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专题04 《柳永词两首》-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清单大汇总(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柳永词两首》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一、字词积累
参差cēn 堤沙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罗绮qǐ 叠巘yǎn 羌管qiāng
钓叟sǒu 千骑jì 骤zhòu雨凝噎níng yē 暮霭mù ǎi 良辰chén
1、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胜,优美。
2、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
钱塘,即杭州,旧属吴郡。
3、重湖叠巘清嘉:重湖,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
叠巘,重叠的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
4、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旗很高,故称“牙旗”。
莲娃:采莲的少女。
5、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中书省是起草政令的,这里指代朝廷。
另门下省是审议政令、尚书省是执行政令的。
6、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7、骤雨初歇:一场急雨刚刚停歇。
初,刚刚。
8、留恋处:处,时候。
念去去:去去,走了又走。
更那堪:又怎么能忍受。
更,又。
堪,忍受。
经年:年复一年。
便纵有:就算是有。
二、相关知识
(一)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盛行于宋朝。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
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
豪放派视野开阔,气概豪迈,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婉约派多为闺阁艳词,抒写离愁别绪。
(二)《柳永词两首》:选自《乐章集》,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柳三变”或“柳七”。
宋仁宗景祐年间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绮丽缠绵。
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被称为“才子词人”、“慢词圣手”。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
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三)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四)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再比如《望海潮》开头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总写,是“点”,接下来就从市井面貌、自然景观、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重湖叠巘清嘉”是粗笔勾勒,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铺叙,是“染”。
《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的意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是染。
(四)诗词翻译
《望海潮》:杭州地处东南,地理形势优越,是江浙大都会,从古至今何等繁华。
湖堤柳色如烟,小河彩桥如画,家家户户都垂挂着挡风的珠帘、绿色的帷幕,房屋错落密集,足有十万人家。
如云茂密的大树环绕沙堤,怒涛卷起白雪般的浪花,钱塘江如天然的沟壑,宽阔无边。
集市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屋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逐奢华。
里外两湖与远近重山,清秀美好,有三秋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不论是晴和的白天还是瑰丽的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姑娘的动人歌声、欢笑声。
到处都是垂钓的老翁和嬉闹的采莲姑娘,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千百骑兵簇拥着牙旗,乘醉听吹箫击鼓,吟唱着观赏烟霞中风景。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都时好向朝廷夸耀。
《雨霖铃》: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三、课文梳理
(一)《望海潮》
1、背景:“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
据说孙何门槛很高,一般人不易谒见。
柳永想见,而无从入手,于是作了此词,让歌伎唱给孙何听,因此打动了孙何,终于得以谒见。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2、主题:这是一首投赠、干谒(求见)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
时出任两浙转运使(宋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
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都市经济之繁荣。
3、思路: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接下来就对“形胜”“都会”“繁华”三个方面进行铺叙,描绘出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形胜:有著名的钱塘江(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有秀丽的西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四季皆美的西湖上
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市井面貌上,建筑、设施极美观,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和谐:百姓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4、赏析: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这三句是对杭州情况的总写,总写它的“形胜”“都会”“繁华”,为下边铺叙做准备。
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杭州的现状,是实写,那么第三句就是从纵的方面来写杭州的“自古繁华”,是虚写。
因此这三句就是纵横结合、时空结合、虚实结合。
5、赏析: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二)《雨霖铃》
1、背景:“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所写的:“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当然,后世作《雨霖铃》之人颇多,柳永既是代表。
这首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城(现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主旨:诗眼是“伤离别”,上片写别时情景(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是别后想象外),是实写,下片写别后想象,是虚写。
全篇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想象别后的孤独凄凉就更能加重离别时的忧伤,感染力更强。
整首词的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交代了送别的节令、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凄切的蝉声、暮色中的长亭、刚停的急雨,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渲染了一种凄清沉郁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奠定了“伤离别”的基调。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主要用白描手法写别时情态,“无语凝噎”更胜“嚎啕大哭”,更显难分难舍。
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是对别后情景的想象,采用的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写出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是长调的过渡。
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
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
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话之所以动人成为千古名句,
就是因为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个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的形单影只、孤单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四、强化练习
1、情景默写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2)《望海潮》中生动描绘民众游乐画卷的句子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3)《雨霖铃》中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4)《雨霖铃》中虚写别后情景,想象前路空旷迷茫,表现作者孤独和迷惘情绪的句子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柳永在《雨霖铃》中表达古今不变的离别之愁的句子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雨霖铃》中用反衬手法写难分难舍情形的话是留恋处,兰舟催发;真切传神地写离别情态的话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凄切(qiè)罗绮(qí)处之泰然(chù)适逢其会(huì)
B. 相看(xiāng)凝噎(yē)间不容发(fā)参差不齐(cēn)
C. 应届(yīng)暮霭(ǎi)良辰好景(chén)重湖叠巘(yǎn)
D. 与会(yǔ)千骑(jì)字字珠玑(jī)荷枪实弹(hè)
【答案】C
A项,“罗绮(qí)”应读“qǐ”,“处之泰然(chù)”应读“chǔ”。
B项,
“间不容发(fā)”应读“fà”。
D项,“与会(yǔ)”应读“yù”。
故选C。
3、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②钱塘自古繁华
③参差十万人家④云树绕堤沙
⑤都门帐饮无绪⑥多情自古伤离别
⑦暮霭沉沉楚天阔⑧便纵有千种风情
A. ②③④⑦⑧
B. ①②⑤⑥⑦
C. ②③⑥⑦⑧
D. ①②③⑥⑦
【答案】D
本题中,④“云树”,古义,茂密如云的林木。
今义,云和树。
⑤“无绪”,古义,没有心思。
今义,没有头绪。
⑧“风情”,古义,相爱、相思之情。
今义,情怀、情意、风土人情。
其他几句划线词语古今意思完全相同。
故选D。
4、对下列词句所用手法及其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B.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D.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烘托出词人此时惆怅、凄凉的心情。
【答案】C
本题中,C项,“纯用白描手法”错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
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
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所以这里不仅仅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泪眼“凝噎”属于细节描写。
故选C。
5、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 “云树绕堤沙”一句,写入云的高树环绕着钱塘江堤的沙路,写的是江边之景。
词人要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从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
D. “怒涛卷霜雪”一句,写奔腾的江涛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是水上。
“天堑无涯”一句,则补足钱塘江的雄伟、广阔和险要。
【答案】B
题干要求选出“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和古人一样深”说法错误,“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故选B。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 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
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答案】D
本题中,D项,“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错误,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少年游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以前的期约。
②狎兴:洒脱游乐的兴致。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由秋日的长安古道起笔,产生一种沧桑之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 “夕阳鸟外”至“目断四天垂”三句,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图。
C. “不似少年时”,写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眼下的失意。
D. 上阕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下阕则以“归云”为喻,写自己的洒脱和自由。
【答案】D
本题中,D项,“上阕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下阕则以‘归云’为喻,写自己的洒脱和自由”。
“洒脱和自由”与原作情调不合,应该是写愁绪、哀伤之情。
故选D。
8、“髙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案】“蝉嘶”之前加一“乱”字,表现蝉声纷乱;这纷乱的蝉嘶,配以夕阳、秋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构成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蝉声“乱”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烦乱,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