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劳动与管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ppt
情绪的
自主性维度
8
三、情绪劳动的主要作用与影响
• 顾客 • 企业 • 服务人员自身
整理ppt
9
第二节 情绪劳动与员工心理健康
情绪劳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劳动中的自我管理策略
整理ppt
10
一、情绪劳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感耗竭:情绪劳动者由于角色负担过重、角色 冲突强烈等问题而心情烦闷,甚至长期精神压抑, 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无法再继续付出的状态。
• 研究区域的扩展
整理ppt
21
整理ppt
17
邓士登的五因素工作倦怠模型,包括心理紧张与 躯体紧张、自我评价的无效能感与他人评价的无效能 感以及疏离。
整理ppt
18
二、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 工作环境成因论 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环境差、报酬低于自己 的期望值
• 人格特质论 性格被动、退缩和沉默寡言的个体容易受到情 感耗竭、成就感降低的困扰; 不合作、疑心重和易激惹的个体在去人格化方 面表现较明显。
• 情绪劳动多存在于情感密集型行业,是指劳动者 为了获得一定报酬而对自己的的情绪进行控制, 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 动作表现。
整理ppt
4
情绪劳动:当组织中的员工与其他人进行面对 面或语音(如电话或邮件)沟通和交往时,为完 成组织任务,根据组织有关规则和要求做出特定 情绪表现的过程。
激下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 表层的情感行为/职业情感:这时表现出来的情感
并不是其内心真正的情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甚至可能是一种伪装。 • 深层次的情感行为:情绪劳动者在工作中有意识 地管理自己的情感。
整理ppt
7
隐显性性情情绪绪表表现现规
则规:则组:织组虽织然内期 待部员明工文在规工定作工中
组织的规则
(2)去人格化:在需要投入的情绪劳动频率过高、持 续时间较长的服务中,情绪劳动者容易将服务对象 当做一个需要服务的物体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3)工作满意感降低
整理ppt
11
• 角色混淆 • 角色冲突 • 角色分离
整理ppt
12
二、情绪劳动中的自我管理策略
(1)自主调节 (2)表面扮演 (3)深层扮演 (4)失调扮演
整理ppt
5
二、情绪劳动的结构与分类
莫里斯和费得曼分为四个维度 • 情绪表达频率:在工作中要求表现情绪的次数 • 重视情绪表达规则 • 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劳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 情绪失调:维度VS后果
整理ppt
6
情绪劳动所动用的情绪资源层次的不同 • 自发的情感行为:情绪劳动者在外界相关因素刺
表作现中出期某待种员情工绪, 显性表现规则 但表并现没的有情明绪文。规
自主性情绪表现 规中某强规性自则种制地则表然: 情性要:现情流员绪情求组绪性露工。绪员织的维出工表工强度的作工现制
定,而是希望员
作中表现出的某
工能够通过感同
种情绪。
身强受制、性潜表移现默规化则
自主性表现规则
地表现在自己的
行为中。
隐性表现规则
管理心理学
第十章 情绪劳动与管理
L/O/G/O
整理ppt
1
内容概览
第一节 情绪劳动概述 第二节 情绪劳动与员工心理健康 第三节 员工工作倦怠分析
整理ppt
2
第一节 情绪劳动概述
何谓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的结构与分类 情绪劳动的主要作用与影响
整理ppt
3
一、何为情绪劳动
• 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霍奇德(Hochschild)于 1979年提出的。
整理ppt
19
三、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 资源论:以人为中心的干预策略
以工作情境为中心的干预策略
• 努力-奖酬平衡论:个人努力、奖酬系统(EAP
)
• 匹配理论:工作负荷匹配、奖酬匹配、社会交往
匹配、公平匹配、价值观匹配、
整理ppt
20
Leabharlann Baidu
员工与组织匹配
四、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
• 研究内容上的扩展
• 研究视角的扩展
整理ppt
13
第三节 员工工作倦怠分析
工作倦怠的概念及结构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
整理ppt
14
一、工作倦怠的概念及结构
由于长期对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 心理综合症称为工作倦怠。
1981年马斯拉齐编制了工作倦怠表(MBI)并将 其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 定义。
整理ppt
15
马斯拉齐后来将MBI修订为MBI-GS量表,并将三 个维度调整为耗竭、疏离和无效能感。
平斯等人认为,不论倦怠的程度如何,他所包含的 生理、情感及精神耗竭这三个基本的成分不变。
整理ppt
16
应激资源守恒理论(施罗姆等)认为当个体在长 期的工作中源源不断地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资源却不能 得到及时的回报和补充时,工作倦怠的状态就可能产 生。变现为身体上的疲惫、情绪上的衰竭与认知上的 厌倦。
