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课《饮酒》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饮酒课件部编版14张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闲自得 地欣赏南山的风景。傍晚山色秀丽, 飞鸟相伴而还。这里边有人生的真 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 达。
精读文 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
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攘
的尘世。 而:却。
车
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
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 合一,心与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 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 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 市若深谷。
写作特色
1.情景相融,意境深远。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这“悠然”不仅属 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 好像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 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作者 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 “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 西九江)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散文家。几度出仕,终因不肯“为 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归隐后, 创作了大量反应田园生活的诗文, 意境XXX清远,语言流畅自然。代表 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等。著有《陶渊明 集》。
2.语言朴素,结构严谨。
如开头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谨。第一 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 结。这种结构高明在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 不觉就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
“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境; “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 中所领会到的人生理想,是诗人厌 弃官场,追求闲适、自由的田园生 活的愿望;“忘言”并非无言,只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1课时7页)
《饮酒》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饮酒(其五)课件
象征手法——诗人用“冰塞 川”、“雪满山”象征人生 道路上的艰巨险阻。仕途的 艰巨,用“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 的追求。
•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 这是借用吕尚 八十岁在溪边钓鱼,得遇文王,得到重用 的故事来表达心中的希望;
•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日月边经过。这是借用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 月而过的故事,表达心中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诗人跌宕起伏的感 情变化的描写,反应了诗人面对黑 暗污浊现实的苦闷、愤郁和不平,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 执着追求的精神。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运用比喻,将落红比作辞官归隐的自己, 愿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心民众,心系 国家。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不甘自弃为 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 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 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 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首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重,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 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 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 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 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 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 “玉”、“珍”形成鲜明的对照,表 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李白图片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 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题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2张PPT
何宁 曾可 吹枝 落头 北抱 风香 中死 。, • 菊荷 残尽 犹已 有无 傲擎 霜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李清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 扣东篱 ——《红楼梦》
《 陶饮 渊酒 明 》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
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 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这几句语言 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
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
后的感受。
心远地自偏
• 心远 指心远离世俗,远离官
场。 • 哲理:一切自然的乐趣都是由 于心灵的超凡脱俗才能感受到
1至4句为第一层, 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
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 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 方也偏僻幽静了。
真正的意趣。 抒隐居之情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
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 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
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 感受它。
真意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 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 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 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 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4张PPT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明诗意
东边的篱笆。 即庐山。 也指代菊圃。 闲适淡泊的样子。
采菊 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今译:(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
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简评:此一句描绘了一幅静穆、淡远的画
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
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
拓展提高
悟诗情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 人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 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 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 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 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 不是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 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板书设计
闲适心境
明诗意
结庐人境
心远地偏
采菊东篱
饮酒
恬静生活 悠然见山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
做人真谛
此中真意 欲辨忘言
拓展提高
悟诗情
1、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心远 地自偏”这两句诗?
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虽居闹市却觉得偏僻安静,这
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
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拓展提高
悟诗情
4、请你总结一下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 平凡的村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 南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 活 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 挚 情感。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 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 得
拓展提高
悟诗情 5、你还能背诵一首陶渊明的其它一首诗
新知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饮酒》说课稿
三、说目标
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于是我确定本课 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中的意味。学习 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过程与方法: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悠然闲适的 心情和精神境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 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点:读懂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理解诗歌思想 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从炼字、修辞、情感、内容、写作技巧等角
作业:1.用正楷抄写并背诵全诗。 2.自选角度(从词语表达的含义、词 语表达的效果、句子表达的情感、内 容等方面,作以简要赏析。)
度进行赏读,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理解诗 人的生活志趣。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 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 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 以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设计
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以便探求诗歌的言外之味,寻求适合学 生解读经典古诗词的赏读途径,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师板书对联),让学生猜对联是在写谁?再来走近这位真正的隐士,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新世界。
1.听读课文录音《饮酒》(其五)或师示范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自由大声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3.点人读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读后注重师生评价。 师:读诗光读正确、流利,我认为还不够。诗有诗的韵味,有诗的节奏。谁 能读出它的节奏来?生自由练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饮酒·结庐在⼈境》是晋朝⼤诗⼈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的第五⾸诗。
这⾸诗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写诗⼈于劳动之余,饮酒⾄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的作品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四课《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陶渊明⽣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追求和热爱⽥园⽣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志⾼远的精神境界,启⽰学⽣培养乐观向上的⽣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的⽣活⽅式⽣存的处世⽅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陶渊明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与母妹三⼈多在外祖⽗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课件
