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价值取向(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容的“数量差异”,主要包括篇幅差异与频度差异。
日本学科课程中以数量方式传递的某种观念
在日本中学的历史、地理及公民三种教科书中, 美国所占篇幅分别为处于第二位的国家所占篇幅的 2.5倍(历史)、1.3倍(地理)、1.7倍(公民)。这种 篇幅差异甚至会与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比如, 就实际状况而言,中国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而且 日本文化也源于中国,而美国约全部历史只有两百 多年,几乎谈不上有多少传统。因此,在日本的历 史教科书中,中国历史所占篇幅多于美国历史所占 篇幅当为常理,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历史所占篇 幅竟为中国历史所占篇幅的近3倍之多.原苏联历 史则居于两者之间。就这三个所谓的大国而论,历 史最长国占篇幅最短,历史最短国占篇幅最长。这 种篇幅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谓是教科书编审对美国、 原苏联和中国在日本对外关系中所处地位进行价值 认定的结果。它隐示着这样一种观念:美国最重要, 原苏联次之,然后才是中国。
反学校文化有三种状态:
1 从学校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在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时代,市场意识 形态和西方多元文化的渗透,导致社会文化对学校形成巨大的冲击,从而成为左右 校园主体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事实上被社会文化所替代,产生了 最广泛的“反学校文化现象”。
2 从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角度来看,与学校理想文化相对立的“反学校 文化现象”,实际上表达了学校理想文化与学校真实文化的差异。 ——升学率文化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学校文化的控制力也被大大 削弱。大众文化以最快速的方式进入学校,并成为学校文化占最大比例的内容, 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反学校文化
西奥多.罗斯扎克(Theodore.Roszak)在《反文化的诞生: 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对反文化作了系统分 析。在同一文化系统内,在价值倾向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成 为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倾向相异但并不对立的文化 构成为亚文化;如果一种亚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则被称为反文化。可以说,反学校文化 是一种在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上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 文化.
历史上的“真理” 1 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万国之国”。 2 “地球中心说”、“太阳中心说”等曾一度被认为是真 理。 3 地球在中外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披认为是பைடு நூலகம்方形的。 4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被神化为“天子”,故要“龙袍” 加身 所有的知识实际都是历史地形成的。任何知识必然带上历史、 政治和社会的烙印,而课程更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社会性特征。 课程是国家对现存知识总体进行帅选和加工后所形成的。
2 从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关系来看,师生之间的文化 冲突,在很多时候是教师所执行的学校、班级规章制度与学生价值与行 为的冲突
隐性控制机制
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具体化为两 个方面:
1 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数量差异进行的隐性控制 2 通过课程内容中的“形象塑造差异”来实现隐性控制
19世纪英美两国的学校课程比较
美国自19世纪初就已有中学开设地理、几何、三角、 航海、测量和天文等自然科学课程,小学也普遍款授 初步科学知识,甚至在1837年就发行了第一本小学 “生理”课本。在英国直到1861年才出版斯宾塞的 《教育论》,倡导实科教育,在中学普遍设立自然科 学课程。到19世纪90年代,自然科学课程才在英国中 学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导致这一反差的主因在于英美两国知识价值现 的差异。在斯宾塞之前,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是义理 价值观,因而将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伦理等 古典教养科目作为学校的重要课程;在斯宾塞之后, 功利价值观逐步取代义理价值观,自然科学课程的地 位才逐渐提高。
中日两国小学道德课教学内容比较
中国独有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人民 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 蒙
武侠小说与高中语文课程内容
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金庸武侠 小说《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余华小说《 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新的当代作品大量涌现,而不少传统经典篇目 则淡出视野。
武侠小说与语文教材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 的矛盾——继两年前《天龙八部》入选人教版高二 语文读本(非课本)之后,《雪山飞狐》再次引 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金庸武侠小 说气魄宏大、境界宽广,反对者则提出其作品过 于虚幻、不够真实。然而,气魄宏大未必一定格 调高雅,情节虚幻又恰恰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力与 创造力。单纯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这注定将是一 场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争论。
形象塑造差异
“小学课本中人物形象后的意识形态”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写革命领袖的 课本共有20篇,其中9篇写的是领袖关心群 众、爱护儿童;6篇写领袖艰苦朴素的作风; 3篇写领袖的人格特征,如诚实、征服困难、 不断求索等。在写普通革命者的24篇课文中, 有15篇写革命者的敬业精神及大无畏牺牲精 神。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代沟文化
1 从教师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和学生所接受的 亚文化关系来看,教师试图传递给学生的文 化,一般是按照既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教育 目的而帅选与提炼的,是带有一些理想色彩 的承认文化,而且通常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的官方文化、主流文化。中小学学生一方面 选择、学习和吸收成人主流文化的某些成分, 另一方面也会受大众文化、形成一些不同于 教师所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育活动涉及两种内容:教育活动既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学生的一种生 活经历。学校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实际上是广义的“教育知识 ”(Educational Knowledge)。教育知识涉及两种内容: 1 显性知识
