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
卡尔的教育实践观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的教育实践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尊重、理解和信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卡尔的教育实践观。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卡尔·罗杰斯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因此,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卡尔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2.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卡尔认为,学生需要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因此,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卡尔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真理。
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
2.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卡尔·罗杰斯认为,情感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他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强调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和运用情感的能力。
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若干方面的思考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若干方面的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哈佛大学举办的“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
要求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我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了系列思想大讨论,鼓励广大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深刻领会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以此为契机,对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1 “以学生为中心”对学习促进作用的理论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罗杰斯根据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提出学习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能使个人潜能和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主要取决于其自身,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命运的决定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育学角度,教育领域存在两类规律,一是外部规律,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内部规律,即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即“以学生为中心”[1]。
2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 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如何在一堂课时间内完成教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习惯于主动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不善于采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忽略了学生如何学,整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主动传递知识的过程。
2.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通过在学生中座谈、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意识模糊,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兴趣。
简述罗杰斯的教育理念

罗杰斯的教育理念简介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美国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被广泛认可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罗杰斯的教育理念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主学习,提倡积极参与和互动的学习环境。
罗杰斯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体化教育罗杰斯的教育理念核心思想是个体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兴趣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在个体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创造一个支持学生自我成长的环境。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积极参与和互动罗杰斯强调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他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与他人交流。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支持学生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自我实现和自主学习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并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他认为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人。
为了实现自我实现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持和反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
典型案例:罗杰斯式教育罗杰斯式教育是罗杰斯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
在罗杰斯式教育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罗杰斯式课堂。
在罗杰斯式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进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罗杰斯教学观

罗杰斯教学观一、引言1.1 罗杰斯教学观的概念罗杰斯教学观,又称为人本主义教学观,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教学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倡导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罗杰斯教学观的基本原则罗杰斯教学观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二、尊重学生2.1 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罗杰斯教学观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积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材料。
2.2 学生自主学习的尊重罗杰斯教学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决策能力。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3.1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罗杰斯教学观认为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主动倾听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2 提供支持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理解。
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4.1 创设良好的教室氛围罗杰斯教学观认为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和舒适。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构建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打破传统的权威教学模式。
4.2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罗杰斯教学观鼓励教师使用讨论、小组活动、问题解决等互动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理论意义;实践启示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1.罗杰斯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各地的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以及中学校长与教师出席了会议。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引起听众议论纷纷;后来他又应会议组织者之邀,做了题为“关于教和学的个人想法”的专题演讲。
当罗杰斯在演讲中详细阐述自己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会场上产生了骚动。
他的话音刚落,大厅四周马上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
一些提问者语气不甚友好,有的人甚至十分激动。
会后,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议论这个话题。
第二天,当罗杰斯即将离开哈佛的时候,有个头一天听过他演讲的与会者告诉他:“罗杰斯先生,你搞得我们好些人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有的新闻媒体甚至以此作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这件事后来被教育史研究专家称为“罗杰斯挑战”,它引发了一场有关教育观念的讨论。
2.“教育新领域”研讨会的深化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场涉及教育应当以谁为中心的争论并没有结束。
美国著名的学术团体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与美国教育学会、计算机学会等机构创办了一个高层次的教育学术研讨会,称为“教育新领域”(Frontiers in Education)。
