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价值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价值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价值孙婷艳【摘要】马克思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科学提出人的本质思想,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发展的、社会的、实践的。

这一思想基于现实的人的辩证关系,在超越性、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由性方面发挥一定的可能性意义。

它不仅在理论上实现对人本主义的超越,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On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theory,Marx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human essence scientifically.He proposed that labor is the essence of man,man is the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and the man's need is humanessence.Human nature is concrete,developing,social and practical.The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real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lay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of the possibility in terms of transcendence,subj ectivity,initiative,creativity and freedom.It not only theo-retically surpasses humanism and is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 significance,but also has more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laying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内涵;现实价值【作者】孙婷艳【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 250358; 山东交通学院学生工作处,山东济南 2503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究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论题。

《自我的超越性》[法]萨特著读后感

《自我的超越性》[法]萨特著读后感

《自我的超越性》[法]萨特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自我的超越性》[法]萨特著读后感《自我的超越性》是法国哲学家让-保尔·萨特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自我、自由、存在等概念的深入剖析,展示了萨特独特的哲学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它不仅引发了我对自我认知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生、自由和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萨特在书中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的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是在世界中先存在,然后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来定义自己的本质。

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萨特对人权的尊重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作出选择。

每个人的自由都是一种责任,因为他的选择将影响到他周围的人。

”这段话让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萨特认为,自由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并非毫无约束,而是要在责任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

这使我明白了,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萨特在书中还探讨了“自我超越”的概念。

他认为,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这一观点鼓舞了我,让我意识到,人生充满了无限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挑战自我,勇于追求进步。

读完《自我的超越性》,我对萨特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他的思想启发了我对自我认知的探索,让我明白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我超越。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面对挑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价值。

第二篇范文:《自我的超越性》[法]萨特著读后感——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自我的超越性》是法国哲学家让-保尔·萨特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对自我、自由、选择和责任等概念进行了深度剖析。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本书,我对萨特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对人生、社会和个体价值有了新的理解。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给予了人们选择的权力,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做出决策。

自由并非绝对的,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否定性,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

在自由的基础上,人们也需要超越自己,实现自主性的发展和提升。

首先我们来讨论自由的否定性。

自由的否定性体现在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和束缚。

这些限制和束缚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

来自外部的限制和束缚包括法律法规、社会规范、道德约束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人们受到的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等的限制,会影响他们的言论、信仰、职业选择等方面的自由。

而来自内部的限制和束缚则包括人们自身的欲望、情感、恐惧、焦虑等,这些内在因素也会对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某些人因为内心的恐惧或焦虑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敢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等。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下,人们所受到的限制和束缚各不相同,但这些限制和束缚都构成了自由的否定性,使得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面临艰难和挑战。

自由的否定性并不意味着自由是没有意义的,相反,自由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由使得人们能够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选择权,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

自由是人类尊严和尊重的体现,是人们追求幸福和进步的基础。

尽管自由存在着一定的否定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自由的追求,相反,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由的否定性,并努力去克服和改变这些限制和束缚,实现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自由。

那么,如何实现自由的超越性呢?自由的超越性指的是在自由的基础上,人们还需要进一步实现自主性的发展和提升。

自主性是指个体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制定目标和选择手段,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自主性是自由的延伸和发展,是人们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由的过程。

要实现自由的超越性,首先需要培养和提升人们的自主性。

超越性的名词解释

超越性的名词解释

超越性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能够激起我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其中,有一个常见的词汇是“超越性”。

超越性是一个哲学和宗教领域的专有名词,它具有多重含义和解释。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超越性的一些常见解释和意义。

首先,超越性可以指涉一种超越个体经验和有限认知的理念。

在哲学中,超越性被用来描述超出我们日常经验和可知领域的现象。

它暗示着我们有限的感知和知识无法完全洞悉宇宙的奥秘。

例如,在天文学中,我们通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远离地球的恒星和行星,但我们仍然无法完全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宏伟。

