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二6建高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建筑物稳定性方面,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建筑物稳定性的原理。
2.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引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好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高塔的材料。
3.课件:制作相关的PPT,用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金字塔和比萨斜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稳定性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6课《建高塔》教)-
六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6课《建高塔》教)-建筑高塔1,使用教材建筑高塔,第2单元,形态与结构,小学科学六年级第6单元,第1卷,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二、实验设备创新材料:不同长度的竹签、彩色泥巴、纸板图1创新材料3实验创新/改进要点(1)教材原始实验介绍及实验要求和方法不足教材:(1)“利用空塑料瓶和一些沙子,研究三个问题:如何放置最容易倾倒的塑料瓶?如何放下它?如何做最困难的事情?”(2)用饮料瓶、沙子、纸板、塑料管和胶带做成一个“塔”,它比哪一组制作的“塔”更高、更稳定将“塔”放在纸板上,慢慢倾斜纸板。
哪组塔楼不容易倒这两项活动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没有深度思考,太简单和具有挑战性,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同时,塑料瓶的瓶口很小,所以应该把松散的沙子放进瓶子里,这样很容易把沙子填满教室。
也很难把瓶子粘在一起。
虽然可以用建造的“高塔”有一定的高度,但它只有两到三层,而且它的形状和颜色比较单一。
(2)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以教材的活动内容为中心,允许学生用不同长度的竹签、彩色泥巴和纸板搭建“高塔”。
这些材料易于制备,可以建造各种“高塔”。
竖立的塔不仅可以采取塔的各种外形,还可以呈现各种框架结构,并有一定的高度,集知识性、活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彩色泥不仅带来美的享受,而且由于其特性,有助于随时调整塔的每一层的重量。
此外,由于其粘性,便于竹签的插入,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并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改进后的教材虽然简单,但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操作、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材料很容易获得,也能让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不断调试和改进自己的作品。
XXXX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增加了新的“技术与工程领域”。
该领域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原理、规律等。
,结合数学综合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
,在了解材料性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设计和试验制作模型,体会“制作”的乐趣,通过“操作练习”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习惯,并注意周围的技术水平在中,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比较哪一组建造最高的模型”、“找出第一个模型容易倒塌的原因,设计一个高而稳定的模型草图”、“分组建造一个高而稳定的塔”,允许所有学生在小组竞赛过程中自己设计和建造塔模型,从而独立地建立塔不会倒塌的科学概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4)
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同时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展开基于证据的研讨活动。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懂得尊重科学事实,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教学准备:小组:泡沫球、牙签、橡皮泥教师:包裹报纸的高塔,框架高塔、3个水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物体稳定性的探究过程。
2、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发现更多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3个水瓶,一个为空瓶,一个装满水,请学生猜测稳定性(空瓶先倒),随后再拿出装满水和装半瓶水的瓶子,请学生猜测谁先倒(满瓶水先倒)。
【过渡】物体易倒与不易倒的秘密究竟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课高塔来探究一下。
引出课题,板书高塔二、探究高塔不倒秘密【过渡】说到高塔,先请同学们欣赏这四幅图片。
1、请学生欣赏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塔、迪拜塔、绍兴小方塔,说一说这些高塔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过渡】那究竟是不是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就会使塔不易倒呢?板书:建高塔2、出示实验材料:每一小组泡沫球16个,牙签若干,2块橡皮泥。
要求:制作一个6层以上的高塔,每两块泡沫球之间只能有一根牙签,比比哪一组的高塔最不容易倒。
请学生在实验报告单中设计自己小组的高塔。
3、展示设计图,开始搭建高塔这些设计图是否与你想象中的一样稳固呢?要求:1.时间10分钟2.低声交流,注意安全3.建塔完成后将高塔拿到木板上相应的位置三、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并且回到导入,为什么装半瓶水的瓶子比装满水的瓶子更容易倒?拿出教师教具,糊纸铁塔和框架铁塔,请学生用力扇动扇子,测试抗风能力,从而得出框架结构有利于高塔的稳定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建高塔》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运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再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并学会将探究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后进行再反思,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应用-再思考”四个过程逐步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透明胶、水、一次性筷子。
