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导论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教育学导论结语

教育学导论结语

出自:《教育学导论》李剑萍魏薇结语:专业化的教师与教育学一、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亦随之有所不同。

通常,教育学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尤其注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普通基础教育。

否则,通常将有特别说明,如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

所谓问题,一般指事物的关节点或矛盾的必须解决之处;所谓教育问题,一般指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实践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

教育现象则是教育本质的外部表现,既可能是直接的表现,也可能是间接的表现;既可能是完整的表现,也可能是零散的表现;既可能是正确的表现,也可能是歪曲的表现。

教育现象的范畴要比教育问题的范畴广得多,其中既有可称之为教育问题者,也有不能称之为教育问题者。

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又要研究教育现象,其实反映了教育认识对象中一般与个别、普通与特殊的矛盾关系。

对全部教育现象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加选择地一一进行研究,不仅要耗费大量研究资源,而且实际上也无法做到。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研究当前的教育问题,又可能以偏概全,挂一漏万。

因为,囿于研究中的主客观条件,有些教育现象或许已经成为教育问题,可能已经是今后教育问题的根源,倘不及早着手,必将贻误将来。

所以,教育研究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都不能忽视,要在普遍调查基础上进行重点突破,要兼顾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即学会“弹钢琴”,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虑不在千里之外,患必在几席之间”。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仅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人们只能认识、掌握、利用规律,却不能创造、改变规律。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认识揭示运用教育学规律,为确定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方法、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学导论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学导论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1.《学记》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思孟学派的著作, 它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2.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中,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3. 1623年,德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列出“教育学”学科门类。

4.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独立标志。

首先总结论证班级授课制。

5.1693年,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念。

6.卢梭:1762《爱弥儿》,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 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主体地位。

7.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朔造了葛笃德一个优秀母亲的形象,怎样做母亲?子女教育问题。

8.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开“教育学”讲座。

9. 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科学教育学著作。

他创立了五段教学法:教学过程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主张分科教学—“传统教育派”。

10.1901年,德国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一词,1903年德国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纲要》,首倡采用实验、统计、比较方法研究教育问题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首开系统全面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批判,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12.凯洛夫《教育学》。

1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为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学专著。

14.美国布鲁姆: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课程理念和“发现学习”的教学理论。

创立教育目标分类学。

15.美国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16.法国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

17.皮亚杰:代表作《发生认识论》。

18.赞科夫:提出“教学必须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理论。

第一章:教育概述1.狭义的教育概念:即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导论【大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2、制度化教育: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5、近代教育的变化: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6、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物著作及思想夸美纽斯(捷克教《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强调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⑵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途径(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②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⑶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⑷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9、学校文化的特征: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10、学生文化的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11、学生文化的特征: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身心发展的概念①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导论是一门介绍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介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历史发
展,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

2.教育学的理论:介绍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思想,包括行为主义、认知
主义、人本主义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

3.教育学的方法:介绍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文献研究、调查
研究、实验研究等,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4.教育学的应用领域:介绍教育学在教育实践、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领域
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总之,教育学导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的机会,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议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来深入理解教育学的概念和理论。

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教育学导论》第一章教育

《教育学导论》第一章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私有财产出现,人 类社会进入了有阶级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教育也就出现了与原始社会不同的情况。 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手中 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专人教育,以便把自己的子 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同时他们毫不容情地 剥夺平民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只允许他们跟随父母 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 现了。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它把一个自然人 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 狭义的教育:是指在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 实施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 有更明确的目的和效果,效率高、规范性强, 对人的发展起了主导性作用。 •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 的促使个体的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要素
•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 育影响。 • 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方面是对 “教育”概念的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个 方面也是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思想基 础。
• (一)教育者 • 1.广义的教育者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狭义 • (1)教育=学校教育,则教育者=教师 • (2)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教育者=有 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人都是教育者 • (3)教育=引起学习的过程,则任何能 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由原始社会自发自在的形式过渡 到学校教育的出现,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就成为教育最基本 的属性。育人首先要研究人,根据人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 进行教育,教育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和解放。
阅读材料: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详细描述
在古代萌芽阶段,一些哲学家和教育家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如孔子、苏格拉底等。到了近代形成阶段, 一些经典的教育学著作开始出现,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在现代发展阶段, 教育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总结词
教育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教育的本 质和价值,探讨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CHAPTER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规定了教育工作 的方向和重点,指导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
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于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益的 法律文件。它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教育的公正、公平和有 序。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 方面。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旨在探究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普通教育学
研究一般教育原理和方法,涉 及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
VS
详细描述
心理学基础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 知发展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 过程和个性差异等方面。它为教育教学提 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 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人类学基础
总结词
研究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文化对教 育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目录
CONTENTS