超越性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有其局限性,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或解释一些现象。

其次,超越性还可以指向某种超越自我的存在。

在宗教和哲学中,人们认为超越性是一种超越个人存在的普遍实质。

它与灵魂、神灵或某种超验的实体相关联。

例如,在佛教中,涅槃被视为一种超越世俗现实和个体存在的境地,是对个人自性的超越。

超越性告诉我们,我们的个体存在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而存在某种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存在。

此外,超越性还可以解释为一种超越一切限制和束缚的能力。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通过超越常规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作品,实现了他们的突破和创新。

例如,艺术家梵高通过他对色彩和光线的独特处理,展现了他对世界的超然理解和感受。

超越性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创造和突破。

最后,超越性还可以指涉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念。

在宇宙学和科学领域,人们认为宇宙和时间的起源和结局超越了我们的感知和概念。

超越性告诉我们,宇宙和时间的边界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和认知能力。

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或掌握宇宙的起源和它的最终归宿。

这种超越性的概念也引发了人们对哲学和宗教中存在神或高维度实体的思考。

总之,超越性是一个富有深度和广泛意义的名词。

它涉及到超越个体经验和认知的理念,与超越自我的存在相关联,指向超越一切限制和束缚的能力,以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马克思并不满足于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超越和完善。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他自己力求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人类在解放的社会中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实质特征。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多维度的社会生活的总和。

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人的本质是具有自由、平等和创造力的社会个体。

然而,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理解。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劳动方式和阶级关系相互交织而成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私有制和剥削压抑,人们被迫为了生存而进行奴隶般的劳动,失去了对自己和世界的控制。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发现了人类本质的矛盾性和不完整性。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中通过阶级斗争逐步实现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人们将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进行了超越,他不仅仅是看到了人的本质受到压抑的问题,而且提出了通过阶级斗争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实现。

与费尔巴哈相比,马克思的思想更为科学和系统。

他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深入剖析了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压抑和变形。

他不仅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还呼吁人们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

然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并不意味着驳斥和否定。

他承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并将其视为自己思想发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在与费尔巴哈的交流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使之与现实社会的变革相契合。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自由,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精神状态。

自由并非一成不变,它既有肯定性的一面,也有否定性的一面。

自由也有自主超越性,这意味着超越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将探讨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探索其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意义。

我们来谈谈自由的否定性。

自由并不意味着无拘无束,无法无天。

相反,自由的否定性意味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不能随意妄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这就是对自由的一种否定性的表达。

这种否定性,让我们认识到自由并非一味放纵,而是要有所克制和约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味的追求自由,往往会导致纷争和混乱。

自由的否定性是我们约束自己的内在规则,让自己在追求自由的不至于失去控制。

我们来谈谈自主超越性。

自主超越性是自由的另一种境界,它意味着要超越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只有通过自主超越性,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个人目标和理想。

在社会生活中,自主超越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们能够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创新。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自主超越性更是至关重要,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由的否定性和自主超越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自由的否定性让我们认识到自由的边界和规则,避免了过度的放纵和破坏;而自主超越性则是在自由的范围内,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己,实现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在当今社会,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也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和认识的问题。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往往会面临种种诱惑和挑战,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规则和道德准则,避免陷入道德沦丧的泥沼之中。

我们也需要有自主超越性,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只有在自由的否定性和自主超越性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和自主。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是自由的两种境界,它们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对人的本质超越性的解读

