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北大改革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英雄

辛亥革命英雄

(六)革命事业
蔡元培6岁入读私塾。11岁丧父后,由曾经念书的六叔蔡铭恩(茗珊)指导 学习《史记》、《汉书》、《文史通义》等等。17岁考取秀才后,开始博览 群书。1884年,18岁的蔡元培设馆教书。1885年,到杭州参加乡试。[1]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贡士,因故未参加当年殿试,光绪十八年 (1892年)壬辰科补殿试,中二甲进士,点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 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 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 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 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 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 1907年5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前往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听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应陈其美来去电催促,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 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 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1913年旅居德、法,从事教育、 哲学和美学研究。1915年与李石曾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次年与吴玉章等组 织华法教育会。
目录
(一)蔡元培 肖像及故居 (二)人物名片 (三)蔡元培情感 (四)生平主要简介 (五)教育的奉献 (六)革命事业 (七)北大生涯简介 (八)传世名言 (九)生涯总结
(一)蔡元培肖像及故居
(二)人物名片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 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 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 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 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 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 “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 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 关键词 】 蔡元培 ; 北大改革 ; 现代 意义
1 9 1 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 大学校 长 . 在 此之前 的北大仍是沉疴未 学的宗旨 . 完善学生 的个性 . 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祛, 改革 的成 效并不 明显 。蔡元 培人驻北大后 . 进 行了大刀 阔斧 的改 2 . 2 贯彻 “ 思想 自由” 兼容并包“ 的原则 革, 一改北大 的封建性质 . 讲新民主主义 的气息注入这所老式学堂 , 使 蔡元 培提出“ 囊括大典 . 网罗众家” , 思想 自由 . 兼容并包的原则使 它焕发新 的活力 , 为 中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树立 了一面旗帜 得北京大学不仅得 以保 留我国的优秀文化 . 而且使得全体师生有机会 1 . 理 论 基 础 接触和学习近代 西方的进步思想 。 同时. 这种开放的办学原则 . 对 当时 1 . 1大学 观 的新思潮不能不说是有一种庇护 。 纽曼说过 : “ 大学理所应当是 一所教 . 虽 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纽曼作 为天主教 教徒 蔡元培的大学 观是建立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文明结合之上 的. 