情绪的
自主性维度
8
三、情绪劳动的主要作用与影响
• 顾客 • 企业 • 服务人员自身
整理ppt
9
第二节 情绪劳动与员工心理健康
情绪劳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劳动中的自我管理策略
整理ppt
10
一、情绪劳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感耗竭:情绪劳动者由于角色负担过重、角色 冲突强烈等问题而心情烦闷,甚至长期精神压抑, 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无法再继续付出的状态。
• 研究区域的扩展
整理ppt
21
整理ppt
17
邓士登的五因素工作倦怠模型,包括心理紧张与 躯体紧张、自我评价的无效能感与他人评价的无效能 感以及疏离。
整理ppt
18
二、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 工作环境成因论 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环境差、报酬低于自己 的期望值
• 人格特质论 性格被动、退缩和沉默寡言的个体容易受到情 感耗竭、成就感降低的困扰; 不合作、疑心重和易激惹的个体在去人格化方 面表现较明显。
• 情绪劳动多存在于情感密集型行业,是指劳动者 为了获得一定报酬而对自己的的情绪进行控制, 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 动作表现。
整理ppt
4
情绪劳动:当组织中的员工与其他人进行面对 面或语音(如电话或邮件)沟通和交往时,为完 成组织任务,根据组织有关规则和要求做出特定 情绪表现的过程。
激下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 表层的情感行为/职业情感:这时表现出来的情感
并不是其内心真正的情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甚至可能是一种伪装。 • 深层次的情感行为:情绪劳动者在工作中有意识 地管理自己的情感。
整理ppt
7
隐显性性情情绪绪表表现现规
则规:则组:织组虽织然内期 待部员明工文在规工定作工中
组织的规则
(2)去人格化:在需要投入的情绪劳动频率过高、持 续时间较长的服务中,情绪劳动者容易将服务对象 当做一个需要服务的物体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3)工作满意感降低
整理ppt
11
• 角色混淆 • 角色冲突 • 角色分离
整理ppt
12
二、情绪劳动中的自我管理策略
(1)自主调节 (2)表面扮演 (3)深层扮演 (4)失调扮演
整理ppt
5
二、情绪劳动的结构与分类
莫里斯和费得曼分为四个维度 • 情绪表达频率:在工作中要求表现情绪的次数 • 重视情绪表达规则 • 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劳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 情绪失调:维度VS后果
整理ppt
6
情绪劳动所动用的情绪资源层次的不同 • 自发的情感行为:情绪劳动者在外界相关因素刺
表作现中出期某待种员情工绪, 显性表现规则 但表并现没的有情明绪文。规
自主性情绪表现 规中某强规性自则种制地则表然: 情性要:现情流员绪情求组绪性露工。绪员织的维出工表工强度的作工现制
定,而是希望员
作中表现出的某
工能够通过感同
种情绪。
身强受制、性潜表移现默规化则
自主性表现规则
地表现在自己的
行为中。
隐性表现规则
管理心理学
第十章 情绪劳动与管理
L/O/G/O
整理ppt
1
内容概览
第一节 情绪劳动概述 第二节 情绪劳动与员工心理健康 第三节 员工工作倦怠分析
整理ppt
2
第一节 情绪劳动概述
何谓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的结构与分类 情绪劳动的主要作用与影响
整理ppt
3
一、何为情绪劳动
• 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霍奇德(Hochschild)于 1979年提出的。
整理ppt
19
三、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 资源论:以人为中心的干预策略
以工作情境为中心的干预策略
• 努力-奖酬平衡论:个人努力、奖酬系统(EAP
)
• 匹配理论:工作负荷匹配、奖酬匹配、社会交往
匹配、公平匹配、价值观匹配、
整理ppt
20
Leabharlann Baidu
员工与组织匹配
四、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
• 研究内容上的扩展
• 研究视角的扩展
整理ppt
13
第三节 员工工作倦怠分析
工作倦怠的概念及结构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
整理ppt
14
一、工作倦怠的概念及结构
由于长期对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 心理综合症称为工作倦怠。
1981年马斯拉齐编制了工作倦怠表(MBI)并将 其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 定义。
整理ppt
15
马斯拉齐后来将MBI修订为MBI-GS量表,并将三 个维度调整为耗竭、疏离和无效能感。
平斯等人认为,不论倦怠的程度如何,他所包含的 生理、情感及精神耗竭这三个基本的成分不变。
整理ppt
16
应激资源守恒理论(施罗姆等)认为当个体在长 期的工作中源源不断地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资源却不能 得到及时的回报和补充时,工作倦怠的状态就可能产 生。变现为身体上的疲惫、情绪上的衰竭与认知上的 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