一、罗杰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罗杰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卡尔▪罗杰斯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称人格心理学,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其理论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自我理论自我理论是罗杰斯人格心理学的基础和核心。
自我理论是从现象场中产生的,在个体的经验或现象中,有一些事物或事件被个体指认为是“我”(I)、“我”(me)、“自己”或者与“我”有关系,这些经验的事物或事件就是自我经验。
自我经验是一些原始材料,它一经符号化便成为一些与“我”“自己”有关的知觉。
这些知觉在个人的现象场中就会慢慢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特的、有内在联系和结构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自我”。
自我不等于自我意识,而是自我知觉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二)心理治疗理论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代表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
“以人为中心”理论把心理治疗看作是重整人格、重建自我的过程。
重整人格和重建自我既是心理治疗的目标,也是心理治疗的实质所在。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就是促进和协助来访者,使其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就是罗杰斯在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是他治疗实施经验的结晶。
他把接受治疗、探索自己、取得治疗进步的责任交给当事人;他承认治疗者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对当事人没有现成的答案;他鼓励情感、体验的表露;他重视治疗者的态度,重视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表露情感和体验的气氛。
这些做法和态度的背后,有一个更基本的关于人性的断定: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由于这些理念都是针对指导性的治疗而来的,所以又被人们称为“非指导性治疗”。
二、罗杰斯教育思想的内涵在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把“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一个核心,为美国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学的启示

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学的启示崔囡【摘要】美国当代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结合患者中心疗法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成人教学有着很多启示,如:注重挖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倡导“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意义学习,为成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转变教师角色,等等。
%Inspired by his patient-centered therapy, American contemporary famous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Carl R.Rogers puts forward a theory of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ollowing ar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ose per-spectives on adult teaching:to pay attention to mining learner’s learning potential;to advocate“adult learner-cen-tered”meaningful learning;to cr eate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for adult learners;to shift teacher’ s role.【期刊名称】《职教通讯》【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49-51,55)【关键词】罗杰斯;教学理论;成人教学【作者】崔囡【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20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价值,并以人性的研究作为其理论使命。
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的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当推首位。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
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
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
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
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陈会昌卡尔·罗杰斯( ,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和教育改革家。
他是继马斯洛之后的又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人的价值、情感、自我实现、人际关系、接受别人和被别人接受、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真实感受、体验和经验等等。
他在心理治疗领域创立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在教育方面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杰斯的人性观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是很积极的。
他认为人的基本属性在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要,这就是生长、生存和自我完善。
他指出,有大量的例子表明,人在可怕的环境中不仅求生存而且求发展,他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倾向和潜能。
罗杰斯指出:"我不大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说什么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说他的冲动如果不加控制,就将导致他人和自己的毁灭。
事实上人的行为是异常合于理性的,带有极微妙而又条理分明的复杂性,趋向他的机体力图达到的目标"(指"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人性观有以下几点:() 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因而是值得尊重的;() 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权利,并且只要给其机会,都能作出明智的判断;() 每个人都能够选择他们自己的社会准则;() 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建设性地承担社会责任;() 每个人都有能力处理他们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行为;() 每个人都有潜能发生建设性的变化和推进个人发展直到自我实现。
.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说和心理疾病成因观() 每个人都有两种需要在罗杰斯的理论中,"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人在早年通过大量的经历和体验而逐渐产生了"自我"的概念。
如一个叫明明的幼儿说"明明喝水"到会说"我要喝水",就标志着他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

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异军突起的一派,它以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为特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并形成一股弥强的力量。
组成罗杰斯教学心理思想的三个基本部分是:融为一体的情感和认知,直觉和创造性,以及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理论。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经验就这三个层面作出展开:一、情感是认知的动力。
当人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不管是积极的感情还是消极的感情,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感情被理解和被接受时,就会认识到课堂中那种与众不同的气氛,这种气氛有什么意义呢?罗杰斯指出,“在这种气氛中,变化发生在学生的思维中。
” 罗杰斯认为,在情感的参与下认知和情感的协同活动,能使认知活动达到一个单凭认知能力本身所不能达到的高水平。
换言之,当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活动时,就能产生一种整体效应。
据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
教师应以情感人,以心育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赏识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热爱数学,构建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宽容正视学生的缺点与错误,用教师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与全身心的参与,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
二、直觉是创造的翅膀。
罗杰斯指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新的想法是必须处理内部空间——人的心理能力和精神能力领域。
在我看来,这个领域构成了新的知识疆域和发明的悬崖边缘。
------人类可能运用范围极广的直觉能力。
------我们正在了解到,我们是何等可悲地忽视了非理性的,创造性的‘隐喻心智’——我们的大脑右半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直觉思维的开发,尤其是关注右脑的开发利用:调查表明:92.19%的学生运用右手,原因是习惯、是天生的,这说明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左脑的开发和利用。
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直觉思维模型的大脑机能定位显示:直觉思维主要发生在右脑而不在左脑,即右脑主管直觉思维。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卡尔·罗杰斯,一位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尊重个体、相信个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重视情感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种发展应该包括情感、认知和社会技能等方面。