教师准备:学生熟知的、我国知名的、世界知名的高塔图片,风扇,卷尺,桌子。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拿出不倒翁):同学知道这个是什么吗?(生答:不倒翁)2.师:同学们知道不倒翁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不倒翁不容易倒?(引导学生回答:不倒翁是上轻下重的结构,所以它不会倒,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不倒翁和高塔的结构相结合更容易得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3.师:接下来让我们观赏一些世界有名的高塔。
(放出各地著名高塔,埃菲尔特塔、东方明珠塔、广州高塔“小蛮腰”........)4.师:你们认识这些高塔吗?请观察这些高塔,这些高塔也具有像不倒翁一样不容易倒的特性,猜猜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高塔既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倒的?这些高塔和不倒翁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在整体结构上他们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5.生回答(师根据回答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1.师:那么我们要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做实验)2.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塔的模拟实验。
首先,我们得先思考一下高塔所在的环境,会有那些原因使高塔倒下?(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把原因(地震、大风……)写在黑板上。
)3.生回答4.师:接下来,请各个小组利用台上的塑料瓶来模拟我们的高塔,结合高塔所在的环境,来验证以下三个问题,在大风、摇晃桌子的情况下:①怎样放最容易倒?②怎样放不容易倒?③怎样放最不容易倒?5.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复习题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整理复习一、填空题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工具)和机械了,这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臂膀)。
2.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机械)。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又被人们习惯成为(工具)。
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钉子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3、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
4、使用机械要十分小心,注意(安全)。
5、机械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有的机械比较(简单),有的机械比较(复杂)。
(二)杠杆的科学1.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
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像撬棍这样依托(支点)在力的作用下能撬起重物的硬杠叫做杠杆。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也可以这么理解: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省力;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杠杆费力;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尺上有个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使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是,左边阻力乘以阻力臂等于右边动力乘以动力臂。
2、我们一般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是否省力。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锤、钢丝钳、开瓶器等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面包夹、鱼竿等是费力杠杆;如:跷跷板、天平杆秤、订书器等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使用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面包夹、理发剪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节建高塔教案
年级:六上 学科:科学 任课教师:
课题:2.6建高塔
日期:
课型:三课型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会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重点
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教学难点
会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互改互签,当堂巩固。
学生思考
当堂检测,互改互签
引导学生总结
释疑巩固
将问题暂存 掌中宝
课后作业
板
书设计
2.6建高塔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教学反思
中考考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个人备课
第一课型预学课
魅力导入:
一、自主寻疑
(一)自学寻疑
同学们自主浏览课本第38-39页的知识,完成以下任务,能够确定答案的直接作答并在课本上用铅笔做标记,未能确定答案的在题号用“?”标记。学生有疑惑举手示意,老师巡视,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个别指导。
知识点一观察与猜测: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不容易倒
二.选择题:
1底部()的物体越不容易倒。
A越大越重 B越大越轻 C越小越轻
2下列立在桌面上的矿泉水瓶最稳定的是()
A倒立的空矿泉水瓶
B正立的空矿泉水瓶
C正立的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
三.简答
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是什么?