授全面知识 的机构” 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体现 在蔡元培对办学 职能 、 办学理念 、 办学体制和 着重强调 的是大学应该把神学作 为知识的一个重 要分支纳入大学 的 但是他所说 培养 目标的大学办学思想 。 蔡元培 曾明确指出“ 大学 者. 研究高深学问 知识 系统之 中。我们暂且不对纽曼 的宗教立场做 出评判 , 者也” 、 “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 问之机关” 蔡元培先生 向学生提 出“ 抱定 的大学知识 的多样性和对学术 的开放性在现代社会也是值得提倡 的 宗 旨” , “ 为求学而来 ” , 不为升官发财而来 : “ 砥砺德行” : “ 敬爱师长 ” 这 2 . 3 教授治校 . 民主管理 . 形成研究性学习观 三项要求。 这就指大学是纯粹研究学问的处所 不可视为养成 资格 、 贩 “ 教师群体 的学术水平是 一所大学学术水平 的标 志 . 也是把 大学 卖知识之所 , 学者就应 当以研究学 问为主要 目的 . 养成学问家 的人格 . 建造成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保 障” 。“ 教授治校 ” 作 为一 种大学 管理体 制来 源于 中世纪 的巴黎大学 . 而洪堡创建柏林大学 则使 之作为一种大 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学 生. 这才是大学的最高宗 旨的核 心 1 - 2 “ 培养健全人格” 的教育 目的 学理念得 以确立并对后世的大学产生深刻影 响 由京师大学堂转变而 蔡元培在《 大学令》 中指出 , “ 大学应 当教授高深学术 , 养养成硕学 来 的北京大学 .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重 的封建衙 门作风 . “ 教授治校” 把 让 真正懂得学术 的人来管理学校 闳材 , 应用家为宗 旨。” ①蔡元培所主张 的大学教育 . 是 以人为 中心的 推动学校发展 的责任交给教授 . 教育 , 教育要 培养人 的德智体美 、 发 扬人性 , 完善人格 , 实现人 的全 面 近年来 . 大学聘请 明星做教授成了一种流行 的风气 但是 . 由于工 这些 明星很少履行 自己的教授职责 。 明星到高校给学生讲课 . 协调发展 , 其 中心是人。 ②健全 人格是指人 的整体的精神素质 , 人的全 作太忙 , 分享 自己的成功 经验 . 不失 为一 种独特 的教学 面、 自由和充分 的发展 , 是要通过德育 、 智育 、 体 育和美 育的和谐 发展 , 讲述 自己的人生故事 . 使 生理 、 体能与心理 、 精神等方面相互协调 。 方法。 但 问题在于 , 一些明星是否有诚 心、 有实力为学生授课 ?大学为 1 - 3 “ 思想 自由. 兼容并包” 的办学原则 了提高知名度 , 热衷 于利用 明星进行炒作 . 这本身就是 一种浮躁和急 蔡元 培先生在《 致( 公 言报) 函并答林琴南 函》 中对大学办 学原则 功近利的表现。 大学是求学的圣地 , 天职是教书育人 。 大学是体 现科学 应 当体现文化 的尊严 。它必须与世俗 的浮华 与虚 进行详 细的阐述 : “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 例 . 循 思想 自由原则 . 取 与人文精神的地方 . 兼 容并包 主义 , 与公所提 出之 ‘ 圆通广大 ’ 四字. 颇不相背 无论为何种 名保持应有的距离 . 而只对达到相 当高度的真知与学识致敬 如果大 学派 , 苟其言之成理 , 持 之有 故 . 尚不达 自 然 淘汰之命运者 . 虽 彼此相 学一味媚俗 , 最终损 害的, 将是大学高洁 的品格。 2 . 4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反, 而悉听其 自由发展 。 ” 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学术 自由、 思想 自由、 言 论 自由 . 反对学术上 的独立独行 、 门户之见 . 在学术界只要“ 言之有理” 北京 大学在改革前 内设有文 、 理、 法、 商、 工5 科. 各科下 设若 干 蔡元培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 中队北大的学科与教学体质进行了 都应该不予以干涉 . 使北 大“ 为学术而学术 ” 、 “ 学术独立 自由” 的思想 门。 深 入人 心 。 改革 。 ①扩充文理 。 从北大不 断发展演变 的教育改革 . 我们深刻得知一 个 国家 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应 当是多种层次 、 多种 门类 、 多种体制 的 . 2 . 具 体 措 施 的 现代 借 鉴 意 义 这样才能 在不 同的教育方式 和管理模式 的背景 下培养 出社会需要 的 2 . 1 抱定 宗旨. 改 变 校 风 先进高等学院的科 系已得 到快速发展 . 但并不完善 . 继续 蔡 元培先生 刚任 职北大时 . 北大封 建官僚习气很浓 . 学生入学不 各种 的人才。 为求学 , 把大学作为取 的官史资格的机关 。 而在当代 . 仍然有很 多学生 发现科 与科之间的关系 .更加优 化设计科别是高等学 府仍需努 力的

