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一、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本科阶段哲学专业或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学生。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先秦哲学2.1.1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2.1.2 道家思想:老子、庄子、杨朱2.1.3 墨家思想:墨子2.1.4 法家思想:韩非子、李斯2.1.5 名家思想:惠施、公孙龙2.2 汉唐哲学2.2.1 汉代经学:董仲舒、何休2.2.2 玄学:王弼、郭象2.2.3 道教哲学:魏伯阳、葛洪2.2.4 佛教哲学:鳩摩羅什、玄奘2.3 宋明哲学2.3.1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2.3.2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2.3.3 浙东学派:叶适、陈亮2.3.4 道教哲学:周敦颐、邵雍2.4 近现代哲学2.4.1 康梁变法哲学:康有为、梁启超2.4.2 新文化运动哲学:胡适、陈独秀2.4.3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唐君毅2.4.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李达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度每周安排2课时,共计8周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发言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4.3 期末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考能力。

五、参考教材5.1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5.2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5.3 《中国哲学史新编》,任继愈著,人民出版社六、教学内容6.1 清代哲学6.1.1 儒学复兴:黄宗羲、王夫之6.1.2 清代考据学:戴震、王念孙6.1.3 晚清理学:龚自珍、魏源6.2 近现代哲学(续)6.2.1 维新派哲学:谭嗣同、严复6.2.2 革命派哲学:孙中山、章炳麟6.2.3 新儒家哲学:牟宗三、唐君毅6.2.4 现代哲学多样化:梁漱溟、冯友兰七、教学安排7.1 课时安排根据前面的教学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中国哲学史(高教版)教案:第八讲 易传

中国哲学史(高教版)教案:第八讲 易传

中国哲学史:第八讲:易传第八讲:易传The Philosophy of Yizhuan? 儒家的新方向? 两套语言? 道器之间? 三才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 儒家的新方向? 从经到传?,十翼”1,从经到传( 1),, 易经,?,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据说, 连山, 以艮卦为首,,归藏, 以坤卦为首。

二书均已亡失,唯剩, 周易, 流传下来。

? 郑玄:“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认为, 周易, 为周代的,易经, 。

即周朝的卜筮之书。

?, 易纬, 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 2),,易传,?, 易传, 是最早的一部解释, 易经, 的书。

一般认为, 易传, 由战国时代的儒家所作。

?, 汉书艺文志, 认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是说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 十翼, 。

周文王2., 十翼”?, 系辞, 上下?, 彖传, 上下?, 象传, 上下?, 文言,?, 说卦,?, 序卦,?, 杂卦,?, 彖传, 上、下两篇是说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释卦辞。

?, 象传, 上、下两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又称为, 大象, ),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又称为, 小象, )。

?, 文言, 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

?, 系辞传, 上、下两篇是总论, 经, 的基本思想的。

?, 说卦传, 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等。

?, 序卦传, 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

?, 杂卦传, 是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的。

二, 两套语言? 占筮语言? 哲学语言? 朱伯崑在, 易学哲学史, 中指出:, 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

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

Have A Break!1,占筮语言? 指占筮时所用的语言。

中国哲学史教案

中国哲学史教案

中国哲学史教案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先秦诸子哲学,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佛学,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等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哲学第一章回省诸子时代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曾将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这六百年间的历史,称为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

他认为,在这段时间中,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者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创造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

”(转引自《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第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时代。

当时社会结构的动荡改组,典章制度的新旧更迭,王权式微、诸侯异政的政治格局,营造了思想史上的人文奇观——“和而不同”,百家争鸣。

那时思想家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独尊的权威,“天下之人各为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天下篇》。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衰,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取合诸侯。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时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孔丘、墨翟、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荀卿、韩非等一大批思想巨子,以其不拘一格、独抒己见的原创性思想,共同酿造了中国文化的元典精神。

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定;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辨证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建构;重人伦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文化价值原则在这一时期提出;人道与天道参赞化育、和合生成的世界观在这一时期定型。

诸子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思想的原创性,而原创性思想必然带有风格的多样性。

关于诸子学说的长短优劣和个性特制质,西汉史家司马谈有过自己的评论,他指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绪论: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1. 何谓哲学?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不像什么是数学、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化学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什么是哲学?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不同的答案。

