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合集下载

中班数学教案我长高了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我长高了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我长高了反思中班数学教案——我长高了反思教案主题:身高的增长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身高的概念,认识到身高是可以增长的。

2. 培养孩子们对身高增长的关注和兴趣。

3. 提高孩子们的测量和比较能力。

4. 激发孩子们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材料:1. 学生量身高的测量仪器。

2. 一张大型身高测量表。

3. 图示身高变化的图片或卡片。

4. 儿童故事书《小小种子》。

教学准备:1. 准备好测量身高所需的工具。

2. 在教室墙上贴上身高测量表。

3. 熟悉故事书《小小种子》的内容。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 引导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身高测量表,让他们猜测这是什么。

2. 引导孩子们讨论自己的身高,看谁最高,谁最矮。

3.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身高是可以增长的。

第二步:讲解身高测量方法1. 向孩子们展示测量身高的工具,解释如何正确使用。

2. 示范给孩子们一个测量身高的例子,然后让孩子们两两配对,互相测量身高。

第三步:测量身高1. 让孩子们轮流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教师记录每个孩子的身高数据。

2. 将数据填入教室里的身高测量表。

第四步:身高的变化1. 展示图片或卡片,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身高的变化过程,例如从小到大生长。

2. 借助故事书《小小种子》,讲述种子生长为大树的过程,引导孩子们联想到身高的增长过程。

第五步:讨论身高增长1. 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身高数据进行比较和讨论,看谁的身高增长得最快。

2. 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觉得自己高了、长大了等。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1. 与孩子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巩固他们对身高增长的理解。

2. 提问孩子们,他们觉得比较身高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教学延伸:1. 导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对身高的理解,如分组测量、设计身高变化图等。

2. 向家长发放一份家庭作业,让孩子们与家人一起测量身高,了解家庭成员的身高变化,以及用心去观察和记录。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自己的身体成长变化,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身成长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观察自己的身体成长变化,了解身高增长的原因。

3. 学会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自己身高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身高,并能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自己身高的变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每人一把尺子,一个记录本,一份身高变化表。

2. 教室空间足够,以便学生进行身高测量。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身高增长的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成长,引出本课的主题《我长高了》。

2. 教学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身高。

3. 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4. 学生将测量到的身高数据记录在身高变化表上。

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自己身高的变化。

6. 学生分享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开展家庭身高对比活动,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身高差异。

2. 组织学生进行身高竞赛,鼓励学生关注自身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身高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在测量身高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身高增长较慢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

大班测量活动—《我长高了》教案(精选

大班测量活动—《我长高了》教案(精选

大班测量活动—《我长高了》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测量活动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我长高了》。

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通过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长度单位厘米,能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进幼儿对自己身高变化的了解,提高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通过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测量板、身高测量尺、磁性教具。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测量板、磁性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邀请幼儿谈论自己在家里测量身高的事情,引导幼儿关注身高变化。

(2)出示磁性教具,展示一个小朋友从矮到高的变化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5分钟)(1)教师展示直尺,讲解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2)让幼儿观察直尺,引导幼儿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 学习使用直尺测量(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讲解注意事项。

(2)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磁性教具的长度。

4. 测量自己的身高(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身高测量尺,讲解测量方法。

(2)幼儿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活动,记录身高数据。

5.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一道测量身高的例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然后解答。

6.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中心主题:我长高了2. 内容:长度单位:厘米测量工具:直尺、身高测量尺测量步骤:放平直尺、对齐刻度、读取数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人的身高,记录数据,并与自己的身高进行比较。

答案示例:小明测量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数据如下:爸爸身高:175厘米妈妈身高:160厘米小明身高:110厘米比较后发现,爸爸最高,妈妈次之,小明最矮。

2. 作业要求:用直尺进行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身高的变化,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 学会使用直尺测量身高。

3. 通过对身高的统计和分析,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使用直尺测量身高,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难点:理解身高变化与成长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直尺、测量表格、记录本。

2. 学生身高数据收集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变化,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 基本技能学习: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 学会使用直尺测量身高。

3.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记录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

1.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变化与成长的关系。

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测量全家人的身高,并进行数据分析,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直尺测量身高,并正确记录数据。

2.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和数据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

3. 学生能够与家长合作完成家庭作业,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我长高了”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2. 邀请家长参与,了解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关注点。

