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流和湖泊教案3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等。

2. 我国主要的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阐述它们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措施。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五单元19《河流和湖泊》教案

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五单元19《河流和湖泊》教案

19.河流和湖泊课标要求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学习目标(准确、清晰、可观察、可操作、可测评)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保护家乡水体的意识。

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水资源。

评价任务任务一: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检测目标1)任务二: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检测目标2)任务三: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检测目标3)资源与建议1.课前准备(学生)家乡水体的资料、图片等。

(教师)课件、评价表。

本课学习重难点是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初步认识地球上的不同水体类型。

学习过程课前探究搜集家乡河流和湖泊的相关资料,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任务一: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检测目标1)一、情境聚焦一、引入课题1.通过家乡河流与湖泊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某一条河流与某一个湖泊,引入课题。

2.学生介绍。

3.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18.河流和湖泊。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说一说家乡的河流和湖泊1.家乡的地图,找到家乡的河流和湖泊。

2.介绍自己认识的河流和湖泊。

任务二: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检测目标2)活动一:对比、分辨河流和湖泊。

1.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定义、举例。

2.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

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

活动二:1.教师出示泉、瀑布、水库、冰川的图片2.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几种水体的特点。

3.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水体,总结陆地上水体的种类。

2.3河流和湖泊(3)(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3河流和湖泊(3)(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目标】1、能够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地、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支流及流经地形区;2、能够说出黄河的贡献;3、能够说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忧患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48–51页及地理图册第22–23页。

1、黄河的概况(1)黄河形状呈巨大的字形,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往东流入海。

(2)读P48图2.32“黄河流域水系”,完成下列问题:①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它位于自治区;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它位于省。

②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四条。

③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过的9个省区是: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东省。

(3)黄河流过的主要地形区有、、、。

(参照P24图2.4)2、黄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3河段忧患忧患产生原因防治措施上游中游下游页1第【问题训练】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诗句中的“天上”和“海”是指()A.唐古拉山、东海 B.喜马拉雅山、南海C.巴颜喀拉山渤海 D.昆仑山、黄海2、“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经宁夏带来的好处主要是()A.提供了丰富的水能B.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C.提供了便利的航运D.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3、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原因是()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生产耗水过多4、读图完成填空(1)图中Array黄河两条支流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水利枢纽工程③是____________水利枢纽;著名的水电站④为___________水电站。

(3)黄河发源于________________(山脉),位于省,注入海,所在地是_______ 省。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⑤___________平原,⑥_________高原。

(5)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是_______________。

(6)黄河下游形成著名的“____________”,因此下游地区防治水患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地理上册 2.3 河流和湖泊(第3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3 河流和湖泊(第3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河流和湖泊(第3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黄河流域示意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某某、主要支流、主要地形区及其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上、中、下游主要水文特征。

3、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并举例说明黄河治理的综合措施。

【教学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

【教学方法】读图法、对比法、小组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预习展示长江黄河发源地干流长度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省区简称三游分界干流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预习课本,填表注意长江与黄河的对比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对比方法学习巩固长江知识,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合作探究【探究一】黄河的地位【提问】1、上节课我们学到“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那么“黄河能否称为第二大河?”【提示】结合课本40页图表中数据,分析说明“不能成为第二大河”的理由。

【说明】黄河长度和流域面积在中国属第二,但年径流量不是第二,所以不能称为第二大河。

【思考】为什么珠江的年净流量超过黄河?【提示】珠江与黄河主要流经东部季风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黄河在北方,珠江在南方,降水量有差异。

(可参考P35 干湿地区图)【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黄河》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同学读P40图表,分析各项数据,看看黄河是否都是第二位?并小组内讨论原因,小组代表发言。

课本文字有误,让学生在课本上改过来。

同学根据前几节学到的“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来思考这个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试着找出课本上以及老师讲课过程中的小瑕疵,给学生以自豪感,让学生更能认真的听课,认真分析每一句话。

