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帆:散文的阅读和写作

合集下载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阅读书目推荐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阅读书目推荐

附录2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阅读书目推荐
1、《人间草木》(汪曾祺):它来自心灵,也将抵达心灵。

2、《辛亥年的枪声》(南帆):南帆的散文睿智深邃。

他对历史疑难和现实人心的不懈追问,显示了生命的厚度、宽度和温度;他审美情感与智性审视的融汇,拓展了中国散文的审美空间。

3、《美的历程》(李泽厚):中国美学经典之作,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

4、《三国演义》(吴贯中):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5、《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经典名言: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

6、《麦田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赣州市 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24年1月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 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

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

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

《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

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

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

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祛除“俗意”。

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

香港学者作家的散文创作

香港学者作家的散文创作

如果说香港文学的边缘化状态像涌动的暗夜,那么散文就是这暗夜里绽放的火焰,如火花般精彩上演。

“在香港,散文已经成为最为兴盛和变化最大的文体──既受到各方面读者的喜爱,也在读者的欣赏要求与接受要求的驱动下呈现出多维发展的态势。

”香港散文发展繁盛是有目共睹的,不仅结集成书发行广泛,而且许多报纸刊物都开辟专栏,可以说是香港文学的一支主力军。

更重要的是,“散文没有一定格式,没有一定的框框,是各类文体中最自由的一种,写起来可以随心所欲,任笔所至,不受任何限制”,因此散文能充分渗透香港时空的方方面面,在纪实与虚构的游走间,在庞杂与幽微的碰触中,讲出一段段人生故事,沧桑浮华、世情百态莫不在它的曲调中缱绻。

香港散文在主体队伍的壮大、题材范围的扩展、知识理论的把握和思想深度的挖掘、技巧修养的提高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进步,可以说,确实取得了璧华所期望的“更丰硕的散文的收获”。

这其中,创作队伍的壮大是最引人注目的,这实际上预示着创作主体的丰富。

香港散文创作队伍的壮大首先体现在队伍域界范围的扩延、创作人员身份的丰富。

香港从一个小小的渔村成长为一个国际性大都会,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从来都是光彩照人、风光旖旎的身姿,它的故事固然曲折生动,但言说者大多是本土作家,即使非土生土长,也不同程度上感染了香港这份独特的气质。

从思果、卢玮銮、梁秉钧、西西、黄国彬、黄维樑,再到刘绍铭、李欧梵、董桥、陶杰……一长串的作家名单,或根生于斯,或从外而来,却大多在香港有过生活经历、生存感受,身处香港的“此在性”使他们的言说具有了确凿的把握,实实在在地呈现“香港经验”。

一直以来我们也正是凭着对这部分创作的确认来界定所谓“香港文学”的。

但此次再看香港散文,却发现作家队伍发生了某些“质”的改变,那些传统“香港作家”当然还是香港散文的主力军,但生活在大陆、台湾、海外等地的不少作家学者却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香港散文的方舟。

从大陆的杨绛、张洁、孙绍振、王安忆、舒婷、韩少功、赵丽宏、肖复兴、李辉,台湾的余光中、张晓风、陈义芝、席慕容、简媜、阿盛,再到海外的王鼎钧、聂华苓、白先勇、北岛、尤今、许福吉……都不算香港的“在者”,所书写的也并非都是香港的人事物象,却依然被归属于“散文香港”的范畴,乍看之下令人多少有些迷惘:香港文学难道不应该是香港本地的文学吗?但正如陶然在《香港文学选集系列·第二辑》的前言所指出的:“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文学》立足本土,面向海内外,我们力图扩阔视野,希望成为沟通世界华文文学的一道桥梁,这也正是我们不时推出以所在国家或地区为单元的华文作家作品展的原因。

