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与护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与护理

李婉丽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心力衰竭患者诊治经验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小儿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患儿入院后经镇静,限制水盐摄入,吸氧或NPPV,抗炎,平喘祛痰,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加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扩张血管,对症治疗等综合性抢救和治疗措施,并加强整体护理,其中76例成功救治,2例死亡,抢救成功率97.44%.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联合治疗是小儿心力衰竭救活的关键,及时仔细的护理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12(025)003

【总页数】3页(P487-489)

【关键词】小儿;心力衰竭;急救;护理

【作者】李婉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心内科 22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2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工作能力下降,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儿童时期危重症之一[1]。小儿心力衰竭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挽救患儿生命,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

月~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7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8例患儿,男40例,女38例,6个月以内40例,占

51.30%;6个月~1岁26例,占33.33%;1岁-12岁12例,占15.37%。其中入院后24小时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者68例,占87.18%;入院后24时以上出现症状者10例,占12.82%。病因:先天性心脏病40例,心肌疾病15例,重症肺炎10例,重度贫血5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急性肾小球肾炎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低血糖1例。

1.2 诊断依据[2]:①安静时心率增快,婴幼儿>180次/min,幼儿>160次

/min,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者;②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安静时呼吸达60次以上;③肝大达肋下3 cm以上,或在密切观察下短时间内较前增大,而不能以横膈下移等原因解释者;④心音明显低钝,或出现奔马率;⑤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而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⑥尿少,下肢水肿,除外营养不良、肾炎、Vit B缺乏等原因造成者。上述前四项为小儿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诊断依据,还应结合胸部X线检查、ECG、超声心动图检查综合判断。本组78例患儿均符合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

1.3 急救和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均给镇静,限制水盐摄入,吸氧或氧疗,抗炎,平喘祛痰,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加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扩张血管,对症治疗等抢救和治疗措施,加强护理。

2 结果

78例患儿经采取综合急救治疗和护理措施,其中76例抢救成功,康复出院。死亡2例,1例因心内膜炎,诱发心力衰竭,继而出现微循环障碍,血压下降,在入院后2h死亡;另1例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于MSOF。抢救成功率97.44%。

3 护理

3.1 常见的护理诊断/问题

①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肌收缩力降低有关;②体温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③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黏稠、不易排出有关;③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性反应所致的肺部通气换气功能障碍以及心力衰竭有关;④潜在并发症:中毒性脑病,中毒

性肠麻痹,洋地黄和利尿剂等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3.2 护理

3.2.1 急救护理:基本原则是控制肺部感染,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维持心肌供氧/氧耗平衡[3]。心力衰竭的治疗应在明确病因的前提下,根据患儿不

同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制定详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先抢救生命、维持心功能,再寻找病因,去除病因和诱因。

3.2.2 护理措施

3.2.2.1 休息:目的是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减轻心脏的负担。哭闹、烦躁不安者,可按医嘱给予镇静剂,以保证患儿充分休息。病室应安静舒适,避免各种刺激。体位:年长儿取半卧位,婴幼儿取20°~30°的半坐斜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小婴儿可抱起,使下肢下垂,减少静脉回流。有烦躁不安症状的患儿可给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等休息的原则依据心衰的程度决定,Ⅰ度:可适当活动,增加休息时间(年长儿);Ⅱ度:限制活动,延长卧床时间;Ⅲ度:绝对卧床休息,患儿的饮食、大小便均由护理人员协助。

3.2.2.2 高热的护理:由于肺部感染,患儿多有体温升高。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或按医嘱给予解热药,并观察记录用药效果,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时应注意小儿的剂量,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两种方法,局部降温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致冷袋等;全身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方法。实施降温后要观察生命

体征,定时监测体温,一般4次/天,高热1次/4小时,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天[4]。

3.2.2.3 支持和维护呼吸功能,保证氧合

3.2.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经常翻身拍背,给予雾

化吸入稀释痰液,适当应用祛痰剂,以利于痰液的排出。本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效果明显。氨溴索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及呼吸道液体分泌,促进痰液溶解,显著降低痰粘度,增强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功能和呼吸困难状况[5]。以氧气作为驱动力,可使药物吸入播散到下呼吸道,取得良好的解痉和消炎作用,吸氧既有利于改善缺氧症状,防止出现低氧血症,又有利于周围组织,特别是呼吸肌供氧,改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降低肺动脉高压。

3.2.2.3.2 合理给氧:凡有低氧血症,有呼吸困难、憋喘、口唇发绀、面色灰白等情

况立即给予吸氧。氧气流量要适中,FiO2=35%-40%。有肺水肿咯泡沫样或粉红

色痰,湿化瓶加50%-70%酒精。婴幼儿可用面罩给氧,年长儿可用鼻导管给氧。若出现呼吸衰竭,则使用人工呼吸器。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PPV)应用于心衰

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本组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使用NPPV配合药物治疗迅速改善了心肺功能,有效缓解症状,缩短心衰病程。

3.2.2.4 药物治疗的护理

小儿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有:洋地黄类、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

3.2.2.

4.1 应用洋地黄制剂:洋地黄类药物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又

能抑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减慢心率,减慢传导,故而具有“正性肌力、负性心率、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特点,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迄今为止,洋地黄仍是儿科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强心药物之一[7]。常用的洋地黄制剂为地高辛和毛花甙丙。要注意给药方法、剂量、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