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课堂阵地,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问-最新作文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住课堂阵地,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问

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要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提高全体国民德、智、体、美、劳基本质量,还在此基础上提高一部分人某些方面特殊知识、能力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课程改革获得基本的学科素养,这是每个学科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当前的教育理念指导我们"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这一理念呢?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他们的主体性,不是简单地一句"将课堂交给学生"就能涵盖得了的,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急切的大环境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要抓的教学环节很多,课堂提问作为一个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问题设置的好坏也就决定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掌握成效的高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如何设置课堂问题,如何进行课堂发问也有一定的思考,并做有一些浅显的尝试,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篇课文、一堂课中的问题不只一两个,而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以各种形式分布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共同组成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序列。课堂问题设置的逻辑性、系统性决

定了我们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一教学序列,问题的设置不仅需要各个独立的处置,研究其意义目的和角度方式,还需要从全文、全课的视野通盘安排,使大小问题在全文、全课中详略分明,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全文、全课的教学任务。例如《工之侨献琴》一文,这是一篇寓言,而且是一篇自读课文,要让学生在一节课内掌握课文的内容,并且认识到这篇寓言的寓意,全文的问题设置就不只是一两个的。本文的寓意: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看本质,这是由一件具体的事情?D?D工之侨献琴而得出来的,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把重点放在"琴"是一把什么样的"琴"这个点上,为什么"琴"质地优良,"金声而玉应"却有两次不同的结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寓意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课堂教学上,问题的排列顺序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策略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排列的:先对具体事情进行分析,然后对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是需要进行概括或归纳。这也就是一种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这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的规律。而学生在学习中这种认知心理过程的规律及学习策略的基本特点,表现在课文初读或复读阶段等环节中,大都体现出从具象到抽象、从本义到延伸义、从感性到理性和从一般到个别的特征。因此在问题设置时,排列的顺序无论在全文、全课还是某一知识点,它们都应是:①事实再现问题;②事实理解问题;③事实关系确认问题;④事实价值发现问题;⑤事实价

值推论问题;⑥事实价值创造问题。例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问题设置中:

愚公和智叟有什么不同?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②作者在写两个人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时,写法有什么不同?③我们从作者的这种不同写法上,可以看出愚公的什么精神,写智叟的目的对于表现愚公有什么作用?④⑤⑥问题的排列方式应考虑问题结构对于学生思维走向、策略习得的影响以及问题结构形成的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当然课堂问题的设置,不仅要能围绕文章的中心主题,并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的规律,安排好问题的层次性,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也就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

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教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只是单纯地等老师提问,然后在"问"的指引下去寻找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完全突显出来的。教师的问,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问。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下,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我们所进行的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应该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享有在这个思维活动开端"提出问题"的权力和机会。我们知道,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开端,回答问题才是思维的第二步。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大师都非常重视"问题"的意义。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爱因斯坦也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问,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钥匙。没有"问",不敢"问",不善"问",何以长成参天的大树?何以开启科学的大门?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提问的空间,引发学生多提问,这本身也是课堂问题的一个方面。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我们就应该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实行教学民主,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尊重他们提问的权利,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引导他们善

于质疑,传授质疑的方法门径,培养思维的方式方法。即使学生提"问题"多么的幼稚,甚至离奇,毕竟是他们头脑思维活动的结果,是老师必须了解掌握并作为施教依据的学情。而且,学生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必须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张扬个性,才能放飞自由的心灵,才能燃起创新的火焰。学生只有形成了多思善问的习惯、能力,养成了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激发出发现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发扬。

我们在提出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这样一种说法时,也是会遇到许多的实际困难,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习惯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在老师的发问下去思考;而教师在处理学生提课堂问题时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又是采用什么形式给予解答,甚至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时又该如何处理,这都是我们教师需要解决的课题。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提高的,起初学生提问往往会停留在文章的表层,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中去,提出问题结合背景、语境、前后段落来思考,提出问题;当学生提问水平有所提高时,老师再拓展其思路,启发他们把阅读的内容与课外阅读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认识问题就会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就会学会发问,唤起创新意识,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