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出现与初步 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 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权政治转身政党 政治。
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 ,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 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 ,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
——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的设想
军政、训政、宪政
——定期考核
官吏政绩的制度, 王依据考核结果对 官吏进行赏罚 升降。
战国时期王权与西周时期诸侯君权的异 同:
首先,西周时的诸侯国君在经济上对周 王负有义务和责任,而战国王权则享有完 全独立的经济权利。
其次,西周时期的诸侯君权在名义 上屈从于周王权之下,战国王权则一 跃而与周王权处于平等地位。
★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儒家模式
思考: 儒家模式控制型的管理制度有什么特征
?
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
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却成为政治家手
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对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产权
归属不同。
秦汉之前,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的王 ,但是他只有自己的一块地。诸侯对自己 的土地同时拥有产权和治权两种权利,并 且是可以世袭的。
秦汉以后,只有皇帝一个人拥有天下所 有的土地的产权,而他的官员,只有在被 他任命了以后,才对一个地方拥有了治权 。即这个治权不世袭,只有经过皇帝任命 的人才能有这个权力。
2、牢牢控制军队的统率指挥权。将相 分离,在各国都设置由王任命并直接听命 于国王的主管军事的将。
Hale Waihona Puke 3、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诸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帝:
《礼记》:太昊(伏羲)、神农(炎帝)、
黄帝、少昊、颛顼 《史记》:黄帝、颛顼、帝 (高辛)、 唐尧、虞舜 《尚书》:少昊、颛顼、高辛(帝 )、 唐尧、虞舜
(三)中国国家的起源
陕西:姬姓黄帝部落、姜姓炎帝部落; 晋、冀、豫交界地带:九黎部落(蚩尤); 黄河下游:陈(今河南睢阳)———太昊氏,
古汉语中的“封建”与“封建制” 封建:“封邦建土” 封建制:夏商周的制度,与“郡县制”相对应 我国与西欧封建制相近的朝代:商、西周
“封建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 区别
第一,政治上:封建主义是二元或多元的权力结构,中央集 权专制主义是一元的权力结构。 第二,经济上: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制下的封 建等级占有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 制和私有制并存。 第三,文化上:封建主义的文化形态属“子学时代”,文化 由于政治的多元化而具有多元性的品格;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是“经学时代”,绝对的统一的意识形态。 第四,人的身份:封建主义”礼制”的核心是“别”,社会 成员的社会地位是预设的、固定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法 制”的核心是“齐”,社会地位是流动的、变化的。
“外服” 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 类地方势力管辖。 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个地 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跨长江湖 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南至四川。各 地方势力与中央之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
三、 商
(四)商代的官制
(一)国家起源问题的假说性质
摩尔根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摩尔根所观察和收集的资料主要是北美 印第安人的,对其他地区的大量尚处在原始时代的 民族资料则很少注意; 第二,在观察和分析资料时,存在着一些理解 上的错误因而有些论断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摩尔 根所描述的原始群婚制已经证明根本不存在;他所 认为的以平等为基础的“原始的政治方式”也被证 明有偏差;他将“部落联盟”作为人类早期政治组 织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也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
会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第五章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二)形成和发展时期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 2.1954年9月,在各地普选的基础上,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 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来。
• • • •
一、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 (一)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 和政体 权力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确立了国家最高 • (二)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 •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 • 2、中共八大(1956年)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 (一)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主要特点: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同时,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如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司 法与监察制度)则被削弱。
• 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 • (1)反右运动 • (2)法律虚无主义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 • • • • • • • • • • •