北大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

北大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

北大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历史传统的高等院校之一,其历史和办学方针一直备受关注。

北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在百年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北大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其办学方针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北大的创始者梁启超、张之洞等人秉承着西方教育理念,创建了最早的“西学东渐”教育机构,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北大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最高端的学府,吸引了大量的学子前来求学。

然而,北大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强调“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蔡元培校长执掌北大之后,这一理念更是被彻底贯彻到了学校的教育方针中。

蔡元培提出的“自由、民主、科学”的办学方针,成为北大的鲜明特色。

首先,北大秉承着“自由”这一办学方针,鼓励学生在学术和思想上的自由探索。

北大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限制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

学生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不受传统束缚,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子前来北大求学。

其次,“民主”也贯穿于北大的办学方针之中。

北大重视学生自治和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自治也是民主化的。

学生会可以自主组织各类活动,代表学生的诉求,并且参与学校性质的大事。

北大强调平等和尊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平等和民主。

最后,“科学”也是北大的办学方针之一。

北大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务实的学术研究,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北大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备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使得北大成为当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佼佼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

北大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和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北大的办学方针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传承蔡元培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北大更加注重国际化与开放,致力于与世界一流高校接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实践

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实践

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实践

《 学与术》 的专论文章 , 认为 “ 学也者 , 组织成立 了“ 中华平 民教育促进总会”都广 , 观察 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 ;术也 泛开展了平 民教育运动的实践运 动, 将平 民
者, 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教育运动视作救 国救 民和改 良社会 的重要 。 他还认同“ 学者术之体 , 术者学之用 ” 手段 , 力求使工农与劳苦大众获得接受教育 的说法。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向国内民 的基本权利与发展机会。



翕 林宿儒 向现代新型知识分子 的巨大转变 。 科的界限 , 进行广泛的沟通借鉴学 习方属上 完全符 合普通 民众谋求 自身发展与解放 的
对东西方不同文化 的认识当中, 蔡元培具 策 , 因为“ 这是 文与理” 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 根本权益 , 对于促进 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提
亍 独特 的体会心得与先进理念 , 他潜心撰写 能够为师生发展构建一个思想 自由、 学术开 高和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蔡 指 出 :在他一 辈所 谓有新思想新学 对大多数 国人文化水平欠缺的落后现象 , “
庶 方 打破 问的人物 , 只有蔡元培真懂得西洋 的 元培提 出应当坚持教育 的“ 民” 向,
思 想 和文 化 。 ”
以往中国社会 当中存在的穷 富贵贱有别、 劳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 间, 蔡元 心劳力有别 的腐朽教育理论 , 认为 “ 无时不 口
蔡元培特别关 心和重视发展女子教育 , 女 材或文章 , 中西方文化 的概念和特征 “ 围绕 囊括大典 , 网罗众家” 的高等学府 , 应该 广 并 在对 中西方文化 的观察 比较 中构建 出完 生 行了比较充分细致 的表达和论述 , 认为中 泛吸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的知名学者 , 百 整的女子教育思想体系。 面对影响中国几千 可 文化是各有所长和各有特点 , 反对那些要 家争鸣 , 自由发展 , 同时他 鼓励 培养 学生 的 年来 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尊女卑” 和“ 的 说“ 西洋科 学破产 ”要么说“ , 中国旧文 明 自由主动思考和独立学术研究能力 , 积极支 封建腐朽思想 , 他一 向予以坚决反对和愤然 殳 有价值” 的极端观念 , 秉持人类 在共 同经 持学生们成立各种学术讨论会和研究会 。 比 驳斥 。蔡元培认 为, 国家要富强 , 民族要繁 芊 基础上必然会有一种普遍性的理论 指导 如罗素访华期间 , 北大师生就曾 自发组成了 荣 , 那么男女教育就应该遵循权利与义务平 理的看法。 蔡元培曾邀请西方著名哲学家 个校 内的“ 罗素学说研究会”罗素在华时 等原则 , 人人 益受教育 ”这 自然要包括 , 即“ , 思想家杜威 、 罗素等高级学者到中国和北 均在此处对北大师生授业解惑 , 每周参加一 女子教育在 内了。 蔡元培曾多次到欧美多国

蔡元培为何一生都在辞职

蔡元培为何一生都在辞职

历史新史记大部分人眼中的蔡元培,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教育改革家。

正如电视剧《觉醒年代》描绘的那样,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群星闪耀,但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人生经历十分复杂,其“教育救国”理想在现实中也是四处碰壁。

在人生中许多理想受挫的时刻,蔡元培都选择了辞职。

有人统计过,蔡元培在北大任职10年半,至少辞职7次。

在担任北大校长前,蔡元培还主动辞去过翰林院编修、教育总长等职务。

不过,辞职并非蔡元培消极逃避的手段,而是为坚守原则进行的抗争,也是对学校的担当和庇护。

“教育救国”是蔡元培一生践行的理想,“以退为进”则是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处世之道。

出走翰林院,回乡办教育30岁之前,蔡元培的人生可以说是循规蹈矩。

蔡元培生于晚清,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礼教教育。

同封建时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蔡元培“学而优则仕”:17岁时中秀才,22岁中举人,23岁会试告捷成为贡士,25岁参加殿试,获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并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以蔡元培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其仕途前景应是一片光明。

然而,1898年,蔡元培在而立之年毅然“携眷出都”,返回家乡浙江绍兴从事教育,成为当地一所新式学堂的总理(即校长)。

他的身份转变看似突然,其实是时代变迁与个人理想碰撞后的必然选择。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蔡元培寄希望于清廷主动改革,但戊戌变法的惨败让他认清现实,直接导致他的思想迅速地从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民主战士转变。