情感教育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包括他们的恐惧、不安和挫败感。
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接纳。
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发展和成长。
个性化教育是罗杰斯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育者应该尊重这些差异,并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方式。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自主学习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他主张学生应该被鼓励发展自我指导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依赖教师。
学生应该被给予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并通过这个过程发现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焦虑和压力等。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以应对这些问题。
情感教育提醒我们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学生的学术表现,而忽视他们的情感发展。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学生需要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和被理解,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并取得成功。
通过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个性化教育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罗杰斯教学思想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罗杰斯教学思想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罗杰斯的教学思想是一种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习的实践性,以及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为指导思想。
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罗杰斯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
这种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的效率。
其次,罗杰斯教学思想强调学习的实践性,认为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的过程。
这种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最后,罗杰斯教学思想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学习,并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这种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指导下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罗杰斯的教学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的教学方法太过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学生可能会受到教师的指导而失去主动性,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其次。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陈会昌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和教育改革家。
他是继马斯洛之后的又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人的价值、情感、自我实现、人际关系、接受别人和被别人接受、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真实感受、体验和经验等等。
他在心理治疗领域创立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在教育方面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1.罗杰斯的人性观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是很积极的。
他认为人的基本属性在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要,这就是生长、生存和自我完善。
他指出,有大量的例子表明,人在可怕的环境中不仅求生存而且求发展,他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倾向和潜能。
罗杰斯指出:"我不大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说什么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说他的冲动如果不加控制,就将导致他人和自己的毁灭。
事实上人的行为是异常合于理性的,带有极微妙而又条理分明的复杂性,趋向他的机体力图达到的目标"(指"自我实现")[1]。
罗杰斯的人性观有以下几点:(1) 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因而是值得尊重的;(2) 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权利,并且只要给其机会,都能作出明智的判断;(3) 每个人都能够选择他们自己的社会准则;(4) 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建设性地承担社会责任;(5) 每个人都有能力处理他们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行为;(6) 每个人都有潜能发生建设性的变化和推进个人发展直到自我实现。
2.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说和心理疾病成因观(1) 每个人都有两种需要在罗杰斯的理论中,"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人在早年通过大量的经历和体验而逐渐产生了"自我"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罗杰斯教学设计

教育心理学罗杰斯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中,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
而罗杰斯教学设计则是以教育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体的经验和情感,提供积极互动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罗杰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
罗杰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允许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决策能力和学习动机。
其次,罗杰斯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
教师应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度。
最后,罗杰斯教学设计强调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创造积极互动、尊重差异和信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安全和包容,更好地参与学习。
针对罗杰斯教学设计的实践方法有:倾听和沟通、鼓励自我表达、提供反馈和支持。
首先,教师应倾听和沟通。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愿,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问题。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通过各种方式,如讨论、演讲、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力。
再次,教师应提供反馈和支持。
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关注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提高学习效果。
罗杰斯教学设计的实施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和教育阶段。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创作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艺术才能。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对当代教育的启迪-最新教育文档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央〞教学观对当代教育的启迪又是一年高考揭榜时,几家欢喜几家忧.面对一位整日埋头于书海此刻成绩还算理想的高考生,不禁问道:高考结束了,有什么打算上大学之后,想做什么,有什么规划这位学生沉默了、迷茫了!“哎,我该做什么呢高中时都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从未自己做过学业方案,更未曾想过人生规划.大学,这一奋斗了十几年的人生梦想已经实现了, 我接下来该做什么呢〞该生喃喃自语.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个别现象, 其实,它并不罕见.在Google 搜索引擎中输入“大学生迷茫〞,仅0.21秒便找到约6130000 条结果.2021年?中国青年报?发起组织了“大学为什么越上越迷茫〞的系列报道和讨论,受到了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也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当代学生在完成高考实现大学梦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安排大学生活如何规划人生这本应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技能,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他们几乎一项也没有学会.大学生如此困惑、迷茫的景象,让人反思:当代教育怎么了它教给了学生什么为什么大学越上越迷茫或许人本主义学派的“以学生为中央〞的教育观会给我们一些启迪.本人在简要表达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央〞教学观的根底上,结合高中生高考之后的迷茫和大学生“大学为什么越上越迷茫〞的社会现状,阐述了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央〞教学观对当代教育的启迪.一“以学生为中央〞教学观提出的背景卡尔•罗杰斯( 1902—1987)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人格的“自我实现〞理论, 开创了“来访者中央〞疗法, 并在此咨询方法上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央〞的教育观,对当时美国教育改革乃至现代教育都有重大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央〞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试行.