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解释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perception)与加工过程。

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时候发现,有关社会知觉的定律和与对物体知觉的定律极为相似,人们常常很自然地把对某一社会情境的知觉、想法和信念组织成一种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形式,就象对物体的知觉一样。

并且不管社会情境如何错综复杂,人们都会将它变得有规律。

这种对环境的知觉、组织及解释影响了一个人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而这个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认知的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我们对他人内在特征(象人格、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分类(Categorization):我们知觉事物的时候,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加以分类。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最先常常是依据性别的相似性把他或她归入男性或女性;我们也可能根据地域的接近性把这个人归为山东人或是陕西人;也可能根据过去与其交往的经验把这个人归结为可信任或不可信任的人。

二是聚焦(Focus):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之上,忽略背景的影响。

比如我们看到某个场景时,立即就能知觉出什么是主题、什么是背景。

一般来说,色彩鲜艳、移动、独特及近处的刺激是主题,而灰暗、静止、形状相同及远处的刺激是背景。

比如一个高大的外国人站在一群幼儿园儿童中间,我们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外国人身上。

这两项原则不仅适用于对物体的知觉,也适用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

由于分类和聚焦的缘故,人们往往存在着按照某种方式对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并且这种将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非常强烈。

比如你在校园中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走在一起,你想把焦点集中在其中一个人身上,并把每个人看成是单一个体是很困难的,如果把他们看成一对就容易多了。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试图解释人们如何感知和思考。


知主义的假设是人们以结构性的方式接受和处理信息,即获取后对其
进行心理处理。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一个人可以通
过调节自己的行为以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们
可以主动地通过认知活动去影响自己的学习。

认知主义的观点是人的学习有三个阶段,即重组阶段、情感阶段、行动阶段。

在重组阶段,学习者先通过观察、理解和扫描将出现的内
容进行分类,然后将它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在情
感阶段,学习者会考虑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负担,根据自己的背景
和学习目标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去学习。

在行动阶段,学习者利用自己
的认知和协调能力对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控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活行
为表现。

这种认知主义思想有助于提高和完善常规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
自己的学习历程,建立起一种更有效率的学习模式,重新定义学习目
标和评估标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改善学习环境,从而获
得可持续的学习成果。

认知主义还认为,学习不仅仅因认知和情感进
步有正面的影响,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

学习者要学会
如何应付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会应对压力,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分享
经验。

认知主义理论接受双向思维,认为表达和接受信息是一个协作和
自我调节的过程,但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实现充实的学习而
不仅仅将重点放在做出良好的决定上。

通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
践自己的观点、思考、表达和记忆等方面,可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成功。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推断和判断。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和推断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理解来进行适应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1. 认知模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构建一种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

2. 信念与欲望: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的信念和欲望所驱动的。

信念是指个体对事实和真相的认知,而欲望则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或目标的渴望。

3. 推断与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进行推断和解释。

个体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信念和欲望的理解,推断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4. 记忆与归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记忆和归因倾向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个体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境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解释。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理论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个体会运用心理理论中的意向性、目标导向性和情绪等概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2. 人际感知: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非言语行为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人际感知包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言语信息的解读。

3. 自我知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对他人的理解中。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信念和欲望来推断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

《认知学习理论》课件

《认知学习理论》课件

认知学习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应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如心理学、神经科学、 计算机科学等。
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认知学习理论 的研究视野和领域。
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学习的本质和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更科学 、更有效的指导。
认知学习理论的实践创新与完善
在教育实践中,应积极应用认知学习理 论,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能 够主动地选择、组织、整合和运用信 息。
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 习者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起着关键 作用,新的知识必须与已有的认知结 构相联系才能被有效地理解和记忆。
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和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职业知识和 技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职 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继续教育与培训
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 识和技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同时也 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来提高职业发展的质量 和水平。
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 建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 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的传统心理学,强调知觉、记 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冷落,但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局限性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学习理论重新受到重视和发展。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理解自身及他人行为的理论。

它探讨了人类认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标准的知觉、思考和判断过程,为我们解释了人际交往及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在感知、理解、记忆、判断和推断时所具有的与社会互动相关的智力,它涉及我们对自身、他人、社会情境和所处文化背景的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如何处理来自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信息,如何解释和理解社会经验,并通过他们的信仰、观念和行为影响整个社会。

二、社会认知的主要构成社会认知的主要构成包括:1.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通过选择性注意、编码、解释、评价和分类等策略,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

它既包括对人、事、物的物理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其所代表的社会意义的知觉。

2.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人脑对社会信息和社会关系的记忆。

社会记忆是我们对社会经验的广泛感知和总结,能够参与构成人类个人和集体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3.社会推理和社会判断社会推理和社会判断是指人们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所获得的社会信息,对社会环境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涉及到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三、社会认知的应用价值了解社会认知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人类社会交往中各种行为的成因和结果,为我们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1.教育实践知识和经验传递在人类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社会认知理论为我们设计、组织以及管理学习过程提供了深入的理论依据。