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则是因为蔡元培一直心怀“教育救国”的理想。

“改良社会,首在教育”,蔡元培坚信教育有改进社会、救亡图存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国无教,则人近禽兽而国亡”。

在翰林院供职期间,蔡元培广泛涉猎西学著作,接触到国外的新鲜事物,在潜移默化当中完成了思想转变和身份重塑。

到绍兴中西学堂担任总理,是蔡元培从事近代教育、实践教育救国理想的发端。

他当时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增设西洋学科。

曾担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后来回忆,自己就是在中西学堂就读时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主要教育实践及思想(一)改革北京大学背景:当时的北大表现为校政腐败,学校制度混乱,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不少师生品行不检,为社会所菲薄等。

第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性质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行政管理)第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学科设置与教学制度)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先5科变3科,后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还有不少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招女性入学,多种类型学生,开放办学等(二)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背景: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发展国民经济。

公民道德教育:自由、平等、博爱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关于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美感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他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提出先进的教育思想,实施教育改革,创办学校,为中国的教育打下基础。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的革新整顿,蔡先生首先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取消了经科。

后又依据各地高等大学的质量情况,设立了大学预科,附属于大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1912年5月蔡先生在北大的开学典礼讲演中强调:“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这是他对大学的定位,也是他对大学办学宗旨的第一次阐述。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主要措施如下:①改变学生的观念。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他认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直到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措施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措施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措施
1.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旨在普及教育,让更多人接受基础教育。

2. 推行新的招生政策,取消门第背景的限制,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提高北大的招生公平性。

3.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个人研究。

4. 开设新的学科,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5. 提倡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不受政治力量的干预。

6. 开展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7. 建立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先进的学习和研究设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支持。

8.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招聘外籍教师,引进外国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9. 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0.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11.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教育资源,改善学校设施和师生条件。

13. 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交流和沟通,提高管理效能。

14. 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设立奖学金和科研项目,为优秀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15. 加强社团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北大之父-蔡元培

北大之父-蔡元培

北大之父-蔡元培我们在了解蔡元培之前呢先说说蔡元培的择偶标准,蔡元培的第一任妻子去世之后,很多媒人就来给蔡元培说亲,蔡元培挥毫写出了自己的五条择偶标准: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能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五条择偶标准可见蔡元培的思想在当时有多先进。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25岁补考中进士,翰林院任职。

戊戌变法失败后,辞去翰林院编修职位,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关于蔡元培的教育工作,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个是五育并举,另外一个方面是北大改革,最后就是教育独立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初,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中来,让学生和民众都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

军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强兵。

实利主义教育,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富国。

公民道德教育,摒弃封建道德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自由、平等、博爱。

世界观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二元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我们现实的世界,而在实体世界里是不受政治影响的,人们具有高度的言论自由,蔡元培提出的世界观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的观念和精神世界。

如何去实现世界观教育就需要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认为绘画、诗歌、音乐等美的材料的引入,可以使人不被卷入现象世界中的情感矛盾。

认为美育和宗教有相同性质和作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和宗派之分,由此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五育的关系有哪些呢?军国民教育即我们现在的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在蔡元培眼里这三项都是现象世界,而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都属于实体世界。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

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陈汝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重庆400047)摘要: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在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此,使一座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文选取蔡元培当年北大改革的部分思想和举措,结合当前状况,阐明其对今天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

民国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初的民主改革,但由于继承了老式学堂的传统,加上袁世凯复辟的一些政治气候的影响,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

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转变师生观念,明确大学的宗旨蔡元培早在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就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仅仅是为混资历谋官位;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课堂讲授敷衍塞责。

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追求的是当官发财,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

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蔡元培在1917年1月9日的演讲中为北大设计了未来:“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责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觉醒年代蔡元培的主要事迹及人物形象

觉醒年代蔡元培的主要事迹及人物形象

觉醒年代蔡元培的主要事迹及人物形象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蔡元培作为重要历史人物,其形象塑造主要围绕着他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坚定立场。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事迹和人物特点:1. 教育改革先锋: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1917年至1927年),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倡导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北大从一个旧式官僚养成所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

2. 社会活动家与革命者:
-早年积极参与民主革命活动,组织光复会等团体,并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和建立中华民国做出贡献。