表现为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即美国社会 学家阿普尔所谓的“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
(三)谁对课程进行控制
1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国家为使课程体现主导价值取向,必然会运用行政权力将自己 认为值得传递的知识加以合法化和科学化的包装。这种行政权力主要通过课 程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来体现,特别体现在教科书编审制度上。
2 对课程进行控制的个体
具体而言,对课程进行控制的个体主要是“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委员们。 一方面,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在依照国家意志进行社会控制,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他们缺乏自我意识的真正表达),很难按照他们自己所认定的 知识标准进行选择、取合。另一方而,他们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特别是在究竞取合哪些具体知识内容时具备一定的权限。
日本的《新历史教科书》
在《日中战争》一章中,《新历史教科书》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变” 一节,着重指出:“共产党获得了喘息,共产党员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 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
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仅指出:“没有一个国 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对日本 军队所犯罪行提也不提。
3 从学校文化构成的方式来看,学校教育总是力 图为青少年塑造一个主流文化所认可的理想世界。 然而,这个理想世界往往并不契合青少年切身的 感受和需要,它实际上并不允许学生自由自在地 确立与自己兴趣和愿望相一致的生存方式,而更 多地表现为对学生的“约束”、“规范”和“限 制”。
职员文化
——等级性和稳定性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 委员张鸿答说:“中学语文教育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 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觉得就跟许多社会问题一样,就像 一堆螃蟹挤在一起,弄也弄不开,理不出一个头绪束。 我是编过一套教材的,又是教材审定委员令的委员, 我深感到教材问题的复杂性……至于基本编目,我虽 然讨厌它,但是我还不能取消它……我不是反对基本 篇目.比如说古今的一些名篇,的确能培养学生的文 化素养。问题是到底哪些文章可以作篇目,没有人去 很好地研究它,所以基本篇目达不到基本篇目的作用。
关于课程的观念预设:课程知识理所当然地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这种观念预设是否正确、合理 对于课程问题的关注是否能够涵盖学生接 受和获得知识的全部
课程是社会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社会控制的结果;课程所表达 的仅仅是学生在学校应当学习的正式信息——显性知识。
一 课程与社会控制
(一)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
关于南京大屠杀,2001年版的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 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 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但是在介绍远东国际军事 法庭时,又以稍小的字体介绍:“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 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 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同时,《新历史教科书》继续 把盟军对日本的统治称为占领统治,而且改变了2001年版用较小字体介绍远东 国际军事法庭非法性的做法,用正文等大字体介绍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非法 性,为战犯鸣冤叫屈,同时指出“直到今天,评价也未确定”,显然是企图否 认东京审判的合法性。 《新历史教科书》同时大力宣传日本“造福”了亚洲,是亚洲的“恩人”。 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增加介绍了八田与一在台湾南部兴修水利的内容 。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
一 学校文化的概念
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社会 学家华勒(W.Waller)在《教师社会学》中的论述, 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成与学生文化 与以教师为代表的有意识安排的成人文化之间
二 学校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 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 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 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 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 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 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 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文化事件。
(二)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
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 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 制: 显性控制机制
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来表达主流价值观和 重要的意识形态;具体化为两个方面: 1 表现为学科课程的选择 2 表现为已被选定的课程怎样取舍学科知识,即课程内容的选择
1972年,美国社会学家韦茨曼(Weitzman)等人对 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奖的供学龄前儿童使用的图画书进 行了研究,发现这些书中出现的男女主人公之比为11: 1。书中明显带有男性特征的动物与女性特征的动物之 比为19.5:1。 我国曾天山对1979-1994年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也证实,在故事性课文和插图中, 明显表现出男性多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而且故 事件课文较插图更为明显,越到高年级越明显。
中日皆有
热爱祖国,热爱家长 热爱集体,热爱劳动 热爱大自然,礼貌待人 尊老爱幼,尊敬师长 友爱同学,互相帮助 同情他人,勤俭节约 遵守纪律,诚实守信 活泼开朗,爱护公物 勇敢坚毅
日本独有
珍惜生命,自我负责 坚持真理,爱美求真 认真改错,热爱自由 追求新事物,扬长避短 公平公正,热爱生活 国际理解 自我反思与节度行为
2
隐性知识
表现为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 下的非正式教育影响
这两者的结构及其互动关系构成了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 全部教育影响,换言之,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影响及其 实际获得的知识,结合了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内容、学校文化 的隐性影响、社会的各种教育影响和个体的生活经验。
第一节 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