(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党的领导陷入瘫痪。 2、地方各级行政机关陷入瘫痪,权力落入“革命委员会”手中 3、人大制度全面瘫痪 4、“公检法”系统瘫痪 (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1、1978年到1991年 2、从1992年至今 3、发展成果 (1)党的领导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 (2)人大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 (3)政协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 (4)法制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 商原来属于夏的城邦联盟成员之一,当夏衰落之际,商乘机 兼并周遭方国和部落,取夏而代之。商有更为发达和规模更 大的青铜器和玉器制造业,产生了职业武士阶层,并依此组 成军队,还拥有更为完备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系统。商的祖先, 据说曾经跟随大禹治水,看来也是负有责任的农业部落首领, 后来,因为得到擅长烹饪的伊尹的出谋划策,国家强盛起来, 于是乘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过分对外用兵,损伤国力过大之 机,起兵灭了夏,建立商朝。伊尹的出现,说明商已经有了 专门的官僚,尹就是一个官衔。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 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一是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 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 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 些人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二是随着社会 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 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 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三是频繁自卫 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
二、分封
❖ 周朝的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有相似之处。所有封 国与贵族的封地,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诸侯自己对外扩张 的土地,也需经王朝的认可。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 王室的,王室可以分封,也可以剥夺被封者的土地。严格来 讲,所有的土地,未经周王的允许,是不许转让的,更不许 买卖。所以,在周朝,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财产,都来源 于他在宗法体系官制。大体上可以分 为三类: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基本线索核心内容线索•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之行政制度–中央中枢系统–事务执行系统–地方行政体制–行政监察系统线索–人事选官制度•权力结构之司法制度•权力结构之军事制度•晚清政制核心内容•各项制度的演变•皇权与中枢系统权力的关系演变:相权•地方体制的变迁:郡县•人事制度的变化:科举•监督制度的变化:御史台•司法体制的变化:礼法合一•军事制度的变化:征兵制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产生背景•评价•各项制度在古代权力制度中的职能与作用•对各项制度的评价•对王权专制制度的演变的看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问题——社会→政治→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问题——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以及转型社会⏹政治:不同视点不同看法⏹政治制度:统治阶级通过对政权的控制,以国家的名义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讨论:何谓政治,何谓制度?1.2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血缘同构凝聚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规制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机制社会汉文化为主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文明绵延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1.3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官僚层级制控制社会宗法观念渗透社会三权一体统摄社会政制与思想互为表里道德规则伦理化君主专制与农耕文化政治结构不平衡1.4学习的内容◆国家政权的性质◆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2.1学科性质政治学+历史学2.2研究现状•古代:信史——记载历史事件•近现代:起步阶段:考据初步繁荣: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相对沉寂:文革时期空前繁荣:以政治理论视角研究历史中的政治制度(大陆、台湾、日本)3.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意义⏹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综合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史料的方法;⏹政治学:概念的整体把握与理论的整体建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制度分析⏹社会学:社会学本身的理论3.2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结合个人兴趣与需要3.3意义⏹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使人明智⏹问题:历史有规律吗?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政治制度概述第一节阶段划分第二节基本特征1.1 社会阶段划分的准则•奴隶制社会的起源•讨论战国封建说•封建社会的起源西周封建说•讨论魏晋封建说2.1 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特征•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外服与内服制相结合•世卿世禄与亲贵合一•行政的礼制化•中央官制有初步分工•宗教史官逐渐与权力分离•王族事务官逐步向外朝官转移封建社会的行政中枢系统两个层次:中央和地方两对关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1.1中枢机制与宰相制度•中枢机制: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为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精品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
所谓国体,即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制度,是由各阶级在国家的地位来决定的,反映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属性。
所谓政体,即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从属国体。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即研究中国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中国封闭的自然环境,缺少像希腊、罗马等地中海国家较为开放的地理环境好商业因素,家长制关系被保留下来,清王朝灭亡以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属于一种及其发达的君主专制主义体系,而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乃是这一传统专制制度体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
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源于中国独特的国家生成路径。
其特点:(1)它以政治暴力所造成的超经济强制权力覆盖并支配社会经济领域。
对资源和利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垄断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形成真正的财产私有制度。
(2)它以政治暴力所形成的利益垄断造就了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从而以政治权威的身份兼取了宗教领袖和文化象征的地位,并在对意识形态所进行的整塑过程中为权力获得永久的合法性资源。