2.卫生健康社会认知理论可以解释个体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健康维护方面的行为倾向,为我们设计相关的医学管理策略提供指导。

3.商业运营社会认知理论可以有效辅助企业提升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规律的洞察力,为企业提供了利用社会认知价值的有效途径。

总之,社会认知理论是解释人类认知行为、认知规律和程序的关键理论之一,它为人类认知及其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认知的理论名词解释

认知的理论名词解释

认知的理论名词解释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我们通过感觉和思考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并建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知识。

认知的理论是一种研究认知过程和心智活动的学科,通过解释和探索认知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知识的产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认知过程相关的重要理论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

1. 感知感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它涉及到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来感知外界的刺激。

感知过程包括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传递到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和解释。

感知理论探讨了人类对感知刺激的感知构造和感知效果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相同刺激有不同的感知和体验。

2. 认知负荷认知负荷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所承受的认知工作量。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认知系统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当认知任务超过个体的认知负荷极限时,执行任务的效率会下降。

认知负荷理论研究人类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认知资源分配和负荷管理,为设计更优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供了指导原则。

3.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遇到具有冲突的认知要素时,会感到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状态,即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调整和重新解释认知要素来减轻认知失调的不适感,从而维护自己的认知一致性。

4. 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选择、组织、存储、检索和处理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探讨了人类如何在大脑中以系统化的方式加工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记忆。

这个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时的认知机制和过程,为认知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5.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神经系统如何支持人类的认知功能。

通过结合心理学、神经学和计算模型等多个领域的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揭示了大脑如何产生意识、学习、记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还在认知障碍和神经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引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指一种关于人类学习和认知活动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主体是个体自身,学习是一种内在的理解和知识建构过程。

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接触新的信息,思考、理解并加以应用,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发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几个基本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几点:•主动性和建构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他们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认知结构来建构知识。

•理解和内在化: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更是对信息的理解和内在化过程。

•个体差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就也会有所不同。

•反馈与调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反馈和调节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反馈学习者可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当时心理学界开始关注学习和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随后,弗洛姆(Jerome 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的重要性。

另一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芬德(David Ausubel)提出了“先导知识”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跟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

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学习和协作学习等。

结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重要性,倡导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和自主性,对于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认知理论理解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理论理解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理论理解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进行认知和解释的一种理论框架。

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包括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知觉、社会集体记忆等方面。

社会认知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意义,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社会认知来与他人互动,共同构建社会现实。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认知和解释的过程。

它涉及个体的感知、注意、记忆、思考等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心理过程,个体能够对社会世界进行理解和解释。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有社会知觉、社会记忆、社会认知偏差等。

1.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加工过程。

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感官接收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的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感官加工、信息整合和认知选择等。

2. 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存储和检索过程。

个体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存储和整合,构建了自己的社会记忆系统,从而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

社会记忆对个体的社会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个体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比较和解释。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在信息获取、加工和解释中存在的偏倚。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这些偏差可能来自于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和记忆、对社会现象的主观解释以及对他人行为的推断和判断等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原则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如何进行认知和解释。

这些原则包括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比较、认知即情感、社会对比等。

1.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个体通过社会认知的过程所共同创造的。

个体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往往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观念,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个体通过社会认知来共同构建社会现实。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学习以及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与理解等方面。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中选择性和集中性的过程,即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并将其加工及整合;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经验的储存和再现,包括感性记忆、概念记忆以及语言记忆等;思维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处理、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将内心的思维表达出来。

二、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1.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20世纪初,行为主义者将心理学视为一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科学,重视外界刺激和行为的关系,并忽略了人类内心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2. 认知革命: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标志着认知理论的发展。

认知革命的先驱者克里普兹和乌尔里赫为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和信息处理理论。

3. 认知科学的发展:20世纪后半叶,认知科学的出现使认知理论更趋完善。

认知科学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

三、认知理论的实际应用认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指导教学设计和评估。

其次,认知理论对医学和临床心理学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干预患者的认知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认知理论还在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通过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使机器能够更智能地处理信息。

四、总结认知理论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和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的。

它关注个体的思维和信念,以及他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和感知他人行为的动机。

社会认知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他们对他人的推测和心理状态的推理。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心理理论,即我们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

心理理论由理解他人的意图、信念和欲望组成,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交流来推测他们的内心想法。

心理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预测他们的行为,并与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认知偏差,指我们在理解他人行为时可能出现的偏误。

这些偏误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确认偏差和归因偏见等。

通过了解这些认知偏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误解、偏见和错误推断。

社会认知理论还包括情绪和自我概念的影响。

人们的情绪状态和自我概念会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推测和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情绪可
以改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影响他们对他人行为的解读。

自我概念则与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身份认同有关,会影响他们对他人行为的感知和解释。

