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单元九:戊戌变法

单元九:戊戌变法
③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
①没有涉改及旧实制行 君主立宪等政治 主张 ;④②精局简限机构在 社会上裁层汰,冗员没有 发动广⑤家大取供民消养旗特众人权。国
经 济
①人②设开有农厂利工,于商奖民总励族局创资,新本鼓;主励③义发设发展立展农铁工路商矿;务②总提局③建倡,土没私鼓地有所触动有到制封
励商办铁路矿业;④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决算;⑤兴办邮局,
文 ①③改培革养科维举新;②人设才立、中有小利学堂于、先京进师科大学学文堂、化专的门传学播堂; 化 ③鼓励私人办学;④派遣留学生;⑤准许民间办报馆、学
会;⑥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废八股
军 ①④建有立利新于式加军强队军、队装战备斗新力武,器抵抗外来侵略 事 ②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②维新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下兴起,他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 性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光绪皇帝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接受维新变法图 强、挽救民族危亡主张
光绪皇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行宪法、开国会、实 行君主立宪制核心问题,这说明光绪帝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 政治路线,他仍然是封建皇帝,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结论:严重的统治危机表明清政府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甲午中日战 商办
53
争前
官督商办、官办 19
资本额 占总资本额 (千元) 的百分比
4707 22.4%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 商办
63
争后

戊戌变法 学习提纲

戊戌变法 学习提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习提纲一.历史背景1.政治上: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打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加剧2.经济上: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3.思想上: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变法革新局面逐渐形成。

4.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面临被过分的形势,促进变法进入高潮二.变法的过程及内容1.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时间:1898年,611~921;史称“百日维新”3.内容4.特点: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从根本上动摇改变政治文化制度(即系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②.从推广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当中,因而没有形成改革的重大力量③.从推广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领导推行,显然改革力量很少④.从性质来看:即是救国图亡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⑤.从目的上看,变法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⑥.从推行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⑦.从作用上看,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5.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具体原因:维新派采取的手段和手法的缺陷1.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3.只是寄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帝党官员4.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6.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中国近代化进程是漫长的。

7.评价(作用,局限性)作用:①.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②.经济上:制定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化上:采取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上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放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跌徐,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局限性: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三.变法的历史意义1.是一场救国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背景)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中华民族觉醒2.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内容)维新派企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变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3.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影响)资产阶级提倡新学,主张兴办民权,对封建主义进行猛烈评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蓬勃兴起开辟道路,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的皇帝,
具体 大刀阔斧,行之有效 措施 国际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 环境 重点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法令成为 一纸空文。
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课堂练习
(A级)1.康有为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著作 是 A.《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B.《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
C.《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2、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 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特点: 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 1、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
合理性,减少阻力。
2、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归纳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 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阶级矛盾激化,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登上历史舞台 4、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二、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 经过: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 一系列变法诏书,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等方面。
结束标志: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谭 嗣 同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林 旭
刘 光 第
杨 锐
杨 仁康 深 广 秀
变法的内容
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袁 世凯的告密.”但据历史考证,袁世凯 向荣禄透露维新派要政变的计划是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后.那么,你 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三、变法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 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②主观上: 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列强抱 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③客观上: 封建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他们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第4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第4课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答案】 C 【技巧点拨】 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 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 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 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主 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 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失去群众基础的主 要原因是( ) A.裁汰冗员,打击面过宽 B.废除科举,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失去了 农民阶级的支持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D.变法诏令中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 宪法,失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 【命题分析】 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是什么 样的“群众基础”,这里的群众基础主要是 指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维新变法 运动之所以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主要 是因为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A、 B、D三项说法不正确。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三、学习延伸(教材P138)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陈述自己的理由。 提示:(1)同意,主要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 级本质方面分析。 (2)不同意,主要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方面分析。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新势力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 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 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 等。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2.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 的,体现了爱国性;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 流和趋势;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 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 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 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戊戌变法》

