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原因与结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发展批判性思维。

4.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重点探讨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以及鸦片战争等关键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 讲授与引导: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 视频资料:使用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于“海禁政策”和“鸦片战争”的初步了解。

知识讲解- 详细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分析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探讨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互动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

- 各小组就海禁政策的正反两面进行辩论。

-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视频学习- 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课的关键点和难点。

-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现场解答。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洋文化影响”的短论文。

- 准备一个关于“海禁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的小组报告。

教学反思- 教师需反思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历史期数:第1期时间:2012年2月16日教师寄语: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有不可逾越的心障。

要想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便会于密中见疏处,于崎岖见坦途。

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班级: 组名:姓名: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问题导读单【课标要求】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3、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重难点】学习重点: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学习难点: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感悟历史】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农经济缔造了封建社会两千年辉煌的封建文明。

然而小农经济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历史必然向强发展。

【知识体系梳理】【探究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探究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原因。

在完成下面表格的基础上,谈谈你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

【探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牛郎织女的传说可谓国人皆知,《天仙配》的歌词可谓众人耳熟能详。

(1)天仙配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了牛郎织女的理想经济生活模式是什么?简要指出这种经济模式是如何形成的?(2)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有何特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教师点拨】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最突出的特点,请指出“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提示:(1)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

(2)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3)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不断成熟。

(4)农田基础设施(水力工程)的兴修和维护。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研究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研究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研究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研究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漫衍,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讲授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人人,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来的?生:人类是从猿改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

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

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学习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

(2)比较人类文明特点,区分各文明之间的异同。

2.过程和方法采用教师讲读,讲解,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的方式。

在课程中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合作沟通,面对教师的问题和阐述,探究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

组织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运用PPT直观教学与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产生对人类文明了解的兴趣,乐于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

(2)使学生通过对文明产生的了解,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阐述1.重点文明的起源与特点。

2.难点1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交流,思考总结,最后合作得出知识与认识。

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思考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利用直观的图像文字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观念,形成人类文明起源的知识结构,通过比较探究,学习与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1 课型;讲授新课。

2 课时;40分钟。

3 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众所周知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字是简体字,那同学们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同学:回答。

教师:甲骨文,是中华文明里最古老的文字,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吗?2学生:回答。

教师:甲骨文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呢?教师:楔形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那楔形文字是哪里出现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就会告诉我们各个地区的文明是怎样发展起来,又有什么样的各自特点。

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第二页,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点开PPT)教师:听这个名字: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
导学案经典练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重点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难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
2. 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讲解
1. 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二、导学案练
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为什么说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反对旧文化运动的,试举出两种典型的反对旧文化的成果。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区别。

3. 识记题:请将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顺序列出:①北伐战争②五四运动③中国成立④辛亥革命。

4. 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是反对旧文化的。

*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通过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打败外来侵略者的。

* ()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事实上的领导者是孙中山先生。

5. 解释下列概念:
* 中国的主要矛盾
* 五四运动
* 长征
* 人民战争
教学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一、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

二、教材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

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新课教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万宝奎审核人使用时间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默写过关知识深化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2.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A . B.C. D.3.“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 )A.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B.维护全体人民利益C.忽视妇女等参政权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4.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

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5.当中国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那里也透射出欧洲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案参考答案教材主干知识填空:①采集②生产者③手工业④贸易⑤城市⑥私有制⑦阶级⑧国家⑨苏美尔⑩古巴比伦⑪汉谟拉比法典⑫楔形⑬60 ⑭法老⑮金字塔○16象形○17太阳○18印度河○19恒河○20种姓○21佛教○22城邦○23小国寡民○24民主政治○25希罗多德○26修昔底德○27苏格拉底○28成年男性公民○29奴隶○30多元【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本书的开篇。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文明产生的过程以及不同地区文明早期发展的概况、特点。

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和诞生的基本标志。

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了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概况。