-通过教育推动社会变革,如创立中国教育会,提倡女子教育,创办爱国女学堂,打破了传统性别教育的局限。

3. 人格魅力与道德典范:
-在剧中,蔡元培的形象展现了一位德高望重、品行高尚的教育家风范,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青年,是当时学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4. 时代先驱: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领导者之一,蔡元培积极推动白话文运动,支持科学与民主理念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启蒙起到关键作用。

5.影响力与贡献:
-他在任教育总长期间,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总之,《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是一位深受敬仰的教育改革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他的言行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对大学管理的启示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措施,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学生方面――端正学生动机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的高校里,不乏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目的,到底学习深造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还是为了就业铺路,还是仅仅为了逃避社会。

许多学生对此很是疑惑。

在这样不明朗的学习动机下,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只有端正了学生的学习观,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气氛。

因此,学校应当在开学典礼、学术讲座、文化交流会等场合阐明大学办学的深层内涵,学习的根本宗旨,使得学生对此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除此以外,为了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应在注重其学术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种社团、学会、兴趣小组等,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教师方面――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针对现在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因为当今很多的大学里存在着“近亲繁殖”,关系户层出不穷,本校毕业生优先留在学校任教,而外来的有真才实学的真正人才却受到各种排挤而难以进入学校。

因此,真正人才大量流失,那些鱼目混珠的人却在学校里势力不断。

学校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得到提升,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坚持“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能者上、庸者下,适者生存。

这才是真正为学校和学生谋福利的举动。

另外应当坚持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思想,热衷于学术研究,不断碰撞出学术火花。

营造出一个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整个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课程方面――“学”与“术”协调发展课程设置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协调好“学”与“术”的关系。

学分制的出现是现代高校的标志之一,其初衷是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学分制在实行过程中,学生依然是按照学校规定的固定进行学习,在期末考试中以成绩给学生记分,“考前突击”的弊端日益凸显,我们要改革学分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授予学分时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人物—蔡元培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人物—蔡元培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人物—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民国成立之初,他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考试中主要是以选择、判断等客观题方式出现,考试频率不算很高,但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教育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从“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一)军国民教育近代的中国社会积贫积弱,人们因为鸦片的侵蚀,身体机能受到极大的损伤,以至于在和外界交战时落于下风。

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是想通过提高中国国民身体素质,寓兵于民,对抗军阀外侵,捍卫民主共和(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旨在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能发挥提高国民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三)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可以使中国富国强兵,但是公民道德教育,是养成健全人格之本。

因此公民道德教育是五育的核心。

蔡元培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

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四)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所独创并且是五育中的最高境界。

世界观教育要求人们实现思想言论、意志的自由,不要被某一学说或者教义束缚,这一观点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五)美感教育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不仅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性。

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蔡元培有什么故事

蔡元培有什么故事

蔡元培有什么故事蔡元培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第一人,在他的领导下,昔日散发着官僚腐败气息的北京大学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他一生都在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为打造一个纯净、民主的中国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蔡元培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蔡元培的故事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

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

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蔡元培37岁的时候开始出国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

42岁回国后担任政府教育部长,管理教育事业。

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袁世凯专权,蔡元培再次选择店铺深造,去了法国德国,46岁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

此时他得到了法国美国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选为监察委员,但是蔡元培辞去了职位专心发展教育事业。

1928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担在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担任多个职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从北平移至上海同其他国民党人士积极组建抗日保国组织,为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

抗日战争国内局势恶化,蔡元培带着妻儿迁往香港,并在香港定居,1940年在香港生病去世。

蔡元培在北大的故事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绝对少不了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功劳。

在蔡元培接手之前,北大的整体氛围相当混乱。

北大是在光绪皇帝时期建立,目的是培养新时期的人才。

但是慈禧的一番搅和,京师大学堂也就沦为培养官僚的机构。

最开始的京师大学堂,整个学校里都弥漫着一股严重的封建气息。

最搞笑的是老师上课称呼学生为老爷。

虽然民国时期风俗改进不少,但是校园里的封建气氛依然遗留不少。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精简版)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精简版)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职员,蔡元培在制度上明确了教授在治校选才上的重要作用,这一条说明蔡元培在用人上坚持自己把好最后一关,“兼容并包”聘任制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了蔡元培珍惜人才、知人善,由于蔡元培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大教员队伍发生了变化,延聘人才的同时,蔡元培大胆地解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比如,徐佩铣是北大当时既无学要求之严格。

