梅山凳、四门凳、六合凳、一字凳、田字凳、九把冲九梅花凳、猛虎下山凳等。

5梭标:六合梭标、梅山梭标、四门梭标、斗虎梭标、迎风梭标等。

6、其它:方天画戟、长烟筒、箭、桌拳、穿山角等。

三、软器械
单绳鞭、双绳鞭、单流星、双流星、腰带、烟袋、九节鞭、三节棍、梅花鞭、梅花双神鞭等。

丙:器械套路选介:
一、佛光铁尺
铁尺为梅山派的主要传统兵器之一。

其特点是古朴勇猛,没有花架子,招招式式非打即防,因其短小,没有锋刃而便于携带,因其成双,又比鞭锏等多一对爪而利于攻防,因此,防身自卫者,尤其在行旅之中,大都喜欢以铁尺为兵器。

铁尺主要用法有:砍、劈、刺、撩、穿、扫、爪、格、架、封及倒把冲、砸、封、闭等。

常用一尺防,一尺功或先防后攻,攻后再防等。

佛光铁尺套路动作名称:
预备势:
1、带尺抱拳;
2、抱尺旋风脚;
3、弓步抱尺亮掌;
4、虚步对尺。

第一段:
5、张飞擂鼓;
6、上步削尺;
7、跻步穿尺;
8、云中走马;
9、跳步上剪马翻身;10、左右腕花。

第二段:
11、砍柴势(左);12、砍柴势(右);13、观音坐莲(左);
14、观音坐莲(右);15、前后腕花;16、左右冲尺;17、凤凰夺窝(右);18、凤凰夺窝(左);19、钟鼓齐鸣;20、下剪马。

第三段:
21、翻身雪花盖顶;22、下剪马;23、左拦右砍;24、右拦左砍;25、跻步穿尺;26、烈马抬头(右)。

第四段:
27、烈马抬头(左);28、飞尺;29、怀内抽针;30、跳步上剪马转身;31、左右腕花。

第五段:32、趋步箭弹;33、凤凰夺窝;34、张飞擂鼓;
35、左砍柴势;36、左烈马抬头;37、飞尺;38、怀内抽针;
39、跻步穿尺(海底捞针);40、上步架刺;41、上步爪砍;42、右翻身拦尺;43、跻步穿尺;44、左右腕花。

第六段:
45、趋步箭弹;46、凤凰夺窝;47、张飞擂鼓;48、上剪马翻身;49、左右腕花;50、虚步对尺;51、收势。

二、板凳拳:
板凳,是一种民间家庭用具,或叫条凳、冲凳。

由木质坚硬的杂木制成,在湖南各地,几乎家家都有,历史以来,演练从随手取而用之的护身武器,经拳师演练,编有丰富实用的套路,其作用十分广泛,进攻有大刀之猛,防守有盾牌之坚,因板凳有一面四脚,当被敌围困时,其作用又如三节棍,防身护身,滴水不进。

兼之其进攻点多,套路古怪刁钻,杀伤力极大。

在新化梅山武术中,有“棍不如凳”之说。

九打九冲梅花凳套路动作名称:
预备势:
1、抱拳;
2、双分、双分、双合、双按;
3、花手。

动作名称:
1、天门架匾;
2、雪花盖顶;
3、左右手拦凳;
4、力劈华山;
5、左右惯凳;
6、退步藏身;
7、右挑惯;
8、退步藏身;
9、左挑惯;10、天门架匾;11、横冲;12、碑凳穿心脚;13、黄狗撒尿;14、横扫千军;15、力劈华山;16、天门架匾;17、雪花盖顶;18、左右拦凳;19、鹞子翻身;20、前冲后撞;21、乌龙搅海;22、力劈华山;23、横扫千军;24、雪花盖顶;25、左拦冲;26、右拦冲;27、釜底抽薪;28、吴刚砍桂;29、虚步拱手。

梅山武功是中华武术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炎黄蚩尤时期起源,到宋代开派,再到清末的改良,经历了数千年风雨,这古朴无华的武林奇葩在今天重又焕发青春,再显其强身健体,育人育德的奇效,势必为和谐中华的建设再立奇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