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教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授课人田蕾【教学目标】

1.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

3.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4.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2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一

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

二、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运用网络查找有关西藏阿里的图片,以及有关阿里自然环境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

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

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红柳。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家作品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着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亡》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由诵读,概述内容。

(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2.共同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第二层次(第11~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注:结构上可以简单表述为:

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①品读文中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明确: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点: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下,红柳的根系掩埋在地下(伟大的力量都隐而不现)。

意义: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显示出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

②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的“理直气壮”的情态,他的“义正辞严”从反面衬托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

③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红柳“美”的力量。

人类的无知导致环境的恶化。

红柳的悲剧即人类的悲剧。

……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

(以上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完成)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搜集有关环境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究其原因,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本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优美的语句;学习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的方法;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品读鉴赏(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1.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①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生长的精神。“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