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治疗重度痔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治疗重度痔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技巧,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方法: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以来60例我院ⅲ、ⅳ度混合痔行pph手术的临床效果、总结手术要点及临床经验。

结果:手术时间20-30min,平均25min、切除组织宽度平均2.5cm(2.0-3.0)cm,本组全部病例切割吻合均一次成功,术中拔除吻合器后全部患者脱出的内痔、粘膜及皮赘均回缩至肛门内,3-10日左右痔块几乎全部萎缩。

本组病例全部无大出血、大便失禁、吻合口漏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术后第一天均能下床活动,术后观察4-5天出院,随访3周-4个月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①认识影响pph手术效果的因素,注意规范操作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②pph治疗重度混合痔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少、安全、有效、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效果肯定。

关键词:重度混合痔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8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9-02
痔是肛垫发生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临床表现为肛门坠胀、便后出血等。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是近年来应用的主要治疗重度痔的的手术方法,疗效肯定[1]。

2012年3月-2012年8月我院采用pph治疗重度痔
患者60例,效果肯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5-70岁,平均47.3岁,病程1年-20年。

本组患者均有药物治疗史,18例有手术史。

均符合2002全国pph学术研讨会制定的pph手术适应证。

1.2 方法。

①器械:采用苏州法兰克曼公司的一次性使用痔上粘膜环切吻合器(hjz34)。

②手术方法:术前肠道准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取截石位。

会阴部皮肤及肛门直肠腔内消毒、扩肛。

用4把组织钳夹住肛管环上下左右4点,向外牵拉,使肛门张开和痔疮外翻,放入肛管扩张器并缝线固定,取出内芯。

在痔核和脱垂最明显对侧置入肛镜缝扎器,距齿状线上方约4.0cm处沿粘膜下层做一个荷包缝合,通过肛镜缝扎器,大约每隔60°缝一针,完成直肠一周缝合需缝4-6针,痔疮严重者可做双荷包缝合,两荷包相距1.0cm,荷包缝合应避免伤及肌层,并确保缝合完整。

退出肛镜缝扎器,适当收紧荷包缝合线,示指插入直肠了解荷包缝合的实际位置及收紧时的情况。

将特制的pph吻合器张开到最大限度,在其顶端涂少许液状石蜡,经肛管扩张将其头端插入到荷包缝合线的上方,必须确认吻合头放置超过荷包缝合圈,然后收紧缝线半打结。

用配套的持线器经痔吻合器侧孔将缝线拉出,向手柄方向用力牵引结扎线,使被缝合结扎的粘膜及粘膜下组织进入吻合器套管内。

在向外用力牵引结扎线的同时,顺时针方向旋紧吻合器,直至显示指
示针到近底部,收紧吻合器并击发,同时完成内痔上方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切割与缝合。

吻合器击发后,保持其在关闭状态约20s。

逆时针方向松开吻合器,轻轻拔出。

检查吻合口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如有出血,应局部缝扎止血,以防吻合口出血。

检查切除下来的粘膜的宽度和完整性。

肛管内填塞油纱,丁字带加压包扎。

2 结果
手术时间20-30min,平均25min,切除组织宽度平均2.5cm (2.0-3.0)cm,本组全部病例切割吻合均一次成功,无大出血、大便失禁、吻合口漏、直肠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术后短期尿潴留8例,术后短期肛门水肿疼痛15例。

病理结果:直肠粘膜、粘膜下组织。

术后观察4-5天出院,随访3周-4个月无复发及肛门狭窄等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3.1 痔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主要表现依次为出血、肛门疼痛、肛门瘙痒及便秘等。

对于早期痔病,一般采用调整饮食、改良生活习惯、肛门局部用药等治疗,症状即可改善。

而对于严重出血和痔核脱出明显的痔,手术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ⅲ、ⅳ度内痔的治疗既往多采取外剥内扎术,术后肛门部位疼痛时间长,创面愈合慢,大便失禁,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痔不是曲张静脉,而是肥大下移的肛垫。

针对这一新的理论和学说,1998年意大利学者logon成功施行了通过环形切除、吻合痔上粘膜及粘膜下
组织治疗ⅲ、ⅳ度脱垂性内痔的新方法(procedurfor prolapseand hemorrhoidspph)。

