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一、态度形成与转变过程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往往不可分离, 当对某人形成了肯定的态度,实质上就是转 变了他原来所持有的态度。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 在个人从事多次重复的动机行为后,由行为 经验凝结而成的。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 面。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二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1、合理行动理论与计划行动理论
(1)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2)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对行为的态度: ①对行为的态度:人们对某种行为完全持 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 主观标准: ②主观标准:人们对别人会赞成或不赞成 某种行为的感知 (3)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三、态度的特点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 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人获得了对于人 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 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 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 倾向于一致。 倾向于一致。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态度 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 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 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个体对行为导致特定结果的信念 及他或她对这些结果的评价 对行为的态度
意向
行为
个体有关特定个体或群体期望他 或她应该或不应该做出该行为的 信念以及他或她遵守具体参照物 的动机
主观规范
图 合理行动理论 注:箭头表明影响方向 参见S. Worchel et al.,:Social Psychology, 2000, P147。 根据:I. Ajzen & M. Fishbein(1980), p.8。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佩蒂和卡斯泊的态度改变的双加工模型 信息接收者的动机和能力
边缘路线——依据外部线索加工——短暂或微弱改变 中心路线——信息内容加工——较强烈持久改变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 从长远看,没有任何态度改变的努力是无效 的。
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 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驱使人们恢复平衡——费力最小 原则。 P—O—X 模式 X
+ +
P
+
O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P—O—X”模型 O X 模型
P
– – –
P + X O +
– –
P + + X O +
P +
–
O
X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四种不平衡 结构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三节 态度转变的因素
态度的改变是在旧态度上发生新变化 的过程。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态度改变的形式
1、一致性改变 方向不变,只是强度变化的态度改变形 式。如从稍微反对变为强烈反对。 2、不一致性改变 方向发生变化的态度改变形式,以新态 度取代旧态度。如从厌恶变为喜欢。 在相同情境下,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比不 一致性改变容易。
第七章 社会态度
认知需要测验
1、我更喜欢复杂的问题。 2、我喜欢应付需要深入思考的情境。 3、思考不是我喜欢的。 4、我愿做少思考的事,而不愿做对我的思考能力具有挑战性的 事。 5、我尽量避免会使我陷入深思的境地。 6、我在艰难而仔细的考虑中获得满足。 7、我只想到我不得不想到的程度。 8、我更喜欢思考那些琐碎的而非终极性的日常问题。 9、我喜欢做那些简单而用不着思考的事情。 10、“靠思考得以取胜”这观点令我挺感兴趣。 11、我确实喜欢一项包含有新的解决方法的任务。 12、学习新的思考方式并不令我兴奋。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2、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 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 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 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1)海德的结构平衡理论
第七章 社会态度
2、态度与行为一致的证明
(1)民意测验 ) 民意测验结果很准确,说明用正确的方法, 民意测验结果很准确,说明用正确的方法,确 实了解态度, 实了解态度,那么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可能 的。 (2)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对应性 )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 的一致性越高。 的一致性越高。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1、认知因素 人们作为态度主体, 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 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2、情感因素 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 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 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3、行为因素 态度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具有特 定的意动效应。 定的意动效应。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态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态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1、依从 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2、认同 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 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 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 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3、内化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 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一、态度的概念
社会态度概述
态度是个体对现实社会世界方方面面的 评价,包括对问题、他人、社会团体、物品 等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 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二、态度的成份
P
+ + + –
P +
–
P + X O
– – –
P
–
O
X
O
X
O
+
X
四种平衡结构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2)认知失调理论
1957年,费斯廷格出版《认知失调理论》。 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 有些是相互关联的。 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独立 认知协调 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主要考察了后两种关系,尤其是失调关系。 他提出: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协调的程度是由这 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决定的。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Weiss) 霍弗兰和韦斯(Harland and Weiss)态度转变模式 四个因素: 四个因素: 宣传说服者变量(可信度、吸引力) 宣传说服者变量(可信度、吸引力) 信息变量(单方面和双方面信息、 信息变量(单方面和双方面信息、信息引起 的恐惧) 的恐惧) 渠道变量(面对面、大众传播媒介) 渠道变量(面对面、大众传播媒介) 信息接受者变量(智力、认知需要、原有态度) 信息接受者变量(智力、认知需要、原有态度)
1、拉皮埃尔挑战(1934年)
(1)研究的目的 ) 种族歧视态度与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2)现场研究(168;66) )现场研究( ; ) 带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美国,仅有一家拒 带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美国, 绝接待, 绝接待,把其当成是日本人 (3)问卷调查 ) 6个月后,分单问题和多问题 个月后, 个月后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五、态度与行为的联系
1、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常常可以 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 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形成新的行为 改变旧行为 预测人的行为 2、态度与行为之间也会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一 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态度的维度
指向 强度 深度 向中度 外显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四、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 择 2、态度具有自我表现功能 3、态度具有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具有工具性、 4、态度具有工具性、功利性功能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态度有助于组织和解释社会信息 过程: 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 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 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 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 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 优于法裔。 结果:(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 结果 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 结论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失调程度
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失调量是认知要素对个体重要 性的函数; 两个认知要素组合体之间的失调总量是这两个不协 调的组合体之间的所有相关的关系的加权比例的函 数。
不一致的认知数 ╳ 重要性 失调程度= 协调性认知数 ╳ 重要性
第七章 社会态度
减少失调 (一)改变认知 (二)增加认知 (三)改变重要性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模仿对态度的影响
班都拉(1977)非常强调替代性强化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此外,个人也可以自我强化,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 获得的一个途径。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过程: 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代币卷,多了可换 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 的 罐中,或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控制组面 临 上述情况,实验组除上述情况外,还加上榜样的示范。 结果: 结果:控制组捐献者极少,而实验组大都捐献,若实验者对他 们的行动给以强化,则捐献者增多。 结论: 结论:口头说教不一定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范型以引 起仿效并给予强化。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社会不一致引起的失调 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 A)改变自己的意见; B)设法改变他人的意见; C)将自己与那个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分 开,即认为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三、遗传因素:一些惊人的发现 遗传因素:
有关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态度受遗传 因素影响,而且遗传因素对不同态度的影响 不同,如对某类音乐和食物的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理论
1、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 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 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 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 形成的不断改变的。
第七章 社会态度
学习的三种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 社会比较——观察学习的基础 我们常常为了使自己与所喜欢和尊敬 的人保持一致而接受他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