第三,群策群力,又最后把关。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职员。

委员以教授为限。

除了他所看准的杰出才能的人他亲自聘任教授外,在聘任其他教师时主要还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尤其看重教授们的共同。

蔡元培在制度上明确了教授在治校选才上的重要作用。

规定聘任委员会非校长或其代表人出席不得开会。

这一条说明蔡元培在用人上坚持自己把好最后一关。

凡新聘或延聘的教授都要经过委员会的审查与投票决定,审核相当严格。

第四,真才实学者终身聘任,不称职者解聘。

“兼容并包”聘任制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了蔡元培珍惜人才、知人善任的民主作风。

由于蔡元培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大教员队伍发生了变化。

文科、理科方面他都长期聘任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教授。

延聘人才的同时,蔡元培大胆地解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

比如,徐佩铣是北大当时既无学问、德行又差的一个教授,他组织过声名狼藉的“探艳团”。

所以蔡元培上任不久就解聘了他。

辞退外籍教员一事,也曾引起不少风波,但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蔡元培敢于顶住帝国主义的压力,表现了他革新的决心和勇气。

三、对当今我国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启示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呼声已有多年了,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真正体现,也未能对教育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有些高校虽然开始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模式,但各高校的各种所谓聘任还只是对局部岗位的聘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演说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演说

一.导语设计1917年1月4日,国立北京大学的校工们在门口列队欢迎新任校长蔡元培。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新校长向校工们脱下礼帽,以一个非常平民的质朴姿态,走进中国的最高学府。

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了巨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

先生在此,北大重生。

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一场至今依然掷地有声的演讲,正悄然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车轮从黑夜走向黎明。

今天就让我们到文中去聆听先生的教诲,感受北大之父的精神魅力吧!(板书标题)二.学习目标(生齐读)1.结合本文结构,学习演讲辞的写作特点。

2. 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文化意义。

3.了解蔡元培的个人魅力和伟大贡献。

三.研读课文。

师: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演讲稿,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演讲。

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

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

(PPT)好的演讲能够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听众的行为。

蔡元培校长在这次演讲传播了什么思想,发表了什么见解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哪位同学起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三点,一曰二曰三曰师:好,请坐。

她说了中间三段的内容,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说了什么,谁补充一下生:第一段介绍了蔡元培先生跟北大的渊源;最后一段讲的是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之后,所要采取的举措。

师:你说的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章的结构。

简短的开场白,引出了本次演讲的话题,中间三段提希望,大家把三点希望一齐读一读。

学生齐读(齐读三点)师:最后一段作者写自己上任以后的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三事都是位于每段的段首,位置很醒目。

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啊(注意本文演讲辞的特点)生:这样更容易让听众抓住演讲的中心。

师:演讲是一讲而过,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为了让听众听懂。

所以演讲词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这为演讲成功的第一要素PPT: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师:蔡校长给学子们提出的第一个希望就是抱定宗旨,宗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目标师:蔡校长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要抱定什么宗旨,而是隐藏在他演讲的字里行间当中,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认真去读,看看蔡校长他到底要学子们抱定什么宗旨呢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知识拓展: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知识拓展: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改革家,于1917—1923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任校长前的北京大学承袭于京师大学堂,是一座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封建学府,学生继承清末老爷式作风,只想混个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教员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

蔡元培抱着整顿腐败的决心,到校视事后,在1917年1月9日发表就职演说,明令:“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并向全校一千余名学生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抱定宗旨;二、砥砺德行;三、敬爱师长。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实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除旧布新,开高教改革之先河,导高校管理之新路,对旧北大作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

一、学术研究为立校之根本蔡元培强调学术研究为立校之根本,在出任北大校长时,就决定其改革的首要目标:“延聘纯粹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此后,他又反复强调:大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要办好一所大学,使其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制度等三方面的因素,并着手在这三方面进行了改革。

蔡元培对教员的选择,坚持严格的学术要求。

他认为:“选聘教员,不但要求有学问的人,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

不但对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它。

”他物色教员不重资历,注重学识,如聘任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后又聘请了李大钊、鲁迅、周作人、杨昌济。