3. 组织学生进行成长小组活动,互相交流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和困惑。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对身高测量活动的参与度很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一、教学内容《我长高了》是一节针对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身高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健康与发展》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身高的概念、认识身高测量工具、学习测量身高的方法以及探讨影响身高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身高的概念,了解自己的身高。

2. 培养幼儿合作测量身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身高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身高概念的理解、测量方法的掌握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身高测量尺、教学课件、故事书《小兔子的身高》。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故事书《小兔子的身高》引起幼儿兴趣,讨论小兔子的身高变化,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身高。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介绍身高的概念,让幼儿了解身高的意义。

(2)展示身高测量工具,讲解使用方法。

(3)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学习测量身高的步骤。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名幼儿作为模特,现场演示测量身高的过程,讲解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实践,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互动讨论(10分钟)(1)讨论测量身高的心得,分享成功经验。

(2)探讨影响身高的因素,如睡眠、饮食等。

六、板书设计1. 身高的概念2. 身高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3. 影响身高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记录在表格中。

答案:无标准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填写。

答案: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参与度较高,实践操作环节较为成功。

但在讲解身高测量工具使用方法时,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需加强引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身高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故事书《小兔子的身高》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通用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通用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健康领域教材第四章《健康成长》,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身高,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学习如何保护骨骼健康。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身高的概念,知道身高是身体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2. 培养幼儿学会正确测量身高的方法,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测量身高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身高的概念,认识骨骼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尺、画有身高线的白板、磁性人物贴纸。

2. 学具:画有身高线的纸张、磁性人物贴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邀请一名幼儿到讲台前,用身高尺测量其身高,并记录在白板上。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对身高产生直观的认识。

2. 讲解身高概念(5分钟)教师向幼儿讲解身高的定义,让幼儿了解身高是身体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学习测量身高(5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正确测量身高,并让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学会测量身高的方法。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画有身高线的白板和磁性人物贴纸,让幼儿将磁性人物贴在相应的身高线上。

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幼儿对身高的认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画有身高线的纸张和磁性人物贴纸,让幼儿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测量身高的方法。

6. 认识骨骼健康(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身高概念2. 身高测量方法3. 骨骼健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和家人的身高线,并将磁性人物贴在相应的身高线上。

答案:见附件(附件中包含画有身高线的纸张和磁性人物贴纸,幼儿根据实际身高完成作业)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健康成长”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家人的身高,了解家族遗传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幼儿的参与度。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学会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我长高了》这一章节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学会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

2.2 教学内容认识身高尺,学习测量身高;理解身高数值的含义,学会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学会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

3.2 教学难点理解身高数值的含义,以及如何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我长高了》这一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身高尺,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并尝试测量自己的身高。

5.3 课堂讲解讲解如何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身高,以及身高数值的含义。

5.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互相测量身高,并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身高测量方法和数字符号表示身高的掌握程度。

6.2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实践活动、小组讨论。

6.3 评估内容测量身高的准确性、数字符号表示身高的正确性、团队协作能力。

第七章:作业布置7.1 作业目的巩固学生对身高测量方法和数字符号表示身高的掌握。

7.2 作业内容测量家人的身高,并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写一篇关于身高的小短文。

7.3 作业要求准确测量、正确表示、文字清晰、语句通顺。

第八章: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8.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身高的生长规律。

培养学生使用长度单位测量身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身高生长的变化和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己身体成长的意识,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身高的生长规律。

学生能够使用长度单位测量身高,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表达。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未来的身高。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直尺、测量仪器等。

身高数据记录表。

3.2 环境创设:安排一个合适的环境进行身高测量活动,如教室或操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学生们的身高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长高了》。

让学生分享自己身高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身高生长规律的兴趣。

4.2 观察与体验: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记录每个学生的身高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身高数据的变化,探索身高生长的规律。

4.3 数据分析:让学生将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身高的变化趋势。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

4.4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未来的身高。

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观察学生在身高测量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评价学生对身高生长规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5.2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身高测量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身高的兴趣。

《我长高了》教案

《我长高了》教案

《我长高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五章《长度测量》中的第二节《我长高了》。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使用直尺测量长度,通过测量活动了解自己的身高,并进行简单的数据记录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能够准确测量自己的身高。

2. 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直尺测量长度,准确记录和比较数据。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身高测量仪、教学课件。

学具:直尺、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比身高”的小游戏,让学生站在同一起点,比较谁的身高更高。