罗杰斯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如此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呢1.传统教育的弊端马斯洛否认了传统教育思想,认为传统教育无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无法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 更无法使人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传统教育的弊端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知识传授的主导者,学什么、如何学、怎么评价学习成果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尊卑之分, 他们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缺乏平等的交流方式.学生对教师的敬慕仅限于知识的广博上,而很少考虑到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填鸭式〞、“满贯式〞随处可见,教科书、教辅材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测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 学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在何处,更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2.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剧烈人本主义学派兴起于美国,在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批判行为主义只关注人的外部行为,忽略了心理内部过程的研究,嘲讽精神分析是非常态的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派坚持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与传统的行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背道而驰、树一帜,成为心理学世界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教育原那么是“以学生为中央〞,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开放地面对任何经验,从而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开展的.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两大主流学派都脱离了心理学的轨道,无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了人的本性,缺乏对人的尊重.主张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长期下去,学生只会成为“一只较大的白鼠〞.二“以学生为中央〞教学观的主要内容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工作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应该彻底改变.实际上,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央〞教育论是将他的“以人为中央〞的思想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结果.他相信将自己的“来访者中央疗法〞的心理咨询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可以对教育的目标、过程、方法和教育理论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央〞的教育主张,其主要观点有:1.教学目标一一培养“全面开展的人〞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开展的人〞,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首先,从这一目标出发, 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央〞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人〞比“教书〞更重要.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发现自身做人的义务.通过传统的教学与以人为中央的教学的比拟为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品质.其次,罗杰斯主张除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变化,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罗杰斯认为,根据这种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格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能较快适应世界的变化并具有创造性的.2.教学过程一一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罗杰斯主张以受教育者为中央来组织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促进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我实现,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开展.第一,罗杰斯认为学生由被动学习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教学过程应充分重视人性的培养,罗杰斯反对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第二,“以学生为中央〞教育观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央地位.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这种气氛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学习更加深入、进步更快.这种气氛由教师逐步扩大到学生之间,在学生的生活中产生普遍的影响.3.学习评价“自主评价〞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评价方式.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受教育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是自己制定和选择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学得怎么样,因此,只有自己才能作出最恰当的评价.再者,罗杰斯反对传统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学习成绩的评定是由教育者作出的方法, 他认为“相对评价〞存在着许多弊病,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开展与成长.依据自主评价的原那么,罗杰斯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不给受教育者打分,而由学习者负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自己确定评分标准, 并实际执行评价,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到达预定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的角度和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多个角度综合评价.自主评价更能使受教育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能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开展学习.4.师生关系一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针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非平等化,罗杰斯主张用Facilitator〔方便学习的人,即促进者〕来代替Teacher等称谓,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侍者〔Servant 〕.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接受;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主要表达在四个方面:〔1〕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2〕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3〕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4〕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此外,罗杰斯还指出成为一个有效“促进者〞的教师应具有的态度: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里如一;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学生, 珍视、接受、信任学生;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与学生共情,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等.三“以学生为中央〞教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面对学生高考结束、实现大学梦之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面对大学生“大学越上越迷茫〞的困境,“以学生为中央〞教学观以培养“全面开展的人〞为教育目标,以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主张学生“自主评价〞,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教育理念,无疑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的全新的心理学视角.1.变革教育观念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是拥有知识的权威者, 学习目标、内容、方案和评价全部由老师整理制订,学生只是知识的吸纳器,完全无视了学会学习比只会学习知识更重要.在当代教育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在课堂中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策略和技巧,教会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方案和内容,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法.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罗杰斯将教师视为“教导者〞或“练习者〞,假设想改变大学生迷茫、不知所措的现状,教师必须改变目前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主导者的现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学为中央组织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才去辅导.3.以注重人格培养,育人为先,全面开展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开展的人为目标,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教人比教书更重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比广博的知识更重要. 