总之,社会认知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的。

它关注个体的心理理论、认知偏差、情绪和自我概念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和动机。

对于认知理论的归纳总结

对于认知理论的归纳总结

对于认知理论的归纳总结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涉及到人类思维、认知过程以及知觉等方面的问题。

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认知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认知行为。

本文旨在对认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一、行为主义认知理论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强调外界刺激对于人的认知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可以通过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来研究和解释。

在这一理论中,人的认知行为被认为是通过刺激-响应的方式进行的,人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信息处理认知理论信息处理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类似于一台计算机,信息在人的认知系统中进行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

这一理论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环节。

人的认知能力可以被描述为信息加工的能力。

三、连接主义认知理论连接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的。

这一理论强调网络模型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解释了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在连接主义认知理论中,人的认知行为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所决定的。

四、构造主义认知理论构造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主观的构建和解释来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人的认知是由个体的经验、知识和观念等构建而成的,人的认知是主观的,并受到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五、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社会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社会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文化认知理论中,人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的学习而形成的。

综上所述,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的认知行为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认知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理解人的认知过程,包括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信息处理认知理论、连接主义认知理论、构造主义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等。

每个认知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解释方式,为我们理解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认知理论文档

认知理论文档

认知理论引言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思维和知识获取的一门学科。

它探讨人类如何感知、理解、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

认知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行为主义和心理学的学派。

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早期的心理学学派之一,它强调行为的可观察性和外在刺激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从环境中获得新的反应方式的过程,而不是内心的反思和思考。

这种观点对于认知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它鼓励研究者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2. 认知革命在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开始崭露头角,这是由于认知科学家开始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内在过程。

认知革命标志着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理论的转变,研究者开始尝试揭示人类思维活动的本质。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是心理学家Jean Piaget,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 认知模型认知模型是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试图描述和解释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认知模型之一是信息加工模型,它将人类思维过程比喻为计算机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人类思维过程是由一系列信息处理阶段组成的,例如感知、注意、记忆和推理。

4. 语言和认知语言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思维和知识传递的主要工具。

很多研究者关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探索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思维模式。

例如,语言相对论认为不同语言间的语法和词汇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

应用与发展认知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设计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来优化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学习。

心理学家利用认知理论来研究认知失调和认知发展障碍等心理问题,为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

设计学家将认知理论应用于用户体验设计和信息可视化等领域,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结论认知理论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对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第五讲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讲认知学习理论
精品PPT
丹(sūdān)接棒子
精品PPT
考夫卡
•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传播者,考夫卡是最早向 美国心理学界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而且他是柏林学派中 最多产(duō chǎn)的作者,这些都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流行 起了重要作用。 • 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有:《心的发展》和《格式塔心 理学原理》。
精品PPT
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可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精品PPT
第五讲
认知学习理论(lǐlùn)
• 格式(géshi)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对 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 决问题,就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 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 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精品PPT
⑶.真正(zhēnzhèng)的学习是不会 遗忘的
• 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人类所学习的 内容,都是有意义的。
格式塔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符号(fúhào)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精品PPT
一.格式(gé shi)塔学习理论 (p156)
• 格式塔,是一个德语词,意思是“完形”。 • 德语Gestalt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 (form)、“型式”(pattern)、“形态” (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 (dynamic wholes)。 • 由于韦特海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 形或格式塔,所以(suǒyǐ)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 完形心理学”。

社会认知理论名词解释

社会认知理论名词解释

社会认知理论名词解释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涉及人们如何认识、推理、判断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社会认知的最重要的观点是:人们不仅要解释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而且也要解释他人在社会中的行为。

简而言之,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术语进行介绍: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对社会心理力量的理解和研究,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学科。

研究的重点包括建构个体的社会现实、个体的社会表现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个体行为的互动理解、以及社会性意识的关系等。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个研究心理活动, 如认知过程, 认知决策和认知能力的学科, 这个学科也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

它由一系列的认知过程组成,包括感知、认知分析、储存记忆、决策等。

社会判断:社会判断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及对他人责任的评估。

社会判断是个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是制定决策的基础。

在社会判断的过程中,个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正向判断或负向判断)来评估他人的行为。

心理模型:心理模型是指一个假设系统,它解释人们通常使用什么样的认知活动来处理信息、表达想法和做出决定。

心理模型很容易形成,通常是从个体的特定经历中获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用于研究和理解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得出的,而不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被遗传的,因此它鼓励个体遵循健康的行为准则,以保护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环境。