【探究二】黄河的概况【自主学习】利用课本读图要求指导自学,找出思考题的答案。

1、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展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展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提问】诗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是指什么山,什么海?天上-----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海-------渤海【对比长江】青藏高原唐古拉山 ------东海2、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提问】(1)、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顺口溜】青川甘宁内,陕晋豫鲁渤【对比长江:】青藏川滇渝粤湘赣皖苏沪东海边(2)、黄河与长江流经相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和_____ 【自主学习】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5的读图内容,代表上讲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学生根据图说明黄河的源地及去向,入某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河流和湖泊》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河流和湖泊》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河流和湖泊》教案《河流和湖泊》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本课旨在通
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构成、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明白河流
和湖泊的重要性。

教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前准备
1.关联生活:让学生了解今日课题——河流和湖泊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当中引出一些相关生活细节,让学生有生活感。

2.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课题的学习目标,跟学生一起确定学习目标,可以有助于激发兴趣,提升吸收。

二、教学过程
1、知识点:
(1)让学生了解河流,河流的特点,包括河流是水的主要运输载体,
形成河流的水来自湖泊、雨水和其他溪流;
(2)让学生了解湖泊,湖泊的特点,包括湖泊不但成为河流的源泉,
同时也为周围社区提供水源。

2、实践活动:
(1)通过问答,引出河流及湖泊的概念;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辨别出河流与湖泊的特点;
(3)利用地图使学生熟悉流经的路径和湖泊分布情况;
(4)通过旅游体验让学生感知动态河流与静态湖泊的不同;
(5)可以配合老师用安排实际生活中关于水资源的任务,比如收集河
流等水体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三、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增加了他们对水资源的重视,提高了他们珍惜资源的感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如流域、河段、湖泊类型等。

3. 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能阅读和分析地形图、水系图、湖泊分布图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和湖泊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及分类1. 河流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流动的天然水道。

2. 湖泊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积存的自然水体。

第二课时: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1. 分析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东西多,南北少;沿海多,内陆少。

2. 分析我国湖泊的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多,东部沿海少;咸水湖多,淡水湖少。

第三课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

2. 外力作用:气候、地形、植被等。

第四课时: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塑造、水系发育、生态环境等。

2. 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蓄洪水、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等。

第五课时: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1. 分析河流和湖泊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2. 探讨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措施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地图比较法,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概念、分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3. 评价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淮河、辽河等。

2. 我国的主要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作用:水资源、航运、灌溉、发电、生态保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河流和湖泊为例,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介绍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3. 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讲解其形成原因。

4.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5. 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保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绘制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写一篇关于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影响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2. 图片资料: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图片3. 地图资料: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4. 视频资料:关于河流和湖泊的纪录片5. 案例资料:关于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案例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讲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18河流和湖泊

18河流和湖泊
课件呈现:河流是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湖泊是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聚起来的水。
师:从这个定义你觉得河流和湖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师:河流通常是指陆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它一般是在高处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的终点,河流能判别水流方向。河流在我国的称谓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
师:在我国,,较大的河流通常都称江、河川等,较小的称溪涧、沟、渠等。每条河都有河源和河口,也就是它的源头和河水最终流出的出口。湖泊是水在陆地表面比较宽阔的洼地积聚在一起,形成一定的面积。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堰水湖等,也有人工湖。湖水按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按湖和河的关系又可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内陆湖是指处于河流的尾闾或独自形成独立的集水区城,湖水均不外泄入海。外流湖指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湖水的来源一般是怎样的?
生3:我看到了瀑布。
生4:我看到地底下也有水。
生5:我看到了水库。
生6:我看到河流最后流向了大海。
观看视频
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认识陆地上各种类型的什么影响呢?河流湖泊、水库等会给当地带来什么?
师,我们的家乡有很多水体,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请大家课后和家长一起实地考察, 看看它们的存在给动物、植物还有我们人类的哪些方面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1:可以给庄稼浇水。
生2:可以给人们提供饮用水。
生3:可以养鱼养虾。
生4:还可以用来发电。
生5:水可以用来运输。
生6:有些江河很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考察家乡水体对当地的影响,培养实地考察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冰川积雪等水体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与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

