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什么是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牛津大辞典》里对于“生命”的解释是:生命是将动物和植物与地球、岩石等区别开来的条件。
生命也用作生物的总称,包括动物、植物和人。
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后,终于成为地球上的最高级生命,具有唯一性。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于“生命”的解释是: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蛋白质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跟着停止,蛋白质也就跟着分解。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活力。
这种活力来自自身的精神层面,同时人具有社会性,这种活力也来自社会层面,因此,人的生命可以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去考察。
生命作为一种活力,可用意志、冲动、渴求、期待、体验等不同方式去理解和把握自己或他人。
故此,存在先于本质,现象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而获得自己,获得本质,这是视生命为活力的观念延伸。
生命化教育就是建立在生命哲学基础上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生命化教育不同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侧重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
而生命化教育是滋养生命、化育生命的驾驭,其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 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 来唤醒生命意识, 启迪精神世界, 开发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旨趣, 重视对师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比如语文学科的“生命化教育”是以“言语生命”为一切教学思想和行为的原点,依据生命特征,始终保持生命在场,随顺人的生命自然,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顺应、扶助和引导着每一个个体言语生命之三维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相互融通,健康、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动态地提升生命的质量。
因此,我们追求的滋养生命的生命化教育是否有效,可从三个层面观察和评价:一是外显生命活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教育应是生命化的教育

教育应是生命化的教育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我们始终要谨记,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
1、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为根本的目的。
2、生命化教育对所有的生命都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善意,它顺从天命,敬畏自然,并把人看作是所有生命体中的一员。
3、生命化教育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有同情目光、慈悲心肠和大爱境界。
4、生命化教育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
5、生命化教育始终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
6、生命化教育维护与尊重人的尊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维护与倡导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成全的权利。
7、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人,始终相信生命的意义,始终相信教育能不断战胜愚昧、粗暴、狭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辽阔、和谐,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
8、生命化教育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它的成全之道—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改善对人的敏感、对语言对问题的敏感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一个有理想的人会将挫折视作人生的一次经历,一次学习,一次体验,一次进步;会将磨难视作一次锻炼,一种收获。
乐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忠告的,成功必然在望。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生命——从生命教育的内涵到生命教育的实施

摘要: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
教育依托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可通过打造活力课堂、开发校本课程、营造良好氛围、开展体验活动等途径来实施。
关键词:教育;生命教育;内涵;途径当代中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转型,这既是学校教育实现重新定位、自我更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转型的根本在于对个体生命教育的重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
它应当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了解生活,丰富心灵,培育灵性,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坚定的信仰。
因此,教育应当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
”所以,生命教育不能忽视,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开展。
从美国学者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到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再到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
1997年,叶澜先生从改革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号召。
2003年9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2004年11月,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在沈阳启动;2005年3月,《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公布;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吴甘霖先生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华生命教育的前景与策划”的主题发言,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九个策略;2006年12月,“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并决定自2007年起全面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并列入科研计划,争取尽早发布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白皮书。
生命教育名词解释