同时,蔡元培深知,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就要革除他们年年抄发讲义的陋习,要求他们在教学之余从事必要的学术研究。

在他主持北大的第一年,便要求各学科成立相应的研究所,由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既浓厚了学术风气,也促进了各人研究问题的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使北大引进了一大批具
有新思想的学者,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的传播得到 了开放的空间,有利的条件。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新 文化新思潮的发展,开创了一代思想自由,学术自 由的新风,不仅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闻名全国的名 副其实的高等学府,而且使他成为新文化的发祥地 和五四运动的摇篮。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举措,明确了大学的宗旨,优化 了教学管理,逐渐使北大走向现代大学的轨道。
1927年,蔡元培参加南京国民党政府,
任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 大学院院长。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领 导科学研究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 变后,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拥护国共 合作,主张抗战。淞沪沦陷后,他移居香 港。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是中国近代
三、大学由谁来管理?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组织评议会—全校最高的权力机构 (每五名教授选举评议员1人,校长为当然的 评议长) 2、组织各门教授会—分管各学门的教务,由各门 教授会主任组成全校统一教务处。 3、组织行政会议—最高行政机构,管理 教学外工作。 意义: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 得学术的人来管理教育。改变了封建衙门作风, 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 农、周作人等,也有在政治上落后保守,但在 学术上有造诣的旧派人物辜鸿铭、刘师培、黄 侃、陈介石、陈汉章等,当时,新旧学派共处 一校,各讲其学,形成新旧学派对峙、争鸣的 形势,有时甚至出现两个教师唱对台戏的情况。
蔡元培却不但看到陈独秀办《新青年》的才
智奇勇,还挖掘出了陈独秀深通训诂音韵学, 不在太炎先生之下,如此苦心全面评价陈独 秀,又以三顾茅庐之诚意,才终于把陈独秀 及《新青年》请进了北大。
思考?
“我反对第一流学者当领导!有的学者当了领
导还在做学问,乱套了!”著名学者、北大 教授陈平原日前在出席广州大学学校文化建 设论坛时表示,“大学要做到协调不同的学 科利益,就必须由二流的学者当领导”, “蔡元培在政治、文学等多个专业都是二流 或以下的,但他对每个学科都有涉猎,当校 长是很合适的。我对今天中国选拔校长的制 度表示遗憾!”
蔡元培先生在《国立北京大学校旗图说》中对北大
校旗上的五种颜色,即红白黄蓝黑的意义做出过解 释:红色代表包括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在内的“现象 的科学”,蓝色代表历史学生物进化学等学科在内 的“发生的科学”,而黄色代表包括植物动物生物 学等在内的“系统的科学”;而白色是日光七色的 总和,“自然也就是这三色的总和了”,故而用白 色来代表自然哲学;但是“人类的求知欲望决不能 以综合哲学和实证哲学为满足,必要侵入玄学的范 围。”而用黑色代表玄学。
当时讲文字学的有两位观点截然不同的学者,一
位是新派人物钱玄同,一位是拖着长辫子的旧派 人物黄侃。据王昆仑回忆,“有一天,听钱玄同 的课,对面教室正在讲课的黄侃大声地骂起来钱 玄同了。钱听了也满不在乎,照样讲课。”这引 起了王昆仑的兴趣,以后便“既听听钱玄同的课, 也听听黄侃的课,以便两相对照”。
辜鸿铭一向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眼中能看得上的
人寥寥无几,蔡元培算得上是其中的一个。也许是 因为蔡元培请他到北大的,所以他对蔡元培一向十 分维护,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五四运动后,由于 政治上的原因,蔡被迫辞去北大职务,大家都竭力 挽留,辜鸿铭也走上讲台表示挽留之意,讲话时突 然来一句:“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 留不可。”他的用意很明白,但把蔡元培比作皇帝 的说法在当时却很不合时宜,若是换了别人,早挨 了众人一顿批,但因为他是辜鸿铭,而且又是为了 表达挽留蔡元培的好意,所以也就没人与他计较了, 反倒哄笑起来。
1902年同章炳麟、蒋智由等发起创立中国教
育会,任会长。同年,又组织爱国学社和爱 国女学,并任校长。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 盟会,并为上海分部负责人。1907年赴德国 留学,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文学、美学、 心理学等,曾编写《中国伦理学史》,并翻 译了《伦理学原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首