同时,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潜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培养和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让学生持疑心的眼光看待书本知识,不断培养创新精神.4.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实现终身学习罗杰斯曾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到达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当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负起的责任.〞学生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旨在形成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开展.在自我评价中,让学生从多角度综合评价自己,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反馈,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和水平.这种评价是个人对自己做出的并且始终保持的一种自我估计,说明了个人相信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和价值的程度.因此,自我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诊断教育效果、调节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作用.依据现在教育中提倡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那么,形成学生自主评价为主、教师和同学辅助评价的模式.5.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它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的根底之上, 它有利于个体明确人生使命, 确立自我的人生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职业生涯占据了个人生活的绝大局部,它甚至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以及个人的生活质量.准确有效地实现个体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使个体形成清楚明确的职业目标,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行动力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职业开展, 达成个体的职业成功.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充分熟悉自己、了解自己, 使学生熟悉到上大学并不是终身奋斗目标, 那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要指导学生做好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人生规划, 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工作岗位.6.师生共情,构建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和睦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充分开展的条件.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同时也要宽容其缺点,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维护学生的尊严与自信,正确引导学生,这样才能营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促使学生主动、热情、活泼地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四小结“以学生为中央〞的教学观在当时的学习领域和教学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对于解决当前学生高考结束、实现大学梦之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大学越上越迷茫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教育创新以及教学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到“学习者中心〞教育论的一些弊端:〔1〕其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央地位,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觉性, 低估了教师的作用,这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3〕它的研究方法是从心理咨询等实际工作中引进的,局部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其缺乏实验和实践验证.。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理论意义;实践启示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1.罗杰斯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各地的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以及中学校长与教师出席了会议。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引起听众议论纷纷;后来他又应会议组织者之邀,做了题为“关于教和学的个人想法”的专题演讲。
当罗杰斯在演讲中详细阐述自己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会场上产生了骚动。
他的话音刚落,大厅四周马上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
一些提问者语气不甚友好,有的人甚至十分激动。
会后,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议论这个话题。
第二天,当罗杰斯即将离开哈佛的时候,有个头一天听过他演讲的与会者告诉他:“罗杰斯先生,你搞得我们好些人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有的新闻媒体甚至以此作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这件事后来被教育史研究专家称为“罗杰斯挑战”,它引发了一场有关教育观念的讨论。
2.“教育新领域”研讨会的深化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场涉及教育应当以谁为中心的争论并没有结束。
美国著名的学术团体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与美国教育学会、计算机学会等机构创办了一个高层次的教育学术研讨会,称为“教育新领域”(Frontiers in Education)。
罗杰斯“学生中心观”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传统课堂教学的这些缺陷迫切需要先进理论对其进行引领。
罗杰斯“学生中心观”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能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结合“学生中心观”谈谈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必要任务一、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注重培养“完人”罗杰斯倡导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机能充分发挥的“完整的人”,这与传统教育教学偏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废弃人的全能开发有本质的差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唯分数观,专注人的智能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与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老师、家长的要求为己任,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在这种被动学习的指引下,学生很难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拥有知识和技能,却不会灵活运用与变通,最终拥有像电脑一样机械化的头脑。
“学生中心观”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不再专注人的智能培养,而是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一个人作为人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主动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变得更为重要与迫切。
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标,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应该把与学生的情感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如下几种态度品质:第一,真诚一致的对待所有学生。
第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学生,接纳学生,相信学生。
第三,对学生具有同理心,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学会尊重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其错误进行分析与改进。
第四,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用不同的方法教不同的学生,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
第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只重视意识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无疑会带有空想的唯心主义色彩。
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情和行分离的现象不在少数。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情感的中心地位,还要将知、情、意、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有所成效。
目标决定行为与结果。
在这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带动下,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的人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学生中心教育思想述论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述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
尽管如此,它仍然保持着对当今世界教育的持续的影响。
一方面它在教育理论界与“以教师为中心”长期对峙,另一方面它又在教育实践中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变革。
