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2.强调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4.通过比较分析法,让学生认识到秦国与其他战国诸侯国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2.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c.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3)课堂互动:
a.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b.邀请学生分享对秦国崛起原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巩固拓展:
a.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对当时社会影响的小论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秦国历史发展脉络,介绍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崛起的过程。
2.详细阐述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内容,包括商鞅变法、法制建设、农业发展、兵制改革等。
3.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4.结合教材,通过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教案示例: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国的发展历程,理解改革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地图和秦始皇的形象,提问:秦国是哪个时期的国家?秦国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国的基本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提问:秦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农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手工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商业贸易”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和“秦始皇改革”的图片,提问:秦始皇是谁?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小结:教师用课件展示“小结”的图片,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富国强兵的秦国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范文《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范文《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范文《富国强兵的秦国》高中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一】【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臸;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臸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臸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史料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为例,阐述其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国地图、秦始皇兵马俑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秦国,一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强大国家。今天我们将学习秦国的富国强兵之路。”
3.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秦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
2.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如土地改革、徭役制等),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秦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秦国富国强兵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过程掌握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表现。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2.强调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看待历史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 人教课标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 人教课标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A课程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社会的状况和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国家改革和变法的基本史实,掌握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敬仰。

C重点与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1974年在西安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和李白的诗,引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讲述内容】一、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的结果1、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根本原因);(2)严刑重法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3)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直接原因)。

(2)商鞅之死(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诬谋反,秦惠王捕捉商鞅,商鞅被迫反抗,兵败被杀。

2、商鞅改革措施得以保留商鞅虽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保留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说明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

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过渡: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改革措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秦国确立,-----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二、富国强兵的秦国——评价商鞅变法的1、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的改革运动;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哪些作用?2、积极作用(1)对秦国:的意义: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6.家长参与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提高。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引导学生从秦国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团结、勇敢、创新等品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探讨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秦国的了解,包括历史背景、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等。
3.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秦国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图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和过程。
6.教学评价多样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历史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7.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a.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秦国地理环境对富国强兵的影响。
b.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改革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的作用。
3.小组合作任务:分组研究秦国富国强兵中的一个方面(如政治制度、军事改革等),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展示过程中有明确的观点和论证。
4.观看历史纪录片:观看与秦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大秦帝国》等,了解秦国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与秦国富国强兵相关的历史书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商鞅变法》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国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2.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导入新课】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地处西部一隅的秦国能扫除六国、气吞万里,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归功于此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由一个被东方六国轻视的偏僻小邦一举变成国富民强的富庶之邦,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商鞅之死(一)商鞅变法侵犯了的利益,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二)公元前338年,去世,太子即位,即以之罪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兵败被杀;(三)商鞅虽死,但他“”“”“”以及、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了下来;二、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一)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二)进步意义:改革推动了的进步,为秦国的和后来奠定了基础;1.政治方面:打击并瓦解了,使更加健全,的建设从此开始;2.经济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3.军事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三)局限性:1.轻视,鼓吹,刑法非常严苛;2.在一定程度上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如的实施;3.商鞅变法并未与、和彻底划清界限;【重点探究】1.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积极方面:A.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废除井田制、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等旧制度,实行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需要的中央集权制度,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形成,封建经济发展、增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措施,是地主阶级实行的较为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B.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消极方面:A.变法措施中包括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的内容;B.其实行的严刑峻法哈日高压政策也有消极影响;2.商鞅变法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运动?评价一次改革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运动,主要是从改革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改革目的和措施是维护那个阶级的利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2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2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一、【课标感悟】: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通过了解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是认二、【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三、【知识梳理】:一、商鞅之死(1、原因:①商鞅变法触犯了_② _____________ 去世2、过程:,受到鞅被迫在3、结果:,秦孝公去世,________________ 即位,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等措施保留下来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变法为__________改革推动了—为_______________2、商鞅变法是一次A、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B、经济上:_,促进了奠定基础奠定基础______ ,壮大了的改革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健全________ 从此开始。

变法中如_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根本上改变确立激发 ____________C、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为秦国发展创造了条件3、秦国霸主地位的确立_______________ ,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国也派人称贺派人送礼,各诸侯1、轻视2、3、未与.如变法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特别是_____________三、变法的历史局限,鼓吹,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四、【思考与讨论】: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五、【巩固检测】:(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建立了二十等爵制C、实行连坐法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改革和变法,其中比较彻底而又确立了封建制度的是(A、管仲在齐国的改革B、李悝在魏国的变法C、吴起在楚国的变法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4、秦国之所以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及诸侯国进行祝贺,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5、“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支持D、人民大力拥护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原创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原创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 不断取得胜利。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总之,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变法影响
(一)历史意义(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2.经济: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 有制,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
3.军事: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 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 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二)性质: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探究: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
哪些作用?
→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县制、户籍什伍制、连坐法等,长期沿用
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实力增强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 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国力。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标要求: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1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1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学目标】(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1.商鞅之死(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直接原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保护伞。

(3)表现:秦惠王继位后,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后来商鞅被车裂,并诛灭九族。

2.秦法未变秦惠文王和他的后继者,顺应时代的潮流,继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历史认识]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说明改革充满了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深化探究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文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1)据材料,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2)商鞅虽死,秦法未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及其利益,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认识:改革要除旧布新,难免会触及旧势力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品质。

