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昼夜交替现象

合集下载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ppt课件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ppt课件
8
地球和太阳的这几种运动方式都有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那么会不会 同时出现这几种运动方式呢?
9
对于一个自然现象人们可能会有很多解释,但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 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 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
10
11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
我我们们看观到察了到什了么什现么象自?然现象
1
2


活 动
为 什一么ຫໍສະໝຸດ 地球上有





日出
日落
3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太阳光在同一时间能把整个地球都照亮,有昼夜之分吗?
只有白天没有黑夜
4


太 阳 平 行 光 线
5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产 生昼夜。
6
探究活动二: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呢?
7
我们提出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各种运动形式都能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猜测一: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猜测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但地
球本身不自转 猜测三:地球在自转 猜测四: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人教版必修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昼夜交替

人教版必修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昼夜交替

C BN
D C
AS
D
·
③冬至日: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南 回归线,晨昏线和南北极圈相 切。北极圈以内全部在夜半球 ,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内 全部在昼半球,出现极昼现象 。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为 23°26′。
春分日
B A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N
S
(3)晨昏线判读
①根据自转方向,判断 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南 半球俯视图
②确定昼、夜半球。
③结合自转方向,黑色 的线为昏线,红色的线 为晨线。
侧视图
①春分日或秋分日:
俯视图
3月21日这天,太阳直射赤道, 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晨昏线和经 线的夹角为0°。
B
D
A ②夏至日:6月22日这一天,太
阳直射北回归线,晨昏线和北 极圈、南极圈相切。北极圈以 内全部在昼半球,出现极昼现 象。南极圈以内全部在夜半求 ,出现极夜现象。晨昏线和经 线的夹角为23°26′。
(3)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
2、晨昏线 (1)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以东为昼半球,以西为夜半球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晚进入白昼)
昏线:以西为昼半球,以东为夜半球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昼进入夜晚)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夜晚进入白昼
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白昼进入夜晚
(2)移动方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小时15° ,太阳东升西 落,因此地球表面的晨昏线就自东向西每小时移动15° 。
人教26
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
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 的球体,因此被太阳照射 的半球称为昼半球,没有 被太阳照射的半球称为夜 半球,这样昼夜现象就产 生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1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1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昼夜交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和时差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2.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现象(静态概念)地球自转在同一时刻上,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我们把向着太阳的半球,就是被太阳光照射到的这半边,叫做白天(昼半球);另外背着太阳的半球,就是没有被太阳光照射到的那半边,叫做黑夜(夜半球)。

昼夜交替(动态概念)3.昼夜交替的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是一个太阳日。

4.昼夜交替的意义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就使得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不是同一概念地球不透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形成昼夜现象,不论地球是否运动,该现象都会存在,而昼夜交替现象则是在地球运动起来后产生的,是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变化。

地球自转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但是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同样存在昼夜交替的现象,只是交替的周期变成了1年。

昼半球夜半球二、晨昏线(圈)太阳平行光线它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是平分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大圆圈。

是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

1.晨线:它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那么在这条线上的地方,都是正值日出。

2.昏线:它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那么在这条线上的地方,都是正值日落。

3.晨昏线的特点:1)晨线把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其所在的平面经过地心,因而晨昏线是一个大圆圈;2)晨昏圈所在的这个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圈永远与赤道相互平分,晨昏线一般把纬线圈分为两个部分:昼弧、夜弧;昼弧是指处在昼半球里的各纬线圈的弧长;夜弧是指处在夜半球里的各纬线圈的弧长。

4)晨昏圈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一致;5)晨昏圈只有在二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其它时间与经线圈相交;6)晨昏圈只有在二分日与所有纬线圈垂直,其它时间与纬线圈相交、相离或者相切(相切只能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各纬线)。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

《1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 昼夜交替现象》是属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关于地球物质与地球变化的内容,《地球的运动》一单元则是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本单元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整个单元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探索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在对整个单元的逐步探索之后,最终孩子会认识到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使孩子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为六年级继续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教学活动。

分别是发表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做相关的模拟实验;根据模拟实验做有根据的解释。

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的现象,学生每天都经历,都是非常熟悉的,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看电视或书籍,有部分的同学是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关于它们的成因证据,学生可能就说不出什么了,这说明很多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地球的运动,他们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

同时本单元内容决定我们无法直观地感知地球的运动,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昼夜交替课件ppt

昼夜交替课件ppt
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环绕太阳旋转,解 释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现代模型
现代天文学模型进一步解释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以及地球大气层对光线的折射作用。
202X-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WENKU
REPORTING
地球公转特点
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365天,是四季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相互影响
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影响,共同 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 区在不同时间处于昼夜状态,形成 昼夜交替现象。
四季更替
由于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 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 和角度不同,形成四季更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观测手段
肉眼观测
早期人们通过肉眼直接视察天空来感知昼夜交替 。
天文望远镜
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视察 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
卫星遥感
现代卫星遥感技术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地球影像, 帮助科学家研究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
昼夜交替的科学模型
地心说
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环绕地球 旋转。
人类生活
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也有 重要影响,例如工作、学 习和休息等。
PART 0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点
地球自转定义
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方 式。
地球自转特点
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 ,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公转的定义与特点
地球公转定义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方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昼夜交替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昼夜交替

课时7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1)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表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圈)。

2.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何区别?答案(1)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主要是由于地球的不透光性决定的。

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2)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运动无关。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1.晨昏线的六个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5°,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下图中∠α=∠β。

(5)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晨昏线的三种判断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以上三种方法适合所有晨昏线的判读,但在判读俯视图时必须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然后再根据自转法来判断晨昏线。

根据上述方法可知图1中BC为晨线,AB为昏线,图2中EF为晨线。

3.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2)确定地方时(3)确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分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二至日北极及其附近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 南极及其附近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方法纬度的确定①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的纬度互余;②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平面与地轴的夹角经度的确定①地方时12:00所在经线的经度;②昼半球的中央经线(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4、深井测量
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
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 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 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另一个 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托勒密(90-168)
“地心说”
“地心说”
“地心说”观点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
“地心说”论据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 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 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 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 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 彩等)一起转动,人们 看见的确实云彩、鸟类 在自由运动。 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 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的 东升西落。
“必须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傅科想。 这一时期,傅科正在深入研究单摆的运动 规律。早在傅科之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 略已经用实验发现:尽管单摆每一次摆动 的角度都不相同,但是它往返一次所需要 的时间,却总是相同的,这叫做“单摆的 等时性”。然后傅科在家里悬挂了一个长 长的单摆,从天花板直到地面。在夜深人 静的时候,傅科推动了这只沉重的单摆,
这两张照片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1.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4中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哪一种昼夜交替现象最有可能呢?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 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
摆:摆是一种实验仪器,最基本的摆 是悬挂于定点能在重力影响下往复摆 动的物体 。
摆具有 保持摆 动方向 不变的 特点
人类天地观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在全世界物理学家面前摆 着一道难题:证明地球的自转。 物理学家们经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之后 发现,这样做简直困难极了!地球那么大 ,人们在随着地球日夜不停的转动,就像 在平稳行驶的船舱中,“船行而人不觉” 。要想在地球上用实验来证明“地球自转 ”,几乎很难实现。于是有权威断言说: 要想直接证明地球自转,要想”亲眼“看 到地球自转,除非人类离开地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