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诸论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个阶段:
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
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
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
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
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国家的本质,主要内容:恩格斯·列宁的概念。
一、夏商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与演变
1、公元前2070,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禹建夏。
夏朝的奴隶称为“臣妾”。
夏朝奴隶全建立城堡、军队、刑法、监狱、形成奴隶制国家。禹一桀:十四代,十七王,存在470年。
2、商朝,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统治者:商汤(子姓家族)—多子族(宗属余脉)—贵族。其政治结构,亲贵合一。
商代的奴隶:畜民、众人、臣妾。
商代残酷的殉葬制度,体现阶级的本质。
二、西周与东周,封建领主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
△商代奴隶制灭亡,不是奴隶的反抗推翻。
△周人灭商,不按商代奴隶制国家结构建立国体。
△周人按本族社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习俗规范建立领主封建国体。
1、领主封建制的建立
周族发源在西北黄土高原,是个小部族。为了统治大片领土,采取了
分封制,利用亲属,功臣作为诸侯分封治理封国,诸侯把采邑,领土分给属下治理,层层分封,建立领主封建制度。
领主:周王、诸侯、各级领主。
农奴:商奴隶制部分保留于西周社会
井田制度:西周生产关系,领主不完全占有奴隶而占有劳动者成果。
2、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
△平王东迁,称东周,亦称春秋战国时期。
△领主封建制:不完全占有奴隶而占有劳动成果。
△地主封建制:占有土地而占有劳动成果。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变法运动;争霸战争促进领主制的互解。
其过渡:
△春秋前“灭国不绝祀”,被灭国君保留领主部分采邑。
△战国时期:灭国后改为郡县,国王亲自管理,一部分土地分给功臣,成为中小地主,逐渐形成地主封建制,国君控制部分土地用奴隶、农奴耕作,建立国家封建制。
三、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嬗变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与西欧的不同特点。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
初级阶段:
△经过战争和社会变革农奴脱离领主变为国家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成为国家奴隶,这种剥削关系称其为国家封建制度。这个阶段地主封建制与国家封建制充满斗争。
初级阶段三个主要特点:
1、国家封建制强大。国家控制大量土地、大量农奴。
农民被编户控制,收税、服劳役。
2、土地关系实行严格的等级占有制。
官僚土地数量的名田制,不得“田宅逾制”。
3、奴隶制残余保留比较多。
农业、手工业生产普遍使用奴隶。
△这一时期,国家土地主封建制不断破坏,地主封建制不断突破限制,兼并土地,破坏田制。
(二)、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
成熟阶段: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唐:均田制破坏。
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2、封建租佃关系的契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
法律形成: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下诏书,保护佃农权益。
3、封建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①街市的出现,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行会的出现,北宋东京有100多种行会,保护行业利益。
③国际贸易发展,国际性大城市,国际性大城市出现:唐长安、洛阳、宋东京、元大都。
(三)、明清地主封建制的衰亡
最后阶段:地主封建制的高峰时期。
1、封建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它的尽头
△由于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一条鞭法,丁入亩税制改革,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时生产方式的落后,使地主封建制走到了它的尽头。
2、土地高度集中与破产农民的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土地的高度集中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农民沦为佃农,甚至流亡,生产力受到破坏,皇庄、宦庄、地主兼并土地,农民阶级肯定起来冲击这种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资本社会的形成;二是有自由劳动者产生并给社会提供雇佣工人。
②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两条途径:一是小生产者分化出资本家;二是包买商支配生产,产生工商合一的资本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
中国古代国体(国家性质)的演复:
□两个发展阶段:奴隶制与封建制发展阶段
夏商是奴隶制国体
西周至清朝是封建制国体
□封建制国体分为两大阶段:
周代是领主封建制
秦至清是地主封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