对人的本质超越性的解读

对人的本质超越性的解读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以此为立足点突破前人在人的本质理论中的局限,提出六个有别于其他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论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僵化死板的条例,而是有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同样其人的本质理论是在唯物主义立场下,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拥有强大生命力,在基建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和生成更加与时代契合的观点,而这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样表明其具有无限可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也只会随时代发展逐渐丰富,而不会在他这里成为终结。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超越性;生成性;可能性人的本质问题在哲学家那里进行过诸多讨论,却没有一个完美准确的答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且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关于人的本质虽然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人与现实社会是处于发展中的,因此可以说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随着人的不断发展,其本质也有着相应的变动,具有未完成性。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人的本质就其概念性理解是人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性特质,哲学家对于人的本质探究由来已久,马克思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将实践引入人的本质进行思考,先后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发展本质、人的共同体本质、人的社会联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总和本质六个概念,并且这六个概念不是独立无序,而是相互关联,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在分析前人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时发现,他们都将人的本质外化来理解,借助宗教神明说明人的本质,这种脱离实际的人来考察阐释人的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体现。

而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观点,马克思还说到:“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1]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根本,也就是人本身。

让-保罗·萨特名言

让-保罗·萨特名言

让-保罗·萨特名言1.萨特经典语录1、他人即地狱——《禁闭》2、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觉得孤独得那么可怕,以致想去自杀。

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人,绝对没有人会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

——《恶心》3、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

——《密室》4、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5、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

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恶心》6、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存在与虚无》7、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自由之路》8、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

——《存在与虚无》9、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

——《恶心》10、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死无葬身之地》11、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

——《密室》12、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

——《苍蝇》13、这就是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

——《恶心》14、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墙》15、要使一件平庸无奇的事成为奇遇,必须也只需讲诉它。

人们会上当的,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它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将的那样去生活。

然而必须做出选择:或是生活或是讲述。

——《恶心》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提出和探索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从“问题中的哲学”升华出“哲学中的问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关系,既是重大的“哲学中的问题”,又是对我们时代的“问题中的哲学”的升华。

探索“哲学中的问题”所蕴含的“问题中的哲学”应当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新哲学核心主题超越性哲学遗产一、新世界与新哲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前提,是准确地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包括: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什么样的哲学道路?这条道路要求其后继者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陈先达的文章(以下简称“陈文”)开宗明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哲学的变革”,又是“变革的哲学”;它不仅重视“哲学中的问题”,更重视“问题中的哲学”。

这二个基本命题的概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前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基本含义的概括;后者,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开辟的哲学道路的根本性理解。

也许正因如此,“陈文”的标题是《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陈文”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源于他所创建的“变革的哲学”,即:马克思的哲学是为“变革现实资本主义,为人类解放宗旨的需要而产生的哲学”,“为创立新的世界而奋斗的哲学”。

在马克思这里,创建“新哲学”,与创立“新世界”是一致的;更为准确地说,创立“ 新世界”,才是马克思创建“新哲学”的根据和目的。

从创建“新世界”出发论述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这是“陈文”探索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关于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的论述中,“陈文”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基本观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而不是“为各门科学提供最终的解释权”的“哲学”,这是新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其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创建“新世界”而奋斗的“另一种类型的哲学家”,而不是以“解释世界”为目的的“经院哲学家”,这是两种类型的哲学家的根本区别;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该把哲学研究作为“参与实际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走经院哲学家的道路”,这是两条哲学道路的根本区别。

弗里德里希·尼采语录

弗里德里希·尼采语录

弗里德里希·尼采语录标题:超越自我,追求个体的真实自由——弗里德里希·尼采语录引言: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作家,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语录中充满了对个体的关注和对真实自由的追求,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也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以尼采的语录为标题,探讨个体超越自我追求真实自由的重要性。

第一段:超越自我,探索真实自由的内涵尼采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个人,我是一支桥。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个体的理解和对超越自我的追求。

个体不应该被狭隘的自我所限制,而是应该超越自我,成为连接不同世界的桥梁。

真实自由不仅仅是摆脱外在的束缚,更是在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和意义。

第二段:个体的真实自由与社会的关系尼采认为,个体的真实自由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

他说过:“我爱人,我是人的朋友,我是所有人的朋友。

”这句话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相互依存。

个体的真实自由并不意味着与社会隔绝,而是在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存在意义。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和价值。

