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温里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谷欲呕,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吞酸嘈杂; 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 沉迟或沉弦者。(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 吐利)
病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 温胃暖肝(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Hale Waihona Puke 附 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组成: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 主治:血虚寒凝,手足厥逆,兼寒邪犯胃, 呕吐腹痛者。
使用注意: 少阴阳衰寒厥者,本方不宜使用。 治疗冻疮已溃者,应减桂枝、细辛的用 量,以免加速溃烂。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虽均治寒厥证,但四逆 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具回阳救逆 之功,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厥逆 证,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全身虚寒现 象,神衰欲寐,脉沉微细,属寒厥重证。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 草、大枣、炙甘草组成,具温经散寒,养血 通脉之功,主治营血亏虚,寒凝经脉,血脉 不畅所致的厥逆证,病在经脉,而不在内脏, 其厥逆程度较四逆汤为轻,属寒厥轻证。
逆
汤
《伤寒论》
组成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主治 少阴病阳衰阴盛证(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恶寒踡卧, 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微欲 绝;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证。
病机 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治法 回阳救逆。
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寒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小建中汤治疗虚热,寓有“甘温除热”之 意。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脘腹挛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 细弦而缓。 临证加减:寒甚加干姜;气滞加木香;便溏 加白术;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
使用注意: 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主治 胃气虚寒或肝寒犯胃证。
臣
白芍 益阴血与当归养血充脉
细辛 通草 大枣 温经散寒止痛助桂枝 通利血脉 制桂、辛之温燥伤阴血
甘草
补中健脾而益气血 调和诸药
特点 制方: 阴阳并调,散寒为主; 温中寓补,补中寓通。 组成: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 细辛、通草。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
临床应用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痛证
佐 生姜——温胃散寒,助桂枝温中。 大枣——益脾滋液,助饴糖以补脾, 辅白芍以养血。 姜枣合用,鼓舞脾胃生发之气。 佐使 甘草——甘温益气 助饴、桂益气温中; 合饴、芍益脾养肝,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特点
制方:阴阳并调,温中为主; 肝脾同治,补脾为主。 组成:桂枝汤倍用芍药重用饴糖。 用量:桂枝:芍药 = 1:2 药味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主治 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腹中挛痛,时痛时止,喜温喜按,舌 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虚劳心中悸动, 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发热,手足 烦热,咽干口燥。
病机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源不足。 治法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神衰欲寐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寒凝气滞
下利清谷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脉微细
阳虚外感---误汗----大汗淋漓—亡阳
功效与方解
君 回 阳 救 逆 佐 甘草 臣 干姜
助阳通脉
附子
温壮元阳,破阴逐寒 回阳救逆 温中祛寒
相 须
益气补中,解附子之毒 缓和姜、附之辛散燥烈 调和药性,使作用持久
主治:心肾阳虚,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
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3、白通汤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
功用:破阴回阳,贯通上下。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 下利脉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人尿 五合,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4、参附汤 组成:人参四钱 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 阳气脱陷者,倍用之。 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 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不欲食、吐、利、腹痛 抽搐(慢惊)
中 焦 虚 寒
失运(升降)
失化(土不荣木)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沬
胸痛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与方解
使君
温补 中气 祛健 寒脾
干姜
人参
温中祛寒
益气健脾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臣
白术
健脾、燥湿 益气补中、调药
佐
甘草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 “辛热甘温法”。 丸汤互用。
第六章 温里剂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等作用, 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方剂,称为温里剂。 适应证:里寒证。但寒不热,喜温畏寒, 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 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寒在经脉
外寒直中
温经通脉
里 寒 证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肝经虚寒
病机及证候分析
中肝 焦脾 虚不 寒和
阳气亏虚 神疲乏力,心中动悸 化源匮乏 血虚失荣 面色无华 阳虚寒凝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土虚木乘
舌淡,脉细弦而缓
阴阳不足
阴虚内热 心烦,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方解 君重用 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臣 桂枝——温助中阳祛虚寒 调 阴 合饴糖辛甘化阳以建中阳 阳 白芍——益阴养血柔肝急止腹痛 合饴糖酸甘化阴以益阴血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比较
• 桂枝汤中桂、芍等量,寓收于散,更有啜 粥温覆之法,意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使外感之风寒从汗而出,其作用主在肌表。 为发表解肌之剂。 • 小建中汤芍量倍于桂,更加饴糖,寓散于 收,即桂枝辛温发散得大量饴糖、白芍之 甘缓、酸收,而转为温阳守中,意在温中 补虚,和里缓急,使中焦之虚寒从内而解, 其作用主在脾胃。为温中补虚之方。
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 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 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若“吐已下断,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加猪胆汁半合,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四逆汤加人参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3、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 痛均禁用。 *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 应卧床休息半小时。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阳衰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衰欲寐、脉微
温里回阳:附子、干姜 益气补益:人参、甘草
心肾阳虚治法
四
寒凝气滞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功效与方解 君 吴茱萸 生姜 温胃暖肝 降逆止呕兼舒肝 温胃散寒 降逆止呕兼散水气 益气健脾,养胃补虚
温降 肝逆 暖止 胃呕
臣
佐
人参
使 大枣 益气滋脾;制吴茱萸辛 热燥烈;与生姜调和脾胃。
特点 肝胃并治,温补兼行,主以温中降逆。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 :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唾涎沫:+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 +桂枝(桂枝人参汤)