我们知道,在中文里,“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是从西文的Philosophie(philosophy)直接翻译过来的。

就“哲学”一词而言,其原初的意思即“爱智慧”。

既然哲学是“爱智慧”,那么,她首先是一种活动,其次才是一种学说。

作为一种“活动”,它是通过追求智慧而使人变得有智慧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学说,它是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使人能够智慧地生存的学说。

在人类早期的自然哲学家看来,智慧的首要问题即是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或“始基”问题——变动世界中的绝对可靠的根基问题。

只有找到了这一根基,人们的生活才得以踏实,人们的心灵才得以安顿。

对本原问题的追问,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因为它意味着人类开始踏上了自觉地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去追求自由自觉的历史的征程。

在此意义上说,世界的本原问题就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怎样安身立命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其任务之一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也就是为人类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从而使人类智慧地生活。

至于怎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则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的。

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近现代哲学家胡适认为:“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

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

”1也就是说,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在人类持续的对话中生成和发展着的有生命的思想。

只要人类生存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就会持续着。

对话必须有对话者,而最有价值的对话者就是哲人、智者,这些人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并汇聚在各个时期的哲学经典之中。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派别。

1.2 教学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思想体系、代表人物和著作。

意义: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派别。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先秦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先秦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先秦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2.2 教学内容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

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先秦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先秦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汉唐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唐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汉唐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3.2 教学内容特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道教和佛教的兴起。

主要流派:玄学、儒学、道教、佛教。

代表人物:董仲舒、王充、郭嘉、王弼、朱熹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汉唐哲学的特点、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汉唐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章:宋明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宋明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4.2 教学内容背景:封建社会的衰落、儒家思想的困境。

主要流派:心学、理学、气学、朴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宋明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宋明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哲学史教案1-7