第三段:个体超越自我,创造自己的命运尼采认为,个体超越自我追求真实自由的过程中,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局限。

他说过:“你必须变得更好,才能超越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个体要实现真实自由,需要不断地自我超越和提升。

只有通过克服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个体才能创造自己的命运,实现真正的自由。

结论: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语录提醒我们,个体的真实自由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权力和物质,而是源于内心的超越和自我创造。

只有通过超越自我,个体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真正的自由。

因此,让我们跟随尼采的思想,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局限,追求个体的真实自由。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非常广泛,涉及众多哲学学派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用于探讨人的本质:
1.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灵魂的一部分,人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状态。

2. 亚里士多德的功能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理性的,人通过运用他们的理性来实现自己的最高目标。

3. 笛卡尔的认知论:笛卡尔认为,人类的本质是思考的存在,人通过思考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4. 尼采的超人论: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成为超越个人欲望和社会约束的超人,通过创造自己的价值观和真理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5.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人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6.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通过社会的斗争和变革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些是一些主要的哲学观点,它们对于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探讨。

然而,人的本质仍然是一个复杂而主观的问题,因此不同的哲学学派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

论哲学的超越精神

论哲学的超越精神

论哲学的超越精神王勇(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摘要:哲学总是在超越特殊趋向普遍,超越常变把握不变,超越现在憧憬未来,超越有限通达无限,超越生死面向永恒,超越必然寻求自由,超越现象发现本质,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超越危机期盼希望,超越苦难向往幸福。

人既是现实性的存在,也是超越性的存在,哲学的超越性根子和奥秘在于人身上。

文章从哲学为何超越?哲学如何超越?哲学超越何为?三个方面诠释了哲学的超越精神。

关键词:哲学超越精神人一、哲学为何超越?哲学总是在超越特殊趋向普遍,超越常变把握不变,超越现在憧憬未来,超越有限通达无限,超越生死面向永恒,超越必然寻求自由,超越现象发现本质等等。

那么,哲学为何超越?其一、哲学超越的本体论根据。

哲学的秘密在于人。

哲学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

哲学的超越精神源于人的超越本性,人的本质在于超越,人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超越性的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为个体的人是有限性的存在,但人从来都不满足于自身的有限存在,总是期望突破和超越有限性,追求无限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在人的生命本性中,有一种要求向上的内驱原动力,这是生命的源泉,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它既不来自上帝的推动也不是外在理性的道德律令,而是内在于人的生命本性的东西,是人与生俱有的。

雅斯贝尔斯说:“生命是非常严肃的场合的一场游戏,在所有生命都必将终结的阴影下,它顽强地生长,渴望着超越。

”[1]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世中”,人不具有任何现成规定的本质,它不会被任何的事物事先所规定,它永远只是自己规定自己,自己改变自己,人是在自己的生存中才能证明自己的本质。

人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非本质特性是人超越自身的逻辑前提。

和动物比,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

一切都可以完成,惟有人不能被完成。

人的高贵就在于人的超越性。

人的生命的秘密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

人类存在着某种永恒的、对“形而上”的追求本性。

人具有形而上学的本性,这种本性源于人作为理想性的类存在本质,也源于人之实践生存方式的超越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自由意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自由意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人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与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源自于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自由的理解展开论述。

一、人的本质:物质基础与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分析而得出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人的本质的形成与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而社会的存在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生产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因此,人的本质可以说是通过物质生产和社会劳动的实践活动而得到充分展现和实现的。

其次,人的本质还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存在,更是作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来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被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通过社会交往、互动与合作,形成了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

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演化,不仅仅是对人类本质的实现和反映,更是对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前提。

二、劳动创造: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劳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物质生产本身,更在于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首先,劳动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自由的重要手段。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人们发挥自己主体性和创造力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必要条件。