OTC中成药
桂附理中丸 组成:理中丸加附子、肉桂 功效:补肾助阳,温中健脾 主治:脾肾阳虚,脾胃虚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 泻,四肢厥冷 温胃舒胶囊 组成:桂附理中丸去干姜、甘草,加黄芪、山药、 山楂、陈皮、砂仁、肉苁蓉、乌梅、补骨脂 功效: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脾胃虚寒,气机阻滞证。胃脘冷痛,腹胀, 嗳气,纳差,畏寒乏力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下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临证加减及附方: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2) 纳 运 升 降 失 常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 脾不升清:腹泻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寒从中生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注意事项: 1. 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 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 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 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 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 须慎用,以免伤阴或动血。 3. 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 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 之品或热药凉服或小量频服等。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比较 均有温中祛寒之功。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侧重于脾虚不化,证 以腹痛下利为主。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侧重于胃寒气逆, 证以脘痛呕吐为主。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夜半转剧,天
明渐减,痛时欲吐),干呕,吐涎沫,畏
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临证加减: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第三节
寒邪直中
温经散寒
辛温散寒:桂枝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素体正虚
阳气不足 温里助阳:肉桂、细辛 阴血亏虚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 熟地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主治 血虚寒凝经脉证(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 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第一节 温中祛寒
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阳虚失温
中 焦 虚 寒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理中丸
《伤寒论》
•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 主治 中焦虚寒证。 脘腹冷痛,喜温喜按,下利或呕吐,腹满 不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以 及霍乱;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病后 喜唾涎沫、胸痹等。 • 病机 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 治法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病机 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 治法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气不足
阳虚失温 手足厥寒 舌淡苔白 寒 损伤阳气 邪 直 中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 →痛证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 脉细欲绝
或沉细
功效与方解
君 温养 经血 散通 寒脉 佐使 佐
当归 桂枝 养血活血、温行血 脉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特点:
心脾肾兼顾以峻温心肾为主 温阳与补气结合而使先后天互生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舌淡苔 白,脉微欲绝。 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使用注意
• 附子生用有毒,应审慎其用量,并须久煎。 • 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法,或加猪胆汁。
附方: 1、通脉四逆汤 组成:四逆汤倍干姜,附子适当加量。
病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 温胃暖肝(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Hale Waihona Puke 附 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组成: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 主治:血虚寒凝,手足厥逆,兼寒邪犯胃, 呕吐腹痛者。
使用注意: 少阴阳衰寒厥者,本方不宜使用。 治疗冻疮已溃者,应减桂枝、细辛的用 量,以免加速溃烂。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虽均治寒厥证,但四逆 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具回阳救逆 之功,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厥逆 证,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全身虚寒现 象,神衰欲寐,脉沉微细,属寒厥重证。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 草、大枣、炙甘草组成,具温经散寒,养血 通脉之功,主治营血亏虚,寒凝经脉,血脉 不畅所致的厥逆证,病在经脉,而不在内脏, 其厥逆程度较四逆汤为轻,属寒厥轻证。
逆
汤
《伤寒论》
组成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主治 少阴病阳衰阴盛证(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恶寒踡卧, 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微欲 绝;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证。
病机 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治法 回阳救逆。
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寒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小建中汤治疗虚热,寓有“甘温除热”之 意。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脘腹挛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 细弦而缓。 临证加减:寒甚加干姜;气滞加木香;便溏 加白术;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
使用注意: 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主治 胃气虚寒或肝寒犯胃证。
臣
白芍 益阴血与当归养血充脉
细辛 通草 大枣 温经散寒止痛助桂枝 通利血脉 制桂、辛之温燥伤阴血
甘草
补中健脾而益气血 调和诸药
特点 制方: 阴阳并调,散寒为主; 温中寓补,补中寓通。 组成: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 细辛、通草。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
临床应用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痛证
佐 生姜——温胃散寒,助桂枝温中。 大枣——益脾滋液,助饴糖以补脾, 辅白芍以养血。 姜枣合用,鼓舞脾胃生发之气。 佐使 甘草——甘温益气 助饴、桂益气温中; 合饴、芍益脾养肝,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特点
制方:阴阳并调,温中为主; 肝脾同治,补脾为主。 组成:桂枝汤倍用芍药重用饴糖。 用量:桂枝:芍药 = 1:2 药味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主治 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腹中挛痛,时痛时止,喜温喜按,舌 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虚劳心中悸动, 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发热,手足 烦热,咽干口燥。
病机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源不足。 治法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神衰欲寐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寒凝气滞
下利清谷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脉微细
阳虚外感---误汗----大汗淋漓—亡阳
功效与方解
君 回 阳 救 逆 佐 甘草 臣 干姜
助阳通脉
附子
温壮元阳,破阴逐寒 回阳救逆 温中祛寒
相 须
益气补中,解附子之毒 缓和姜、附之辛散燥烈 调和药性,使作用持久
主治:心肾阳虚,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
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3、白通汤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