国际 环境
三、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爱国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民族危机,变法图强, 1、爱国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民族危机,变法图强, 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2、进步意义:政治改革运动,政治上君主立宪, 进步意义:政治改革运动,政治上君主立宪, 符合历史潮流,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 近代化; 近代化; 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3、启蒙意义: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开创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开创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中国 人民的觉醒。 人民的觉醒。
上节内容回顾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二)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兴办学堂 (三)高潮:百日维新 高潮: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三)高潮:百日维新 高潮: 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 1898年 月 日 1、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29日)
(2)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什么角度分析变法失败的?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什么角度分析变法失败的?
(五)结果:变法失败 结果:
2、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
归纳: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归纳: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①历史潮流: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历史潮流: 趋势); 流(趋势 ; 趋势 力量对比: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 ②力量对比: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要看力量对比是否 有利于改革; 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 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措施策略: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 ③措施策略: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 不会一帆风顺, 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 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 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改 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社会环境: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④社会环境: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93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93人教PPT课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康有为甲午年中了举人,乙未年中进士”。他是那
个国难时的新贵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9世纪末中国为什么选择了改良而非革命的道路?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概览:戊戌变法
一、跌宕起伏的漩涡中的晚清 ——变与不变的哲学
二、思想文化运动中的新潮涌荡
——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 三、紫禁城中民族复兴的方案
——百日维新 四、变法之殇之得之启
——戊戌政变
一、跌宕起伏的漩涡中的晚清 ——变与不变的哲学
四界辣么大,窝要去看看。
NEWS 1894—1895年的中国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改变中国千二年是之没政有局想到《马关条约》
内容如此苛刻;
唤醒中国千年之大梦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 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 动如此不堪一击。
阅读《时局图》,回答: 1、创作的政治背景?反映 的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的 方式?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分而治之
2、有人为此题诗:沈沈酣 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 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 什么愿望?
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清政府转嫁负担
民众的痛苦(漫画)
政治: 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苏纶纱厂车间
时间
甲午 中日 战争 前 甲午 中日 战争 后
类别 厂矿数
《马关条约》 状况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

舞台。

(经济、阶级基础)
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救

亡图存的康梁维新思想

(思想基础)
国际形势 变革旧制度,发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小结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小结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 理 实行君主立宪
提倡西学 科举取士,反 变法之本在育
对西学
人才
双方 维新派
封建顽固势力
要不要维新变法
论 内容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评析:
• 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而且是 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反映了资产阶级 的要求和愿望。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创办《万国公报》 D.保国会的成立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定国是诏》
B.《新学伪经考》
√ C.《孔子改制考》
D.《应诏统筹全局折》
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附和西方基督教义
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7.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
√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民主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9.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万国公报》
变法才是救亡图
存的唯一出路。
主张学西方, 废科举,兴学校, 育人才。
这是一张想像画。它生动地反映了康有为召集在京会试的举 人,在松筠庵集会,群情激愤,上万言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的情景。这次上书即是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震惊中外的“公 车上书”。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第3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第3课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134) 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 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 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 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 “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3)文化教育上,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 人才等;(4)军事上,改革军制,精练陆海 军,添造兵船等。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提示:从变法内容看,光绪帝政治上允许一 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 源,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 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 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百日维新 的阶级基础。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规律总结】本题把百日维新和民族资产阶 级的两面性结合起来,考查对这两个问题的 理解能力,同时考查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将思想史与经济 史、政治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跟踪训练
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作用
局限性

高二历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考点阐讲】1、评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封建地主士大夫的营垒中分化出来,从旧的科举道路上醒悟过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办法,形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

康有为为实现其维新变法思想,一重视维新人才的培养;二重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

1891年在广州创办了一所政治教育的新型学馆—万木草堂。

康有为正是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引导他们肩负“匹夫之责”,跟着他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近十年间受康有为教诲的学生约有千人,形成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个资产阶级维新的政治群体。

为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从90年代初起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一起撰写了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的理论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在这两本书里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都挂到了孔子的名下,而实际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革的理论。

康有为说他自己是掺和中西哲理“会通中西”,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戊戌变法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为实现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由维新志士毅然发动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虽然它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手段,但企图实现的却是两种不同社归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变革。

它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对于教育、文化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集结,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强大,他们不仅控制着完整、严密的国家机器,而且还有传统的封建思想作为精神支柱;相比之下,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就显得自身力量十分弱小,又没有勇气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彻底决裂,向工农民众寻求力量,相反通过一个软弱且无实权的皇帝发布诏书实现“新政”。

戊戌变法知识结构及重点例题分析[教案5][新人教]

戊戌变法知识结构及重点例题分析[教案5][新人教]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一、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背景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主要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1)结果 标志: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潮流。