其次,劳动也是人们实现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转变的重要途径。

教育、自由及其超越性

教育、自由及其超越性

问题 : 若 夫 乘 天 地 之 正 , 御 六气 之辩 , “ 而 以游 无 穷 者, 彼且 恶 乎待哉 !④; ” 浪漫 大诗人 屈原 的《 离骚 》 同
样 传 达 了对 自由精 神 的追 随 : 路 漫 漫其 修 远兮 , “ 吾 将 上下 而求 索 。 千年后 , 过 “ 四” 文化 运 动 的 ” 经 五 新 思 想启 蒙和现 代文 化 的精 神洗 礼 , 代 的 中 国人 更 现
王 彬 彬
( 建师范大学 福 摘 教育学院 , 建 福 福州 30 0 ) 5 0 7
要 : 教 育 的 大根 大本 在 于 “ ” 生 成 , 人 的 自由作 为一 切 精 神 之 精 神 , 是 我 们 对 “ ” 本 真 追 求 的 最 好 概 括 。 乃 人 之
忆 古 思今 , 自由精神 与教 育从 来都 是 相 互 亲 近 的 。 柏 林 的 消极 自由之 界 定 乃 为 我 辈拓 宽 了 自由 的 理 解 之 路 。与 此
个 自由的抽 象形 式 : 是 生 而 自由的 。 自由的真 正 人 实 现需要后 天教育 的无 穷锤 炼与造 就。
办到 。这个 关 于 自由的 自觉 自悟 的故事 , 我们 还 需
由、 不够 自由、 不充 分 自由的教育改 造为 自由的教
育 。前 者是 后者 的前 提 。后 者是 前者 的深 化 。因为
收 稿 日期 :00—1 21 0—1 1
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 ” ② 《 论语 ・ 公冶长》 ③ 《 孟子 - 逍遥游》
基 金项 目: 文 为 福 建 省 课题 :基 于 中 国社 会 性 质 的 教 育学 体 系 ” 段 性 论文 之 一 , 题 编 号 :3 0 1 。 本 “ 阶 课 0 W18 1 作 者简 介 : 彬 彬 ( 94一) 男 , 建 师 范大 学 教 育 学 院 研 究 生 , 王 18 , 福 主要 研 究 方 向为 教 育 学 。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人们渴望能够在生活中拥有自由的权利和空间,以便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自由并非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既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否定性。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由的实现并非完全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和完善,而是充满着挑战和阻碍。

我们需要对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由的本质。

自由的否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自由的实现需要克服外部环境的种种限制和束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各种约束,这些约束可能来自于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限制、文化传统的束缚等。

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可能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仰,受到言论自由的限制;又如,在某些传统文化中,人们被固定的价值观念和习俗所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婚姻对象。

这些都表明自由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去挑战和突破各种外部限制。

自由的实现还需要克服内部的各种心理和情感障碍。

人们常常受到自身情感、欲望、恐惧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无法自由地选择和决策。

某些人可能因为恐惧失败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被困在舒适区内无法自由地挣脱出来;又如,某些人可能因为过度自我意识而无法在人际关系中自由地表达自己,被困在自我设限中无法超越。

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自由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和认识自己,以便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

除了自由的否定性,我们还需要思考自主超越性的含义和实现途径。

自主超越性是指人们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不仅要摆脱外部的限制和内部的约束,还要超越既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自主选择和自我突破,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实现更高层次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自主选择是实现自主超越性的基础和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自由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代表着人类的价值和尊严,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理念之一。

自由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自由既有否定性,也有自主超越性,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自由的否定性。

自由的否定性指的是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享有相对自由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和限制。

比如政治体制的约束、社会舆论的压力、经济条件的限制等等,这些都是自由的否定性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自由的过度追求也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失序,当个体追求自由的行为超出了一定范围,就会破坏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自由的否定性提醒我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阻力,需要有所节制和克制,以免走向极端和不良后果。

自由并不只是带来否定性的一面,它同时也具有自主超越性。

自主超越性指的是人们通过自由行为来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进步。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个体会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自由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使社会更加公平、合理、和谐。

