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 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也是我们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难点是理解“首尾顺次相接”等关键语句;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3.教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材问题诊断】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一些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如线段、角以及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这一些都是学习三角形有关内容的基础。
而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往往忽略构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同学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体验,并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②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掌握对边与对角的关系;③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图形中能熟练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并表示出来;②熟练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③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能熟练解决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其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图片(悬浮桥上的钢索、金字塔、大棚人字形屋架),和学生一块感受三角形无处不在及三角形的美。
既然,在现实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到处有三角形的形象,那三角形具体有哪些性质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块来探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说起,学生通过举出三角形的实际例子认识和感受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并导入新课。
(二)回顾旧知学习定义问题:谁能告诉老师你了解三角形哪些知识?说出来,和同学分享。
【设计思路】由旧的知识点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案例一、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教学设计的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活动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
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这样,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就不复存在。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施舍者的角色。
教师不该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事实上,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活动而得到,即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所以,应多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非常有必要。
实践证明,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但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
事实上,孩子并不喜欢老师给他们一些结论,他们更喜欢通过实验、操作等手段进行学习。
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为活动课,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
通过学生参与猜一猜、摆一摆等实验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课内容是根据《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本课内容是学生已经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学习方法体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对三角形的三边特点进行研究的。
学生之前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能,初步具备了观察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
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诸方面的影响,加上三角形边的特点与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四边形的特点还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更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节课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对三角形这个内容,课标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课标在三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辨认三角形;第二学段:认识三角形,会根据图形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第三学段: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以这些内容为载体,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帮助学生从边的维度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研究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是八上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础。
再通过横向对比三个版本的教材发现:北师大与苏教版在编排上均直接进行操作活动,探究学习三边关系,人教版则是通过“我上学走哪条路最近”这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思考。
同时,三大版本都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构建知识。
学情分析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我对今天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了调研。
前测1:书面调查。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事实。
选一选这题,选择正确有17人,其中2人很清楚三边关系,还有15人能借助画图、想象解释想法,但比较模糊,有一定的活动经验。
11人选择正确,解释不清。
16人选择错误,无法解释。
前测2:访谈访谈内容是:“3,7,10”这类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访谈结果如下:1.部分孩子认为只要有3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无关长度。
2.部分学生认为三根小棒不管怎么围,中间都有空隙,所以能围成。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了如下几点思考:思考1:利用例3铺垫感知三角形三边关系?还是利用三边关系来解释例3这个基本事实?通过上面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三边关系的认知不是空白的,两点间线段最短是学生都知道的生活现实。
这个事实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属于最近发展区。
所以在新知和事实之间架起桥梁,利用例3铺垫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有必要试一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是三角形这一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其他性质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后续学习三角形判定定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概念,对多边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种特殊的图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否找出一些特殊的三边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如: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自己发现这些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一些三角形,验证这些三角形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四年级《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设计
北师大四年级《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第27、28页)教学目标:1.结合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视频。
学生的争论:腿长的孩子“吹牛”自己一步能迈出2米,一条腿长1m,两条腿加起来就有2m,受到同学们的质疑。
2.课件出示静止图,该生的两腿和两腿间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孩子们借助以往的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知该同学迈一步不可能是两米。
抽象出三角形ABC,我们可知线段AC的长小于AB+BC的和,那究竟这一现象是必然还是偶然呢?在所有三角形中是否都存在这样的性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揭示课题)【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情境来创设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二、自主探究拿出3cm、5cm、7cm小棒,每一根小棒代表一条线段,请学生上台摆一摆,看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提醒:相邻线段的端点要相连、封闭)刚刚这位同学很快就围好了,思考: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一)活动一1.将7cm的小棒替换成10cm。
3cm、5cm、10cm还能围成吗?(通过观察和想象,做初步判断。
)预设生:不能围。
刚刚是我们想的,那现实和我们想象一致吗?我们还可以动手来围一围。
2.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袋内的材料(一根3cm小棒、一根5cm小棒、一把直尺),组内合作摆一摆,验证猜想。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教学关键: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和观察PPT课件,从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并从中探索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材、PPT演示文稿、小棒教法: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分析归纳教学法;学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上课后,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放幻灯片2-3放幻灯片4 导学案反馈。
老师:讲出现的问题及强调得到的结论。
放幻灯片5、6知识应用。
三、合作交流(8分钟)放幻灯片7 合作交流的要求。
老师巡视观察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高效展示(8分钟)放幻灯片8 高效展示要求。
五、点评(约15分钟)展示完成后,放幻灯片9点评要求。
2分钟以后按照分工开始点评。
点评【活动一】完成后放幻灯片10,老师点拨。
学生继续点评。
学生点评完【跟踪练习1】后,放幻灯片11 变形练习。
完成后学生继续点评。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