2009年4月全国自考写作(一)试题参考答案汇总

2009年4月全国自考写作(一)试题参考答案汇总

2009年4月全国自考写作(一)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说明文主要是()A.以形象感染读者,以情感人B.通过解说的方式介绍知识,扩大读者的视野C.以理服人,使人信服D.既介绍知识,又以情感人答案:B2.文章中具有承上启下功能的过渡段,通常称之为()A.引文段B.兼义段C.逻辑段D.结束段答案:B3.对下级机关布置某项工作,要求办理或执行时所使用的通知是()A.知照性通知B.发布性通知C.指示性通知D.批示性通知答案:C4.“注释性材料”、“对比性材料”和“说明性材料”主要用于消息的()A.导语部分B.主体部分C.背景部分D.结尾部分答案:C5.新闻标在“正题”之上的题目叫()A.副题B.主题C.引题D.辅题答案:C6.古人说“文如行云流水”,这是指结构的()A.连贯性B.完整性C.严密性D.灵活性答案:A7.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最有效的物质媒介B.文章语言是写作的物质媒介C.文章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精神媒介D.文章语言和思想、思维是不可分割的答案:C8.处理材料详略的一条根本原则是()A.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B.服从情节展开的需要C.服从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D.注重材料的新颖独特答案:A9.比较说明是()A.用文献资料与作品片断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理B.把若干个同类相近事物放在一起,以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性质、构造等C.对文章中有歧义、疑问或不具体、不详细、不清晰之处进行适当的解说和注释D.对复杂的实体事物,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说明答案:B10.说明书为了体现条理性特点,写作时应该做到()A.内容表达上的确凿和准确B.抓住使用上的难点和疑点C.注意内容表达上的有序性D.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答案:C11.文章写作选词贴切必须做到()A.词语运用形象B.采用现成词语C.根据语境选词D.尽量少用动词答案:C12.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的说明文是()A.科学说明文B.解说词C.科学小品D.说明书答案:C1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要完成任务,事先必须()A.拟问卷B.订计划C.作访谈D.写请示答案:B14.为了增强游记散文思想内容的清晰度和深刻性,作者要重视()A.锤炼语言B.描绘自然风貌C.提炼主旨D.再现人文景观答案:C15.被称做文章核心的是()A.标题B.主题C.课题D.论题答案:B16.文章中生动材料的特点之一是()A.具体形象B.有代表性C.鲜为人知D.毫不虚假答案:A17.写文章的运思理序()A.就是选择文章体裁的具体类型和样式B.就是设置线索、脉络,具体安排材料,使主题得到充分的展开C.主要解决主题的提炼方向和表达类型D.就是根据不同主题和文体选择合乎要求的材料答案:B18.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小观点和基本观点的统一,前后提法的一致,体现了结构要求的()A.严密性B.连贯性C.灵活性D.完整性答案:A19.在总叙述之后对若干人物或事件的并列叙述手法是()A.倒叙B.插叙C.详叙D.分叙答案:D20.学术论文的主体被称为()A.中心思想B.绪论C.本论D.论题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南帆《文学、现代性与日常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帆《文学、现代性与日常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文学的真实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是文学现代性的后果之一。

古代文学不是那么讲究“真实”,苏东坡轻蔑地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古代诗人从不以这种夸张为忤;传奇、笔记乃至《三国演义》《红楼梦》之中出现一些神魔鬼怪或者灵异事件,没有人觉得会有什么不妥。

然而,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祛魅”。

自然科学清除了种种魑魅魍魉,物理学、化学或者生物学的世界清晰可解,科学实验让世界一一再现。

在这种风气下,文学祛魅尾随其后。

②如今看来,许多人可能低估了“真实”问题的复杂程度。

事实上,“真实”涉及的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例如,“真实”的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真实”的科学标准与感官标准,“真实”与种种知识门类的关系,“真实”与种种观测仪器和描述符号的关系等等。

最近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虚拟空间是否真实?正如《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所展示的那样,我们的所见所闻会不会仅仅是某些大型计算机制造的虚拟景象?庄生梦蝶抑或蝶梦庄生,我们如何判断那个所谓的“真实的荒漠”不是来自另一台计算机的虚拟景象?另一个尾随而至的难题是,如果我们不信任计算机的虚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信任物理实验室仪器的种种结论?③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考虑的不是“真实”,而是“真实感”。

“真实感”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吻合科学知识,而在于是否可以视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之所以让人感到“真实”,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这种性格丝毫不陌生,尽管我们无法见到猪的外形和这种性格的结合。

相反,相对论所说的时间与空间的弯曲就不那么真实,因为这种理论推导无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这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

所以,文学的“真实感”产生的真正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真实感”的丧失令人不安。

文本教学解读的三大基本原则

文本教学解读的三大基本原则

492021.01文本教学解读的三大基本原则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摘 要: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引导中,都应遵循文本教学解读的三大基本原则——简洽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环性原则,既要能自圆其说,又要尽可能少地调动外部资源。