三、暂存巩固
四、合作提升
五、归纳梳理
自主完成任务,在课本上做好圈点勾画。
自主完成检测,对疑难问题做标记。
观察ppt
知识点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六科上2-6、建高塔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ຫໍສະໝຸດ 2-2建高塔八一工作室黎
1.课件出示数张铁塔图片, 观察这些图片, 它们形状与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生观察,汇报交流。 3.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要点:塔、高、稳固不 倒……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高耸入云且稳固不倒 的塔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塔的研究)
(五)关于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1.现在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与先前的猜想比 较一下,哪些猜想得到证实,哪些猜想证 明是不对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2.延伸:我们研究了框架式铁塔的稳定性 因素,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留下许多古塔, 又是什么因素使它们千百年不倒?(出示 古塔图片)
(二)猜测高塔不倒的原因 1.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才得以让这 些高塔稳固不倒? 2.小组讨论,作出猜想,并在自己 的科学记录本上及时记录自己的猜测。 3.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时要求说 说为什么这样想的。
三)研究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该怎 么办? 2.提供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和沙 子。 3.利用这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测:怎 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 放最不容易倒? 4. 学生分小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 学生分小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塑料瓶的放置方式 稳定性表现
5. 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比较了哪些放置方式? 各种放置方式的稳定性能各有什么差异 6.找出小组内“放的最稳”的好办法,然后 再找出全班中“放得最稳”的好办法。分析这 些好办法的共同点。
(四)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提供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若干、水、垫圈、 胶带纸。 2.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做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 3.利用前面所研究的成果:使“塔”最稳的方 法——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小组合作制作一个 既高又稳的“塔”。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 制作方法。 4.交流成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塔”最高?哪 一组的“塔”最稳?(要公平合理地比较哪组的 “塔”最稳,该怎么办?讨论采用合理的办法, 建议采用调节木板做成的斜面倾角的大小来评价 “塔”的稳定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身边的材料为素材,让学生亲手搭建高塔,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并掌握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材料和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和理解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和结构特点,搭建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大小的材料,如纸杯、积木、塑料管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确保安全。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高塔?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的高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高塔搭建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心得,让学生总结搭建高塔的方法和技巧。
科学《建高塔》教案2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效果。
【教学重点】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上不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教学难点】
应用知识和经验,采用简单材料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view/6e41662f7375a417866f8f7f.html
2、/view/b6e6f2c689eb172ded63b7c8.html
3、做框架/view/30d8e98b680203d8ce2f2444.html?from=rec&pos=0&weight=175&lastweightstion/128098833.html?an=0&si=9
4、活动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⑴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是开放的,空气阻力小。)
⑵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验证,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四、教学方法及思路
【教学方法】:本课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1、课堂伊始,我先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入手提出问题:谁到过诸城的电视塔?它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并出示世界上著名高塔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工合作、相互讨论。首先探究出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然后用简单材料建造出不容易倒的高塔,并能总结出建造高塔采用的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件PPT课件
四边形加斜杠的作用
支撑 稳固
增加的斜杆起什么作用?
左图中小人(相当于
斜杆)的推力,阻止
了四边形框架变形。
右图中小人(相当于斜
杆)的拉力,阻止了
四边形框架变形。
生活中的形状和结构
改变形状 层数多
生活中的形状和结构
铁塔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框架结构空气阻力小
6、下面( ③ )物品没有利用到拱形原理。
①圆顶屋顶 ②赵州桥 ③金字塔 ④乒乓球
7、下面( ① )框架最牢固。
①Δ
②□
③◇
④∏
8、空塑料瓶在( ③ )情况下最不容易倒。
①瓶口向下 ② 瓶口向上 ③瓶口向上瓶里装一些沙
9、钢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和桥面组成。( ① ) 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
①钢缆
②桥塔 ③ 桥面
拱形受压会
产生一个向外推 的力,抵住这个 力,拱就能承载 很大的重量。
圆顶形受力特点:
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 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 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受的特点。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 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 要坚固。