情境效应:情境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人行为可以受到他们所处情境的影响。

因此,它强调了情境如何影响个体正在采取的具体行动。

例如,一个人在与同事的关系中可能会遵循具有礼貌的行为,而在与亲戚间的关系中则允许一些言语上的放肆。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地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地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地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地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地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地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地.、学习地质量取决于效果.背景一般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地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地顿悟说.但是,认知学习理论地真正形成却是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事情.从认知学习理论兴起地社会背景来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地产物.二次大战之前,几乎所有地心理学地研究都局限于实验室,行为主义地研究范式霸占了学习领域.当时对于学习地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地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地内部心理历程.然而,二次大战中涌现地大量实际问题对之提出了挑战,战争对人地认知与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地要求.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时代,以及今天地知识经济时代地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地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地研究.这些实际地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地产生与兴起.从认知学习理论地科学技术背景来看,它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地产物.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地发展,直接影响到了认知学习理论地产生与取向.很多认知学习理论地重要观点,都与这些学科有不解之缘.如,加涅地累积学习地一般理论模式,就直接借鉴了控制论与计算机科学地某些重要地思想.又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年对新行为主义地代表人物斯金纳地《言语学习》一书提出了尖锐地批评,强调研究人地认知过程,以及人地语言地先天性与生成性,他地观点直接影响到很多学习研究者开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主义.当然,认知学习理论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地结果.在过去地几十年间,学习理论经历了重大地变革.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地关于学习地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地,学习被看作是明显地行为改变地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地.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地强化,是学习地两个重要地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地结果.然而,这是与事实相违背地.如著名地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就认为,在我们学习地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以往地认知结构对于现有地学习过程地影响,举例来说,穷人家地小孩往往比富人家地小孩把硬币看得更大些.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地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地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一反应"间地联结形成地.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地心理学家地不满,开始放弃行为主义地研究立场,转向研究人地内部心理过程,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地发展.学习过程可以看作是信息地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地过程.信息地收集涉及地心理过程主要是感觉记忆与知觉.信息地加工、贮存和提取涉及地心理过程主要是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注意不是一种独立地心理过程,但它总是伴随在人地各种心理过程之中,是使学习活动得以保证地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正是通过影响学生地注意、知觉和记忆来促进学生"言语信息"地获得、理解与保持地.一、早期加工(一)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其功能仅仅是为了有选择地注意和鉴定哪些信息需要在短时记忆中作进一步加工.感觉记忆中地材料是无组织地,基本上是一个事物地知觉复本.未被挑选作进一步加工地材料则非常迅速地从感觉记忆中消退(视觉秒秒,听觉秒),通常人们对感觉记忆中地信息意识不到.感觉记忆迅速消退,实际上是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地一个适应性特征.如果我们觉察到地每件东西都较长时间地保留在感觉记忆中,在视觉系统则会感受到双重视象,在听觉系统则会感受到混淆地声像.(二)注意注意有两个含义.首先注意是一种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地状态,是"意识地聚焦".它表明注意具有指向性特征,影响着人们选择什么信息作进一步加工.人们通过注意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指向有意义地、符合需要地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地刺激.注意地另一个含义是指能将有限地能量以各种方式分配给予不同地刺激和活动.就像有个甜饼,现在有个孩子,可以把所有饼给一个特别饿地孩子;或者给个较饿地孩子每人个;或者给每个孩子一人一个.它表示注意具有强度特征,表现了心理活动集中在被选择地对象上地强度.教师应按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才能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运用无意注意地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地目地、也不需作意志努力地注意.它主要是由刺激物本身地特点引起地.相对强度大地、变化地、新异地刺激物,适合于人地需要与兴趣地刺激物以及刺激物地对比关系都容易引起我们地无意注意.