中国哲学史教案1-7
2/15/02 3:47 PM 10
(三)法家先驱人物
《韩非子·南面》说: “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则汤、 武不王也。管仲毋易齐,郭偃毋更 晋,则桓、文不霸矣。”韩非子这 里所涉皆是历史上变法的积极提倡 者与实施者。关于伊尹、太公以及 管仲,前已略叙及。今就郭偃其人 略作稽考。
2/15/02 3:47 PM 11
2/15/02 3:47 PM 46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 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 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
“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nang) 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 无怪哉?”
2/15/02 3:47 PM
47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 卫国。 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 矣。”公曰:“何梦?”对曰: “梦见灶,为见公也。”
2/15/02 3:47 PM
28
(1)慎到 慎到,赵国人,于齐“学 慎到 黄老道德之术”,著《十二论》。 《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凡 四十二篇,入法家类; 慎到先当是道家,后来则钻研法 家,逐步形成自己的法家思想。
2/15/02 3:47 PM 29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 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 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 不偏于其君;乱世之人,道不 偏于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 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 绝世,而君未得宁其上。无遇 比干、子胥之忠,而毁瘁主君 于暗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
2/15/02 3:47 PM
22
著《吴起》四十八篇,亡 佚。 今存《吴子》六篇。
2/15/02 3:47 PM
23
商鞅 (BC390-BC338年),复姓公孙, 因封于商邑,故称之商鞅。为相十 年。思想以重农、重战、重法、重 君权为其大要。谓“圣人不法古, 不修今。”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一、引言1.1 课程定位与目标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与重要人物掌握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1.2 课程内容概述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特点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二、儒家哲学2.1 孔子与儒家哲学的起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2.2 孟子与儒家哲学的发展孟子的生平与思想天命、性善论、仁政等主要观点2.3 荀子与儒家哲学的演变荀子的生平与思想天命、性恶论、礼法并用等主要观点三、道家哲学3.1 老子与道家哲学的创立老子的生平与思想道、德、无、无为等核心概念3.2 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入庄子的生平与思想逍遥、齐物、无为而治等主要观点3.3 道家哲学在后来的发展介绍道家哲学在汉唐、宋明等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四、墨家哲学4.1 墨子与墨家哲学的创立墨子的生平与思想兼爱、非攻、尚贤等核心概念4.2 墨家哲学的演变与影响墨家在战国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墨家与其他诸子的辩论与影响4.3 墨家哲学的现代价值分析墨家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五、法家哲学5.1 管子与法家哲学的起源管子的生平与思想法、术、势等核心概念5.2 商鞅与法家哲学的发展商鞅的生平与思想变法、重农抑商等主要观点5.3 法家哲学的实践与影响分析法家哲学在秦朝等历史时期的实践与影响六、名家哲学6.1 名家哲学的兴起与发展名家代表人物如惠施、公孙龙的生平与思想名家对于名实关系、逻辑辩证的探讨6.2 名家的主要辩论与思想贡献分析名家在言意、形名、辩术等方面的辩论探讨名家对于语言、概念、思维方式的革新6.3 名家哲学的现代意义讨论名家哲学在现代哲学与语言学中的影响和价值七、阴阳家哲学7.1 阴阳家的起源与主要思想阴阳家的历史背景与代表人物阴阳五行理论的哲学与应用7.2 阴阳家哲学与自然宇宙观探讨阴阳家对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分析阴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论述7.3 阴阳家哲学的影响与后世发展阴阳家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渗透阴阳家思想在道教、中医等领域的应用八、儒家后学与新儒家8.1 儒家后学的发展与分化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韩愈、宋代周敦颐等对儒学的复兴与发展8.2 新儒家的兴起与思想特点明代王阳明心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近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创新与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8.3 新儒家哲学与现代社会分析新儒家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探讨新儒家对于现代伦理、政治、文化的贡献九、佛教哲学9.1 佛教传入与汉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与思想9.2 佛教哲学的核心观念探讨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概念分析佛教对于生命、苦难、道德、认识论的探讨9.3 佛教哲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影响探讨中国化佛教哲学的特色与发展十、宋明理学10.1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宋代儒学的复兴与理学的形成-明代心学的发展与挑战10.2 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探讨宋明理学中的“理”、“气”、“心”等概念分析宋明理学对于道德修养、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影响10.3 宋明理学的评价与影响评价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宋明理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挑战十一、清代哲学11.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清朝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清代哲学的主要趋势与特点11.2 清代儒学的演变清代儒学的主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清代儒学对于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11.3 清代哲学的影响与评价分析清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评价清代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与局限十二、近现代哲学变革12.1 近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哲学响应西方文化的传入与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近现代哲学对于传统哲学的挑战与改革12.2 近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分析近现代中国哲学的主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探讨近现代哲学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12.3 近现代哲学的评价与反思评价近现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反思近现代哲学的成就与不足,展望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1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阶段与新任务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与融合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与挑战十四、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14.1 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分析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探讨中国哲学对于当代伦理、政治、文化的贡献14.2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创新讨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创新与发展14.3 中国哲学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分析中国哲学在国际上的传播与接受评价中国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贡献与影响十五、总结与展望15.1 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法总结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法探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路径15.2 中国哲学史的教育意义分析中国哲学史在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哲学史融入教育体系15.3 中国哲学史的展望预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中国哲学史在未来的贡献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内容,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哲学流派到近现代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融合,以及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中国哲学史(XXX版)讲义整理

中国哲学史(XXX版)讲义整理

中国哲学史(XXX版)讲义整理中国哲学史(XXX版)讲义整理第一章XXX一、以XXX开篇的理由——汉语文明的伟大先知辨别XXX先后的问题在当今学界仍有争议,本课程的先后安排以其思想的重要性为标准。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伟大的存在,有无数伟大的人。

我们只要去读资治通鉴,我们就会发现资治通鉴里面所记录的每一个人都比我们伟大十倍,甚至百倍,哪怕是那里面最大奸大恶之人。

那是何等坚定何等光明的存在,那是一个何等光明的世界。

那么XXX是这群伟大灵魂之中最伟大的灵魂。

XXX对礼坏乐崩时代的拯救一)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基本思想文化处境——礼坏乐崩XXX生于西周创辟以来的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

在这个时候他想要有所拯救。

XXX所面对的情况叫“礼坏乐崩”。

其实XXX崩几乎是先秦诸子的共同处境。

几乎所有的先秦思想家都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文化处境,就是礼坏乐崩(“礼崩乐坏”是错误读法,因为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故用“崩”字,以强调其弹性)。

