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后期的墨家)【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后期的墨家

一、概述

1.《墨经》

在《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这6篇与全书的其他部分不同,它们在逻辑学上有特殊的价值。这六篇的中心是以逻辑的方式树立墨子的主张,批判名家的思想,6篇合在一起,就是通常所称的“墨经”。

2.《墨经》的成就

《墨经》中包含丰富的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知识,其中对光学现象的系统论述被称为“光学八条”,这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论述。

二、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1.知识

“墨经”中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它认为,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依赖认知能力才得以取得知识,但并不因有认知能力就必定有知识。

(1)知识的构成

人以其认知能力和对象接触,得以辨认它的形象,由此构成知识。除去视觉、听觉这些感觉器官,人还需要有一个思维的器官,在中国古代把它称为心。

(2)知识的分类

①从逻辑上的分类

a.从个人直接经验而来的知识。

b.从权威而来的知识(即听来的,或从文字中读来的)。

c.从推论而来的知识(从已知推到未知)。

②从知识的不同对象的分类

a.对“名”的知识。

b.对“实”的知识。

c.“对应”的知识,即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对应,有这种知识就是《经说上》所说的“名实耦”。

d.行动的知识,即怎样做一桩具体事情的知识。

2.“名”

(1)含义

①“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②“名”是人用以指事物的代号,“实”是人所指的事物。

(2)分类

“墨经”把“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

三、关于“辩”的讨论

1.“辩”的目的与作用

(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2)分清是非,区别治乱,辨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考察名实的原理,分析利害,排除疑虑。

2.“辩”的方法

(1)“或”是指特称论断,不能尽然。

(2)“假”是假设,它还未成为现实。

(3)“效”是摹拟,它意味着摹拟一个模型。

(4)“辟”是比较法,用一物来解释另一物。

(5)“侔”是把两组命题平行地比较下来。

(6)“援”是类推法,“如果你是这样,我何以不能这样?”

(7)“推”,是从已知求未知、延伸而论的方法。

在七种方法中,最重要的是“效”(“以说出故”)和“推”(“以类取,以类予”),它们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

3.“故”

“故”分成“大故”和“小故”两种。

(1)“小故”就是事物的必要原因。

(2)“大故”就是事物的必要而且充分原因。

四、“兼爱”辨

1.人类活动准则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传统,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人

类活动准则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2.义与利

(1)义的本质

墨子和后期墨家都认为“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

(2)利的本质

后期墨家认为“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这样,后期墨家为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个享乐主义的解释。

(3)“有利”的定义

①“忠,以为利而强低也。”

②“孝,利亲也。”

③“功,利民也。”“利民”也就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

(4)墨家的兼爱

墨家认为,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少数心爱的人。一个人仅仅爱几个人,不能算是泛爱众人。而从反面来看,一个人如果对某个人加以伤害,那就足以说明他不爱人。

五、为“兼爱”辩

1.反对“兼爱”的两派意见

(1)“无穷害兼”

天下之人无数,一个人怎能做到爱天下人?

(2)“杀盗,杀人也”

如果未曾爱某个人,就是未曾爱天下人,那么,杀一个强盗就违反兼爱的宗旨了。

2.后期墨家为“兼爱”辩

(1)针对“无穷害兼”的辩

“无穷不害兼,说在盈否”,“无穷”与“兼”可以相容,全看“盈与否”。

(2)针对“杀盗,杀人也”的辩

“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矣。”

六、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1.对名家的批判

(1)对惠施“合同异”的批判

惠施在“十事”中,由“万物毕同”的前提引申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在后期墨家看来,这种引申是谬误的,原因在于“同”字的含义模糊。

①“万物毕同”,只表明它们同属于“物”,因此是“类同”。“天地一体”是说,天地之间有一种局部和整体的“体同”关系。

②一个表明“类同”的命题,尽管它是真实的,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另一个“体同”的命题也是真实的,虽然它们都用了“同”这个词。

(2)对公孙龙的“离坚白”论点的批判

后期墨家从现实自然世界里,石头的坚硬性和它的白色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并存在一块石头之中的事实得出“坚白,不相外也”(《经上》),“必相盈也”(《经说下》)。

2.对道家的批判

后期墨家在建立知识论和逻辑方面的努力,超过了古代中国的任何其他学派。

(1)对老子的批判:“绝学无忧”

后期墨家认为,学与教是相关联的。如果“学”可以弃绝,那么“教”也同样将予弃绝了。有教就有学。“教”如果有用,“学”就不是无用。“绝学弃忧”如果是真理,就证明“学”之为用。

(2)对庄子的批判

①庄子认为争论是非毫无意义,争论中的输赢并不表明对错之分;在后期墨家看来,庄子提出这样的主张就是在与人辩论。如果他赢了,岂不正好证明他的主张是错的吗?

②庄子认为各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在后期墨家看来如果一切言论都是荒谬的,庄子自己的言论岂不也是荒谬?

③庄子还主张“弃智”,但庄子自己的言论就形成一种知识,如果真正抛弃一切知识,那么对庄子的主张也就不必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