刺激物地这些特点既可成为顺利完成教学地因素,也可造成学生学习上地分心;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其有利方面、防止它地不良影响.()在教学环境中,要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地因素.例如,保持安静,教室内部不宜装饰过多,教师地穿着要适宜,不穿奇装艳服.()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教师讲述教材时,每次都应增加新内容,同时在讲述新内容时又不能脱离学生己有地知识基础,要与学生己有地知识相联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地积极性,有效地维持注意.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会引起注意分散.()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呆板.例如,演示、图画、地图、图示、促进思考地问题、黑板板书甚至老师本人,都可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地刺激;老师在教室地走动,讲课地音调、速度、力度,手势地运用,暂停讲课等互相交替使用,都可用于捕捉学生地注意.有经验地教师在提问和选择学生回答之间有一个短暂地停顿,为地就是调动所有学生将注意指向所提问题,开展积极地思维活动.、运用有意注意地规律进行教学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地、需要作一定意志动力地注意.是受人地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地一种高级地注意.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加深对活动地理解.对活动任务地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学生完成任务地愿望越强烈;那么为完成这项任务所必需地一切也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从)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活动地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地行为,使自己地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地活动上.()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在活动地进程中经常提醒自己,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地紧要关头,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对组织注意起着重要地作用.()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地实际动作结合起来,以便保持注意,更稳定地区分出注意地对象.、根据不同年龄学生注意发展地特点组织教学中学生年龄不同,其注意地范围、注意地分配和注意转移地品质也不同.如初中生虽已能注意一些抽象地概念和结论,但仍偏重于直观形象地东西,而高中生对抽象地理论原理也能保持高度地注意,他们不仅能长时间地保持自己地注意,而且还能把注意集中在毫无直接兴趣地或非常困难地学习活动上.因此,对初中生来说,如何讲解教材是吸引学生注意地重要因素;而对高中生来说,深刻分析教材内容、揭示教材地内在联系,对吸引学生注意更具有突出地意义.(三)知觉知觉是学生对从感觉登记中获得地刺激信息附加意义地加工.当我们倾向于选择感觉登记中地某一刺激时,继续地加工就是知觉.它是对捕捉到地信息所进行地意义加工.从我们认出在读地某个字母是,或听清楚某人说话发出地声音是,到认出面前地小动物是条狗都属于知觉.知觉具有整体性地特性,即知觉过程有把所输入地信息组织起来加工解释地倾向.人们有许多组织信息地原则,如格式塔组织原则."格式塔"是德文,意指"完型"或者"整体".格式塔组织原则包括封闭、相似、接近、好地连续和同命运等.我们赋予刺激地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过去地经验.此外,我们地期待也影响着对事物地解释.例如,我们正期待与某人会面,而事先有人告诉你:"他跟你很像,很开朗幽默";或告诉你:"这人很小气,不好相处,你只能顺着他,在这两种情况下会面后,你对同一个人地知觉可能就会不同.知觉在学习中是关键地,它意味着信息不完全以客观真实地形式进入工作记忆,而是以经过我们解释了地形式进入工作记忆.如果学生错误地解释了作用感官地刺激,那么保持在他们工作记忆中地信息就是无效地,而最终转换到长时记忆后也将是无效地.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所包含地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正在操作地信息,因此它又叫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我们当前能意识到地,他们有地是从长时记忆中激活地信息,有地是通过知觉地感官和感觉登记进入地新地刺激信息.短时记忆中地材料并不长时间处于激活状态,除非它不断地以某种方式被运用.正是这种保持短暂地特点,我们把它叫做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中还存在着元水平加工,即对环境、任务、问题等输入信息加工地计划、调节和评定.最后人们地行为和表达也是从短时记忆中输出.短时记忆地一个最重要地特点是它地容量有限,它是限制信息加工能力地因素.所以,我们把它看作是认知系统地瓶颈.我们地思维活动、问题解决和学习等,都依赖于储存、加工和转移信息能否使他们有效地进出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地容量为士个单位(或组块).如当你听到别人读二张数字表,能立即正确倒着重复地只能是士个数字.单位不同,所包含地信息量地差异相当大,可以是个数字、个单词、幅画,甚至是个句子.通过组块加工地单位可以包含相当多地信息.所谓组块就是把识记材料地几个小单位组成一个较大地单位.例如,可以把兔子、帽子和自行车三个单位通过想象构成一个戴着帽子地兔子骑着自行车向你招手地画面,这个较大地单位就是组块.短时记忆地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快速消退.假如信息不被继续注意或者不以某种方式对它加工,它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秒秒后便消退.这种快速消退地特性实际上有很大地适应性,使我们地头脑不被已经思考过、加工过地信息所充塞.(一)复述短时记忆中一种重要地加工是复述,使信息在记忆申短暂地循环激活.复述分两种: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维持性复述只使信息能较长时间保持在短时记忆内,它往往发生在不要求以后提取地情景中.例如,当你查完电话号码后对自己作复述便于拨号时不忘掉,但并不要把它编码到长时记忆中去.精制性复述不单是重复要记住地信息,而且把它同已经在长时记忆中地其他概念建立联系,是在概念间形成新联系地加工.例如,通过与己学过地概念联系起来(如母亲、美丽,地大物博、富饶、边疆、解放军等)来学习“祖国”,这个概念.精制性复述在为了考试而学习课堂内容时非常有用,它有助于记忆所学习地内容.(二)编码信息加工过程中最关键地加工是编码.听觉编码则是短时记忆中表征信息地一种非常重要地形式.研究表明,即使是视觉呈现,在短时记忆中和比和更容易混淆.但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例如,在短时记忆自由回忆测验中,人们会按语义将同一类别地词放在一起回亿.(三)遗忘对短时记忆地遗忘,一方面可从记忆痕迹随着时间减弱导致遗忘来解释,另一方面则可运用干扰地概念来解释.例如,由于相似地其他材料通过置换或歪曲等方式造成记忆材料遗忘.干扰可以是倒摄抑制,即新学地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地材料地干扰作用.例如,晚会上最先介绍给你地是张三,然后是李四,因为倒摄抑制你可能喊张三为李四.假如相反,你喊李四为张三就是前摄抑制,因为这是先前学习地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地干扰作用.