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和北京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
【摘要】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北京大学是圣神的,是心目中最向往的天堂,然而,这所百年名校,深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痛,那是民国年间,整个校园弥漫着浓厚的官场旧习气,学术之风已经被学生们淡忘,校长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严复、马相伯、何锡侯、胡仁源等人前后相继落马。在这样一个困境下,蔡元培出现在了北大的校园,呕心沥血,一手缔造了新北大,他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不断引进新人才,改革旧制,使北大校园出现了一股新风。如今,这所百年老校仍然能够屹立在学府之巅,蔡元培先生功不可没。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也有着其不可淡化的意义和影响,学习这种教育思想,能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蔡元培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如今,漫步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以人名命名的教学楼,广场,也能够看到很到知名教育家的塑像矗立在各个显眼的地方,而在校园的深处,在未名湖畔的苍松翠柏之间,矗立着原北大校长——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铜像。在新时代已经来临之际,这位曾给北京大学带来盎然生机,使北大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最高学府的老校长,正以他深遣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卓越的思想,注视着、期待着、启迪着这所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百年学府,在新的世纪里创造出新的辉煌。翻开北大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没有谁更能比蔡元培先生同北大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蔡元培,民国时期的北大能不能够继续办下去,能不能出现今天的辉煌,是没人敢肯定的回答。蔡元培成就了北大,北大也成就了蔡元培,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一、蔡元培去“腐败”的北大做校长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刁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后赴德国留学。武昌起义回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经
过努力,改变了北京大学的旧习气,是北大一片盎然生机,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在香港病逝,出殡当天,执绋者5000余人,与祭者逾万人,全港学校、商店均悬半旗致哀。蔡元培作为一代学人,受到各界、各党派如此隆重的纪念和称赞,在中国现代学人中绝无仅有。
蔡元培从小就酷爱学习,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火,家里其他人都逃了出来,发现小蔡元培没有出来,大家就喊他,结果等火灭了时,人们发现他仍然在读书,问他听到喊声没有,他居然说听到了。正是他这种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使得他接触了大量的书籍和学术界的前辈,也结识了一大批同龄学者,这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早年的蔡元培在考取了功名之后,参加了革命,直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才出任教育总长,当时的蔡元培雄心勃勃,认为能够为国家做一点事,不遗余力的进行了教育改革,但是由于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处于过渡时期,各项政策还不稳固,国内还比较动荡,派系之争到处可见,处在当时环境之下的蔡元培也不可避免,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当时教育部有一个留学生的名额,他就想借此机会充任留学生出洋,但是他的老同事蒋竹庄等认为蔡元培是前任教育总长,以留学生的身份出国有失体统,就想法筹了些钱,给蔡元培游历欧洲,这样蔡元培就从一名教育总长变成了一名游学生。
1916年秋,正在法国的蔡元培,收到了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的电报,范聘请他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这年冬天,蔡元培回国,但是当时的北大一片腐败景象,友人就劝其不要去北大,免得无法改变局面羽纱而归,蔡元培就犹豫着到底要不要去北大,最后,孙中山的意见起了关键的作用,孙认为,北京是帝王将相习气厚重的地方,像蔡元培这样的“老革命”应该到北京去,可以借助主持全国性的教育机构的契机,传播革命思想,最后蔡元培衡量再三,还是决定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这次的出任,是蔡元培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让北大记住了有这样一位老校长。
由于早年留学国外,接受了许多西方的思想和知识,并受革命思想的影响,蔡元培有着极高的革命热情又崇尚民主,使得蔡元培从他进北大的那一刻起就与前任校长截然不同,他到校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鞠躬回礼。此后,他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致敬,他都脱帽还礼。这一件令校工和学生感到惊讶的新鲜事,不啻是给封建积习严重的北人吹进一股强劲的平等民主之风,预示着这所学校将在改革中走上新的途程。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演说。他针对学校的风气,告诫同学们应“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服役社会”,而他放在首位的则是“抱定宗旨”。抱定什么宗旨?他开宗明义,“大学者,研究高
深学问者也。”他批判学生读书做官的旧习气,奉劝学生抱定宗旨,只能是“为求学而来”。良好的开头使得蔡元培在北大的工作看起来很顺利,随着其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敢于任用人才,使得北大渐渐的出现了一片新的风貌。
二、聘请名师,改革旧制
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是由于前面的校长走马灯的换,没有一个能够改变北大腐朽的现状,而蔡元培作为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师,就被汤尔和等推荐出任了北大的校长。当蔡元培到达北大,发现学生们大多无心问津学问,很多人热衷于当官,北大里面官场气息浓厚,到处呈现着一派“腐败”的气象。另外,由于同文馆并入北京大学,里面的外籍老师也一同进入了北大。同文馆是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学堂,可是据说当时和俄国交涉的时候,清廷衙门想到了同文馆,就从俄文馆招来了七八个学生,可是这些人一个学了13年,其他的学了7年,尽然没有一个人懂俄语,由此可见,同文馆是多么的荒唐。就是这样一个本该被撤销的学堂后来却并入了北大,令蔡元培头疼了好长时间。面对此种情况,蔡元培只好辞退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在全国聘请一些知名的学者到北大讲学。
“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了”,这是一句恐吓兼要挟的话,说这句话的人是当时英国驻华公使的朱尔典。事件由来是蔡元培要辞掉英籍教员,朱尔典摆出一副公使的架子,非要蔡元培卖他一个面子,可是蔡元培当时去北大的时间就说我去做一个校长,而不是做官,在北大他最看不惯的就是学生把官场上的习气带入学校,所以这位公使也就碰了一鼻子的灰,最后不得不留下一句“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了”,自找台阶,就像中国人一样,“你给我等着”,这只是找个台阶而已,听者也不会在乎。朱尔典想用这种中国人惯用的伎俩来使蔡元培就范,是找错地方用错了人,最终也不了了之。蔡元培在辞掉这样一些不合格的教员以后,就在全国寻求知名学者为北大补充新鲜血液。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两只兔子”的故事。蔡元培初到北大,就去拜访了北京教育界很有影响的医专校长汤尔和,汤就告诉他,“文科预科的情形,可问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问夏浮筠君。”另外,“文科学长如未定,可请陈仲甫君。”陈仲甫即陈独秀,当时主持《新青年》,蔡元培看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后,就决定请他到北京大学来。凑巧的是当时陈独秀正好在北京,蔡元培就去拜访了陈独秀,可是陈却拒绝去北大,蔡元培也不气馁,就坚持天天去陈独秀住的地方劝说,陈睡得晚起的迟,蔡就在门外等他,也不心急。从当时社会来看,蔡元培要比陈独秀的社会地位高很多,但是他并不介意,可见其修养之深,胸怀之宽广。就是这种诚恳,“三顾茅庐”,最终陈独秀答应到北大。蔡元培是1868年生,生肖是兔,而陈独秀恰好比他小12岁,生肖也是兔,因此,蔡元培请来陈独秀,人们就形象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