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教学评价的新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课堂教学评价的新体系

郭艳霞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是制约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瓶颈,因此,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影响这次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我国基础教育在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但均未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实践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先进教育理念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提高科学素养的学习领域,成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思考之一。但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评价问题仍然是影响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和实践中,对相应的评价进行一定层次上的理论探讨和体系的构建越来越重要,并以此为契机,将新课程改革中所体现的全新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为2007年秋季全面顺利实行新课程进行有益的尝试。

[1]从目前的学校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仍然是普遍采用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由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念,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和制定科学有效而又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师生间教与学互动的各个层面,不仅可以更好的渗透新课标所倡导的先进教学思想,而且也可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如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在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导下,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为指导核心,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新思维和新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这将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新突破。

[2]可见,构建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堂教学功能转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加强从理论上、实践中探索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的评价体系是目前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点。这种评价应该既是开展教学的标准,更是实践新课标的导向。评价的实施也应该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课堂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更好地体现其精神实质。评价体系依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习者学习的各种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及成果给予适当的评价,以帮助学习者从中了解自己的学习和进步情况;通过评价反馈还能成为教师提供下一步努力目标的依据,促使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思路、方法和手段。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1、文献依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指出: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发展。评价要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注重适应新课程的标准,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

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关于评价的改革,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是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④《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对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方法不仅要多样、科学,还要简便易行;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2、理论依据

①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单一数理逻辑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之才。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该理论认为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考查了学生的初级学习的

效果,很少考查高级学习的成果,主张在学生评价方法上采用多元化评价,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在情境中评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

③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因此,课堂教学和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还在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1、目标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要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要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将质性评价方法与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以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要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要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均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让终结性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2、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要运用多角度、复合式的评价,要做到: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评价和学习者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者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原则等。还要注意评价方式的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反馈性、导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