通过这个游戏,引出测量身高的主题。

2.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直尺的使用(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讲解长度单位厘米,让学生认识厘米,并教给学生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3. 测量身高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和身高测量仪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小明的身高是10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10厘米,请问小红比小明高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数据记录和比较(5分钟)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比较,讨论谁最高、谁最矮,以及身高差。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2. 测量工具:直尺、身高测量仪3. 测量步骤:放平直尺、对齐身高、读数、记录4. 例题:小红比小明高10厘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用自己的直尺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测量身高的方法,但在数据记录和比较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我长高了学习测量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我长高了学习测量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我长高了学习测量教案标题:《我长高了》,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学会用不同的度量方式测量自己的身高。

2.培养幼儿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卷尺或量尺。

2.贴纸和彩笔。

3.班级身高记录表。

4.幼儿的照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导幼儿回忆曾经测量过什么东西,如玩具、书、水杯等。

2.引导幼儿思考测量是用什么东西来确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高度。

步骤二:学习测量身高1.引导幼儿思考,有哪些方式可以测量自己的身高。

例如:用卷尺测量身高、贴纸记录身高等。

2.分小组让幼儿互相测量身高。

每个小组成员依次站在规定的地方,被其他小伙伴使用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身高。

3.引导幼儿记录每个小伙伴的身高,可以用贴纸标记在班级身高记录表上。

步骤三:分析和比较身高1.引导幼儿观察班级身高记录表,让其了解自己和其他小伙伴的身高差距。

2.提问:谁是班里最高的?谁是最矮的?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3.让幼儿用语言或画笔记录和描述这些发现。

步骤四:综合运用1.让幼儿找出身高最高的同伴和最矮的同伴,相互比较他们的身高。

2.提出问题:谁是身高第二和第三高的同伴?请依次列出他们的身高。

3.让幼儿根据身高记录表和自己的观察,回答问题并记录结果。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引导幼儿回顾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2.对幼儿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如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记录员并给予表扬。

拓展活动:1.让幼儿测量其他物体的高度,如桌子、椅子等。

2.鼓励幼儿用手臂、腿或头发等测量单位来测量身高,如“我有5个手臂高”。

评价方式: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2.评估幼儿能否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3.评价幼儿是否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4.根据幼儿的回答和描述,评估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了解到测量身高的不同方式,培养了他们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身高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身高生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生长变化的认识2. 身高测量的方法3. 身高数据的记录和处理4. 身高生长规律的理解5. 身高生长的应用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身高生长变化的认识,身高测量的方法,身高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难点:身高生长规律的理解,身高生长的应用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3. 学生身高记录表4. 与身高生长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身高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身高生长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身高生长变化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身高生长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身高的生长变化。

3. 身高测量的方法:教授学生正确的身高测量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4. 身高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教授学生如何记录和处理身高数据,包括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5. 身高生长规律的理解: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身高生长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 身高生长的应用练习:设计一些与身高生长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身高生长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设计合理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10.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身高生长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对身高测量方法的掌握,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自己的身体成长变化,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测量、数据处理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使用长度单位(如厘米、米)进行测量。

2. 学会通过身高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

3. 学习如何整理和表达数据,包括绘制统计图。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身高尺、测量工具、记录表、统计图模板等。

2. 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组选一名组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成长,引出本课主题。

2. 学习测量方法:教师示范如何使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学生跟随操作,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组长负责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整理和表达数据,学生绘制统计图,展示小组身高数据。

5.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展示统计图,全班同学一起分析身高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身高测量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2. 学生绘制统计图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记录和统计,体会数学在家庭中的应用。

2. 课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次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下一课做准备。

七、教学难点:1. 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身高的准确测量。

2. 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整理、表达和分析的方法。

3.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八、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 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测量过程中发生意外。

《我长高了》教案

《我长高了》教案

《我长高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章《长度的测量》,详细内容为第二节“我长高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使用直尺正确测量长度,并能够运用这一技能进行实际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理解长度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直尺、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在操场上测量身高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讲解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进行单位换算。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小明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铅笔长度为15厘米。

(2)讲解测量方法,强调尺子放置的位置、读数等细节。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测量周围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1)请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

(2)探讨如何正确快速地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效率。

六、板书设计1. 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2. 长度单位及换算3. 直尺的使用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直尺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将测量结果换算为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等。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拓展作业:(1)探讨如何使用其他测量工具,如卷尺、软尺等。