现代社会的众多发明和创新,都是由于人们追求自由而产生的,自由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自主超越性提醒我们,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我们需要在自由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由既有否定性,也有自主超越性,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理解和把握自由的本质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由的两面性,正确地认识自由的本质,正确引导和运用自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希望人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既能够面对自由的挑战和困难,又能够发挥自由的积极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终】。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自由与自主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们代表了个体的意志和选择权利。

有时候自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自主也可能被局限和限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自由的否定性和自主超越性,探讨它们的含义、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来谈谈自由的否定性。

自由的否定性指的是自由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问题。

一些人认为自由会导致混乱和失序,因为它使得个体不受拘束,可以随意行事。

在一些情况下,自由可能会导致人们做出不负责任的选择,甚至犯下错误和罪行。

自由也会带来选择的困难,因为个体需要承担选项的决定和后果,这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焦虑和压力。

自由的否定性还表现在社会层面上。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个体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这也可能导致社会纷争和分裂。

自由的否定性体现在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挑战,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而忽视他人的需求和观点。

最终,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

要明确指出的是,自由的否定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自由。

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影响。

我们需要找到方法来解决自由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启发,来引导个体对自由的理解和运用。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由所带来的责任和后果,促使他们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教育也可以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和包容心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自由可能带来的困难和冲突。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来规范自由的运用。

合理的法律和规定可以帮助限制和调节个体在自由中的行为,防止其滥用自由权利。

建立公平的机制和平台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减少自由可能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对立。

自由的否定性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尽管自由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制度建设,来引导和规范自由的运用,使其更好地为个体和社会带来益处。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自主超越性。

自主超越性指的是个体在自由范围内超越自我和局限,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和意义。

人之生命存在的超越性

人之生命存在的超越性

人之生命存在的超越性人之生命存在的超越性是以人之生命有限性和可能性为前提,超越性是人之生命的内在本质属性,人作为自觉的生命存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赋予生命的本性去适应自然,来维持生命的存在。

人依据自身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在劳动实践中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是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动物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为人的。

人在形成为人以后,这个发展过程仍在继续,从未终结。

人总在不断地否定自己、更新自己。

”可见,人之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他超越了其他生物,改变自然,使自然成为属人的世界。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总是力图超越自然性的限制,他不仅超越自然界的限制,而且还超越自身生物属性的限制。

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自然界给予的生存资料并不能直接同人的存在相符合,所以人就要与自然界发生对象性的关系。

人的生命存在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在实践劳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出去,把自然世界转变为人为世界,并且通过人为世界来发展和改造自身,实现人的自身发展与人为世界相适应。

而人的类的属性,“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决定人之生命存在的超越性。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之中追寻一种人生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人超越于自然界之上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之为人存在的标志与根据。

人在本质上是自然存在,但人通过生存自觉,自我赋予给人生超越于自然之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人与自然存在区分开来,使人可以定义自己为人,正如黑格尔所言“人应当自视配得上高尚的东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把蜜蜂筑巢与织工劳动进行比较,意在指出人总是为一定目的而有意识的进行劳动和活动,而这种自觉的活动之中内含的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创造人生存的需要,而且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为的理想客体,即显示出人超越自然界的本身独有的特性。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有限性,但是人的社会属性又创造了人之生命存在的超越性,因为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必须生产自已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但这种处于人类自觉意识中的生产既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存在,也超越了自然世界的天然规定性,实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含着人类生命存在的超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是这种人对自身在世界和历史中的价值意义的追寻,构成了人生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超越现实生活世界,又从人生的远景上(终极意义上、超验价值上)给现实的生活世界以观照,给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以价值、意义和目标归宿。德裔美籍生存主义思想家保罗蒂里希对此有深刻洞见: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终极的、无条件的、整体的和无限的关切的问题。[1](P114)著名美籍犹太教哲学家和神学家AJ赫舍尔(1907-1972年)说得更直接、明白: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人甚至在尚未意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粉碎意义。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2](P46)
所谓内在超越主要是指对自我的超越,它集中表现为主体对自我所蕴含的内在尺度的自觉。主体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不断将自我从自在的世界中提升出来,使其成为一种反省的存在,从而消解了自我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自在性,在自我与非我即对象的区别和对立中,人获得了自为性,成为一种超越自在世界的价值存在。主体自觉地把握了超越自在世界的价值尺度,就在评价客体的活动中按照主体性原则全面地打上自己的烙印,使客体赋予特定的善的意义。在合目的善的追求中,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构改造客体,从而能动地改造主体自身,使主体的价值在从自在到自为的超越中不断地得到实现。