在解读结论的推测中,要整体决定局部。

在具体解读过程中,要注意整体与局部、文本与外部语境、文本与作者、内容与形式、文本与文体、节选部分与书册的循环阐释。

关键词:文本解读;简洽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环性原则语文课程教学领域的文本解读,是在“一体两翼”文本解读观(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和读者会意为两翼)统率下,“基于教学,为了教学,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教学”的教学解读。

文本教学解读,以教师个体的素读、参读为基础,进行教学论的审视和转化,因此与一般的社会性解读、文艺学解读在性质、基点、因素、目的、取向、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

文本教学解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让学生“从解读中学习”,着眼点与着力点是让学生“学习解读”,因此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引导中,都要遵循文本教学解读的三大基本原则——简洽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环性原则。

没有原则的随心所欲的解读,不能纳入学术范畴,更不能贸然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

一、简洽性原则“简洽性原则”是“经济性与自洽性相统一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则及其逻辑统一:一是自洽性原则,即要能自圆其说;二是经济性原则,即要尽量少地调动外部资源。

(一)自洽性自洽就是自相一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可以证明自身至少不是矛盾的或错误的。

简单地说,就是自圆其说。

这种遵循自相一致的特性,就称为自洽性。

任何一项严肃的工作,都必须满足自洽性的要求。

如果自相矛盾,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何以说服别人?文本解读中所运用的理论、方法、策略和结论,都要能够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

如果不能自圆其说,或者自己证明自己是错误的,则需要更换或者增加理论与方法。

【名师讲题】南帆《张氏月洲村》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南帆《张氏月洲村》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张氏月洲村南帆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

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

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

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

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

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

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

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

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

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

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

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

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

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

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

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

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

南帆:散文的阅读和写作

南帆:散文的阅读和写作

散文的阅頓和写作—南UI教授前樸本刊记者徐澤春昕到南机教授的文名,是从孙鉛振老轴那里。

孙老帅认为南机开创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是“超越审美审丑的审智散文”,并将之誉为一次横空岀世的壮举。

在南帆教授为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妖作主题报告后,笔者对他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入的关于散文闻读和写作的诉谈。

徐泽春:南帆老帅,现在的文学研究者都喜欢讲西方的iiL我还以为您也会Uifi 年流行的西方文论开始讲呢,给果您从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有自it人出平意料。

南tt:M里开始讲,我当然是有考虑的。

虽然我已经很长时间勺中学语文界没有朕系,但找知道在中学培文教学领域,作家或者文学批评家都完全派不上用场。

我的一位作家川友曾经在名年前担任过培文教Wo U他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中学散文的教学相当注克文字的硫通、文章给构的分析、主题的提炼和阀扌舌。

肖然,对干散文阅读乃至通常恵义上培文水平的提高述些基本功的训竦非常必要。

这恿味着对散文作品的精读。

文学研究中也有一个术培叫做“细读”,这f术语来自“新批评” o但我想补充的是,文字疏通或者文章结构分析不能破坏散文的整It感,不要使散文的分tfi成为散文的阪解,从而无形中把作品理解为一个个砸立的片段。

中国诗词传统中有一个囁大的观念,就是破除字倒的带琢,追求作品的整体气韵。

什么叫“气” ?这是一个模刪而2夏杂的观念。

可Uttti解为,来自生命的内在冲动。

如果i寺人有一等的啊怀,没有必要斤斤廿较个别字眼。

他自然会写出好旬子来。

当然,这种观念也并没有取缔诗人的炼字炼句,而是形成了一种曲折的美学追求:诗人仍然在炼字炼句,但是,“炼”的结果就是使人察觉不到“炼”的狼迷,这就是古代批评家所说的“极炼如不炼” O徐泽春:“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重视的rOo “浩蒲之气”、“气脉贯通”、“气韵生动”都是常用词了。

在东方文化中,“气”是太重要了。

还有什么“文如其人”、“言行一致”,制是泄种对“气”的追求吧?南«:s个冋題就不局限在散文解读中,而要扩展到中国古代美学了。

论述类文本南帆《文化亵渎》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南帆《文化亵渎》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文化亵渎南帆对于一些文化激进分子说来,褻渎正成为他们制造惊世骇俗的一个强烈手段,无论是对付偶像、权威还是既有的文化秩序,亵渎都显出了足够的杀伤力。