教育导论观点总结范文

教育导论观点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

在教育导论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个体潜能的开发。

以下是我对教育导论观点的总结:一、教育的本质1.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

2.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3. 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等。

二、教育目标1. 知识目标: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等。

4. 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育方法1. 传授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发现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情境教育: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提高教育效果。

4. 互动式教育: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育评价1.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2. 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3. 综合评价: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1. 重视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2.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 创新教育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总之,教育导论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框架。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以这些观点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一、教师(名解)从广义上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现代教师职业历程:满足数量需求——提高质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教育理念(名解):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二、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其中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2008年九月份《中小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正式公布,在原来基础上新增了一些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还新增了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终身学习等。

四、教师的专门素养是从事专门职业的教师所必须经常修习涵养的内容,是当代教师质量和教师风貌的集中体现。

主要包括:1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2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3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4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指挥。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六、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世界上最早的师范学校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叶,1685年,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师资训练学校。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一 绪论》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一 绪论》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一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什么是专业性职业?需要经过专门教育或培训,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专业标准从事工作,从而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基本特征:•1、从业前经过较长时间、比较严格的、相对成本较高的专业教育;•2、具有较高的从业标准,入业须经专门的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专业资格证书•3、在本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发言权和行动权;•4、成立了专业性的学会、协会等自治性组织;•5、具有较高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一、教师是专业人员•从教师的从业组织来看,既包括学校机构,也包括校外教育机构;•就从业内容来看,教师是指直接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就从业性质来看,教师是指以教育教学作为职业的专业人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专业化•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教师尚未成为专业性职业的原因•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便与其他职业严格区别;•教师的工作绩效具有模糊性,比较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年限较其他专业性职业要短;•教师资格的获得比医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等相对容易得多;三、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形象的准公众性•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教师的职业倦怠1、生理耗竭2、心智枯竭3、情绪衰竭4、行为症状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社会变迁和革新使一部分教师适应不良;社会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使教师产生内在迷惘;多重角色冲突使教师无所适从等等四、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1、职业道德•2、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专业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相应的专业能力•必要的专业智慧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1.教师(名词解释):2.教师专业化(名词解释):教师专业化的3个发展阶段、、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3.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的劳动特点(简答题)教师劳动示范性的表现:4.教师的职业道德(名词解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5.教师的专业素养(名词解释):教师的专业素养内容(简答题)6.教师的职业素质/素养(论述题)7.教育机智(名词解释):8.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简答题)9.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概况10.教师教育(名词解释):表现:(简答题)第一章教育1.教育最早见于2.教育的基本要素、、3.教育的含义:(名词解释)4.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简答题)5.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简答题)6.当代形态教育的特点:简答题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含义与意义7.教育的本质(名词解释):8.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主要的4种代表观点:、、、、9.教育的功能(名词解释+简答题)10.教育的职能:(填空题)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名词解释)2.人的发展规律及对教育者的要求(简答题)3.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简答题+论述题)4.学生观(名词解释)5.两种不同的学生观及主要代表人物(填空题)6.学生(名词解释)本质7.为什么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简答题)8.师生关系(名词解释)类型(填空题)9.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简答题)10.理想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论述题)11.年龄特征(名词解释)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经济(生产力、政治、文化)的关系(简答题)2.人力资本理论(名词解释)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简答题)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教育目的的含义(名词解释)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3.教育目的的分类、功能4.确立教育目的的因素(简答题)5.人的全面发展(名词解释)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7.我国基础教育的内容及含义(名词解释)、关系(简答)8.美育的任务(简答)9.德育的培养目标(简答)10.教育方针(名词解释)11.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12.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解及贯彻实施?(简答题)13.素质教育(名词解释),内容(填空题)14.学制(名词解释)15.学制确立的依据(简答题)16.学制的三个类型、、17.现代学制变革的表现(简答题)18.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问题(简答题)19.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填空题)20.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主要特点(简答题)21.义务教育(名词解释)22.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简答题)第五章课程1.课程(名词解释)课程的3个类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2.学校课程的3种表现形式(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3.课程目标(名词解释)4.新课程标准(名词解释),它的三维目标是指、、5.教科书(名词解释)6.教材的组织方法、、,编排方式、、、7.教科书的编写(简答题)8.新课程改革目标(简答题)9.校本课程(名词解释)10.新课程的基本结构(简答题)第六章教学1.教学(名词解释)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简答题)3.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简答题)4.教学目标(名词解释)功能、、、5.教学目标具体化(名词解释)6.教学目标的分类意义(简答题)布鲁姆教学目标的3个分类:、、7.确立教学目标的因素(简答题)8.明确的行为目标包含4个因素、、、9.当代教学观的变革表现(简答题)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教学过程(名词解释)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5.课程: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6.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的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7.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8.综合课程: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使其成为一门关于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9.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10.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11.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1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13.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教育学导论 知识重点