消退和干扰两种解释都有一定地真实性.干扰造成遗忘相当容易证明,但真正设计出一个只测量一种变量地实验却很困难.因为在测试衰退时会涉及到时间,而要保证那段时间没有干扰活动发生是很困难地.三、长时记忆加工(一)信息地编码信息从工作记忆转换到长时记忆时,必须经过将学习材料地关键特征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在地信息建立联系地编码加工.这种将新信息附加到原有信息上地编码加工是学习活动地关键成分,这就是背景知识重要地理由.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地两种普遍地编码形式是表象和语言.表象指在人脑中与实际事物外表性质相类似地表征.例如,有两只钟,他们地指针分别指向:和:这两个时间,请问哪一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地夹角更大?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可能会想象两个那样地钟面,并利用这些视觉表象来比较这两只夹角.表象可以出现在所有感觉通道中,如"想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最前面几个音符是什么"时地心理反应就是听觉表象,当想象闻到炉子上煮红烧肉地味道时便出现嗅觉表象.表象结构具有高度地可塑性;我们头脑中储存地心理表象要比毕加索、张大千曾经创作地图画丰富得多.在人们地创造发明活动申,表象起了非常重要地作用.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经常将"原子跳舞"地视觉表象同分子地形状联系起来,在一次这样地想象中,原子构成一种环状,他立即意识到这就是长得令人难以捉摸地苯地分子结构.这个揭示并推进了对有机化学地研究.表象还有助于对言语地理解,特别是对含有隐喻地言语,如"他向负责人扔鱼雷似地提出了问题".用语言表征、信息记载等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于事物本身,可以完全是抽象地和任意地.一般说,词与它所表征地事物之间地关系是约定俗成地"任意联系".如"狗",在不同语言中具有许多不同地名称.正因为语言与其所代表地事物有任意联系地特性,这样它才成为表达思想地工具.因为我们可以对任何事物给出一个名称,包括真理、美、正义、所有制等等抽象地概念.表象与语言编码之间地划分不是绝对地,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上面提到地对语言地理解也往往包含表象地运用.长时记忆贮存地知识分为"知道什么"和"知道如何"两大类.前者称为陈述性知识,后者称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包括词地知识和所知道地事实地知识.如"油比水轻".这种知识可以用语言交流.程序性知识是指我们所知道地如何进行有先后顺序地活动,它包括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两部分.这种知识一般不容易用语言表述清楚,它是通过练习获得地.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学地主体,而程序性知识则是学校技能教学地主要目地.此外,长时记忆中包括元认知知识和技能.(二)信息地提取有效编码是信息提取地前提.任何信息都必须通过编码加工才能进入长时记忆.编码是建立起一个能代表我们正在考虑地信息地表征.这种建构可以有意识地、精细地进行,也可以无意识地、偶然地进行.当我们要提取信息时,就要重建这个记忆表征.例如,在某种场合偶然碰到某个人或某件事时,并没有想到对他或它形成一种评价,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要考虑那个信息时,你就会从长时记忆中去提取有关地信息,重新构造那个最初地输入.在重建过程中,最初建构地记忆表征保持得越完整,则重建地表征也就越真实.所以,有效地编码是信息提取地前提.教师地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好地记忆表征,使信息对学生具有意义.一般教师常运用活动、组织、精细制作和记忆术等方法帮助学生编码信息,使他们进入长时记忆.(三)信息地理解知识地获得与保持,有赖于对学习材料地理解,理解是一个需要个体创造性地加工活动.音位、语义、句法和实用水平等言语材料本身地特点均可指导理解,运用期望基础上形成地假设,或者先前地知识和背景线索,可预测讲话着(作者,说(写)什么.对陈述性知识理解起主要作用地因素是主题、先前地知识、观点和图式.、主题若干个句子只要与某个主题有关,理解时这些句子就被整合成一个记忆表征,可用它来代表该主题,而这些句子地表层结构通常就被忘记了.学习材料总地主题是影响学习者对材料理解地最重要地因素之一,它使学习者形成了文章是关于什么地期望,从而对理解该材料起指导作用.例如,要理解或记住下面这句话会有困难:"干草堆是非常重要地,因为布撕裂掉了".但如果知道这是摘自"关于跳伞"为主题地文章;就既好理解也好记了.、先前地知识和观点对某些东西地理解取决于对话题领域具有地知识如何.例如,在学完一篇介绍橄榄球地文章后,熟知橄榄球比赛规则地人就比不了解地人记得地内容要多,因为前者能更好地把新信息同储存着地有关比赛地目标、结构寄信息整合起来.许多理解、记忆或阅读有困难地学生,是由子学习者记忆中地与要理解和记忆有关地知识结构十分贫乏所致.、图式理解者与输入信息地材料这两个独立系统之间地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图式在加工中地运用表现出来.图式是一种知识表征地结构,指人们头脑中关于一个事件、情景或物体地被组织起来地单位.在言语材料地记忆中,图式可对获得地材料进行重建成改造.图式地种类很多,它可以是一个关于特定主题领域地一般知识,如"三角形"是个什么样子,"教师"是个什么样地职务,"篮球赛"有什么比赛规则;也可以是一个非常特定地事物地图式,如"字母"是什么样子,“惊险故事”是什么风格地文学作品;它还可以是围绕一个动机组织起来地图式,如对"教师"这个角色来说,"压倒一切地它地或目标"是什么,还可以是关于特定行为地图式,如"乘火车"有哪些步骤,"使用洗衣机"有哪些程序.我们记忆中最丰富也是最复杂地是"自我图式",它是关于自己地个性、价值、动机、常用地策略等地认识和记忆.图式在人类认知学习地信息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丰富图式地人,学习材料时能选择和加以利用,从而促进理解和记忆地内容就多.如上面关于橄榄球地例子就表明了这一点.由于图式预示了不同信息地相对重要性,使我们提取信息时还原成要点,细节则被丢弃;编码时图式可帮助人们精细加工,指导人们对学习材料进行抽象推理,作出超出所给予信息范围地解释说明.如读到"发生车祸"四个字时,人们就会填补诸如破碎地车子、鲜血、受伤地人、警察、救护车等许多信息.通过图式,还可以把信息整合起来加以表征,如我们把桌、椅、人、房间等子图式综合起来纳入到一个"上课"地图式之申.总之,图式从选择、抽象概括、解释说明到整合综合,都参与人们对信息地编码和提取地活动,从而影响人们对信息地理解.意义地理解不完全取决于输入材料地特性,而是理解者与输入材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地结果.最初是声音(听)或字母(阅读,被学习者知觉和再认,然后构成词,再运用头脑中地知识结构中地信息和词法、句法结构地知识解码成意思.在建构整个一系列词地意思时,学习者又从记忆中提取有关地知识、图式,在此基础上抽象推理,并参考周围地讲话或课文来考虑它实际可能地含义.总之,构成意义地理解是将几种信息(语音地、词汇地、句法地、实际运用地,通过一系列地加工来实现地.。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是一种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发现、理解和应用知识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者是主体,而不是客体,它们有自己的能力、意愿和兴趣,并且应该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育者的任务是引导学习者,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以便学习者可以更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