这种褒渎的意义不在于违反日常交际的礼貌文明,而在于重估现实的方式——这些激进分子正是以异乎寻常的结论开拓他们的生存空间。

亵渎的打击对象往往是一些堂而皇之的正统形象。

亵渎不是对手之间正规的一招一式的较量,亵渎是以先声夺人的气势与极端蔑视的姿势取胜。

这个时候,思想锋芒不必由学术造诣支持,做出断言需要的是胆量和气魄。

亵渎的煽情作用很容易赢得观众,鼓动观众,于是对手将在极为不利的气氛中失去申辩的机会。

显而易见,亵渎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方面。

相反,亵渎经常有强词夺理的倾向。

尤其让人惊愕的是,素来以公允为旨归的文学批评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这一批批评家敏感好斗,他们四处攻讦、冒犯,运用富于刺激性的言论树立自己的形象。

他们的观点是不定的和随意的,并不在乎逻辑的严密不苟与证据的无懈可击。

他们不想细致地分析对象,而是想一口气摧毁对象,他们的真正意图在于运用犯规的言辞追求震惊效果。

他们的攻击常常是过分的,危言耸听的。

通过褒渎出一口恶气之后,他们不再对自己看法的明天负责。

换言之,亵渎是一种强烈的否定。

同理性的批判相比较,亵渎是一种更为痛快的方式:带有更多的行动意味。

亵渎的根本涵义就在于对正统、权威、偶像的极端不敬。

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褒渎暗示了文化领域的骚动。

由此可以看到,一种按捺不住的焦灼正蔓延于文化界。

渴求宣泄的欲望正渐渐超过细腻的体验和深思熟虑。

在这个意义上,褒渎是一种更易于泄愤的方式。

亵渎的出现表明,人们心中愤懑的激动已经超出理性所能承载的范围,从而开始诉诸非理性的方式了。

换句话说,人们的不满已不仅限于理性,他们开始投入了情绪冲动,而后者更为直接地显示出生命本能的悸动。

不言而喻,理性的批判是深刻的。

南帆《快!(节选)》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南帆《快!(节选)》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快!(节选)南帆统计可以证明,“快”是日常用语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眼。

“快!”我们时刻催促别人,也时刻被人催促。

没有人明白我们急着赶到哪儿去。

但全世界的人都在互相招呼:“快一点!”风驰电掣的轿车时速一百四十公里。

每秒运算几亿次的计算机已经问世。

母亲来不及揩净孩子嘴角的饭粒就匆匆赶到了车站。

三菜一汤换成十元钱一客的快餐。

艺术家正在抱怨被创新这条狗撵得连撒尿的工夫也没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虽然看不见上帝如何挥舞手中的指挥棒,但是,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

偶尔翻一翻唐诗宋词,顿时感到古人的生活速度慢了下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和消磨人生的百般滋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即使愁绪万千,即使壮怀激烈,也没见到哪一个手忙脚乱,喘不过气来。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管怎么说,时间还是有充分的保证。

然而,这种生活现在已经连根拔除。

现代人身体里面的马达似乎越转越快。

他们再也接受不了古人的生活速度了。

看戏曾经是古人的莫大享受。

可是,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台上一个小姐咿咿呀呀地唱,半天还走不出闺房到后花园与书生相会;若是在电视剧里面,她早就和小伙子卿卿我我了。

一些人甚至觉得电视剧还是太慢。

抽个休息日借回一摞子录像带,用快进键播放,仅仅在遇到说明剧情的对话时停下来听一听,大约十多分钟即可看一集。

这才是令人过瘾的节奏。

的确,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其实,古人的日子之中也有风驰电掣的时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骏马和飞矢都是神速的象征。

如果再夸张一些,可以提到李白的两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然而,古人体验的速度没有超出自然的节奏。

现代文学视野中的福建散文

现代文学视野中的福建散文

现代文学视野中的福建散文李保森【摘要】福建散文,强调的是写作者的地域归属,突出的是其地理意义、文化意义.现代散文发生以来.闽籍作家一直在其中闪烁着亮光.试从福建散文具备的几个特点着手,深入研究.【期刊名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现代散文;福建;创作;批评;研究【作者】李保森【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36.6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对社团流派的介绍、分析与归纳,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也是对文学史的有效梳理手段。