教育学导论 知识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简答2个识字教学(随便写五个)或者拼音教学方法课文1写导入语(运用所讲方法),注明所用方法;2设计问题(运用所用水平)要达到的效果;3板书(设计理由)作文:修改,按所列的作文培养能力进行修改,指出问题进行评价古诗教学分析----运用课堂所讲;与对于语文的理解;课文阅读教学作文能力构成及如何培养---修改方面课堂导入的类型㈠直接导入式;㈡知识导入式;㈢悬念导入式;㈣直观导入式;㈠直接导入式的常用方法:①释题拟题导入法解释题目重拟题目②直陈目标导入法③练习检测导入法㈡知识导入式的常用方法①复习旧知识导入法;②介绍作者、背景导入法;③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㈢悬念导入式的常用方法①叙述故事导入法②游戏导入法;③深度设疑导入法㈣直观导入式的常用方法①言语激励法②音乐渲染法;③图画展现法;④实物演示法;⑤多媒体综合运用法导入语设计的基本要求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提问的技能㈠良好提问的基本要求⑴目的清晰明确;⑵问题设计有启发性;⑶提问要面向全体;⑷理答应灵活应变㈡提问的作用能力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分类。

⑴激发性提问:学习新内容之前,教师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进行的提问。

⑵探索性提问:在分析品读教材各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形成对课文的构思、情感、结构等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分析水平的提问。

⑶发散性提问:在分析品读课文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能力而进行的。

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综合或评价水平的提问。

⑷疏导性提问:在学生思路受阻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为了进行点拨、引导或调整而进行的提问;⑸巩固性提问,在一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对所讲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提高时所进行的提问。

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⑴紧扣教学目的,重点突出;⑵有针对性,因文制宜;记叙文要求表现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人物品质。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自考07824语文教育学导论串讲重点汇总

自考07824语文教育学导论串讲重点汇总

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难点考试分析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001501.2.2B3.0.54.卷面的安排30130分)10220分)5630分)8分)12分)每章常考知识点1.2.1. 2.1. 2.每章常考知识点考题举例(2013,0130130分)5)ABCD【正确答案】B考题举例(2020,0110220分。

34.)A. B.C. D.E.【正确答案】ACD考题举例(2013,015630分)45.【参考答案】(1(2(3考题举例(2020,018分)46.【参考答案】(12分)(22分)(32分)考题举例(2013,0112分。