爱国性:维新变法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是爱国的进步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三、思考与讨论1、完成下列表格 戊戌变法(1)政治因素: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②统治危机: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根本原因)(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百日 维新 意义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4、阅读下列材料:(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b.评价: 一方面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为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采取
的策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 性,不敢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旗帜鲜明地宣传资 产阶级的维新思想。
2.影响: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 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 思想色彩。
严复: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 性,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①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表现:各种改革力量推动变法形势的高涨。
A.康有为呈《上清帝第五书》呼吁变法,产生重大影 响。
一系列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和学堂的创办。 A.《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等人创办。 B.《时务报》 ﹙1896年﹚:梁启超任主笔,发表《变法 通议》。 C.《仁学》的发表﹙1897年﹚:谭嗣同 D.事务学堂的创办﹙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 E.《国闻报》的创办﹙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阻力: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
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 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五﹚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概况: ①早期改良思潮
A.产生的背景: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 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 国的方案,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
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 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 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
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 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 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
新因素:
原因: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上: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1)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 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 (2)西方列强政治侵略方式的变化 直接割地——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初步发展的原因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实业救国”的倡导;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初步发展的表现及困难

想一想

为什么要“移花接木”?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尚小,变 化阻力很大,不得不假借古代圣贤 学说,托古改制,减小变法阻力。
思想特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 结合起来: 儒家历史进程: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君主专制
新的生产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在这时期会出现此现象?
材料一
时间 类别
中国的近代企业
厂矿数 53 19 资本额 (千元) 4707 16208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22.4% 77.6%
商办 甲午中日 战争前 官督商办、官办
商办 甲午中日 战争后 官督商办、官办
63 18
12465 5345
70% 30%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9讲
史论要旨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层
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 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 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 国国情。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二 百日维新的特点
第9讲
1.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 上至上层建筑(政治、 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 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 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三、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第9讲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误区提醒 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 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 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 免的历史局限性。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兴起的历史背景)导学案【学习目标】: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

2.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梳理】:见“导学案”。

【知识导学】:一.戊戌变法的含义:(一)广义:指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二)狭义:指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一个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一)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

A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B《马关条约》时间: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

内容:(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1)割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促使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

(3)开放口岸:新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1经济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瓜分中国。

D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1表现: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中国。

戊戌变法练习题

戊戌变法练习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A.编练新军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D.官民上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A.民族危机严重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C.资产阶级软弱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C “变法成天下之治”D “练兵强天下之势”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 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A.洋务思想 B.早期维新思想 C.维新思想 D.马克思主义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A.《盛世危言》 B.《变法通议》 C.《仁学》 D.《天演论)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 )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A .经济模式 B.议会政治 C.教育制度 D.统治制度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15.谭嗣同、杨深秀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学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主⼲知识梳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2、侵华国家增加:⽇本、德国等。

3、侵略⽅式发⽣变化:(1)经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政治⽅⾯:掀起⽠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分享侵略权益;●影响: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然经济进⼀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的限制。

(3)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1、早期改良(维新)思潮(19世纪70年代)(1)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根本原因、经济基础);[2]民族资产阶级的产⽣(阶级基础); [3]西⽅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思想基础)。

(2)代表⼈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3)主张:[1]向西⽅学习,变法图强; [2]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商战”; [3]政治⽅⾯:设议院,实⾏君主⽴宪;(4)评价:●进步:[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属性);[2]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

●局限:[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成熟); [2]没有付诸实践。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1)维新思想发展的原因:[1]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3]民族资产阶级⼒量壮⼤并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4]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2)代表⼈物及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5]1895年,成⽴强学会(北京):中国第⼀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梁启超[1]1895年与康有为共同领导“公车上书”;[2]1896年在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上海)。

●谭嗣同[1]发表《仁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宪; [2]协助创办并主持时务学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四课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结果)导学案【学习目标】:1新旧势力的交锋。

2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戊戌变法的教训、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1新旧势力的交锋。

2戊戌政变。

【学习难点】: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戊戌变法的教训、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

2情景再现法。

3讲授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梳理】:见“创新设计”。

【知识导学】: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一)新旧势力斗争的背景1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2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新政并不热心。

A守旧势力强烈的抵制和反对的原因:维新变法法令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B触动利益的表现:1废除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美梦破灭了。

2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使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

