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 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改革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 强大动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备课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书结构
单元目标
单元名称
综合探究
追寻生活的智慧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走进哲学,问辨人生
把握世界的本质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拥有更美的人生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 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 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 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 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的设计 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 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
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 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 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 民群众的范围。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
二、本单元结构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观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综合探究 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
人生观
Biblioteka Baidu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 史的真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 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 展的趋势。
待人民群众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学习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教材是分三层分别分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 哲学 群众观点和
的创造者
依据 群众路线
物质 财富 的创 造者
精神 财富 的创 造者
社会 群众
变革 观点
的力 量
的基 本内 容
群众路 线的内 容、地 位
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一、本单元的地位
● 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 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 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 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 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部教 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 表现。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 自哪里
逻辑结构:
生活——实践、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生 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 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逻辑结构:
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 线的实践 意义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框题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与价值观——即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及价值
观的作用 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
为几个领域,即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 这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而哲学世界观领域 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它比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 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 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点。
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存在。这就克服旧的社会历史理论 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 局限性。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锁钥。
首先,社会存在的最本质的内容---生产方式是 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构成 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实 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 地位和作用
路径一:
社会发展 实践 生产实践 人民群众
路径二:
社会发展 合力
性质、大小
人民群众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概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 以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生活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本质是什
么 逻辑结构: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把社会的本质理解 为实践,以此作为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出发点。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找
到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根源——社会存在。 具体地说,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历史是由有动机、目的的人的活动
构成的; 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
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 把握;
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 精神活动的作用。
2 、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 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
其次,实践还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 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