这里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抒发中华儿女对长江无限赞美之情的《长江之歌》。

歌词中唱道“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长江究竟发源于什么地形区,什么山脉的什么雪山呢?人们又是如何开发长江这条母亲河的呢?就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长江的地理概况吧!(板书)一、地理概况[讲授新课](投影复合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中国行政区划图》《长江流域水系图》《沱沱河彩图》。

仔细观察:1.长江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什么山脉的什么雪山?它的源头叫什么?长江曲折东流注入什么海洋?其干流形如哪两个英文字母的组合?(学生:(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2)长江的正源叫沱沱河;(3)长江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边缘海东海;(4)其干流形如英文字母“V+W”)2.长江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并说出它们的简称。

(学生: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个省级行政区。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忆或边想省级行政区轮廓图,边依次记忆11个省级行政区简称或全称)3.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哪些地形区?三峡位于哪两个省级行政区交界?它自西向东由哪三个峡谷组成?(学生:(1)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和长江中下游平原;(2)三峡位于渝鄂交界;(3)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并判断:划分长江上、中、下游三大河段的宜昌、湖口各在哪个省?(学生:宜昌在湖北、湖口在江西)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所在省份及与长江交汇处的城市。

[学生:四川雅砻江、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贵州、重庆、乌江(涪陵);湖北汉江(武汉)、湖南湘江和洞庭湖(城陵矶);江西赣江和鄱阳湖(湖口)]5.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哪些温度带、干湿区?(学生:高原气候区、亚热带;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长江干流大部分流经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区?(学生:亚热带湿润地区)(投影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以下一组数字资料,并分析这组数字说明了什么?(资料:1.长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居第三位;2.长江年径流量近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在世界大河中仅次于亚马孙河、刚果河,居第三位;3.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居我国各河之首)(学生小结)以上这组数字说明: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不仅是中国的第一长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

(提问)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这里的“大”字可从哪三个方面的数字体现出来?[学生:长江长度最长(数字最大)、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大)](投影资料)引导学生搞清《长江各河段的名称》(资料略)并与长江三大河段对比掌握。

(投影示意图)长江三大河段与其各自具体河段(俗称)对比示意图:二、水能宝库(过渡)长江不仅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而且还是一个水能宝库(板书),有巨大的水能资源。

(提问)哪些数据或事实可以说明长江是一个水能宝库呢?(学生回答)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

因而长江堪称我国的“水能宝库”。

(提问)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分布在它的哪两个具体河段呢?这两个具体河段都位于长江的上、中、下游哪一大河段中呢?(读图)投影复合图“虎跳峡”“西陵峡”彩图,并引导学生阅读图下资料后,对照《长江流域水系图》和《长江河段划分示意图》进行判断。

(学生回答)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分布在它的源头——宜宾段和四川盆地以东的三峡段,这两个河段都位于长江的上游河段中。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上游河段中的源头——宜宾段和四川盆地以东的三峡段。

(提问)长江上游源头——宜宾和四川盆地以东的三峡河段中哪个河段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呢?为什么?(投影)复合图《长江干流剖面图》《长江流域水系图》和《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计算并判断:(1)长江自源头至入海口,落差(即河面高差)约多少米?(学生:约6700米)(2)长江自源头至宜宾,河长约多少千米?落差约多少米?(学生:约3200多千米;约6000多米)(学生回答)通过读图、观察、计算可以看出,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的源头——宜宾段。

因为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经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很大,虎跳峡落差甚至达到200米,因而成为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教师讲解)长江流至四川盆地以东的重庆,深切巫山坚硬的石灰岩,形成险峻峡谷。

三峡长约200千米,峡口处仅宽100米,峡谷两岸峭壁耸立,水流端急,因而三峡河段水能资源也极为丰富。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概况(位置、建设进程及建成后的综合作用)。