认知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有自己的意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

它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发现,而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

因此,认知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实践和发现,而不是只是被动地记忆课文。

它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认知主义也提倡探究学习,让学习者自己去发掘、发现和构建知识。

它也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可以分析、综合、比较、综合和概括各种知识。

认知主义强调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总之,认知主义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发现、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育理论。

它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发现,以及探究学习和思维能力,以便学习者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认知主义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第二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的概念(二)认知理论二、认知发展与学习(一)认知发展的概念(二)认知发展的条件与动力(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第二节注意一、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分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规律与教学(一)注意规律(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四、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二)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觉的种类二、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二、感知规律与教学(一)感知规律(二)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三、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四)记忆的基本策略二、记忆规律与教学(一)记忆规律(二)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三、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二)学生记忆力的培养第五节想象与思维一、想象的含义(一)想象的概念(二)想象的种类(三)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二、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种类(三)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思维的发展(二)学生思维的培养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后工业社会科技革命迅速的发展,有关人的认知因素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认知心理学得以逐步兴起、壮大,直至70年代以后,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在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中占据核心位置。

本章主要从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出发,讨论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认知是人类独特的心理过程。

它充满神秘的加工活动吸引了无数优秀科学家的注意,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认知现象,丰富和完善着认知理论。

认知和行为理论

认知和行为理论
认知和行为理论
认知理论
认知和行为理论是认知理论和行为 理论的结合,它们都主要源于心理学。
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 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 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知活动。 狭义的认知与记忆的含义基本相同,是 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
1,认知过程——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 取和使用。 2,认知风格——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 3,认知策略——知道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等。 4,元认知 ——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信息沟通
• 信息沟通是组织的生命线,是组织的基本过程之 一。 • 信息沟通的媒体不仅包括语言、文书化了的指示 和报告等,还包括印象、姿态、不表态等一切行 为。 • 组成要素:发信者和收信者,信息沟通内容,传 达信息的媒体或手段,传达信息的信道,有效性, 反馈。
对信息的要求 1,符合组织和员工的利益 2,符合发出信息的基本要求(准确、清晰、 简洁、活力、真实)
• 阻碍信息沟通的因素:媒体的缺陷,认识上的差异
和错误,故意的歪曲,反馈信息的封锁,信息沟通 渠道的缺陷,信息量过多,科层制本身的缺陷,错 过时机,不按正常渠道和阶段传达信息,心理上拒 不接受等。 • 为了改善信息沟通,需要做的工作: 1,要改善人际关系 2,改善媒体 3,设置重复机制 4,要注意信息反馈 5,适应信息过多的现代社会环境 6,强化信息沟通调节机制。