【教学目标】1.在描述早期文明产生的过程基础之上,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

2.在概括各个区域早期文明发展具体表现的同时,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区域地图,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文明产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通过探讨各个区域文明产生的不同原因及各自的特点,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的过程和标志;了解古代文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文明古国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

难点:分析各文明古国不同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认识地理环境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过程】导入:展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图片,通过图中人们放牧和收割的景象,指出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文明随之出现。

新课: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表现: 地区 农作物 家畜 西亚大麦、小麦、豆类 羊、猪、牛等南亚芋头 中国水稻、粟 中南美洲玉米、南瓜 (2)影响: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让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2.产生过程文明的标志产生原因阶级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战俘沦为奴隶国家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文字记事、管理的需要城市农耕文明要求定居;政治宗教活动;战争兼并文明产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五大文明人类最早文明诞生地主要有:①西亚两河流域;②埃及尼罗河流域;③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④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⑤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依据地图提出问题: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这些文明有何共同特点?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的特征。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人教版必修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简述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 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类ຫໍສະໝຸດ 间元谋人北京人
山顶洞 人
体质形 态

工具制 造
生产活 动
社会组 织
山顶洞人 科
山顶洞人,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能捕捞 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 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网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干栏式的房子,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卿、大夫
级 示



庶人
4.作用影响:
开拓疆土,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周王统 治(西周初年);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逐渐壮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瓦解:
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经济 基础。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明显,维系分封的宗法关系松弛, 加之周王室衰微,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分封制,秦统一后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
(三)西周宗法制:
1.含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 巩固统治
2.目的:
加强和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时空观念】 了解中国古代的远古时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对中国早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 的脉络。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全册 共11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全册 共11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全册共119页)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专题总览】农业基本结构手工业古代中国经济的商业基本结构与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经济政策“海禁”政策【课程标准】知道中国主要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的起源(1)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神农氏的功绩:(1)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2)“神农能殖嘉谷”,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实践。

3、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二、耕作方式的改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改进过程:(1)原始社会:①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火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②“石器锄耕”(耜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耜耕)阶段。

[特别提示]耒、耜都是类似铲型的翻土工具。

耜的下部带有一个宽头,而耒的下部是分叉的双齿。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铁犁牛耕出现)(4)两汉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①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②在汉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以及播种工具耧车;③西汉后期,出现耦犁(二牛抬杠);④东汉时,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4)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时:古史纲要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古史纲要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几张古代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古代历史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古代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3. 讲授: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的基本情况,并结合PPT进行说明与讲解。

4.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5. 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与同伴一起探讨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梳理出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6. 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要点,并提醒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研究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时,需要更加具体清晰地引导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第二课时:秦汉时代教学目标-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难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图片展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秦汉时代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秦汉时代的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秦汉时代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联系。

深挖教材立德树人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承前启后的一课,是选择性必修的重点内容之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是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物种传播与交融的历史事实,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多角度认识全球性物种交融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风貌,对近代历史进程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选择性必修二是高二选择历史科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

高二阶段的学生经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具体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密切的史实,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二时段历史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从通史转向专题史的学习,线性地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相关内容,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不同。

2.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地图和课本“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概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双向流通的表现。

