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内容包括: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形成和特点,提高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地理中的水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学会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难点:河流和湖泊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地理分布和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3.地图学习法:通过地图,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2.地图: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3.案例资料:有关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资料4.教学多媒体: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有直观的认识。
3. 操练(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地图进行回答。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等。
2. 我国主要的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阐述它们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措施。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出示下图,引导分析:内流河,东部多(1)请说出四条河流流量大、水位高的季节和流量小、水位低的季节。
(2)请结合教材P44页第一自然段和上图总结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并说明原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47页的活动题3。
师生总结得出答案:(1)从北到南河流的汛期开始的越来越早,结束的越来越晚。
(2)黄河流量年内变化大,西江变化小;这种变化对灌溉、航运发电量洪涝灾害等方面产生影响。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过渡:(1)内流河水的主要来源? 讨论回答: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
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由大面积的无流区。
讨论回答。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教材45页的第二自然段回答)教师归纳: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降水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
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
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线表示。
指导读教材图2.30,了解塔里木河的情况。
承转:前面我们了解的河流都是天然河道,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道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如京杭运河等。
下面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的“阅读材料”,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
典例精析例:下列有关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外流河的水量普遍较大,都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B.我国外流河分为两大洋水系,即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C.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D.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均注入印度洋读图了解塔里木河。
阅读教材了解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学生练习:独立完成探究第41页“即时巩固”1~5题,交流答案。
塔里木河的水源主要靠冰雪融水,晴天气温高,冰雪融化的多;东部季风区内河流的水源主要靠大气降水,阴天有可能要降雨。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2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材首先介绍了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然后分别讲解了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其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我国的水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河流和湖泊的知识较为复杂,涉及到水文、地理、生态等多个方面,学生可能对此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直观地感受河流和湖泊的特点,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掌握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难点: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美丽的河流和湖泊,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简要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

【课题】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教材、学情分析】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是在讲完中国地形、气候的基础上的教学,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凌汛、决口等灾害。
教材重点介绍了我国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读图得出内、外流区的分布特征。
有关河流的水文特征,教材讲的比较抽象,教师需通过图文材料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外流河的特点,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从水源补给入手,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
【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对人类活动的正反影响,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的观念。
2、读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中国主要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结合中国气候特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重点)3、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难点)【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竟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图分析【教具准备】挂图或多媒体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悟导入出示:《中国水系图》或者《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引导学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读图说出: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思考老师提问,大胆发从图上感受我国河湖众多。
激发学生的探(追问)请同学们接着读教材P39珠江与塔里木河的对话,思考:珠江和塔里木河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宿呢?(此问题学生可能答不出来,教师可借此引入课题,不需详细解答)言。
究兴趣,引入新课。
自主探究(过渡)通过刚才读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河湖众多,但它们特征各异,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了解我国的河湖概况,请大家先自学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探究”。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如流域、河段、湖泊类型等。
3. 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能阅读和分析地形图、水系图、湖泊分布图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和湖泊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及分类1. 河流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流动的天然水道。
2. 湖泊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积存的自然水体。
第二课时: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1. 分析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东西多,南北少;沿海多,内陆少。
2. 分析我国湖泊的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多,东部沿海少;咸水湖多,淡水湖少。
第三课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
2. 外力作用:气候、地形、植被等。
第四课时: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塑造、水系发育、生态环境等。
2. 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蓄洪水、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等。
第五课时: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1. 分析河流和湖泊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2. 探讨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措施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地图比较法,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概念、分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3. 评价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临沂第十二中学池肖媛【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
2、记住我国主要外流河湖、内流河湖及分布。
3、学会运用资料,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教学用具】中国水系图及课本相关地图、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新课出示“中国水系图”,提出问题:看到这幅地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二、学习新课板书:一、众多的河湖本框题主要内容:1、一组概念: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内流胡、外流湖等;2、我国主要的河流与湖泊;3、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4、京杭运河。
本框题教学流程:1、引导学生读图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问题,学生思考,:⑴这几条河最终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⑵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⑶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⑷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⑸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
2、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
3、学生活动:课本46页活动题1。
4、外流湖的水文特征:引导学生读图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思考并分析:⑴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⑵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⑶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
5、课本47页活动题3,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完成4、5 两个教学环节后,可列表总结外流河的水文特征:6、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
河流和湖泊

河流和湖泊
《河流和湖泊》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特点;
2. 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3. 了解我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并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4. 了解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河流和湖泊
2. 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3. 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
4. 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难点
1. 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2. 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
四、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地图、图片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什么是河流和湖泊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PPT,向学生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特点。
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让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节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教师向学生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包括地质运动、地表特征等方面。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节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如长江、黄河、青海湖等。
通过地图展示和简要介绍,让学生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节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包括灌溉、发电、旅游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了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也了解了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Section 3 teaching design of rivers and lakes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
(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
(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
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
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1.众多的河湖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
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
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
(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
(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
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图;(4)流域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图。
上述内容的呈现又是建立在知识(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资源利用类型)、能力(获取图例信息)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个亮点是对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呈现方式。
教材没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图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下面的教材展开留下了一个伏笔。
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过分强化地理界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基础知识将在后面黄河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部分得到巩固练习,这样就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层面,上升到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提高的应用能力层面。
第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
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读图2.2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
(2)关于成因,教材简明地介绍了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
(3)为了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没有就地形、气候及植被等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与能力,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有关下游产生的环境问题,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与活动性课文结合,以及因果推理递进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平原区的地形对河道宽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响。
(2)受地形影响,泥沙在下游沉积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
(3)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
(4)暴雨来临,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
(5)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
(6)由图2.34中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等信息,也可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
此外,基于复习巩固和内容拓展的考虑,教材还提供了图2.35,全面地展示了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问题。
第三,关于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划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其次以黄河断流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
并以此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3.长江的开发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
第一,教材结合图2.36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7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及图2.39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
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灾害的问题。
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这样导入新课,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众多的河湖】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并完成活动题1。
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过完成活动题3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
解答此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
在此基础上,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黄河的治理】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
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
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第二步,结合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