(3)在秦以后,开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架构为主要和常态的存在形式,在中央政府中通过不断分割相权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权力以实现君主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而在中央有地方的关系上,又通过压缩地方势力和分割地方文官权力来实现对地方资源的直接控制与操作。
(4)它凭借对主要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垄断,全力造就一元化的社会格局,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内化了意识形态,还获得了人力资源。
(5)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经演进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有“封驳”和“谏议”制度,“合议”制度,“监察”制度。
2、神权与政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法合理性的依据。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65章勇营制度和 新式海军
第66章总理衙门和总 税务司
第67章戊戌维新变革 的制度意义
第68章清朝的新政 第69章后记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5
第34章宋代的 地方官制
第35章宋代的 1
科举与学校制 度
2
第36章宋代官 员的人事制度
3
第37章宋朝的 兵制
4
第38章草原帝 国——金、元
5
第39章金朝的 政府特色
第40章猛安谋克制度
第41章元朝的大汗和 皇帝制度
第42章元朝的中央行 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
第43章元朝的地方行 政系统
1
第44章投下分 封制度
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目录分析
1
第1章前封建时 代和封建时代
2
第2章前封建时 代
3
第3章封建时代 的过渡——夏
4
第4章封建时代 的确立——商
5
第5章封建制的 盛世——西周
01
第6章 “官僚”帝 国的时代— —从春秋战 国到秦汉
5
第25章隋唐的 地方政府体制
第26章隋唐的司法制 度
第27章中唐决策机制 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
的原因
第28章军阀政体—— 五代十国
第29章武化结构与秩 序
第30章失掉了 1
文治精神的文 官体系
第31章缺乏道 2
德维系导致的 制度性动荡
3 第32章精致繁
复的网状王 国——两宋
4
第33章繁复的 中央行政机构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国 家 起源说
契约说 贸易说
冲突说 战争说
水利灌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 国 关于国 家起源 的脉络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职掌军政、军赋)
(管理工程营造) (执掌司法) (宫廷总管) (掌王之食饮膳羞) (掌管王的衣服) (保卫王的安全)
宫廷事务属官
膳夫 缀衣 虎贲
周 王
3、宗庙祭祀
•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 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即宗庙所在。 • 周王的国都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 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 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 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 却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宗法制
• 商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 配偶有了正庶之分,王的后代也有嫡庶之分。 • 王权在传承中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还 是要求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 则。由于王的正妻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嫡子 也较多,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 • 嫡庶之分导致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一分 族,也有相应大小之分,由此逐渐形成王族树 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直辖区域的贵族及同姓诸 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宗法血缘网, 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2014
2010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2010年6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学生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有关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韦庆远、柏桦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2005年2月是第2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15%,多选15%,30名词解释%,问答20%,论述2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酋邦制、官僚政治二、重点掌握1. 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三、一般掌握1、原始氏族社会组织2、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宗室制度外戚政治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制度的特点3、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1、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宰相开府辅政制二、重点掌握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2、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三、一般掌握1、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2、中枢辅政体制转变为宰相拟旨辅政体制的政治意义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三省六部三公九卿中朝官二十四司二、重点掌握1、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2、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4、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5、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一般掌握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2、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改土归流郡县制羁縻府州二、重点掌握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式;三、一般掌握1、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发展2、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讲义
机关
政治制度
研究
辅政
制度
时代
中国
作者
中国 地方
中央
政治制度
行政
结论
政治制度 中央政府
政务
分职
内容摘要
本书为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授课撰写的讲义,也是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思考与研究,亦是作者唯一一部 从上古至清代,完整论述中国政治制度的专著。
附录:参考资料
第一章辅政制 度——宰相
第二章中央政 府分职机关— —尚书诸部与 九卿
第三章地方行 政制度