47(1(2考题举例【参考答案】47(1(2(31(2谢谢第一章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本章知识框架绪论知识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1.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重建21考点1.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重建例题(2013.01 1.)A.B.C.D.【正确答案】C考点2.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转变例题(2013.011)ABCDE【正确答案】ABCE第二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本章知识框架知识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例题(2020.0136)A B C D E【正确答案】ACD考点2.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例题(2020.019.)A.B.C.D.【正确答案】B考点3.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解释1.:(1(2(32.3.4.5.例题(2020.01 4.)A.B.C.D.【正确答案】B考点4.加强言语实践例题(2013.0119)ABCD【正确答案】A考点5.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题(2013.0129)ABCD【正确答案】A考点6.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考点6.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语文教学的三大准则。

语文课程形态、语文教材形态与语文教学形态。

教育学导论 学习资料

教育学导论 学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教育是耦合的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教育活动具有动力性;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3、学习者:其特征主要有“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影响到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4、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6、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8、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类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9、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10、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1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12、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13、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导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导论知识点总结

一、教育的概念1.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指对人类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和引导,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包括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形式教育是指在学校内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非形式教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2.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情感、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

3.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创造功能。

4. 教育的特征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个别性、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特征。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影响等方面。

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方法。

实证研究是指对教育现象进行具体观察和实验,理论研究是指对教育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辨。

三、教育的流派和理论1. 教育的流派教育的流派主要包括教育主义、进化主义、批判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等流派。

教育主义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化主义强调适应环境的变化,批判教育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现代教育学强调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

2. 教育的理论教育的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发展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学习行为的改变,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对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发展主义理论强调对学生发展过程的理解,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过程。

1. 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将向国际化发展,不同国家之间将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人才的交流。

2. 教育的技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手段,包括网络教育、移动教育和智能化教育等。

3. 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将趋向于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4.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将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中,强调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

教育学导论重点知识汇总

教育学导论重点知识汇总

1908,第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成立了国际数学联盟IMU的一个新的下属组织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克莱因(德)当选为该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克莱因的教学思想:1,数学老师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简单2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所以空间的直观,数学上的应用函数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3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深钻那种特殊的解法4应该把算术代数和几何学方面的内容,用几何的形式以函数为中心概念综合起来法国一个心理实验室的主任Alfred Binet曾提出教育研究有三种主要方法,问卷,观察,实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曹子方曾运用皮亚杰的方法,对幼儿计数的认知发展做过具体研究,发现3~7岁幼儿对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2000年三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大会主席藤田宏教授提到数学发展史的四个高峰:1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公理化数学2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3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4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数学观的发展变化1公理化方法,形似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数学正在走出形式主义的光环2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3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1954年发表的中学数学大纲修订草案指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指出三大能力,计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弗赖登塔尔(荷兰)曾是荷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和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1967-1970,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主席,在他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F,在法国里昂。

他在著作中体现理论,它的主要观点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除草与播种》以及《数学教育再探》,他所认为数学教育有5个特征,1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平台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著作《怎样解题》1944,《数学的发现》1954,《数学猜想》1961.他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习过程的三个原则,主动学习,最佳动机,循序渐进。

自考07284语文教育学导论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自考07284语文教育学导论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重点重点内容提要于1999年5本章知识框架内容提要知识点归纳1.2.3.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90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19982001年5182001年6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200120个学科7134938本次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具有非常明确的课程理念,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魂。

21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普遍价值观和平文化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了新的起点。

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例题1.21)。

A.B.C.D.E.【正确答案】:ABCDE例题2.A.B.C.D.人格【正确答案】:ABC谢谢内容提要知识点归纳1.2.3.4.5.6.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变今后国家将实行三级课程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变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早在20世纪80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言语实践言语实践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60教材的组织违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育学导论资料

教育学导论资料

名词解释1.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2.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6.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7.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又称学校系统。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8.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9.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

10.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在一切时间下,不分地点、场合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11.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导论知识总结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1,教师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

从侠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首先,就教师的从业组织来看,既包括幼儿园,普通中小学,大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等学校机构,也包括少年宫,电教馆,青少年科技辅导站等校外教育机构。

其次,就从业内容来看,教师是指直接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尤指以教书为业的人员。