(2)尝试用非标准单位(如脚步)进行长度测量,并与标准单位进行对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尺子放置不稳定、读数不准确等。

《我长高了》教案

《我长高了》教案

《我长高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章《面积和面积单位》,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我长高了——认识面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及换算。

难点:面积的计算方法,实践操作中面积单位的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面积单位卡片、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面积单位卡片、测量工具、实践操作材料(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教师询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他最近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回答:“他长高了。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长高’有关,叫作‘我长高了——认识面积单位’。

”2. 例题讲解(1)讲解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地面、课本封面等,理解面积的含义。

(2)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并进行单位换算。

(3)通过例题,讲解如何使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测量课本封面、课桌表面等,计算面积。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如剪出相同面积的正方形、长方形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结与拓展(2)拓展延伸:讨论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房屋面积、土地面积等。

六、板书设计1. 面积的概念2. 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 面积的计算方法4. 实践操作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自己的课本封面,计算面积,并换算成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剪出一个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边长。

2. 答案:(1)课本封面面积约为260平方厘米。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身高的增长与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探究身高的增长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以“我长高了”为主题,通过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身高的增长规律。

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对身高增长与时间的关系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数据分析,探究身高的增长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高增长与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身高数据表格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身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发学生对身高增长的关注和思考。

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自己身高有变化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5.2 探究身高增长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身高测量,收集身高数据。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身高数据,探究身高增长规律。

5.3 数据分析与展示: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高增长与时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探究过程和发现。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应用能力。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教学对象: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身高的变化,体验身高生长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

2. 让学生通过数据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

教学难点:1. 让学生学会准确地测量身高。

2. 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

教学准备:1. 皮尺2. 记录表格3.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身高变化,让学生思考身高是如何生长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身高变化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高的生长是与时间有关的。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测量身高的方法。

2. 教师演示如何用皮尺准确地测量身高,并讲解测量身高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测量身高的方法,并总结测量身高的步骤。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每组选一名记录员,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格。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了解彼此的身高变化。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

2. 学生通过比较不间测量的身高数据,发现身高的变化趋势。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身高生长的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和测量自己的身高,记录在记录表格上。

2. 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变化趋势。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机会。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长高了》教案修正与优化建议一、教学内容调整1. 身体各个部分及功能:教案中应增加更多互动性强的活动,例如,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扮演医生为玩具病人检查身体,以此来加深对各个身体部位功能的理解。

2. 身高概念及测量方法:除了讲解身高概念和测量方法,可设置一个“小小测量师”的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班级内互相测量身高,并绘制身高增长曲线图,感知身高的变化。

3. 身高增长原因: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使用故事讲解,比如通过讲述一个卡通人物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高停滞不前的童话故事,来引导孩子们理解生活习惯对身高增长的影响。

4. 自我保护意识:结合生活实例,教导孩子们如何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并通过模拟情景,让孩子们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技巧,如紧急情况下的呼救、避开危险物品等。

二、教学方法创新1. 互动式学习:增加更多小组合作活动,比如让孩子们共同设计一个关于身体健康的标语或海报,既增进团队协作,又加深对健康知识的理解。

2. 情境模拟:通过情境模拟,比如模拟医生诊所、家庭生活场景等,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保护自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深化处理1. 身高增长原因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记录一段时间内身高的变化,并分析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等,从而深化对身高增长原因的理解。

2. 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结合体育活动,比如设置障碍跑、急救知识学习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保护自己。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 作业设计:作业可以设计为让孩子们在家与父母一起完成一个健康小任务,如一起计划健康饮食、记录运动情况等,以此来评估孩子们对课堂内容的应用能力。

2. 课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并收集孩子们的反馈,针对反映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长高了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长高了我长高了榆中县骆驼巷学校:张林课题:我长高了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设想: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

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

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估一估自己的身高。

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复习。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

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

(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

4.汇报测量结果。

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三、课后活动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第二篇: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多媒体教案.doc Inde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多媒体教案设计:舟山市沈家门小学张松娜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

数学《我长高了》教学教案教学对象: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身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应用。

2. 测量身高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理解。

2. 测量身高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长度单位卡片。

2. 尺子。

3. 身高记录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身高是多少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身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并用厘米作为单位记录下来。

3.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身高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高不同的同学。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作为测量对象,用尺子测量身高,并用厘米作为单位记录下来。

2.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变化的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身高测量结果。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米。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尺子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记录下来。

