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1、了解曲的基本常识及其通俗明快的语言特点。

2、从语言分析入手,了解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把握作品的主题。

3、从三篇作品中把握三位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4、理解作品中的元代人文精神。

一、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唐诗、宋词,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到另外一种文学样式,它就是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元曲。

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这一课要学习的三首元曲都属于元散曲。元代的散曲,本来是一种合乐的歌词。它以小令为单位,每首小令就是音乐上的一支小曲,有专门的曲名,隶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旋律节奏。作家们按谱填词,歌词也称为曲。严格地说,这是不大科学的;称之为曲子词,可能更准确些。这同宋词初起时的情况一样,只不过音乐上不同而已。把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调,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就是套数。

二、讲授新课

【双调】蟾宫曲·叹世

1、知识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之一。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马致远是留存作品最多,历来评价最高的一个。他作品的内容,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

2、研习内容

(1)作者叹世中的“世”是哪个朝代,哪些人物?

示例: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涉及项羽、刘邦、韩信、蒯通和萧何等人,其中以写韩信为主。

(2)作者叹世的内容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示例:①对史事的评析,层层推进,一气直下,直逼出了“醉了由他”的最后结论。特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句成语的引用,既吻合曲中议论的楚汉相争的史事,又起到了“诗眼”的作用,是相当高明的。②诗人“叹世”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但通篇没有一个字触及时世,这就是马致远宣泄牢骚技巧的高明处。

(3)从叹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示例:马致远的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游的情愫。特别是晚年时,马致远牢骚殆尽,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力图从宁静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这在其《叹世》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4)作者产生如此的心理状态的社会原因。

示例: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之后,使汉民族尤其是士人有一种失落感。他们原

来意向所归的群众组织,由于政权的变易而不复存在,面对新的统治者又感到陌生,感到无所依归。统治者实行人种等级的民族歧视政策和重征伐轻文教的轻儒政策,是汉族士子产生被抛弃的孤零感。失去归属感,对新的统治群体没有认同感,他们成了弃儿。于是受制度和纪律约束的行为指向出现混乱,三纲五常、贞节等观念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地位。士子们本不把元政权视为应该报效的“国”,即使有报效的愿望也报国无门。远离政权,远离社会中心,出于被忽视、无尊严的地位,产生了内外疏离,甚至对立于元政权的心态。唐宋实行科举制度,形成了士子的宠儿意识,元代则相反,“弃儿意识”膨胀,行为上便玩世、骂世、嘲世,以浪子自居自傲,以“悟世”“遗世”相标榜。甚至从俗的、丑的事物中也能发现发人一噱的笑料,大胆地袒露人生的种种欲望,展现人性的、道德的和生理的缺憾,毫不掩饰,毫无美化。从一方面看,这是突破儒家思想束缚之后人性的复苏,人文主义精神的张扬,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士大夫社会责任感的淡漠。这是元代社会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的现实酿造出的多味果。

元代是一个没有英雄崇拜、社会榜样丧失的时代。科举取士制的废止,粉碎了士子的仕途梦,丧失了昔日“唯有读书高”的神圣感。没有了精神支柱,不思进取,造成士人品格降低,思想混乱,世俗化了。废科举的另一结果是官员素质低劣。元代的入仕途径,或靠根脚“血”而忧则仕,或靠吏(办事员)进,或靠买官。而重开科举之后,科举入仕者极少,这不过是粉饰的工具。官员不仅是政权的支柱,也是人们的榜样,社会风气的好坏就是官场风气的体现。元代官员礼义之教懵然未知,贿赂之情循习已著,社会没有了权威,没有了榜样,从官员到民众,思想混乱,崇尚我行我素的“自由”,已无礼可拘、无道可守、无法可遵。

3、总结

这首小令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内容,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否定功名事业。

【南吕】四块玉·别情

1、知识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著名元曲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关据紧凑集中,不枝不蔓,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2、研习内容

(1)这首散曲主要写什么内容?

示例:写送别时的心情感受。

(2)解读“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示例:这三句,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思。自送别你之后,我“心难舍”,“难舍”二字情意绵绵,刻画了女子依依不舍的心理,写出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因相思而情难舍,那锁不住、埋不下的恋情,心中不免产生别恨的思念,虽只有“一点”,但它沉重地压在心头,无穷无尽,几时才能摆脱它呢?女子问得凝重、深沉、迷茫,这正是她相思至深的原因,看似无可奈何,

实是相思难解,而这深深的相思又有谁知道呢?真是剪不断、理还深。所以,这个疑问既是悬念,起张本作用,又能深化女子的相思之情。这一层可谓是用言传情,深化相思情深。

(3)解读“凭阑拂袖杨花雪”。

示例:女子用行动表达她对爱人的相思之苦。怎么个“苦”?爱人要远走,干什么去,文章没交代,读者可以根据曲里的内容想象出这些情景:或求学、或谋生、或赴考……总之是在外奔波的一位旅人。何时才相聚呢?当爱人远去后,她登上高楼,居高临下地“凭阑”远眺,想多看他一眼。“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酸楚的眷恋之苦。本来目送爱人离去就够心酸落泪的,无奈似雪纷纷飘落的杨花挡住了她的视线,杨花成了眺望离人的障碍,更成了扰乱人心的障碍,女子烦恼地“拂袖杨花雪”,即用衣袖将讨厌的杨花拂开,这个动作表现了她缠绵的相思苦。同时,作者还巧妙地用飞絮的杨花来设障,与下文的“溪”“山”构成层层障碍,造成悬念,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

杨花纷飞,既是障人视线的物,又暗喻离人的漂泊,还可用飞絮的杨花来表现女子愁思的缠绵,其一语双关为全曲设定了感伤凄迷的氛围。杨花这个具有春天时节特征的景物所造成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女子为离情别恨所愁苦的难以抑制的心情,如此看来,春光不仅热闹,还含有春意缭绕、春情难遣之意。

(4)解读“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示例:拂开眼前的杨花,看到的是“溪又斜”“山又遮”,即弯弯的溪水曲折流向远方,重重的山峦起伏绵延,青山遮住了视线。接连的障碍,女子的愁绪随景物变化不断地加深,变得凝重,有着欲罢不能的感伤,当心爱的人已经远去了,看不见时,只好叹息道“人去也”。

“凭阑”目送原是为了对爱人的思念,谁知越送愁越重,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所以,层层设障,是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女子“愁思无穷尽”的心境。

3、总结

不用静止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亦不用静态的景来衬情,而是不断地变换景物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愁,“渐远渐无穷”是这首曲的闪亮之处。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知识简介

睢景臣,元曲作家。他自幼聪明勤奋,喜欢音乐,但仕途上却不得志。这样潦倒落魄的文人,对元代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是体会得比较深刻的,因此写起散曲来才能嬉笑怒骂,把讽刺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2、研习内容

(1)适当概括本散曲的内容。

示例: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耍孩儿】【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三煞】【二煞】【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下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作势、目中无人,两相对比,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