共同地域是文学流派成立的一个有效前提,但本文并不以“闽派散文”为指称,一方面,是考虑到以往的流派研究中,因为过分追求某种共同性、趋向性和一致性,而有意忽视或无意埋没了作家个体的独特性存在;另一方面,在现代文学发生近百年的历史长度中,刻意地以“闽派”这一笼统的概括来观照基于同一地域的散文创作,显然有失客观。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因素的考虑,本文放弃使用“闽派散文”这一可能更为响亮、更能引人注目的叫法,而使用“福建散文”这一虽然通俗却也更为客观、准确的能指。

福建散文,强调了写作者的地域归属,突出的是其地理意义、文化意义,但这种文化意义并不是建立在福建这一兼有行政单位与地理环境双重特性的所在,对散文创作产生的内在影响和制约作用,而是指这些不同时期的散文作者通过他们的散文写作使福建成为一个耀眼夺目、令人倾心的文化版块。

文学史上的桐城派建构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文学脉络和图谱,得以超越地方概念而成为一个文学流派。

福建现代散文显然不具备前者的整体性特征,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创作实绩。

整体来看,福建现代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散文史和研究、散文理论和批评、散文创作全方位展开,研究、批评与创作互相砥砺,使福建散文获得了充分的养料,并以整体姿态在散文方面占据领跑地位;第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闽派”批评家,关注地方的散文创作,并能提出中肯的批评;第三,福建散文创作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格局,既能够积极参与散文创作潮流,不落后于时代,又往往能开风气,引领或转变某一时期的散文风尚。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质量评估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质量评估卷(学生版+教师版)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质量评估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共5分)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慨叹不已。

郑振铎面对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的安详的猫,wàng下断语,惩jiè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令他自责不已;康拉德·劳伦兹看似怪诞不经的行为,实则饱含了他对动物发自内心的热爱;狡黠的狼企图蒙骗屠夫,却顷刻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狼与人的智慧相比,可谓大相径tíng……这些文字,是我们在寂寞之时最佳的伴侣,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有所着落,有所依托。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xiá qǐng qián B. xiá qīng qián C. xiá qīng qiǎn D. jiá qǐng qiǎ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wàng( )下断语惩jiè( ) 大相径tíng( )2. 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8分)草木含意,花鸟寄情。

古诗文中作者常借助特定意象表情达意,或彰显人生态度,或寄寓深情厚谊。

“柳絮”的飘忽不定、行游无踪,寄寓了诗人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例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①,②”;“菊花”的迎秋绽放,孤寂凄凉,寄托了诗人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例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③,④”;“白鹤”的凌云高飞,气势不凡,激发了诗人愈挫愈勇的豪迈情怀,例如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的“⑤,⑥”;“秋雨”的绵绵不尽,寒而不凉,让分隔两地的爱人触动心肠,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⑦,⑧”。

3. 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读《西游记》我们知道取经之路也是孙悟空的修心成长之路,请从下面两个回目中,围绕悟空对唐僧态度的变化分析悟空的成长过程。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20世纪末开始,社会分工急剧加速,各学科开始倾向于“互不越界”,甚至同一学科也开始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创作与评论之间愈发割裂。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偏见竟逐渐地被不自觉地广泛认同。

所以在这时,谁能用具体的文学作品质疑偏见,谁能思考如何回归评论与写作的血肉联系,就成为文学界所关注的问题。

面对“盛行”的偏见,有许多学者、文学评论家仍践行着评论与写作的“双肩挑”,努力让割裂的两者加以弥合,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赵园、乐黛云、谢冕、洪子诚、雷达、陈平原、孙郝、南帆、王彬彬等。

他们将写作的“形象思维”与研究的“抽象思维”融合,一方面从事评论、研究,另一方面跨越学科的设限,以自由之心书写着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悟。

他们将学术的识见与对世界的关切,深度地融入文字中,既有个性的展现,亦有“有情”的说理。

比如,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陈平原,以宽厚、中和的笔触,在散文随笔中对当下学术、文化热点问题不乏锐利目光与犀利的剖析,与其学术理念交相辉映,展现着一位学者的“人间情怀”。

还有南帆的散文,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特别是他的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身份,更能诠释何为评论对创作的“反哺”。

南帆在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中就重视对历史与人性“盲点”、边缘处的洞察,不被固化、僵化的成见所束缚,以睿智的思考,在不易察觉之处发掘出人性与历史的褶皱。