框架结构
什么是框架结构
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生活中的形状和结构
自行车
三角形结构 空心钢管的 好处。
生活中的形状和结构
塑料饮料瓶
塑料饮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
生活中的形状和结构
自己身体
头骨,近似于球形。 肋骨,拱形。
足骨。构成一拱形。
生活中的形状和结构 桥
横卧桥墩的巨大框架都是由横切面为“工”字形的
钢材构成的。 南京长江大桥
小学科学六上《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六上分层探究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工具和机械单元1.使用工具活动一:参考工具:螺丝刀、剪刀、美工刀、羊角锤、镊子、扳手等。
活动二:1.略3.略日积月累:第1个核桃夹,第2个剥线钳,第3个老虎钳,第4个理发剪。
2.杠杆的科学活动一:1.略 2.两者都属于杠杆。
3.略活动二:1.撬棍撬起物体不一定都省力。
2.实验记录表略3. 省力的情况: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的情况: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日积月累:第一个老虎钳,第二个水井压水装置,两者都省力。
画图略。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活动一:1.略。
2.铁片撬起盖子属于省力。
开瓶器打开瓶盖属于省力,镊子夹取物体属于费力。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样的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样的杠杆费力。
2.费力杠杆虽然费力,却省了距离。
拓展提升:略日积月累:画图略。
晾衣服的夹子属于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开瓶器属于省力杠杆。
4.轮轴的秘密活动一:数据略,我们的发现:使用轮轴提升物体,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活动二:数据略,我们的发现:使用轮轴提升物体,轮子越大越省力。
日积月累:填空题:1.轮和轴 2.省力画图题:两者都属于轮轴,画图略。
5.定滑轮和动滑轮活动一:1.在顶端是固定不动的。
2.物体往上运动,说明定滑轮有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
3.表格数据略。
我们的发现: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活动二:1.动滑轮会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表格数据略。
我们的发现: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可以省力。
日积月累:填空题:1.能,不可以;不能可以2.定动6.滑轮组活动一:表格数据略。
我们的发现:使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活动二:表格数据略。
我们的发现:动滑轮的数量越多越省力(也可以说滑轮组的组数越多越省力)日积月累:填空题:1.滑轮组 2.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选择题:1.B 2.A7.斜面的作用活动一:表格数据略1.直接提升物体的力要大于沿着不同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a)小结
板书设计
6、做框架
三角形 稳 定 不容易变形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增加宽度 可以增加抵抗弯曲能力。
抗弯曲能力
增加厚度 可以大大增加抵抗弯曲能力。
横梁立放 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课 题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主备人
执教者
课 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瓦楞纸
课 题
拱形的力量
主备人
执教者
课 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拱形承受压力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验演示: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
(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搭建高塔的方法,掌握稳定性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搭建高塔这类实践活动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会选用合适的材料搭建高塔。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稳定性在搭建高塔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及选用方法。
2.理解稳定性在搭建高塔过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搭建高塔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搭建材料,如积木、纸杯、吸管等。
2.分配学生到各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材料。
3.布置实验场地,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的特性,如积木的稳定性好,但重量大;纸杯重量轻,但稳定性较差等。
让学生在选择材料时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搭建心得,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有限的时间内搭建更高的高塔,或者使用更少的材料搭建同样高度的高塔。
让学生在挑战中不断提升自己。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框架式)》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形状的框架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通过简单的框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在这一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分析不同形状框架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放大实验效果,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结构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铁塔等,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
2.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搭建不同形状的框架,观察并记录其稳定性。
3.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规律。
4.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1.实验现象:不同形状的框架稳定性不同2.稳定性规律:三角形 > 四边形 > 其它形状3.应用: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观察分析能力。
六上2.6建高塔
猜猜看: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
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呢?把你们 的猜想写下来。
寻找这些塔的形状与结构的相同之处
我的 猜想
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镂空结构, 空气阻力小,可 以很容易让风通过, 3.还有许多三角形构造,增强 了铁塔的稳定性。
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说一说
介绍世界 上著名的塔
比 萨 斜 塔
倾斜的大理石塔
埃 及 金 字 塔
方锥体三角形石料建筑
中 国 应 县 木 塔 八角形木结构塔
桥 塔
泰晤士河上的双塔
大 本 钟 塔
塔钟是塔的一种延伸
方形密檐式砖塔
葫芦形砖石结构的塔群 葫芦形砖石结构的塔群
空 瓶 子
怎样使它们 不容易倒?