3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强烈不满。

C这一现象的影响:使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新旧势力的代表:A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B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三)新旧势力斗争的举措A守旧势力的举措:1措施:(1)慈禧太后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原籍。

(2)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并统领北洋三军,从而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3)逼迫光绪帝发布谕旨“凡被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的大臣,须到太后面前谢恩”,从而控制人事任免权。

(4)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抵制新政。

(5)有些新政机构虽然建立起来,但大多为守旧势力把持,形同形同虚设。

2目的: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B新势力的举措:1措施:(1)将礼部的两名尚书和四名侍郎革职。

(2)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人为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负责批阅奏章,拟制诏书,参与维新变法。

(3)拉拢袁世凯,却不识真面目。

(4)游说列强支持变法。

2目的:(1)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2)借新势力增强同太后斗争的砝码。

(四)新旧势力斗争的举结果A总的看:戊戌政变发生。

B具体的看:1使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和表面化。

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太后训政,以达到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的目的。

2光绪帝和维新派感到形势危急,想拉拢袁世凯,但袁世凯却与太后和守旧势力勾结。

维新派游说列强没有结果。

(五)新旧势力交锋的焦点:人事问题和军事力量的控制。

(六)新旧势力交锋中的双方态势A态势:新势力处于劣势。

B原因:1由于变法的措施出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2光绪帝和维新派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们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二.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

(一)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

(二)戊戌政变A时间:1898年9月21日。

B含义: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

C发生的原因:新政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D导火线:1.1898年9月18日,谭祠同带着光绪帝的密谕拜访袁世凯,希望借他的力量逼太后彻底交权,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2.英、日等列强为了与俄国争夺在华的利益,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维新派也奏请光绪帝联合英日。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了伊藤博文。

E戊戌政变的经过1.1898年9月21日,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证”,并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光绪帝被迫发布上谕,请太后重新主政,并下令逮捕康有为等人。

3.袁世凯告密,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即维新人士。

4.9月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5其他与维新相关的人士或被囚禁,或遭罢黜。

6.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二)客观原因:1.守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力量雄厚。

2.朝廷中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是被制约和制约的关系。

3.以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

5.袁世凯的告密。

6执行新政的官员阴奉阳违,新政无法落实。

(三)主观原因:1.中国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力量薄弱。

2.以民族资产阶级为重要阶级来源的维新派力量有限。

3.维新派在变法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4.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

5.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6.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的帝党官僚。

7.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四课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结果)导学练习一基础巩固1.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2.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 )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进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3.袁世凯两面派手法的主要表现是()(1)对维新派和光绪帝信誓旦旦(2)掌握新建陆军(3)暗中和守旧势力勾结(4)支持维新变法A.(1)(2)(3)(4) B.(2)(3)(4) C.(1)(4) D.(1)(3)4.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慈溪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苏的军机大臣职务 B.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C.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掌控在手中 D.指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5.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里的贼指的是()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C.慈禧太后 D.李鸿章6.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日所学,至此竟茫然无可依。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7.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1)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3)封建巩固势力比较强大(4)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A.(1)(2)(3) B.(2)(3)(4) C.(1)(2)(4) D.(1)(2)(3)(4)8.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9.维新运动留下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1)解放思想(2)建立社团(3)兴办学堂(4)创办报刊(5)提倡女学A.(1)(2)(3) B.(3)(4)(5) C.(2)(3)(4)(5) D.(1)(2)(3)(4)(5)10.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术。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A.培养维新人才 B.举办新式学校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11.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A.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参政权 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C.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 D!京师设立大学堂12.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埤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欧洲者,恂某场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13.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1)改定律例,裁撤冗员(2)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4)裁汰旧军A.(1)(2)(3) B.(1)(2)(4) C.(1)(2)(3)(4) D.(1)(3)(4)14.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15.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1)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2)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3)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4)中国的变法时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1)(2)B.(3)(4)C.(1)(4)D.(2)(3)二.能力提升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泰西方政论,皆言三权;有仪政之官,有行政治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具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持,人无固态,奸究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便于山泽,教民便于腹省。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四课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结果)导学练习答案一、基础巩固1.D2.D3.D4.D5.A6.B7.D8.C9.D 10.D11.A 12.D 13.D 14.C 15.C二、能力提升1.(1)反映的政治主张是: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

(2)态度: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3)根本缺陷: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是否正确:不正确。

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妥协性,决定了实行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