而他在散文叙述中,也能以非定论式的理路,深入地体察、探寻世界的“关系与结构”,与他的批评理念形成共鸣。

诗意之源—以韩少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散文为中心

诗意之源—以韩少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散文为中心

诗意之源—以韩少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散文为中心
南帆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02()5
【总页数】12页(P66-77)
【关键词】韩少功;散文;文学生涯;文学风格;抒情;诗意;浪漫;相对;批判;理性
【作者】南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I206.7
【相关文献】
1.湖湘文化精神与韩少功的文学姿态--读韩少功的部分散文随笔 [J], 陈润兰
2.诗意的突围与根性的找寻--韩少功乡土散文的艺术诉求 [J], 涂慧
3.韩少功:优质汉语的创造者——韩少功散文选读 [J], 张海法
4.韩少功:优质汉语的创造者——韩少功散文选读 [J], 张海法
5.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内涵与特征 [J], 王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散文解读的几个问题

散文解读的几个问题

散文解读的几个问题
南帆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很荣幸参加这个大会,与大家有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我已经很长时间与中学语文界没有联系,不太了解现今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对于中学语文界始终是既崇敬又畏惧,当年我儿子参加高考的时候,我老老实实地打发他到一个语文老师那里补课,自己根本不敢插手,作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头衔完全派不上用场。

我不太清楚,我所理解的文学与在座各位的理解是否一致,或者多大程度地一致。

【总页数】8页(P4-11)
【作者】南帆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上)——在一个散文学习班的讲课 [J], 叶延滨
2.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下)——在一个散文学习班的讲课 [J], 叶延滨
3.语境解读在散文解读中的运用——以解读朱自清《背影》为例 [J], 孔凡成
4.语境解读在散文解读中的运用——以解读朱自清《背影》为例 [J], 孔凡成
5.散文创作探微——浅谈散文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J], 黄兴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的阅读和写作——南帆教授访谈本刊记者徐泽春听到南帆教授的文名,是从孙绍振老师那里。

孙老师认为南帆开创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是“超越审美审丑的审智散文”,并将之誉为一次横空出世的壮举。

在南帆教授为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作主题报告后,笔者对他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入的关于散文阅读和写作的访谈。

徐泽春:南帆老师,现在的文学研究者都喜欢讲西方的理论,我还以为您也会从近年流行的西方文论开始讲呢,结果您从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有点让人出乎意料。

南帆:从哪里开始讲,我当然是有考虑的。

虽然我已经很长时间与中学语文界没有联系,但我知道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作家或者文学批评家都完全派不上用场。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曾经在多年前担任过语文教师。

从他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中学散文的教学相当注意文字的疏通、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提炼和概括。

当然,对于散文阅读乃至通常意义上语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基本功的训练非常必要。

这意味着对散文作品的精读。

文学研究中也有一个术语叫做“细读”,这个术语来自“新批评”。

但我想补充的是,文字疏通或者文章结构分析不能破坏散文的整体感,不要使散文的分析成为散文的肢解,从而无形中把作品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片段。

中国诗词传统中有一个强大的观念,就是破除字句的雕琢,追求作品的整体气韵。

什么叫“气”?这是一个模糊而又复杂的观念。

可以大体理解为,来自生命的内在冲动。

如果诗人有一等的胸怀,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个别字眼。

他自然会写出好句子来。

当然,这种观念也并没有取缔诗人的炼字炼句,而是形成了一种曲折的美学追求:诗人仍然在炼字炼句,但是,“炼”的结果就是使人察觉不到“炼”的痕迹,这就是古代批评家所说的“极炼如不炼”。

徐泽春:“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重视的问题。

“浩荡之气”、“气脉贯通”、“气韵生动”都是常用词了。

在东方文化中,“气”是太重要了。

还有什么“文如其人”、“言行一致”,都是这种对“气”的追求吧?南帆:这个问题就不局限在散文解读中,而要扩展到中国古代美学了。

在古人看来,诗文的格调源于心胸、气质。

这里强调的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神采、襟怀、气象。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