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生:三角形。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内容解析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2.教学目标解析(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4.说出ΔBCD的三个角.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三角形按边分类:【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分类讨论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5.联系实际,突破难点情境引入:如右图三角形中,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到两条路线:(1)B直接到C即BC;(2)先由B到A再到C即BA+AC.显然,路线(1)中的BC要短一些,即:BC最后,师生共同得到:BC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设计意图】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公理,推理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6.应用巩固例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解:(1)设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x+2x+2x=18.解得x=3.6.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2)因为长为4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m,则 4+2x=18解得x=7.如果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m,则 2×4+x=18解得x=10.因为4+4<10,不符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问题,特别是(2)中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理解.【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能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一举多得.补充说明: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要灵活应变,最简洁的方法只需判断两小边之和大于最大边即可组成三角形.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活学活用.7.总结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相关元素的概念(边、顶点、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2)三角形按边的分类.(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8.布置作业教科书第8页第1,2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判断三角形能否构成,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基础数学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边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判断三角形能否构成。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教具。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发现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每组选取一些三角形,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然后判断这些三角形能否构成。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三角形边的问题,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能否构成?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给定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如何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6.小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 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三角形的三条边,并确定其中最长的边和最短的边。
2.能够使用比较运算符(大于、小于、等于)比较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3.能够根据三角形边长的关系确定三角形的类型。
教学步骤:1.导入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从三角形的几点出发,结合图中实际情境,思考三角形的边应该如何称呼。
2.信息输入教师将三角形的边长数据输入到黑板上并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比较。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大小关系,找出最短的边、中间长的边和最长的边,并用比较运算符比较三边的长度关系。
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cm,4cm,5cm,最短的边为3cm,中间长的边为4cm,最长的边为5cm。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3<4<5。
3.活动设计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用尺规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测量出三边长,并用比较运算符比较三边的长度。
学生可通过口头描述,或用比较语句表达三边长度的大小关系。
例如:AB<AC<BC。
4.扩展探究继续以小组形式,让学生用三角板或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工具,根据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大小关系,将三角形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等,讨论这些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5.课堂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对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强化,例如如何较准测量三角形边长,前后边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去求解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信心。
同时,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
整堂课的设计十分严密,既以教师为主,又注重以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不但有符合教材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同时有一个完整的课堂循环流程,既做到了知识的传授,又避免了学生的被动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8篇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第二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发现揭示并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经历探索、发现、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数学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姚明是同学们熟悉而喜爱的篮球明星,他高大而帅气,有人说:“姚明特厉害,他一步就能迈3米”,对于这个说法,你信不信呢?(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腿长约1.30米)1.分组实验:每组准备四根木条或硬纸条,分别长为4cm、6cm、7cm、11cm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试试是否成功?做好实验记录。
2.交流发现: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说说哪次试验是失败的,为什么?问题2: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篇二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一、说教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大家知道,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多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三角形的边 优秀教学设计2
三角形的边教案一.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和作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开始,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三角形内角和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打下基础。
本节课围绕三角形的概念开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开展探究和同伴交流、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打下基础,为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作出铺垫。
(2)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设计意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评析、课后小结直至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三角形的边,角及三角形的表示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三角形,并探索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摆三角形,画三角形、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1]在小学,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
一起来欣赏老师收集的图片(电脑播放:吊桥,吊塔等图片)。
图片欣赏完了,请同学们再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什么物体上有三角形呢?(设计思路:提醒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生活中很多地方有数学)2.观察图形,自然引入[活动2]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设计思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培养数学思想)⑵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设计思路:回顾已有知识:边、角、顶点,同时也为引入概念作铺垫)[活动3]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根据上面所找出的特点,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例3、例4)》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会用不等式表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三角形的边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几何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直观图,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用不等式表示。
2.学会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2.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操作实践,发现边长关系。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角形的性质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几何模型: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帆船比赛中的三角形帆船,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角形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在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三、课前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木棒、三角板四、课堂实录投影图片师: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
可见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问:你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是三角形的物体吗?生1:屋顶的人字架。
生2:凉衣服的三角架······(课堂气氛较活跃)师: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的例子,那么你对它了解了哪些知识?生3:我会判断某个图形是否三角形。
生4:我知道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师:你们说的都很不错,那么今天我们再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师此时写出课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ABC ) A师: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边说边操作电脑,显示三角形定义) B C师强调“首尾顺次相接”。
师:线段AB 、BC 、CA 是三角形的边,点A 、B 、C 是三角形的顶点。
C B A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边
【教学内容】
地位和作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开始,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三角形内角和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打下基础。
本节课围绕三角形的概念开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开展探究和同伴交流、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打下基础,为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做出铺垫。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设计意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评析、课后小结直至作业布置,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三角形的边,角及三角形的表示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三角形,并探索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摆三角形,画三角形、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在小学,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
一起来欣赏老师收集的图片(电脑播放:吊桥,吊塔等图片)。
图片欣赏完了,请同
学们再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什么物体上有三角形呢?