功用:破阴回阳,贯通上下。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 下利脉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人尿 五合,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4、参附汤 组成:人参四钱 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 阳气脱陷者,倍用之。 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 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不欲食、吐、利、腹痛 抽搐(慢惊)
中 焦 虚 寒
失运(升降)
失化(土不荣木)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沬
胸痛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与方解
使君
温补 中气 祛健 寒脾
干姜
人参
温中祛寒
益气健脾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臣
白术
健脾、燥湿 益气补中、调药
佐
甘草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 “辛热甘温法”。 丸汤互用。
第六章 温里剂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等作用, 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方剂,称为温里剂。 适应证:里寒证。但寒不热,喜温畏寒, 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 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寒在经脉
外寒直中
温经通脉
里 寒 证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肝经虚寒
病机及证候分析
中肝 焦脾 虚不 寒和
阳气亏虚 神疲乏力,心中动悸 化源匮乏 血虚失荣 面色无华 阳虚寒凝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土虚木乘
舌淡,脉细弦而缓
阴阳不足
阴虚内热 心烦,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方解 君重用 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臣 桂枝——温助中阳祛虚寒 调 阴 合饴糖辛甘化阳以建中阳 阳 白芍——益阴养血柔肝急止腹痛 合饴糖酸甘化阴以益阴血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比较
• 桂枝汤中桂、芍等量,寓收于散,更有啜 粥温覆之法,意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使外感之风寒从汗而出,其作用主在肌表。 为发表解肌之剂。 • 小建中汤芍量倍于桂,更加饴糖,寓散于 收,即桂枝辛温发散得大量饴糖、白芍之 甘缓、酸收,而转为温阳守中,意在温中 补虚,和里缓急,使中焦之虚寒从内而解, 其作用主在脾胃。为温中补虚之方。
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 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 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若“吐已下断,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加猪胆汁半合,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四逆汤加人参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3、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 痛均禁用。 *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 应卧床休息半小时。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阳衰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衰欲寐、脉微
温里回阳:附子、干姜 益气补益:人参、甘草
心肾阳虚治法
四
寒凝气滞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功效与方解 君 吴茱萸 生姜 温胃暖肝 降逆止呕兼舒肝 温胃散寒 降逆止呕兼散水气 益气健脾,养胃补虚
温降 肝逆 暖止 胃呕
臣
佐
人参
使 大枣 益气滋脾;制吴茱萸辛 热燥烈;与生姜调和脾胃。
特点 肝胃并治,温补兼行,主以温中降逆。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 :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唾涎沫:+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 +桂枝(桂枝人参汤)
OTC中成药
桂附理中丸 组成:理中丸加附子、肉桂 功效:补肾助阳,温中健脾 主治:脾肾阳虚,脾胃虚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 泻,四肢厥冷 温胃舒胶囊 组成:桂附理中丸去干姜、甘草,加黄芪、山药、 山楂、陈皮、砂仁、肉苁蓉、乌梅、补骨脂 功效: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脾胃虚寒,气机阻滞证。胃脘冷痛,腹胀, 嗳气,纳差,畏寒乏力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下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临证加减及附方: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2) 纳 运 升 降 失 常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 脾不升清:腹泻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寒从中生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注意事项: 1. 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 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 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 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 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 须慎用,以免伤阴或动血。 3. 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 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 之品或热药凉服或小量频服等。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比较 均有温中祛寒之功。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侧重于脾虚不化,证 以腹痛下利为主。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侧重于胃寒气逆, 证以脘痛呕吐为主。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夜半转剧,天
明渐减,痛时欲吐),干呕,吐涎沫,畏
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临证加减: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第三节
寒邪直中
温经散寒
辛温散寒:桂枝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素体正虚
阳气不足 温里助阳:肉桂、细辛 阴血亏虚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 熟地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主治 血虚寒凝经脉证(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 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第一节 温中祛寒
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阳虚失温
中 焦 虚 寒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理中丸
《伤寒论》
•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 主治 中焦虚寒证。 脘腹冷痛,喜温喜按,下利或呕吐,腹满 不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以 及霍乱;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病后 喜唾涎沫、胸痹等。 • 病机 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 治法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病机 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 治法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气不足
阳虚失温 手足厥寒 舌淡苔白 寒 损伤阳气 邪 直 中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 →痛证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 脉细欲绝
或沉细
功效与方解
君 温养 经血 散通 寒脉 佐使 佐
当归 桂枝 养血活血、温行血 脉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特点:
心脾肾兼顾以峻温心肾为主 温阳与补气结合而使先后天互生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舌淡苔 白,脉微欲绝。 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使用注意
• 附子生用有毒,应审慎其用量,并须久煎。 • 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法,或加猪胆汁。
附方: 1、通脉四逆汤 组成:四逆汤倍干姜,附子适当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