我们需要知道三个问题 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 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 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瓶口向下 最容易倒
下面小上面大
瓶口向上不容易倒。
下面大上面小
瓶里装满东西
最不容易倒。
? 下面重上面轻
上面做得小一些 下面做的大一些
要使物体不容易倒, 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瓦 切 塔 林
正 方 形 青 砖 塔
塔底(加水) 大而重
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来制作高塔? 这些材料制造了“高塔”的那些部分
塔尖 小而轻
塔基 增加下部 的重量
捆扎吸管 使塔基固定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塔的底部大,而且还有 个坚固的基座;塔的上 面小、下面大;上面轻、 下面重;重量主要集中 在底座。塔是镂空结构, 风可以穿过塔身, 空气阻力小,抗风强。 铁塔框架上有许多三角 形,增加了塔的稳定性。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书中原话、实验结论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书中原话、实验结论2-1、抵抗弯曲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书P26)2、结论: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3、横梁的横切面是长方形时,横梁立着放着(侧着放)比平着放好,因为这样能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4、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教参)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5、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的。
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这真是一个好办法。
(书P30)6、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3、拱形的力量7、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书P32)8、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教参)2-4、找拱形9、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受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书P34)10、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书P34)11、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教参)12、人体的结构非常巧妙。
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里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书P34)13、生活中的拱形:肋骨、足弓、拱门,拱窗,拱桥;圆顶形:龟壳,贝壳;球形:蛋壳,果实,头骨。
2-5、做框架14、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书P36)15、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9)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建高塔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设计并建造一座稳定且高度适中的高塔。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高塔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建构类的活动充满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结构稳定性的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建造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建高塔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
2.如何设计和建造一座稳定且高度适中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建造高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团队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和建造,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资源。
2.建筑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3.计时器和其他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图片,如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等,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吗?它们为什么会这么稳定?”2.呈现(10分钟)介绍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引导学生了解高塔的组成部分,如塔基、塔身、塔尖等,并解释为什么高塔需要有一个宽大的底部和逐渐变细的顶部,以增加稳定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领取一定的建筑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高塔结构和稳定性原理,设计和建造一座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醒注意事项。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建造后,进行小组间的展示和评价,共同讨论哪座高塔建造得最好,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活动一:哪个瓶子不容易倒? 上轻下重 1、自由猜测
2、说明理由
3、实验检测
1 空瓶 2 半瓶水 3 整瓶水
4、概括结论
探究活动二:哪个瓶子不容易倒? 上小下大 1、自由猜测
2、说明理由
3、实验检测
1 正放 2 倒放
4、概括结论
实验材料: 大、中、小三个塑料瓶 透明胶、 沙子、水、吸管 活动要求: 1.测量“塔”的高度。 2.用扇风的方法检测“高塔”的抗风能力。 经验交流: 1.说说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2.想想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建 高 塔
法国埃菲尔铁塔320米
加拿大多伦多国家塔553.3米
埃及胡夫金字塔136.5米
西安大雁塔 64.1米
中央电视台电视塔 405米
上海东方明珠塔高467.9米
松阳延庆寺塔38.32米
你发现这些图片的共同之处吗? 高塔——塔状结构
框架结构特点:自重轻,节省材料等
A、上小下大
B、上下一样重
C、上重下轻
5、( A )的物体最不容易倒。 A、上小、轻,下大、重 B、上大、轻,下小、重 C、上大、轻,下小、重
1、建筑物承受的空气阻力小容易倒。(
×
) )
2、一个物体只要上小下大就不容易倒。( 3、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
√
)
5、框架结构铁塔的抗风能力比较强。(
√
)
6、建造高大的铁塔,关键要做到稳定不倒。(
√
)
1、底部(
B )的物体,不容易倒。
B、越大越重 C、越小越轻
A、越大越轻
2、容易倒塌的结构是( C )。 A 、上小下大 B、上轻下重 C 、上重下轻 3、( C )的物体最容易倒。 A、上小下大 B、上下一样重 4、( A )的物体放的稳。 C、上大下小
结合框架结构和塔状结构特点, 阻力小,抗风能力增加, 大量运用三角形结构, 上轻下重,上小下大,
……
《建高塔》课堂小结
1、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比如( ( 压力 )、( 风的阻力 )等。 重力 )、
2、建造高大的铁塔,( 稳定不倒 )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 3、请解释铁塔稳固的原因。 答:下面比较大,上面比较小;下面重,上面轻;采用了 大量的三角形框架结构,既牢固,抗风能力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