对意义的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源于人对自身的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超越的欲求,对总体性、完整性价值生存目标的渴望。从道理上讲,人的活动的超越性特征所展示、所确证的正是人的自由本质,它是意义世界能否生成及其主体能否对其实施自为拥有的关键所在。
超越一词,一般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是指超感觉的、无形的东西,与感觉、有形、个体相对;二是指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相对;三是指在先,包括逻辑上在先和时间上在先[3]。超越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人的超越性作为人对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有限性的不断超出和突破,是由内在关联的三个要素决定的:人之存在的限制性、人的实践能力、人的自我意识。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动物之所以只能在进化的意义上繁衍和发展,正是因为它们不具备人那样的自我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人则因为具备这些能力,因此能不断超越限制,使生命朝着优化的方向改进和发展。可见,引导人进行自我超越的不是动物式的本能,也不是冥冥之中的上帝和所谓神秘的绝对精神,而是人自身既得的(通过先天遗传)和获得的(通过后天的认识和实践)各种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的秘密在于:一方面,人有与动物不同的器官和肢体,因而人就能以特有的肉体器官活动创设一个现实的人化和为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在于人的实践能力的实现和发挥总是以人的自我意识活动作为超越自身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人对自身的每一次超越都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状况进行有意识地反思的结果,而反思的动力就在于人有着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优化生命存在状况的愿望。这样,人就为超越现状提出了任务,并首先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构建了优化的生存意义图景。
其次,人的超越性的另一深刻根据在于人所独有的主体性的实践存在方式。就种系进化的层级、程度而言,人乃是世间一切存在物中的最高存在者。人的存在特征在于,他既具有自我意识,又具有对象意识。他把他以外的一切存在物连同他自身都变成了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切存在物的主体。主体性的存在方式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质态标志。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方式与动物的一般存在方式具有本质区别。从历史生存来看,动物总是以自身的进化和改变去适应自然环境,因而动物的生命活动无法突破其本能的制约,不可能超越它所属的那个物种赋予它的绝对限制。在这个意义上,动物及其生命活动是预成的、确定的、封闭的。而人则不同,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所提供的现存的条件来维持自己的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的活动去改变外部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即人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超越自然界对他的限制来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所以,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造物主。人类的进化因此不再表现为生物的进化,而主要是人的智能和思维的进化,精神和文化的进化。对人来说,自然界所给予的种种限制,已经不再具有绝对的意义,相反,人类能够超越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限制,表现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创造性特征。#p#分页标题#e#

