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它和学科教学密切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育教学本身包括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课程整合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新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内外发展状况
1.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
在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起始于80年代,受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思想影响,我国一直以来是以CAI的模式实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而国际上早在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就已从CAI 转化为CAL。1998年,我国才第一次提出“课程整合”的概念。1999年1月,“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开进。
2000年10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教育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点、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步伐,通过ICT 与学科课程整合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
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SEBsat)等等。但是受传统教育观点和实际条件的限制,我们仅仅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目标提出来,没有提出明确的实施方案与要求,过于重视硬件投入,忽视教育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导致资源的浪费。信息技术的使用多数只在信息技术课中得到使用,认为,只有
信息技术课才能用到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只有信息技术教师才应该懂得用信息技术教学,而且,做课件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他们讲课所需要的课件都由信息技术教师来做,他们仅仅学会点“下一页”就天下大吉了。即使信息技术在个别学科中的应用多数也仅仅在演示阶段,没有真正深入到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做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相当部分的软硬件资源搁置,计算机的使用也不恰当,仅仅用来玩游戏的工具而已,不能从思想上理解到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学科教学
中去的事实,如果这样下去,不但会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准,而且也会使学生不能即时接受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够开拓视野,对知识的麻木接受,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提升,更不用提成绩提升了。
2.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
在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很多国家开始探索另一种教学模式,那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美国
“2061计划”(Project2061)的提出也是美国用来提升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认为“科学文化素养”是由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水平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构想与水平。这在很大水准上促动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整合的。为了达到改革目标,在基本普及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讯的基础上,1997年美国展开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开发。
2005年1月7日美国正式颁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年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情况。这是自1986年以来的第三个国家教育计划。这项计划的颁布与实施是美国教育技术革命的里程碑,美国教育界和信息技术界更加致力于
信息通讯技术与学科间的整合工作,强调学习情境要基于现实生活,与中心学科英语、数学等学科教学相互整合,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信息通讯技术与科学(理科)学科的应用整合研究。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目标与契机。
2005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教师联合会颁布了第四次修订的K一12科学素养框图(SICTLM),展示了4、8、12年级的素养组成领域、技能、应用工具、构成要素并提供了相对应实例。SICTLM由三大素养领域组成:①相关信息、通讯及媒体素养的学习技能;②相关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技能;③人际交往与自我定向技能.SICTLM的构建和发展标志着美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通讯技术已经完成了普及与应用阶段,并全面进入学科领域深入整合阶段。
美国SICTLM不但注重让学生使用21世纪现代化工具来获取、处理信息,还特别强调交流、协作,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定向技能,在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既对信息素养提出了细化要求,又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个人发展空间。
2.加拿大
加拿大在这个领域也很超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各个地方展开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1998年2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能够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即能体现下述目标:一是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使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就会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分析、转发、和利用等方法并不陌生,相反,会用的得心应手;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教学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能够分成小组来完成任务,这样就促动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的水平,同时,也解开思想的束缚,使学生大开眼界。
3.日本
日本也于1998年7月提出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报告,它要求首先在中小学各个时期的每一个学科中都要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实行教育教学活动,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能够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何克抗在书中指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李克东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构建信息化环境实施教学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工具实行知识建构。
虽然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说法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建立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教学结构、课程结构的改革。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1.驱动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任务驱动环节。有目的的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这些任务驱动,有些是真实的问题情境,有些是具体的学科任务,这样,就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通过这些任务,把各科知识和水平融为一体,结合起来,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也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规定。
2.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