(2)商鞅新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新法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二、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商鞅变法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单元二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单元二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商鞅变法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那么,这场变法的结果怎样?我们又该怎样正确的评价?
(投影课题)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影响
一、变法的结局:“商鞅虽死,秦国卒行其法”
教材27页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投影: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出现这
课题:单元二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1课时)
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分析资料问题探究
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变法的历史局限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问题探究实事求是Biblioteka 看待历史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备注
样的结局?
1、商鞅之死的原因
先来看一看司马迁是怎样说的:投影材料,提问学生回答。那么,导致商鞅之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投影提示,学生回答)
(1)根本原因:变法侵犯贵族利益,受到抵制和抗拒(既然是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和抗拒,为什么变法能继续下去?现在为什么不行了?)
(2)直接原因:秦孝公去世,推动变法后盾(所以,秦孝公的支持是变法得以进行的政治保障)
2、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课堂小结]
投影:商鞅变法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富国强兵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封建制改革)
特点:农战和法治
内容:全面根本变化
下面,我们把中外两次改革比较一下:投影材料、表格,引导总结。
随堂练习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秦国变法而强,到前343年,出现了怎样的的局面?13年前是什么局面?所以,综合国力是决定一国地位的决定因素。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 3 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目标导航 ] 1. 认识商鞅之死的原由,并剖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由。

( 要点 )2. 联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 要点 )3. 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剖析商鞅变法的历史限制性。

(难点)一、商鞅之死1.原由(1)商鞅变法入侵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遇到贵族的激烈抵制和抗拒。

(2)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逝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心腹诬陷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命令出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其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举措却保存下来。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完全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1) 政治上:打击并崩溃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为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此后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3) 军事上:奖赏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立了有利条件。

[ 历史认识 ]改革是国家兴盛、社会进步的重要门路,只有适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三、变法的历史限制1.小看教化,鼓动轻罪重罚,刑法严格。

2.在必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盘剥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完全划清界线。

[ 思想点拨 ]商鞅变法中新旧权益斗争异样激烈的历史特色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免带有必定的限制性。

[ 史论主旨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同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取销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稳固地主阶级政权。

3.商鞅变法快速改变了秦国的落伍相貌,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一致中国确定了基础。

[ 知识图示 ]主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由及其历史影响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题
课型
教学方法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授课
课时
1
知识探究法
班级
三年十二
学科的核心素养:
①唯物史观: 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培养学生用辩证方法考虑问题
②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图片分析
③家国情怀: 使学生感受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辩
证的考虑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学 重难 点
(1)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兵强
(2)难点: 一分为二的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导入:
教学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过程
讲授:
知识梳理
一、商鞅之死
通过材料《史记—商君列传》的引入,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商鞅之
死的原因,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和概括根本和直接原因。
探究一:商鞅被车裂,变法失败了吗?
(探究商鞅之死的结局)
探究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小组探究,教师总结)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的进步性
(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通过政治、经济、军事 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师生共同总结)
本课训练 活动探究
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教师总结

布 置
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教 学 反 思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2)秦孝公逝世——失去依靠;
秦惠文王即位—ks5—u精品课守件 旧势力复仇
第4页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1)新法触犯贵族利益,遭到保守势力顽 强抵制和抗拒; (2)秦孝公逝世——失去依靠;
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被车裂,变法失败了吗?
ks5u精品课件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发展 关键内容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兴起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结果
奠定西方民主政治 基础和传统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 道路
ks5u精品课件
第16页
再见!
ks5u精品课件
第17页
ks5u精品课件
第9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性质: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等
废除旧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 发农民主动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 强了国力
ks5u精品课件
第10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ks5u精品课件
第7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回想商鞅变法办法,总结这 些办法对秦国强大有哪些作 用?
ks5u精品课件
第8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性质: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县制、户籍制、连坐法等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 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记》
ks5u精品课件
第6页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有哪些?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型教学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型教学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基础巩固:课前自学.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A.①②B.③④c.③D.④3.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4.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宣传法家思想B.依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5.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6.右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A.法制意识B.重农精神c.娱乐意识D.尚武精神强化提高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历史ⅰ新苏版第6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历史ⅰ新苏版第6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历史ⅰ新苏版第6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新课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宏伟壮观的秦俑军阵,无声地表达着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肯定和歌颂秦统一六国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之前的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它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探究的主要问题】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有哪些?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重要概念】富国强兵轻罪重罚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一】商鞅之死——商鞅变法的结局1、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只是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才得以实施。

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抵制破坏新法,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

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

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狠狠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

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敢公开反抗。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2、经过: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车裂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目标】
识记:商鞅变法的进步性、局限性。

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机器历史地位。

运用: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强强兵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过程】
(一)商鞅之死
思考: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
(二)评价商鞅变法
进步性:
局限性:
【合作探究】:学思之窗P28
【自我测试】
1、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主要因为
A、商鞅不是秦国人
B、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C、商鞅有谋反野心
D、商鞅的严刑峻法束缚了旧贵族
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
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
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
3、处死商鞅的秦国国君是
A、秦孝公
B、秦始皇
C、秦惠文王
D、秦二世
4、在兼并战争中,秦国首先打败的国家是
A、赵国
B、魏国
C、韩国
D、燕国
5、下列各项,能明显体现出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是
①轻罪重罚②推行连坐法③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④劳役沉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7、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材料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2)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