3.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测量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的变化。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作为测量对象,用尺子测量身高,并用米作为单位记录下来。

2.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变化的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课堂小结与拓展(10分钟)教学内容:教学步骤:1. 回顾知识点: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定义、测量身高的方法以及如何记录身高数据。

长高了大班数学教案

长高了大班数学教案

长高了大班数学教案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长高概念•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描述自己的身高变化教学内容1.引入活动(5分钟)–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兴趣,如:你们有没有觉得自己长高了?什么时候知道自己长高了?你们是如何发现自己长高了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察结果,引导他们开始思考身高变化与数学之间的关系。

2.观察记录(10分钟)–分发一张记录表格给每位学生,表格列出了日期、身高和身高变化三个栏目。

–学生被要求每天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填写在表格里。

–鼓励学生在记录过程中绘制线条图来显示身高的变化。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6名学生组成。

–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的身高变化是否一致?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了你们的身高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等,是否可以用来描述身高变化。

4.数据分析(15分钟)–要求学生将记录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平均身高和中位数。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平均身高和中位数的差异,让他们尝试解释差异的原因。

5.图表绘制(20分钟)–学生使用记录表格里的数据,利用电脑或手工绘制柱状图和折线图来展示他们的身高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柱状图和折线图对于数据展示的不同效果,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

6.结果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绘制的图表,并解释图表背后的意义。

–全班就图表的特点、趋势和异常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

7.总结和延伸(10分钟)–回顾一天的学习,让学生总结他们在数学方法和图表展示方面的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数学方法和图表应用到其他领域,如体重变化、温度变化等。

教学方法和技巧•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引入和观察记录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兴趣和思考。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结果展示的环节,培养学生合作与讨论的能力。

•图表展示: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提升他们对数据展示和结果解读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我长高了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准备:身高测量器一台,身高尺5个,卷尺若干,CAI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二、活动1、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①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

②汇报测量结果。

③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学生分析原因。

④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

2、测量身高,渗透统计思想。

①猜猜同桌的身高。

②他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③介绍测量工具。

④生介绍测量方法并示范。

⑤分组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数据。

⑥完成统计表并观察,从中能了解到什么内容?⑦讨论:我发现自己长高了。

(课题)知道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3、自由测量①启发:你还想测量什么?②生自由发言。

③讨论:怎样测量步长和手臂伸开的长度?④分组自由测量,记录数据。

⑤汇报测量结果。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随着新数学课程的推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合作交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会增多,学生也会更多地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来进行学习。

而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怎样进行合作式学习。

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但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生长环境,使他们自幼就不善于与同龄人合作。

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合作,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乃至适应未来高度合作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在此,笔者以数学实践活动课“我学会测量了”中的两次小组活动为例,谈谈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认识和实践。

本课改编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的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第一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课桌宽度、门窗宽度和黑板长度。

学生按每组6~7人,分成8组。

3个组测量门的宽度、3个组测量窗户的宽度,2个组测量黑板的长度,并且记录测量结果,布置完任务后,学生都十分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希望马上开始动手。

教师提出:请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然后再测量。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一番后,汇报了计划。

有的组让每个人都量,于是他们讨论了顺序,即谁先量,谁后量;有的组指定了两三个学生,由他们专门负责测量和记录。

在随后的测量活动中,有的组行动有序,速度较快;有的组,几个学生争抢着做记录、做测量,出现了混乱;有的组,个别学生显得离群;有的组为测量结果不同发生了争执。

测量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立刻说了起来,情绪很激动。

学生首先反映出来的是组织问题,这可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

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老是抢,搞得很乱。

”学生们纷纷附和。

教师问:那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每个组应该量之前就商量好谁先谁后。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家应该按我们说好的做,不能抢。

这样才能量得快。

有的学生说:对,越抢越慢,应该排队,按顺序来做。

还有的学生说:不能插队(加塞),组长应该管管那些插队的人。

通过这些话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已经感觉到秩序的重要性和人人遵守秩序的必要性,并且开始自发地寻求管理。

这正是开展活动的目的之一。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是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更多地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自然地进行,使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甚至是碰撞中得到锻炼。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分工问题。

教师主动问一个在活动中显得离群的学生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老站在旁边不动。

他说:我想量,可是组长不让我量。

总是让××和×××量,别人都量不到。

他的组长解释道:他量得很慢,所以我就让量得快的同学量。

不然我们组就会很慢。

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分歧很大。

有的学生说:“应该让每个人都量,一人量一次。

这样才公平。

”这句话在很多学生中激起了共鸣,他们大多是没有被指定做测量记录的学生。

也有的学生支持组长的意见:“要是每个人都量,时间就不够了。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不过人数相对较少。