该手术在肛周皮肤没有切口,术后疼痛较轻,同时由于肛垫的保留,术后控便能力不受影响,没有肛门狭窄、大便失禁等并发症。

2012年3月-2012年8月我院采用pph治疗重度痔患者60例,效果很好。

3.2 pph的治疗原理。

pph的机制包括:①在痔上环形切除约3.0cm 直肠末端的粘膜和粘膜下层,并一次性完成其吻合,能够上提痔组织并使其重新回复和固定于原来位置。

②由于完全切除了来自直肠下动脉的血液供应,因此显著减少了痔的充血和肥大,能够使痔恢复原来的大小。

③肛垫上提复位后,恢复了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使盆地肌群逐渐恢复支持功能。

由于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肛垫组织,保留了肛管区域解剖及组织结构的完整,而且在具有丰富感觉神经末梢的肛周区域没有切口,能完满的解决肛周术后疼痛问题,且对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也十分轻微。

3.3 手术适应的选择。

痔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病灶,减轻消除主要症状,保护可保留的正常肛垫组织。

由于pph手术机理是齿状线上粘膜部分切除并上提痔核,消除或缓解脱垂。

故pph适应症主要是ⅲ、ⅳ度环状脱垂内痔和混合痔,对于外痔和以外痔为主的混合痔不宜采用。

3.4 手术的要点、技巧及注意的问题。

①荷包缝合是该手术的关键。

荷包缝合线应在齿状线以上约
4.0cm,保证吻合口位于齿状线上约2.0cm,吻合口位置过低易损伤肛垫致术后吻合口出血,易出
现肛门坠胀不适,且影响肛门部精细感觉;位置过高肛垫上移不够,手术效果差。

pph是微创精细手术,操作过程中始终贯穿“均匀”概念,缝合时针距边距要均匀,荷包缝线的进针可根据脱垂部位及其程度选择。

荷包缝合可选择单荷包、双荷包、单荷包加半荷包等;也有采取两次切割吻合:即按常规操作完成一次吻合后,在吻合口上方按常规操作完成第二次吻合,从而确保切除直肠粘膜宽度在
4-5cm,使肛垫得到最大限度的上移。

特别适用于重度痔合并直肠粘膜不完全脱垂、直肠前突者。

②应准确掌握缝合的深度,确保针线在粘膜下层滑行,此层组织疏松进针顺畅,如感觉进针困难阻力大,则极可能进针过深,难以牵动拉拢荷包缝线,且易造成副损伤;相反初学者往往进针过浅,于粘膜,易致出血和血肿,拉拢荷包缝线时易撕裂,造成切割不均匀。

③女性患者吻合前及吻合后均必须做阴道指诊,防止阴道后壁损伤,尤其是子宫脱垂患者及多次妊娠多产或老年盆底肌肉松弛患者[2-4]。

④术后出血是本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重在预防,笔者体会技术要点仍是荷包缝合技巧。

收紧荷包缝线后粘膜分布要均匀,旋紧吻合器前,要“两进两退”,击发前后均压迫1min,以便止血。

击发时应迅速有力,一气呵成,紧密钉合,减少出血可能。

半圆形肛门镜至少有两个作用:压迫已缝合的直肠粘膜以防血肿,展平拟缝合的直肠粘膜以防漏针。

如发现吻合口出血,应辨别创面渗血或活动性甚至是喷射状出血,前者压迫数分钟后多可止血,原则是吻合口附近尽量不缝合,以免造成副损伤及术后异物反应[5]。

⑤缝线结扎不宜过紧,否则肠壁被紧紧
地捆绑于吻合圈中心杆上影响牵拉线向上牵拉。

肠壁环形切除的上下宽度与风险向下牵拉的程度、荷包缝合的数量以及两个荷包线缝合的距离有关,向下牵拉程度越大,进入吻合器的内空隙的肠壁越多,切除的宽度越大。

pph通过直肠下端粘膜及粘膜下层组织环形切除治疗严重脱垂性内痔、混合痔和直肠粘膜部分脱垂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

通过对痔上粘膜可控性、有效性的切除,且无需切除肛垫本身,术后精细控便能力不受影响,从根本上减少了肛门狭窄、继发性出血、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极大减少肛门坠胀和疼痛。

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少、安全、有效、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效果肯定。

由于术中反复扩肛,不同程度导致肛周皮肤的撕裂和括约肌的损伤,特别是术前痔核和(或)肛管部分合并糜烂和炎性水肿,术后多数患者仍有肛门部疼痛,太宁栓或吲哚美辛栓的使用可改善术后首次排便的疼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上粘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暂行规范》修订[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7):342-344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63
[3] 张东铭.痔的现代概念[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1,4(1):58-60
[4] 姚礼庆.经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的临床应用价值(附36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88-289
[5] 汤治平,丁纪伟,邓志良,等.影响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疗效的因素及改进方法[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4):422-4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