人超越有限与现实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生物性超越(主要是指广义的性活动和生育活动)与文化性超越(通过文化活动),相对性超越(一定时空中一定程度的超越)与绝对性超越(一定时空中极大程度的超越),主观性超越与客观性超越,现世性超越和非现世性超越,审美性超越与非审美性超越等等。但最根本的超越方式,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发生的:一是内在超越,二是外在超越。
当然,历史地看,人作为极其有限的可能性存在,其超越有限永远只能是有限的超越,其所达至的无限当然只能是有限的无限。因此,人超越有限的本质欲望永远只能得到短时的满足,然后马上又会变得不满足,但人并没有因这种有限的超越而放弃超越,而要在这有限超越的基础上继续其超越有限的伟大壮举,因而超越有限便成为一个与人俱在、无限延伸的悲壮征程。孙志文在《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中指出:人不断追求更有意义和更幸福的生命,这可解释做人性内有的暧昧性的记号:人野心勃勃的给自己定下目标,达成之后却又不能就此罢休;他还是不满足,他又要去寻找更伟大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以意义为生存本体的高级动物。人最不能忍受的是一种空虚的、无意义的生活。对意义的追寻,对人的生命和世界的根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本质。人在世界上的生存、活动、创造,都必须以对自己的价值意义的把握为前提,即必须了解和认识我是谁、我所生活的世界怎么样、我在世界上的位置如何以及我们是什么、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这样一些属于人生本源性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是一切哲学最终要探究和回答的探究
【作 者】袁祖社
【作者简介】袁祖社(1963-),男,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在根本的意义上,人是一种以意义为生存本体的高级动物,对意义的追求,源于人对自身的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超越的欲求,对总体性、完整性价值理想与价值生存目标的渴望。人的超越性作为人趋向意义世界的一种努力,离不开人的现实活动。意义系统是通过人自身的生存而创造、构成的。意义系统的广度和深度所反映出来的乃是人自身活动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人的超越性活动所展示、所确证的正是人的自由本质,它是意义世界能否生成及其主体能否对其实施自为拥有的关键所在。
不仅如此,人还是自然界中唯一懂得生活、并拥有自己特殊的生活世界的高级动物。人的世界,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历史性地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就是说,在与非生命物质相区别的意义上,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即生存;而在与其他生物相区别的意义上,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类性存在即生活,生存与生活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活是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他就是这种生命活动。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活动,但那至多不过是一种本能的反映。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物,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人则把自己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4](P50)。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活动,但那至多不过是一种本能的反映。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物,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不仅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人以自己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从自然界中获得自由,使自己的生活成为生动、有意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是人类自己的历史性的生活活动创造的,是人类凭借自己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创造出来的。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自己的生活,从而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生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情、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正像那些在形式上直接作为社会的器官而存在的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4](P79)
人的生命不只具有机能特征,它更是一个无限的总体化过程。人是既以时间为依托又以永恒为依据的,它是两重性和矛盾性的存在物。他必须在特定的情景世界中展开自己的生命,从事实践,运用智慧,发掘潜能。人的前展性和开放性,充盈在人的生命之中,便表征了这样一个自然事实:特定时间维系中的人永远是不充分的,不完满的。人的生命深处有一个永恒的意志,那就是对完满人生的追求,对总体性生命的向往,完满人生就是人类生命中的终极层系。人类生命的时间层系和终极层系之间存在着一个裂陷,而人自身又恰恰不能无视这种裂陷的存在,于是,古往今来人类就自始至终充满着对自身蒉乏的不满和对完满性(总体性)的强烈渴求,并时时运动着生命的意欲和力量,超越当下的不足而趋于新的更高的主体情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在完满性、总体性渴望的促动下,反思自身及现存世界的分裂性和匮乏,探掘现存界的生长点,抓住一切可能性,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现实历史发展的内驱力。人类创设新的自我和新的世界,这个创设过程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客观样态。人类的文明,既是人类生命创造的成果,又是人类处于尚未完成状态的标志,更是人类超越的对象。显然,人类的超越性,不只是一种内在的意向性,它不断对象化为一种创造性行为,这种行为既指向人的意志生命又指向现存的整个世界。
【关 键 词】生存本体/人的超越性/自由本质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1)01-0077-06

意义一词,在英文中有两种表示,一是Significance,它与Sign(括号,指示)有词源上的联系,它启示出一物的意义在于它对他物的指向,即意义是一物与他物的关系。另一个是Meaning,它与动词Mean(意谓)有词源关系,这种意义是由人所认定的意义。事实上,一切意义归根结底要通过人的认定或揭示,换言之,一切意义都是对于人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