(设计思路:提醒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生活中很多地方有数学)
二、观察图形,自然引入
活动2
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
问题:
(1)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吗?并画出来。
(设计思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培养数学思想)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思路:回顾已有知识:边、角、顶点,同时也为引入概念作铺垫)
活动3
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根据上面所找出的特点,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活动4
想法质疑? (三角形的表示)
以学生在寻找屋顶框架图中的三角形时出现“所指三角形不能明
确区分”这一现象引入问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学生
思考、交流)
可得: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来表示。
在学生回忆角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得:“三角形”的符号表示“△”
最终得,上图三角形可表示为:△ABC
(设计思路:回顾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总结) 活动5
随堂练习:
(1)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5个,△ABE 、△BEC 、△CDE 、△ABC 、△BCD )
(2)图中以AB 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ABC 、△ABE )
(3)图中以E 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E D C B A
(△ABE 、△BCE 、△CDE )
(4)图中以D 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BCD 、△DEC )
(设计思路:在学生回答(1)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有无好的寻找方法,培养学生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6
温故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按边分⎪⎩
⎪⎨⎧⎩⎨⎧等边三角形三角形腰只有两条边相等的等腰
等腰三角形不规则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设计思路:温故三角形的分类为后面练习以及下一节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做准备)
三、动手实践,奇妙无限。
活动7
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表示之后,我们迫切想知道的是组成三角形的三边及三角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接下来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边的规律。
投影:
(1)你想探究的问题中,是否包括下面的问题?
①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相连组成三角形?
②如果不是,那么满足什么样的数量关系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
提示:选择6cm 、8cm 、10cm 、16cm 的小棒摆一摆,三根一组,共有几种组合,其中哪些组合不能构成三角形?哪些组合能构成三角形?
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组合是:6cm 、8cm 、16cm ;6cm 、10cm 、16cm
能组成三角形的组合是:6cm 、8cm 、10cm ;8cm 、10cm 、16cm
(2)猜一猜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3)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请试着说明。
(理由还可以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
(4)写出你经过实践证明所得出的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现在你可以自己来判断一下,自己原来的猜测对吗?如果有错主要是什么地方错了?你觉得自己的理由能让别人信服吗?
(6)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师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一种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1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
(2)2,5,6 (∨)
(3)2:3:4 (∨)
(4)3,5,8 (×)
思考: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根据你刚才解题经验,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
技巧: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边的大小即可。
(设计思路:告知学生知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平时就应该注意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的得失,这样可利于自己进一步的提高)
例2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cm和7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长度为11cm的木棒呢?
(3)什么长度范围的木棒,能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课后思考)
解:
(1)取长度为3cm的木棒时,由于2+4=6<7,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
(2)取长度为11cm的木棒时,由于4+7=11,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3)一方面由于4+7=11,所以第三根小木棒的长度必须小于11cm;另一方面由于7-4=3,所以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必须大于3cm,于是,选取木棒的长度x的范围为3cm<x<11cm。
规律: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两边之和。
即:
两边之差的绝对值<第三边<两边之和
(问题1﹑2是简单的应用;问题3仅让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思考为什么,解题的过程可以先告诉学生)
思考:某村庄和小学分别位于两条交叉的大路边(如图)。
小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走呢?
(两中解释: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设计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
D 7.1.1 三角形的边
一.三角形的概念
二.三角形的基本表示
三 .三角形的分类
四.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五.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例3 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不能。
如果此人一步能走3米多,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此人两腿的长均要大于1.5米,这与实际情况相矛盾,所以它一步不能走3米多。
(设计思路:利用前面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本节课所学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要考虑是否符合实际的情况)
五、拓展与应用。
(看谁最聪明)
草原上的四口油井,位于如图所示的A 、B 、C 、D 四个位置,现在要建立一个维修站H ,问H 建在何处,才能使它到四个油井的距离之和HA+HB +HC+HD 为最小?说明理由。
提醒:
(1)你认为这个H 应该在什么位置?大胆设想!
(2)到AC 最近的点在哪儿?到BD ?
(设计思路:培养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的提高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共同小结,同步提高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内容,共同小结,渐渐补充。
教师补充。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