笔者认为,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进行历史观照,厘清源流,分辨实质,对我们寻求教学改革的方向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一、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在现代教育中,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种双向互动交流的形式实现的。
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都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
教对于学来说,是成年者引领未成年者, 学识渊博者引领知之甚少者。
但是教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学好,教育的归属是学而不是教。
教育学理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及其互动。
在众多的论述中,言及教与学过程的理论的更是比比皆是。
如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都非常重视教与学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决定学习的要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来自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布鲁纳说:“把一门学科教给一个人,不是要他把结果牢记心头,确切地说,那就是要让他参与知识的获得与组织过程。
”赞可夫则强调“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他甚至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教学实验的五大原则之一。
科尔伯格再证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
他主张教育过程应当注重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教”,更重要的表现在引导学生“学”。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践-2019年文档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践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背景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学术研讨会,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随着我国主体教育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少学者也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进行探讨。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发展其认知、理解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试验各种获得和运用信息的方法,自定学习步调,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以学生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手段及方法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运用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黑板板书为辅进行教学,将图、文、声、像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法,如:①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与学生沟通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进行理论概念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产品的三个层次”这一概念时,笔者通过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实物,如电脑、手机、书本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实物的三个产品层次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②案例教学法的采用。
笔者在课堂讲解中穿插大量国内外知名公司的营销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企业的成败及原因,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和领悟度。
在营销案例教学中,既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讨论主动去探索和学习,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演员”,而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仅仅起着“导演”的作用。
③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打破教室的地域界限,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确定销售商品,基于营销策划在校园内进行现场销售实践,并通过后期的小组营销总结和教师点评等环节提高其营销策划能力和实际销售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异军突起的一派,它以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为特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并形成一股弥强的力量。
组成罗杰斯教学心理思想的三个基本部分是:融为一体的情感和认知,直觉和创造性,以及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理论。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经验就这三个层面作出展开:
一、情感是认知的动力。
当人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不管是积极的感情还是消极的感情,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感情被理解和被接受时,就会认识到课堂中那种与众不同的气氛,这种气氛有什么意义呢?罗杰斯指出,“在这种气氛中,变化发生在学生的思维中。
” 罗杰斯认为,在情感的参与下认知和情感的协同活动,能使认知活动达到一个单凭认知能力本身所不能达到的高水平。
换言之,当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活动时,就能产生一种整体效应。
据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
教师应以情感人,以心育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赏识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热爱数学,构建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宽容正视学生的缺点与错误,用教师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与全身心的参与,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
二、直觉是创造的翅膀。
罗杰斯指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新的想法是必须处理内部空间——人的心理能力和精神能力领域。
在我看来,这个领域构成了新的知识疆域和发明的悬崖边缘。
------人类可能运用范围极广的直觉能力。
------我们正在了解到,我们是何等可悲地忽视了非理性的,创造性的‘隐喻心智’——我们的大脑右半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直觉思维的开发,尤其是关注右脑的开发利用:调查表明:92.19%的学生运用右手,原因是习惯、是天生的,这说明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左脑的开发和利用。
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直觉思维模型的大脑机能定位显示:直觉思维主要发生在右脑而不在左脑,即右脑主管直觉思维。
因此,要开发直觉思维就是要开发右脑。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尝试:可以做一些思维体操。
在每节数学课的开始带领学生做松弛、回想、想象的思维体操。
具体做法如下:松弛:把右手的食指轻轻地放在鼻翼右侧,产生一种正在仰面躺在碧野上凝视晴空的感觉,以此进行自我松弛,这有利于右脑机能的改善,时间为一分钟。
回想:尽量形象地回想以往美好愉快的情景,这对促进大脑中负责贮存记忆的海马的功能有积极效果,训练时间为2分中钟。
想象:根据自己的心愿想象所希望的未来前景,接着生动活泼地浮想通过那些途径才能得以成功。
开头闭眼做,习惯之后可睁眼做,训练时间为2分钟。
这样进行三个月左右,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在数学课的尾部,可以放一些有助思考的音乐,给学生创造利于直觉思维的环境。
如莫扎特的曲子、我国的“梁祝协奏曲”、“平湖秋月”等作为思考问题时的伴音。
在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利用双手的机会,如在教梯形时,我就让学生用矩形一剪刀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在
教学时加强作图内容的教学,如轴对称、中心对称、全等形等一系列作图内容的教学,以加强学生的绘图能力;另外,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说有关的条件,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图形,不把图直接画出,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自我是个性的核心。
罗杰斯的个性理论质言之就是:一个人必须依靠他自己发现、发展和完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依靠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借助于情感和认知合二为一的认识途径,形成一个充分独立的、创造性的、充满着真实、信任和移情性理解的“完整的人”。
据此,在教学的同时,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如:班上自修课,有两位学生为了一件小事发生争吵一事,课后班长立即召开班委会,和班委干部讨论如何解决,要求两个:要对事不对人,采取正面教育;另外,要教育当事人,还要教育全班同学。
结果:学生通过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的形式,对“争吵”之事实话实说,坦白内心。
作为观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这种表现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望今后改正。
”“他俩的表现是不尊重其他同学的表现,教室里不只是他俩,难道这么做不影响他人?”“同学之间要团结,不要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养成一种宽大的胸襟。
”“他们这么做是破坏纪律,影响集体荣誉!希望改正。
”“他俩的争吵实际上是一种沟通,有事进行交流是应该的,但应选择时间、场合、与方式, 望今后注意。
”……等等,最后主持人——班长说:“前面同学们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请两位佳宾分别谈谈想法。
”当事人甲:“我脾气躁,当时我没考虑那么多,感情用事,是我不对,望大家谅解。
”当事人乙:“我器量小,不该与同学计较,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希望大家督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