生命教育名词解释生命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基于人性基础上的教育。
通过对生命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总结了生命教育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尊重自我的生命开始,以此建立信心和价值观,实现人生目标;第二个阶段确立他人与社会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并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潜能;第三个阶段关注人类整体生命的价值,努力实现个体、群体与社会生命价值的协调统一;第四个阶段达到人的自由境界,回归生命的根本精神——爱。
生命教育:在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意识,使学校教育成为生命化教育。
这种生命化教育包括对生命的尊重、珍视、欣赏和不断超越,培养具有健康生命态度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对教育对象来说,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人活着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而不是盲目地出生、活着,要去追求和实现生命的意义。
所谓的生命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把以生命为基点的生命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教育理念和目标,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2、对话交流法:主要是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主体,利用课堂的师生互动和课外的多向互动,创造师生、生生相互倾诉和交流的机会,增强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在倾诉和交流中获得新的感悟,更加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品质,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3、谈心法:也称“换位思考”法或“体验式教学”,指导师生共同进行深刻的谈心,从而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接纳、珍惜和正视各自的人生经历,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升到生命的高度。
它既是教育者把握自己、帮助他人成长的教育智慧,又是学生正确对待自我、接纳他人、感悟生命的方法。
4、自主探究法: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紧密结合起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一、生命化教育1、代表人物张文质,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系“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间或从事道德教育原理研究。
近年来主要的研究领域有:“类主体教育(含主体间性教育)”、“生命与教育(含生命化教育)”、“教育公正”、“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等。
2、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1)“生命在场”——即“生命化”,就是真实的生命践行同践行者的所言所信的一致,就是让自己信从的道理活泼泼地展现在自己的生命中。
(2)“ 范本教育”——所谓范本教育是他内心的生命状态通过他的行为来对象化(用我们的生命状态去模仿去体悟他们的生命状态,被我生命体悟到,再把我体悟到的生命感受对象化出来)。
(3)“ 生命”(4)“ 生命化”3、生命化教育的内涵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
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
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
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
教师生命成长和生命化教育

提升教师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意识
自பைடு நூலகம்认知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 、兴趣、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 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
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主动寻求专业成长的机会,不 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构建关注教师生命成长的教师教育体系
职前教育
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应加强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渗透,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
教师实施个性化辅导计划
某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关 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开展生命化教育活动
某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化教育活动,如义工活动、 环保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培养他 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03
教师生命成长与生命化教育的关系
教师生命成长对生命化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提升教育理念
教师通过生命成长,能够 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化教 育的理念,从而在教育实 践中更好地贯彻。
增强教育情感
教师的生命成长有助于培 养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深厚 的情感,使教育更具人文 关怀。
丰富教育方法
教师的生命成长促进其不 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 使教育更具活力和实效。
生命化教育对教师生命成长的作用
促进专业发展
生命化教育要求教师具备 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 力,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 展的动力。
提升生命质量
通过实施生命化教育,教 师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实现 自我价值,提升生命的质 量和意义。
增强教育热情
生命化教育让教师更加热 爱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 充满热情和责任感。
教师生命成长与生命化教育的互动发展
[精品]生命化教育的原则
![[精品]生命化教育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88b5e120740be1e650e9a9f.png)
生命化教育的原则生命化教育的原则璞园琢玉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
无论是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所以,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任何无视生命,偏离生命,摧残生命的教育都是教育的异化,因而也是反教育的.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
它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是一种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化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教人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享受独特的生命意义,让生命绽放出夺彩目的光彩。
生命化教育又不同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将生命作为教育的主题,围绕生命本身的存在与意义开展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在消极的层面上就是为了让人不会自杀,也不会去杀人;在积极的层面上则是为了告诫人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而生命化教育更为灵动与宽泛,他要人懂得生命的可贵,还要人敞开心扉体味与享受心灵间的悦纳与感动。
生命化教育需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一)自然性原则教师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捷克,夸美纽斯).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天性. 其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三,要尊重儿童的生命的独特性.(二)自主性原则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告诉,而应该是一种探索,学生不应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和一个消极被动的盲从者,而应是一个寻求生命灿烂展示的生长者. 首先,我们要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其次,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引导. 第三,针对自主与引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三)体验性原则人的生命是一个意义的存在,而意义是要诉诸于体验的.体验是一个不同于科学的认识方式.贯彻体验原则,我们首先必须变知识的观念,由理性的知识观到生命的知识观.其次,体验原则使教育成为主体间的交流活动. 第三,在教育生活中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验.(四)生活化原则生命以生活为载体,关注生命的生命化教育,也必须贯彻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化的原则就是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源,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而且引导人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过美好的生活.首先,教育要以生活为本原,确立为生活而受教育的目的观.其次,教育在生活中进行,这需要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育化.第三,教育要改善生活,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五)个性化原则个性化教育的关键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为个体独特性创造发展的空间.首先,教育要尊重并适应个体的差异. 其次,体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增强教育的差异性. 第三,根据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实施特色化的教育.生命乃教育之原点;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回归生命的本真,凸显生命的灵动乃教育之使命;给生命以尊严,自由,幸福乃教育之永恒追求;为此,生命化教育需要:呵护生命的存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比较