再次,就从业性质来看,教师是指以教育教学作为职业的专门人员。

2,教师职业的特点其一,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其二,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其三,工作绩效的模糊性其四,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其五,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3,当前,窝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4,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二,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三,要拥有相应的专业实力四,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5,教师的权利一,教育教学权二,科学研究权四,获取报酬待遇权五,民主管理权六,进修培训权义务~~~~146,主要有定向型和开放型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又称封闭型,开放型又称非定向型7,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正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态势其一,教师教育体系正在走向开放,封闭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系正在被打破其二,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基本上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度。

其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新阶段,目标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第一章教育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下一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教育再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形态的教育,现代形态的教育和当代形态的教育四个阶段。

3,最近几十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世界教育发展仍有共同特征和趋势可寻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全民化四,教育的整合化4,教育终身化兴起的原因一,社会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不可能再完成一次正规教育后便能应付一生的各种挑战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使得劳动者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三,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发现自己总是置身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只有持续的进行适时训练或再受教育,才能胜任自己的社会职责四,现代科技使每个人都处在信息剧增的实惠和威胁之中五,现代人总是面临挑战5,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

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理解他:从纵的方面讲,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将,教育要同时满足人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6,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的意义:一,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二,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三,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变革四,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7,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有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8,教育的功能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一,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二,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三,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四,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教育对人的理解,意味着一,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二,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三,人具有发展的本质四,人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五,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2,人的发展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一,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二,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三,认定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四,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3,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单因素说,多因素说,二层次三因素说4,学校教育再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独特性表现在:一,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二,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三,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5,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的条件:一,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二,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三,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四,学校教育遭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6,两种不同的学生观: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7,学生观,认识基础:学生首先是人学生又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

8,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一,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三,对学生活动效率的影响四,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9,全面,民主,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具备以下属性: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10,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一,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二,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三,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11,教育的政治效用:一,实现政治目标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三,推动社会政治生活四,促进社会成员政治化12,教育平等的特点:一,就学权利平等二,教育条件平等三,教育过程平等四,教育结果平等13,环境教育:是能使教育者环境意识觉醒,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教育科学。

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类:多学科模式,也称渗透式模式跨学科模式,又称单一学科课程模式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个人。

3,诸育:德,智,体,美4,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方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概括。

包括三个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目的的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方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三,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6,当代我国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发展: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三,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美育对人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7,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8,现代学制大致可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中间型学制三种类型9,中国现代学制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表现为三大基本问题:单轨与双轨长与短统一性与灵活性10,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趋势:一,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活二,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三,为了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四,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趋于多样化五,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第五章课程1,课程是从拉丁语中派生出来的,意思是跑马道2,对课程的定义方式的种类: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活动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的关系。

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3,隐性课程:教育大词典的解释: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4,当代主要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5,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6,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7,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现代化问题,一般从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入手。

8,课程管理:一,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二,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三,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参与课程编制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机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9,课程结构一,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三,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10,课程内容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和本土化三,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飞协调配合第六章教学1,教学: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

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为:一,从学校的教育形式来看,包括教学活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自主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其中,教学活动所花的时间最多,所占的分量最重二,从学校的分工来看,行政工作和后勤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派生性职能。

三,从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来看,教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教育活动,目的最为明确,计划最为周密,实施最为严格四,从学生发展的作用方式来看,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3,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4,教学目标系统: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5,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6,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一,要从学习特点出发,提出具体,明确,便于把握的目标二,要从实际出发,注意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发挥整体效应三,要适应个别的需要,使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弹性7,明确的行为目标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一,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二,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三,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四,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非同步运行,一一对应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4,教育必然有教育性的原因:一,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5,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表述为:一,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是辩证统一的6,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辅把握两点:一,学习简介经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7,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大阶段,八个小阶段准备阶段------启动 + 定向展开阶段------感知 +理解 + 巩固+ 应用终结阶段------检查+评价8,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9,中小学常用的五大教学原则:(要做到可以辨认区分)全面发展教育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反馈性原则第八章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一,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二,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三,以发挥非认知因素的作用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基本要求:一,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二,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三,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四,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讨论法基本要求: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二,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