第四章人才选 拔制度
一、前代宰相之失权 二、尚书——录、令、仆 三、中书——监、令 四、门下——侍中 五、宰辅制度结论
一、魏晋南朝之九卿 二、魏晋南北朝尚书诸部曹 三、魏晋南朝尚书部曹下侵九卿职权,侍中亦侵诸卿之职 四、北魏尚书部曹与九卿 五、北齐三省与九卿 六、结论
读书笔记
简明扼要。
豆瓣评分9.2,大致梳理了从殷商到清代的政治制度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上和祝总 斌先生观点相左可以去对比阅读。
看历史书,经常被不同时代的官职等弄得荤头素脑,该书不仅对历代政治制度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脉络 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对相关制度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扼要阐述,让人耳目一新。
宗法就是利用血缘关系造成一种政治统制的系统。 则殷代后期已渐形成父子继承制,传弟已成例外。 国家体制、政府组织、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经济、财政、军政、社会等制度均可包括在内。 内朝系统形成后,汉代中央行政制度大变,内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丞相由全朝领袖,退居外朝领袖,丞 相府由最高决策机关,退居最高执行机关。 (4)宗法在政治上之运用——利用血缘关系之宗法制度加强政治上的统治。大宗有维护小宗的责任,小宗有 支持和听命于大宗的义务。 尧、舜禅让可认为是一种原始民主制度。 由贵族世官之封建国家过渡到官僚组织的集权国家——新型国家政府之成立。 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绪论一、何为制度二、何为政治制度三、何为政治制度史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五、研究方法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一、国家起源的假说1.契约说2.冲突说3.贸易说4.水利灌溉说5.战争说6.圣人造福说二、中国的国家起源1.从“国”字谈起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一、国家形态二、王权三、服内与服外四、阶级与阶层五、宗教与意识形态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二、分封四、兵制五、礼仪与宗教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一、严整的宗法制度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3.宗法体系4.宗庙祭祀二、分封三、朝觐盟会制度四、官制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第二节法家帝国——秦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1.名号3.东宫制度4.宦官制度三、官僚体系1.外朝官①丞相、三公体系②九卿和列卿体系2.中朝官①皇帝的亲卫武将②尚书台③皇帝的侍从3.地方官4.王国官四、礼仪制度五、司法制度1.司法过程2.法律的演变六、汉代的乡里结构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2.社会管理七、汉代的选举制度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九、汉代的监察制度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2.官员的考核十一、汉朝的兵制1.符节制度2.中央军体系3.地方军体系4.兵役与军队编制十二、政治运作的机制和程序1.行政程序2.上计3.决策的程序和机制第三章贵族和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一、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权第一次分割二、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三、尚书省分工的细化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一、地方行政区的增加二、地方官制的变化三、北朝的乡里制度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一、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二、军队私有化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一、科举制的科目1.明经科2.进士科二、科举取士的过程三、唐朝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四、科举与学校五、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一、官员的任用和任用方式二、官员的考核1.考核机构2.考核标准3.考核方式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制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一、从州县两级架构到道、州、县三级架构二、地方政府机构1.道2.州和府3.县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一、法律的内容二、司法原则三、司法过程第九节中唐决策机构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一、非体制因素的体制化,宦官与内宠的影响二、体制内因素的畸变,翰林学士参政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的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一、宰相及其官属二、三司使三、三省六部四、枢密院五、宋代中央官制的特点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一、路二、府、州、军、监三、县、镇、寨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一、科举制度二、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一、官员任用资格二、官员的栓选任用三、官员的考核升迁第五节官员的俸禄第六节宋代的兵制一、军队的分类与布局二、禁军的指挥系统三、南宋兵质的变化第七章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第八章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九章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一、作为皇帝秘书班子的内阁的由来和演变1.从四辅官到殿阁学士2.殿阁学士有了办公处3.内阁制度的最后形成4.明代内阁的特点二、司礼监的权势消长与明代的宦官专权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一、省级政府的架构及其变化二、府、州、县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一、明朝地方军(包括边防军)制及其变迁二、明朝的中央军制三、军事指挥体系四、明朝兵制的检讨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第十章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一、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二、清代皇帝的决策核心地位三、翰林院在中枢的特殊位置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一、八旗兵制二、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十一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变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一、勇营制度二、海军制度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一、戊戌前的政治格局二、变法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一、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1.外务部2.度支部3.民政部4.陆军部5.法部6.农工商部7.学部8.礼部9.吏部二、新政的地方官制改革三、新政的选官及学校制度的改革四、新政的宪政与地方自治1.资政院2.谘议院3.地方自治五、新政的军事改革。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1严耕望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嚴耕望目录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1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2P19 宗法就是利用血緣關係造成一種政治統制的系統。