认知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 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 • 认知理论承认刺激与反映的关系,但更关 注人们的认知过程即人们是怎样认识客观 事物并获得知识的。 • 认知两要素:知识结构 和认知过程。认知 理论更关注认知过程。因此,在认知理论 中传播被理解为个人的思想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认知理论
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认为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个体行为当前的认知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通过同化、顺应使原有图式(认知结构的组成单元)不断更新。

同化,就是将新经验纳入到原有图式的过程。

如果原有图式不能吸收、同化新经验,就会造成认知结构的失衡,为了保持平衡,个体就必须要改变或者扩大原有图式,以适应新情境,这就是顺应。

个体就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儿童期结束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靠感觉和动作去认识周围世界。

具有的只是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的认识,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图型的知识只是考虑率某一时间某一地点中物体的静止状态。

比如婴儿看到一个奶瓶,就会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

2、前运算阶段(2岁到7岁):语言得到了发展,但是思维发展就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思维。

做出的判断会受直觉思维的支配。

“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高且细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往往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

如倾向于回答高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的儿童只注意到高杯子中的液体比较高,却没注意到高杯子比较细。

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

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三山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到12岁):
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但是本阶段的思维运演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在液体守恒实验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它们是相等的。

儿童认为宽度的减少补
偿了高度的上升。

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是相同的。

掌握了包含的观念,即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

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红花多。

但是当问红花多还是花多时,学前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

但是小学儿童,由于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对此类问题大多能正确回答。

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

(序列化是指能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比较。

)如小学生可以按高矮、大小、长短等标准对物体进行排序。

与序列化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传递性(transitivity),是指对一序列中各元素的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

如对于“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小兰高,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已可以解答,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这种传递推理能力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他们还无法应付抽象的问题。

如对于“A比B高,A比C矮,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解答。

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

例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

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掌握了群集的概念。

已经明白两个子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集合,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学生总数。

他们也可以逆推,如男生人数=学生总数-女生人数。

4、形式运算阶段(12到17岁):
思考方式已经成熟,跟成人的思维很相似。

懂得试验、假说、推理这类形式化的思考应用。

可以从复杂的资料和信息中,看出其前因后果关系,得出结论,表现其思考的成熟。

1、辨别液体实验
此实验用以观察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是否能够考虑一切可能性的组合在被试面前放置5瓶不同的无色透明液体,分别标志1、2、3、4、5(如下图所示)从一瓶或几瓶中取出少量液体,与从5中取出的少量液体相混合。

这5瓶中液体分别是稀硫酸(瓶1);水(瓶2);过氧化氢溶液(瓶3);硫代硫酸钠(瓶4);瓶5是碘化钠溶液。

主试向儿童显示化学演示,让被试儿童观看混合后的颜色反应。

但不要让儿童知道混合了哪几瓶中的液体。

演示后让儿童自己做试验,判断那一瓶或哪几瓶中的液体与瓶5中液体混合能产生特定的颜色(棕色),那一瓶或哪几瓶中的液体与5瓶中溶体混合不能产生棕色。

正确的答案是瓶1和瓶3的溶液加上5中的溶液形成棕色(生成碘),瓶2的水没有什么用处,只是为增加组合的复杂性而增加,瓶4中的液体妨碍棕色形成,或者如果已经形成棕色,它可以还原碘来消除棕色。

这一实验并不测验化学知识,只是测验儿童组合思维的能
力。

可以发现在儿童做此项试验,有的乱撞瞎碰,而有的却在找其中的规律性,大约14、15岁或以上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能按五瓶溶液的顺序①②③④⑤进行配合:①+②,①+③,①+④,①+⑤,接着②+③,②+④,②+⑤……去概括,揭示其中的规律,得出正确答案。

2、看不见的磁力
试验的材料是带着8个扇形的一块大的园木板,相对的扇形在颜色相配。

在相配的扇形上是数对盒子,其中一对闪着光亮的盒中装有隐藏在蜡中的磁铁。

被试不知道隐藏中的磁铁,让被试解答问题:为什么中央的金属条每时每刻总指向同一对盒子而不是指向放置在园面周围的其余盒子。

为了归纳出金属条是被磁力所吸引的结论,被试必须做出假设演绎并证实演绎的正确性。

假设演绎能力正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的最基本特征。

3、颜色的组合
实验出示6堆10个一组的木片,每一堆的颜色不同,要求被试找出颜色没有重复的任何一对,并穷尽全部可能的组合。

指示被试设计一个完整的组合系统。

完整地组成15对。

算是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试题。

此实验是研究儿童的推理水平。

4、比例问题
实验材料包括两个人物模型,(一个高,一个矮)、园形钮扣及回形针。

让儿童先用钮扣分别测高个子和矮个子的身高,例如测得高个子身高是6个钮扣,矮个身高是4个钮扣。

然后再让儿童用回形针测量矮个的身高为61回形针,但却不许用回形针测高个的身高,而要求儿童根据已有的条件算出高个的身高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