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
国文学。这个时期正是辜氏在西方文化界如 日中天的时期。被称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 作家”,从来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被西方如此 认可,并得到这样高度评价。就连李大钊也 在一九一八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 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 二十世纪之世界”。
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 “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称 ‘往哪里去’才对。”胡一时语塞。 又一次,黄侃给学生讲课兴起之际,又谈起胡适和 白话文。他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毋费 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 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 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 个字,其电报费要比用文言文贵两倍。”全场捧腹 大笑。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曾并行开两个哲学讲座,
一是由胡适主讲,主要是西方文化;一是由梁漱溟 主讲,主要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时间都排在星期六
下午。胡适在北大三院大礼堂讲,梁漱溟在北大二
院大礼堂。蔡元培这样安排,使两人唱对台戏,让
学生自由选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辜鸿铭(1857-1928),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马
黄侃(1886-1935)
湖北蕲州人 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 擅长音韵训诂,兼通 文学,历任北京大学、 东南大学、武昌高等 师范、金陵大学等校 教授。一生治学勤奋, 以愚自处,主张“为 学务精”、“宏通严 谨”。章太炎以太平 天国为例,谑封黄侃 为“天王”。
一次,黄侃问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
大学的宗旨是什么?
大学怎么办学? 大学由谁来管理?
大学如何进行教学?
一、大学的宗旨是什么?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职演说
1、抱定宗旨 2、砥砺德行 3、敬爱师友
蔡元培多次向学生指出:“诸君须知,大学
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 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 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教 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 他勉励学生去掉科举时代的风气,抱定宗旨, 为求学而来。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黄侃(时年28岁)为该
校国学教授。黄携眷赁其友吴承仕屋而居。黄侃平 时生活自由散漫,尽管教授待遇不低,他却常处窘 乡,连房租也交不出。后来他的长子念华久病医治 无效而早殇(时年19岁),黄痛惜不已,认为是屋 之不吉,举家迁出。临行,揭字条于大门曰:“天 下第一凶宅”。吴承仕见后十分恼火,指责黄侃不 付房租不说,还如此诅咒。黄侃却气冲冲地说: “再饶舌,须先赔我儿子来!”吴承仕只得摇头而 返。
“新潮派学生对于辜(鸿铭)、刘(师培)二
氏攻击之更不遗余力”,对此,一贯秉持 “兼容并包”之办学思想的蔡元培开导他们 说:“我希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和刘先生 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 宪。”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这一原则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不同的人 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了女生,正式生之 外包容了旁听生,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专制 主义的束缚与垄断,对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起 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四、如何进行教学管理?
1、学为基干,术为支干 2、沟通文理 ,废门改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选科制与必修科目选修科目结合、学科制、学 分制相关。学科制是一种不同于学年制的成绩考 核制度,其特点是学生的升降以一门一门学科为 单位,不影响其他学科。学分制是一种不同于学 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是学校计算授课时数 的单位。一般以每学期每周上课一课时为一学分。 修完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 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 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 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 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 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 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 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 《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 动》、《春秋大义》等。 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 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 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他 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 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 景。
二、大学怎么办学?
——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 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说:“我 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 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 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 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整顿教师队伍
北大教员, 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
史上无人可比的。正如杜威所说:“拿世界 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 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 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 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 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 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大学办学理念
第四讲 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大学办学理念
Hale Waihona Puke 生平及教育活动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 家、教育家、科学家。23岁中举人,26岁中 进士,28岁被授职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 失败后,他深感清廷“无可希望”,弃官南 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 长。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来亚槟榔屿。名汤生(TOMSON),又号立诚,别 署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晚年自称东西南北老人。 曾祖为当地华侨首领,父辜紫云,在槟榔屿为英商 布朗经营橡胶园,母为欧洲人。因从小聪明伶俐, 被布朗收为养子。一八六九年,十三岁时,辜氏随 养父布朗赴欧留学,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后获爱 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为中国完成全部英式教育 第一位留学生。辜氏先后留学欧洲十一年,广泛涉 猎西方文学、哲学等,精通英、德、法、拉丁、希 腊等多种语言,这在早期留学生中也十分罕见。辜 氏后来暴得大名也与他精通多国外语有很大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