”这是一个可以体会而难以实证分析的命题。

他认为散文背后的“气”具有巨大的力量。

真气饱满,内心充沛,言语自然滔滔不绝。

只有内心贫乏的人才在那里搜索枯肠,字雕句琢。

语言、气韵、内心三者之间构成了互相呼应的关系。

这一切显示为散文的气势,也显示为人的气势。

清代X大魁的《论文偶记》指出,音节之中可以见出神气。

曹丕用“气”形容各个作家,例如某某人“时有齐气”,某某人“体气高妙”,如此等等。

总之,人就是文,文就是人,文字技术源于生命,而非工艺。

散文不仅是通常的抒情文类,而是生命本身,是人格追求的象征。

就更大X围而言,中国古代的诗、文、书、画、琴皆出于一源。

徐泽春:您在讲座中关于苏东坡讲了很多,您推崇他的旷达。

这是一种人生气度,是一种胸襟,很好理解。

可是您也提到了鲁迅,提到鲁迅的犀利、尖刻和决不饶恕也是一种情怀,请您再详细谈谈您对鲁迅散文的看法。

南帆:许多人十分喜爱苏东坡,我也是如此。

他的旷达是许多文人无法比拟的,尽管他的一生坎坷连连。

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他的旷达从容不迫地表现在散文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度。

《赤壁赋》等名篇就不用说了,甚至随笔式的三言两语,他的胸襟情怀也能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例如《记承天寺夜游》。

他并没有刻意表白什么个人的重大思想,但其中潜在的对话对象很大——苏东坡是与各种人生姿态对话。

夜半时分欣然赏月,根本不在乎世俗的生活规定;心如止水,闲情逸致,各种生活的磨难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而这一切渗透在挥洒自如的遣词造句和语感之中。

这些文字背后有一种逾越庸常世俗人生而独步于宇宙天地之间的大自在。

苏东坡的天才在于,不足百字之文居然表现出如此气度。

我偶尔在网络上读到一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作者一开始就说:苏东坡像一个任性的孩子,见到月亮就不睡觉了,就要起床去玩。

作者当然也是想赞许苏东坡,他或许想表明苏东坡如同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般可爱;但是,我一看到这样的文字就觉得格格不入。

为什么呢?在任性的孩子、撒娇式的言行和妈妈的宠爱这些语境之中谈论苏东坡,完全是南辕北辙。

阅读杰出人物的作品,如果没有窥见他们的胸襟情怀,无疑是重大的损失。

当然,并不是只有旷达、超然、从容不迫才算胸襟情怀,激烈也是情怀,尖刻也是情怀,决不饶恕也是情怀——只要这一切在相当的高度上与世界建立了联系。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是陶渊明的诗句,鲁迅引用过。

这几年围绕鲁迅出现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鲁迅有些心胸狭窄,有些刻薄,爱和别人争吵,斤斤计较。

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并非全无依据。

但是,当年那个历史段落之中,就是要有鲁迅这么一种人,他激烈,倔强,因为计较而轻易不肯妥协,决不宽恕对手,他为了要长寿吃一些鱼肝油保护身体,目的就是让对手恶心。

这种令人生畏的性格牢牢地钉在那个历史段落之中,叫许多“正人君子”难受。

这就是他的目的。

也许,离开那个历史段落之后,人们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品头论足,也可以轻松地劝一劝鲁迅,是不是可以放松一些啊?但是,鲁迅就是不肯饶过那个时代,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一根不合时宜的钉子,让敌人如鲠在喉。

即使这种性格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和心情,鲁迅仍然在所不惜,仍然一如既往地尖锐。

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痛绝。

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

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

他很难与哪一个人成为刎颈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临风而立。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孤独的确是鲁迅的精神写照。

这也是一种大情怀、大胸襟。

鲁迅的这种性格在散文、杂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的文字风格与这种性格丝丝入扣。

鲁迅作品中最深刻的那一部分内容,中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例如《在酒楼上》的悲凉感,甚至《祝福》中也有一些中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

至于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我想这是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顽强地镶嵌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之中,如同一块撤换不下的拱石。

了解了那段历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他的愤世之言自然听得懂,并且依然让我们痛彻心扉。

徐泽春:嗯,深刻的历史感,而不是肤浅的历史知识。

您在讲座中说,以前有一些语文教师考察作品的历史因素时,总是更习惯于把作品之中再现的各种景象——譬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码头、四十年代XX的霓虹灯,如此等等——与某一个时代联系起来,相互对照,并且认为这就是反映了时代生活。

但是,这种分析是非常不够的。

南帆:是的。

至少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需要考察的是叙述人的胸襟和情怀,以及这种胸襟情怀是如何与那个时代互动的。

徐泽春:您刚才在讲座里讲到,我们读到的大部分散文都十分“平庸”,连选入教材的散文也显得相当“平庸”,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南帆:因为我在这些散文里看不到胸襟和情怀。