示
我发现“庐”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
“庐”是简陋的房屋,从中感受到了安于田园、
例 生活简朴的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与世无争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渊明吾师” “愿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东坡
《陶渊明诗集》
月缺不改光 剑折不改刚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品诗韵,读出悠然之味。 明确方法,绘诗情,感悟陶潜之志。 纵古贯今,守心志,汲取人文精神。
朗读诗歌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评价标准: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漫漫太空路 坚守航天梦
你活成了世人心中 理想的样子 进退自如 悠然脱俗 采菊东篱
你完成了心灵的蜕变 归隐田园
最低的境遇中, 活出最高的境界
萧萧竹声 抚慰吾心 山河岁月 时光肆虐 映澈了你的坚守奏乐 我追寻着你 追寻着你的人性光芒 我的旅途一路高昂
作业
必做
用描绘画面的方 法,描绘《归园 田居》(其一) 的田园生活。
评价标准:
语气舒缓从容 声音悠长绵远
巧绘“悠然”之境
如何诗意地描绘这悠然的画面?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视觉
锦囊一:抓意象 锦囊二:调感官 锦囊三:融细节
示 例
夕阳西下,云雾缭绕,霞光漫天,万籁俱寂中,耳 听觉 畔突然传来清脆的鸣声,感受着晚风雾霭的气息,
飞鸟正成群结伴,展翅飞回南山之中。
细节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赏析及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24课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1]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总体理解:《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主旨情感: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阅读理解: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24课《饮酒》教案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饮酒》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如“羁绊”、“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张等;
-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举例解释:
-在讲解主题思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具体描绘的景象和情感表达出发,理解作者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引导启发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尝试运用更多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让诗歌教学变得更加有趣。
-在运用诗歌知识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饮酒》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有过在自然环境中感到心情愉悦,想要抒发情感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寻找诗意等。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自然或生活的感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诗歌创作环节表现得相当积极,这让我很欣慰。今后,我可以多安排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中的佳句,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七》、《饮酒·其十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古代文人的饮酒情趣。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诗词的基本概念。饮酒诗词是古代文人在饮酒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独特感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饮酒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饮酒诗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对比分析《饮酒·其七》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诗词的背诵与运用:如何将诗词中的佳句运用到日常写作和表达中,是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练习机会。
-例如:让学生仿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句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发展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24.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答案解析】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诗句是:【答案解析】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与 自 然 合 一 , 物 我 合 一 的 意 境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 “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对生活无所求的 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 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的悠 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融为一体,相互映衬, 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心和自然亲近。 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 求名利截然不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 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 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 意,化有我为无我。
练
习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 悠然见南山 。 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 的渴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 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 “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 “真意”的所在。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பைடு நூலகம்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 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 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 安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 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 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 的生活)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 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 样的志趣? 包 含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 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 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 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 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 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第一层) (第二层)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 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 系?
景 物 描 写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 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 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 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 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 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 “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 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 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 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 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 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 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 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 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 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他与最早的山水诗 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 称为“陶谢”。
饮
酒
陶渊明
奔竞于仕宦 之途的喧嚣 心灵超脱世俗, 环境自然清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自指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一说名潜,字 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 桑人。曾祖陶侃曾任 东晋大司马,父曾任 太守一类官职。渊明 八岁丧父,家道衰落, 日渐贫困。曾几度出 仕,任过祭酒、参军 一类小官。四十一岁 时弃官归隐,从此躬 耕田园。
主要作品: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 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 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 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 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 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 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 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超 凡 脱 采菊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俗 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 的 得的心情 天 南山 静穆超然的胜景 真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脱凡俗的牵 自 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 然 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 的 意 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 趣 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 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的真谛
“车马喧”指什么?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 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
“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因为心远地自偏。
如何理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
“君”是诗人自指。“尔”指代“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指 心情闲适,心境高远。 整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心灵远离了世俗 的牵绊,所住的地方自然就显得清静了。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 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 “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 处闹市若幽谷。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第三层)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 折射出来。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和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