(教师讲述)为了开发利用长江的水能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江支流上建起了许多座水电站,并已在干流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它的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

(引导学生看投影彩图)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发电量将为葛洲坝水电站的6倍。

(投影并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复合地图《长江流域水系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观察、分析:长江干流大型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江干流大型水电站往往分布在我国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

(提问)长江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世界大河中首屈一指。

现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充分?为什么?(板书:开发是否充分,原因)(学生回答)现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板书)。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在长江支流和干流上相继建成了许多水电站,但是因为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及时板书),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

(教师小结)由于目前长江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很低(不足%),因此加速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对长江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过渡)长江不仅有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还是一条“黄金水道”。

(板书)三、长江——黄金水道(投影)《长江航运图》,引导学生结合图例观察长江干流什么河段通航3000吨以上轮船?(学生:湖南城陵矶以下的中下游河段)什么河段通航1000~3000吨轮船?(学生:重庆至湖南城陵矶)什么河段通航500~1000吨轮船?(学生:四川宜宾—重庆)什么河段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学生:四川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流终年不冻,四季通航)(提问)哪些数字可以说明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呢?(学生回答)长江有大小支流3600多条,通航河道700多条,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货运量占全国的60%,而且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因此长江被人们誉为“黄金水道”。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观察并思考:长江干流哪一个河段最为弯曲?这个河段叫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治理这个河段的?达到了怎样的治理效果?(学生回答)(1)荆江河段(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一段)。

荆江河道蜿蜒蛇行,多浅滩和沙洲,水位高出两岸江汉平原,加上曲流发达,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有长江“地上河”之称,因此有“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接着又完成了几处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对防洪、航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投影)《长江航运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并思考:长江哪些河段航运能力较强?为什么?与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江干流宜宾以下河段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其中湖南城陵矶以下的中下游河段通航能力最强(可通航3000吨以上轮船);重庆至湖南城陵矶河段次之(可通过1000~3000吨轮船);四川宜宾至重庆河段通航能力第三(可通航500~1000吨轮船)。

以上河段通航能力较强,主要是因为这些河段流经高山峡谷,地势西高东低,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较大,河道逐渐变宽变深造成的。

(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只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疏浚了长江航道,加强了沿江港口的建设,提高了长江运输能力,然而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为什么?下面我国通过针对问题,分组讨论,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活动探究)1.长江水运价值巨大,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工业中心和城市集中,运输需求较大。

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线,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

阅读并分析以下各方面的意见,说一说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

(分A、B、C三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大胆地设想。

)(分组讨论)A组针对老船工的话讨论;B组针对工程师的话讨论;C组针对渔政人员的话讨论。

(学生发言)A组学生发言:航道情况复杂,某些河段有阻碍轮船航行的浅滩,很可能是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而水土流失与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乱砍滥伐森林,严重破坏植被非常有关。

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严格禁止人们在长江上中游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还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疏通长江航道。

B组学生发言:针对长江部分天然航道年内洪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化大,川江水位最大变化幅度超过60米,政府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多修建大型水库,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轮船航行障碍,有利于通航;治理投资少,航道长期处于天然状态,政府部门要加大治理投资的力度,增加费用治理航道;内河港口装卸水平低,码头等设施维修费用不足,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提高内河港口的装卸水平,多增加码头等设施的维修费用。

C组学生发言:水坝、桥梁等建筑物阻碍船队航行,政府有关部门在设计施工水坝时,要设计出大型轮船通行的开闸航道,桥梁建筑时,要尽量建得更高些或将桥梁建成上下升降桥梁,这样就有利于多种轮船通航。

(学生发言后,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过渡)下面同学们通过阅读一则材料和示意图,想一想长江为什么会发生洪涝灾害?(板书)(阅读材料)“平垸行洪导长江”和“洞庭湖面积及容积变化示意图”。

(提问)“平垸行洪导长江”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围湖造田会导致洪涝灾害?(学生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了人为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