即使一些散文偶尔灵光一闪,很快就恢复了平庸的面目。

多数作家的灵感只能支撑一个局部,或者支撑一两篇。

一些作家的局部描写还是很有功力的,就这些局部片段而言,这些作家不会比托尔斯泰或者巴尔扎克差多少。

巴尔扎克的有些局部甚至相当笨拙,但是,回到作品的整体,伟大的作家拥有强大的追求,有大胸襟、大情怀,他们把整个世界装在心里,而不是考虑怎么讨好上司或者买一些便宜货这些琐碎的事情。

这就是文字背后的灵魂。

即使阅读一篇短小的散文,只有察觉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这些作家伟大在哪里。

字、词、句以及文章的精巧结构都很重要,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表现散文中最深刻的内容,如同一个人的服装不足以表现灵魂一样。

徐泽春:“不平庸”的散文得有大胸襟、大情怀。

西方传统的以理论思辨见长的随笔,也属于您认为的“不平庸”的散文吗?南帆:说到这里,我就忍不住还是要提到罗兰·巴特。

有一段时间,我对这个作家——当然,他同时也是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文学史研究者——十分着迷。

吸引我的就是他的奇思妙想。

从他的理论著作中,无论是《写作的零度》还是《S/Z》,我都无法看到平庸。

独出心裁的理论构思背后是巨大的思想活力。

他的随笔保存了许多生活表象,同时又有如此精彩的思想。

二者自然熔于一炉。

这些思想不是藏匿在厚厚的概念围墙后面,而是直接体现为对世界的“看”。

罗兰·巴特对生活有那么多的看法,简直令人惊异。

另外,他擅长调遣文字,文辞精妙机智,精确度和分寸感都远胜于许多作家。

总之,一个活跃的思想进入了世界。

这个思想从未被生活表象淹没、覆盖,而是如同锥子般地穿出来,刺痛了人们。

当然,西方的许多作家擅长写这种随笔,例如培根、蒙田、本雅明,等等。

他们的随笔制造了智慧的快乐,和我们这里常见的散文,有很大的区别。

徐泽春:孙绍振老师在很多文章中给您的散文创作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您开创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达到了“审智”的高度。

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您是怎么做到的?您的散文写作是怎样开始的?南帆:对事物的观察,我的着眼点往往在思想或者意义上。

我并不是对散文进行一番研究以后开始写作的,至少在初期,我的散文写作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的主要兴趣集中于文学研究以及理论问题。

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理论均是我相当关注的领域。

某些时候,这些理论兴趣超出了文学文本而进入更大的世界——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更大的文本。

考察这个大文本的时候,我应一家刊物之约写了一批随笔,分析日常生活中种种文化现象,例如身体、面容、证件、寓所或者谣言、誓言、XX、名声,如此等等,这批随笔后来结集为《文明七巧板》出版。

我在“后记”中把这批随笔称为“寓意分析”:“寓意分析是一种诱惑。

分析的快乐类似猜谜。

平面的世界经过分析将显示出深度。

寓意分析是对人所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思想的突围。

”两年之后,我集中写了一批以“身体”为主题的随笔,每篇都有一两万字。

这一批随笔的结集即是《叩访感觉》一书。

我对自己写随笔的期待是:思想,独异的见解,发现,生活经验的活跃,智慧含量,文体更加灵活自由。

我想,可能对我来说,在思想与形象之间跳跃,就是我习惯的写作方式。

徐泽春:现在很多专业写手写散文,只关心自己的吃喝穿戴、只传递自己的喜怒哀乐,说些只有少数人看得懂的话,让人感觉很“散”,很“随意”,有时候也有点像八卦的感觉。

您对这个怎么评价?南帆:这个问题可能涉及文学形式和生活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说过,散文如同一柄称手的快刀,散文写作具有一种直击的快感。

这绝不是用那些杂碎代替文学形式。

作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深刻的紧X。

他们试图用文学克服、消弭这种紧X。

文学的世界就是作家的理想王国。

这时,必须有一个形式成为理想王国的栖身之地。

文学形式——当然,艺术形式亦然——意味着摆脱生活的原生态,有效地积聚起美学的能量。

形式在文学和生活之间设置了必要的距离。

文学——即使是现实主义乃至自然主义的文学——的超越必须诉诸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