3.依据史料、课本的“历史纵横”和“探究与拓展”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全球经济发展多元一体的国际视野,认识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影响2.难点:多角度辨析近代食物物种交流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多样的课堂活动,设计通过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梳理近代以来世界物种的全球性传播和交融的表现,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教案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目标- 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 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 掌握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特点教学内容1. 秦国的起源和嬴政的改革2. 秦始皇统一六国3. 统一政策与单位制的实施4. 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5. 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6. 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学活动1. 班级讨论:秦国与周朝的对比2. 观看相关视频:秦始皇的建立与统一政策3. 分组小研究:探讨秦朝统一政策对社会的影响4.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的情境5. 课堂展示:学生分享秦朝的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案二:西汉与东汉的兴衰目标- 了解西汉与东汉的兴衰过程- 分析影响西汉与东汉兴衰的因素- 掌握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统治2. 公元前9年的中兴与改革3. 铁器的普及与农业发展4.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5. 东汉王朝的建立与东汉灭亡的原因6. 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搜集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案例分析:讨论东汉国力衰退的原因4. 制作海报:展示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5. 角色扮演:模拟西汉与东汉时期的皇帝与官员对话教案三:三国时期的演变目标-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董卓之乱与群雄割据2. 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3. 三国鼎立与统一中国的失败4.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5.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6. 文化繁荣与诸葛亮的贡献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角色扮演:模拟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对话3. 辩论赛:讨论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4.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感受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5. 创作作品:表达对诸葛亮贡献的理解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的概述,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套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复兴的世界- 学生将研究欧洲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和对世界的影响。

- 学生将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欧洲社会的改变。

2. 第二章:近代西方世界的崛起- 学生将研究欧洲近代社会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事件。

- 学生将探讨不同时期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3. 第三章: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学生将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 学生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4.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的兴起与拿破仑的统治- 学生将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学生将探讨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社会变革和欧洲影响。

5. 第五章:现代民主主义的产生- 学生将研究近代民主主义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原则。

- 学生将分析民主思想的影响,并思考现代民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和概念。

2. 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4. 多媒体展示法: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验考试:组织定期测验和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成绩和能力提升情况。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及相关教学软件。

3. 高质量的历史教学网站和在线资源。

六、教学安排请参照学校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教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调整。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提高,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展,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
展均衡,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变革和民众饮食结构的改
——摘编自徐晓旭《论古代希腊的自耕农》
【材料二】 人们从食物结构中,很容易发现中西方农业的差异。西方人的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 种差异是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造成的。中国的农桑结 构主要是采用农桑分作的形式,即农与桑各自占有一定的土地。西方的农 牧结合,特别是田草农业,使得耕地上的一切作物都用作人类的食物和家畜 的饲料,比之于以农桑为主的中国农业,可以饲养更多的家畜,而更多的家畜 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衣食,而且可以给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肥料和 动力,从而保证作物的丰收,这使得西方的农牧业能得到协调发展。欧洲人 很早就认识到农牧结合的好处,认为“二者关系密切而且由于让秣草在自己 的农庄里被吃掉照例比卖掉对农庄主更合算,同时肥对农作物来说又很有 用——牲畜的粪肥对农作物是最适宜的,因此,有农庄的人都要搞两种经营: 农业和牧业。在农庄内部甚至要饲养动物,主要分为北方 粟麦农业区 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3)战国以后 ① 铁犁牛耕 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每家每户在耕 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③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 ④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 视。 ⑤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精耕细作 的农 业技术体系。
重难归纳 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 畜。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 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古埃及的土 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 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下册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下册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农业、畜牧业 手工业 商业
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_生__产__者__ 使一些人从_农__业__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_贸__易__
②文明发展。 a.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b.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_早__期__城__市__。
提示: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 种等级制度。影响: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了社会矛盾,对今天的印度社会仍 然保留着很大影响。
【情境二】雅典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讲话中说道:我们的制度之所以 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思维交互2】古代雅典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有何弊端?除此之外古代 希腊还有什么其他政治体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民主政治。弊端:只有少数成年男性 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民主权利。其他政体:斯巴达 的寡头政治。
【史论生成】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金字塔不单纯是一个宏伟的建筑,它综合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 科学技术、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水平。 (1)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法老的至上权威。 (2)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 (3)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 (4)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原始社会时期的状况。
①经济:生产力低下,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_私__有__财__产__。
②政治:没有阶级。
(2)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高一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
【重难点解析】
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
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
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
B.铁犁铧的发明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9.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

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10.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
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
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11.《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1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选择答案:1---5、6—10、11—12、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