3第四章春秋列國政治制度3第五章戰國政治制度3第二编第一章皇帝4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時代 6第四編隋唐五代7第五編宋代9P192 宰相:北宋初-—極弱南宋-—極強(變化大)9p224 (元代)樞密院之樞密使與中書令同為皇太子之兼任官10緒論一、釋名組織必賴有一定的規則,俾群眾能遵行,以維護這些組織!廣義的政治制度:國家體制、政府組織、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經濟、財政、軍政、社會……制度均可包括在內。
狹義的政治制度:只限於國家體制、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
中國歷史上,國家制度變化較少,故可講者也較少,目前一般注重在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官制演變的規則:(1)小臣由親近君主而掌權(由宮官到府官)→地位增高為大臣→大臣位高而疏遠,因此漸漸失權。
(2)官與職的合一與分離.(3)组织名号,愈後愈複雜。
後代複雜,其故有二:其一:事由簡越繁。
其二:舊官不廢,新官滋生。
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一.殷商時代的氏族部落P9 殷商仍非一個統一國家,大抵仍為氏族聯盟制,但氏族聯盟的盟長由殷族子姓一氏的子弟所承襲,稱為王,王對於本盟中的氏族可命令指揮。
二、盟主(王)繼承制——子族兄終弟及制P10 殷氏族重視橫的世代層,同一世代層的兄弟身份相同.P11 王氏殷周制度論曰:“商之繼統法,以弟為主,而以子繼輔之。
無弟然後傳子……其以子繼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為弟之子。
"P12 殷代後期已漸形成父子繼承制,傳弟已成例外。
三、官司組織師保。
本為長老制度,對嗣王盡監護之職。
後演成太保、太師、太傳三師官。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殷代已有百官之稱,組織已相當繁複.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一、封建制度(1)封建情形 A分封對象-—以封親戚為主,承認土著為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诸论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个阶段:
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
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
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
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
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国家的本质,主要内容:恩格斯·列宁的概念。
一、夏商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与演变
1、公元前2070,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禹建夏。
夏朝的奴隶称为“臣妾”。
夏朝奴隶全建立城堡、军队、刑法、监狱、形成奴隶制国家。
禹一桀:十四代,十七王,存在470年。
2、商朝,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统治者:商汤(子姓家族)—多子族(宗属余脉)—贵族。
其政治结构,亲贵合一。
商代的奴隶:畜民、众人、臣妾。
商代残酷的殉葬制度,体现阶级的本质。
二、西周与东周,封建领主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商代奴隶制灭亡,不是奴隶的反抗推翻。
△周人灭商,不按商代奴隶制国家结构建立国体。
△周人按本族社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习俗规范建立领主封建国体。
1、领主封建制的建立
周族发源在西北黄土高原,是个小部族。
为了统治大片领土,采取了
分封制,利用亲属,功臣作为诸侯分封治理封国,诸侯把采邑,领土分给属下治理,层层分封,建立领主封建制度。
领主:周王、诸侯、各级领主。
农奴:商奴隶制部分保留于西周社会
井田制度:西周生产关系,领主不完全占有奴隶而占有劳动者成果。
2、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
△平王东迁,称东周,亦称春秋战国时期。
△领主封建制:不完全占有奴隶而占有劳动成果。
△地主封建制:占有土地而占有劳动成果。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变法运动;争霸战争促进领主制的互解。
其过渡:
△春秋前“灭国不绝祀”,被灭国君保留领主部分采邑。
△战国时期:灭国后改为郡县,国王亲自管理,一部分土地分给功臣,成为中小地主,逐渐形成地主封建制,国君控制部分土地用奴隶、农奴耕作,建立国家封建制。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与西欧的不同特点。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
初级阶段:
△经过战争和社会变革农奴脱离领主变为国家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成为国家奴隶,这种剥削关系称其为国家封建制度。
这个阶段地主封建制与国家封建制充满斗争。
初级阶段三个主要特点:
1、国家封建制强大。
国家控制大量土地、大量农奴。
农民被编户控制,收税、服劳役。
2、土地关系实行严格的等级占有制。
官僚土地数量的名田制,不得“田宅逾制”。
3、奴隶制残余保留比较多。
农业、手工业生产普遍使用奴隶。
△这一时期,国家土地主封建制不断破坏,地主封建制不断突破限制,兼并土地,破坏田制。
(二)、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成熟阶段: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唐:均田制破坏。
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2、封建租佃关系的契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
法律形成: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下诏书,保护佃农权益。
3、封建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①街市的出现,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行会的出现,北宋东京有100多种行会,保护行业利益。
③国际贸易发展,国际性大城市,国际性大城市出现:唐长安、洛阳、宋东京、元大都。
(三)、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
最后阶段:地主封建制的高峰时期。
1、封建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它的尽头
△由于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一条鞭法,丁入亩税制改革,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这时生产方式的落后,使地主封建制走到了它的尽头。
2、土地高度集中与破产农民的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土地的高度集中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农民沦为佃农,甚至流亡,生产力受到破坏,皇庄、宦庄、地主兼并土地,农民阶级肯定起来冲击这种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资本社会的形成;二是有自由劳动者产生并给社会提供雇佣工人。
②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两条途径:一是小生产者分化出资本家;二是包买商支配生产,产生工商合一的资本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
中国古代国体(国家性质)的演复:
□两个发展阶段:奴隶制与封建制发展阶段
夏商是奴隶制国体
西周至清朝是封建制国体
□封建制国体分为两大阶段:
周代是领主封建制
秦至清是地主封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