还有的学生想了折中的办法:“没量到的人可以下课量。

”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但即使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公平和效率往往也是一对矛盾。

在此时,一个理智的教师不应该绝对地支持某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对学生说:“我们搞测量不是为了争速度第一,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本领。

所以,只要时间足够,就应该让每个人都量。

量得慢的同学,大家可以帮助他,使他能快一点。

当然,如果实在是没时间了,那就只好下课再量了。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协调问题。

在这次活动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测量,一些学生结果不同。

于是教师请学生们说说是怎么协调解决的。

学生说他们一开始争论得很厉害,后来看哪种结果同意的人多,就写哪种。

教师认同这种协调方法,同时指出:“由于每个同学的尺子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尺子每小格长一点,有的尺子每小格短一点;而且有的人拉得紧一些,有的人拉得松一些,所以量出来的结果可能有点不一样。

如果不知道哪种结果更准确,可以在结果前面写上‘大约’两个字。

”综合学生的发言可看出,测量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围绕着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说的。

这说明刚步入二年级的他们,由于对合作中的组织、分工、协调等问题都很陌生,缺少合作经验,所以虽然事前有计划,但是考虑得不全面,在活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

待到回顾时,这些问题自然成了他们讨论的中心,引发了他们对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的思考。

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习怎样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怎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第二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及腰围。

在此之前,学生从来没有动手做过这三项测量,因此教学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知道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和腰围的意思,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需要的人数;第二步,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填表记录。

活动时仍然是按6~7人一组,分成8组,2组学生测量身高,另3组学生测量腰围,另3组学生测量两手伸开的长度。

布置任务后,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时的分工、顺序等等。

这次测量前,学生讨论得很认真。

虽然这次测量,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但是他们并没有像上次那样急于开始。

可以看出,他们吸取了教训,开始重视分工、排序等组织工作了。

讨论后各组汇报了自己的计划。

这次的计划比上次周密完整。

有一个量身高的组,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排队,第一个学生给第二个学生量并记录,第二个学生给第三个学生量并记录……最后一个学生给第一个学生量并记录;另一个量身高的组,由一个人拉动身高测量仪上的横杆,一个人读数,一个人记录,其他人按顺序排队受测,受测完了在旁边观看、帮忙或者回座位休息。

量腰围的组和量两手伸开长度的组,分工情况比较多样。

有的组分成了更小的组,每2人一组,互相测量,各自记录;有的组,由一个人专门量,一个人专门记,其他人受测完了,可以互相自由结合再量一次;有的组让每个同学轮流做测量和记录。

汇报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观察发现,基本上各组都按计划进行活动,效率有所提高,组织比较周密,分工比较合理,几乎没有无所事事的离群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

有的组甚至称得上是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和第一次测量活动相比,进步很明显。

在回顾时,学生们大多认为这次活动比上次好,没有人插队,争吵少了,也没有人抱怨分工不公。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谈论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个学生说:量两手伸开的长度时,皮尺零刻度那边容易掉下来,我就请那边的人捏紧一点,这样就行了。

一个学生说:一个人量腰围不好量,我就叫被量的同学自己把皮尺头按住,这样就好量了。

还有个学生说:×××同学辫子太高了,横杆压不到头顶。

应该把辫子弄低一点,不然量不准。

我们将前后两次活动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当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增强了,活动就会变得有效起来。

学生不再被混乱、冲突的人际关系所干扰,注意力集中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在合作中被有效解决。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第一次小组活动后学生们埋怨秩序,抱怨分工,而在第二次小组活动后,不但没有了这些不满,反而能够提出“辫子太高影响身高测量”的发现。

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协调、活泼的合作关系总是能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学习热情,刺激灵感的火花,使每个人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正如人们常说的1+1>2,一个和谐、生动的集体,它的力量远远大于所有单个成员的力量之和。

因此,我们的学生应该从小学会在集体中工作、学习,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防止自我封闭。

要知道,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合作化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分工的高度精细,使得不论是个人、地区,还是国家,都只有与外界进行合作,才能得到发展。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合作,才能进步,这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

教师应该把合作式学习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避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减少闭门造车式的盲目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