育” ,培养他们积极 、健康 、向上 的人 生观 ,创设一
个 健 康 的生 活 环 境 ,是 防 患 于 未 然 之 道 。这 一 概 念
一
经提 出 ,即引起世界 各 国教 育界 的普 遍关 注 ,影 2 0世纪九十年代 初 。生命教 育在 台湾一 些学校
响迅 速 扩 大 。
1 9 年 .著 名哲学家 黄克剑 和教育学者 张文质 93
整合公 民教育及价值 教育 ,并在 多所学校 推广正 规
和非正规 的教育课程 。让 学生体会 生命 的意义 ,增
强抵 抗 逆 境 的 能 力 。 2o 0 4年 5月 中 共 上 海 市 委 、上 海 市 人 民政 府 制
程在 西方逐渐成 为一个 教育分 支科学 ,后来 发展为 生 死教 育 。第一 位倡 导生 命 教育 的是 美 国的杰 ・ 唐 纳・ 华特 士 ,他于 16 9 8年在美 国加州 创建 “ 阿南达
对 话 时 .提 出 了 教 育 的 三 个 向 度 :授 受 知 识 、开 启
和个 别地区推行。 自 1 9 97年起 ,民间机构连 同台湾 教育主管部 门再度关 注生命 教育 的发展 ,制订 了一
智慧 、点化或润泽生命 。从此一种 以生命 整治学问 ,
以生命 统摄教育 ,以生命 成全每 一个具 体 、健 全 的
◇ 上海 交 通 大 学 安 泰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蒋 录 全
教育 的价值不仅 仅是传 授人 知识 、技 能及谋 生 的本领 ,在其深层 意义上 是使人 成为人 ,进一步 讲
是依据 生命的特 征 ,遵循 生命发 展的原则 ,引导 生
命 走 向完 整 、和 谐 与 无 限 的境 界 。
2 0 年 ,一项命 名为 “ 01 生命 化教育 ”的课 题实 验 .正 式在福建 省城乡 学校 以及 全 国各 地 的学 校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刘建始
最近读了《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以及《教师生命教育》等书,并看了一所学校“生命教育”,受益匪浅。
最关键是让我明白了“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近年来,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竭力提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
1993年5月,张文质受《教育评论》之托,对黄克剑作了一次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的访谈。
黄克剑先生提出教育是“对人的成全”的话题,这是“生命化教育”的胚芽。
后又一些专家对生命化教育加以论述,我们国家也逐渐开始重视生命化教育,有些学校也开展生命化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是有区别的。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
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
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
生命教育的目标
爱的传递通过台湾地区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单元内容安排以及生命教育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
课程的十二个单元内容依次分别是:欣赏生命;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敬业乐业;宗教信仰与人生;良性的培养;人活在关系中;思考是智慧的开端;生死尊严;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
四个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良好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人生观。
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
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二、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对每一个生
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对教育有一个
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
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
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
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
这也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
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
生命化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的是方法要随顺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的个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方法一定是开放的、灵动的、因人而异的。
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
教育的智慧也于教师的责任,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
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
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
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
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
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
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
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
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中,我们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这里我还是引用黄克剑教授的表述,他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
”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
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
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
三.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方面,是有特定指向的。
而生命化教育相对来讲,比较宽泛,它是
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这里的生命,是具体的、有鲜活个性的现实人。
生命化的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教育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领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关注生命,创造生命适宜成长的条件,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地。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教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生命化教育是“成全”生命的教育。
其实古代圣贤孔子就在《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对生命的反省,是生命教育的雏形。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等等,国内外还有很多论述。
关键是我们的课堂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培养自己积极的课堂情感,关注学生的生命,以及自己的生命,形成师生的生命对话,创造生命课堂的智慧,培养具有生命情感的学生,共同寻找生命幸福之源。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