在当时XXX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

XXX,曾经被伟大的精神,曾经被伟大的真实性所充实和照亮的XXX,曾经在人的具体生活中有着那么鲜活显现的XXX,到了XXX所生活的时代,突然,或者说逐渐地变得不再鲜活,不再真实,不再真诚。

有两种人,一种人人欲横流,活得很真实,但很没有道德;另一种人活得很道德,但活得很不真实。

这样的结果恰恰在于,礼乐文化的形式化,渐渐地流于形式。

二)XXX的拯救之路——复古与开新在这样一个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XXX的拯救的途径第一是复古,第二是开新。

而XXX的复古和开新,其实恰恰是一体的两面。

XXX的复古,不是要简单地回归和原原本本地复原XXX的每一个细节。

XXX的精神恰恰是要回到XXX 致礼作乐的那个伟大的精神实质本身。

XXX一定是在一个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告诉人们如何建构精神生活,如何建构精神实质,并且把这精神实质变成有根源的有传统的一种精神,与古代的传统有着内在的精神同一性。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第一篇: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目录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第一节哲学与中国哲学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特点第三节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二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二章儒家、墨家与道家哲学的产生第一节孔子的哲学思想一、孔子的生平二、“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三、重视实践的理性态度四、“执两用中”的方法论第二节墨子的哲学思想一、墨子与墨家二、“兼以易别”的社会理想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四、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第三节老子的哲学思想一、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二、“道”的形上世界的开辟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四、“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五、“静观”、“玄览”的直觉认识论六、老子思想的历史影响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三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章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节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一、新道家思潮二、新法家思潮三、新儒家思潮四、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二节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一、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二、“天人感应”理论三、“天道不变”思想四、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第三节王充的哲学思想一、王充其人其学及其著述二、反对“天人感应”的元气论三、坚持“实事疾妄”的认识论四、王充哲学中的矛盾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三章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第二节气论:一、“太虚即气”的宇宙论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第三节性论:“天地之性”二、“天地之性”三、“气质之性” 第四节一、“性”与“知觉”知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气质之性”与“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二、“见闻之知”三、“德性所知”第五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五第四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第五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第一节王夫之:他的时代和他的精神第二节“太虚一实”的本体论一、“气”与“实”二、“气”与“理”三、“器”与“道”第三节“絪缊化生”的辩证法一、“絪缊”二、“一”与“两”三、“动”与“静”四、“变化日新”五、“乐观其反”与“趋时更新”第四节“理势相成”的历史观一、“古”与“今”二、“理”与“势”三、“天”与“人”第五节“能必副所”的认识论一、“己”与“物”三、“形”与“神”四、“格物”与“致知”五、“知”与“行”六、“实践”第六节王夫之的历史影响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六第四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第四章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二、问题与主义论战三、科学与玄学论战第二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熊十力与“新唯识论”二、科学与哲学的划界三、“体用不二”四、“翕辟成变”五、“新唯识论”的意义第三节冯友兰的“新理学”一、冯友兰与“新理学”二、“真际”与“实际”三、“新理学”的基本结构四、人生境界论五、“新理学”的意义第四节金岳霖的“道论”一、金岳霖与“道论”二、“道是式-能”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四、“道论”的忧患意识五、“道论”的意义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李维武撰写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

中国哲学史教案3-2共59页

中国哲学史教案3-2共59页

28.09.2019
41
又如《春秋·庄公二年》记载,齐襄 公与其妹文姜通奸以及由此及发的一系 列变故,《左传》的评价只有三个字, “书奸也”。陆质认为,此处春秋笔法 的未发之微,还含有责备庄公的意思, 《春秋微旨》写道:
28.09.2019
42
赵氏曰:姜氏、齐侯之恶著矣。亦所以 病公也。曰:子可得制母乎?夫死从子,通 乎其下,况国君乎?君者,人神之主也,风 教之本也,不能正家,如正国何?若庄公者, 哀痛以思父,诚敬以事母,威刑以督下,车 马仆众,莫不俟命。夫人徒往乎?夫人之往 也,则会威命之不行而哀戚不至尔。(《春 秋微旨》卷上)
37
于二代。以至东周,王纲废绝,人伦大坏。夫 子伤之曰:“ 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 之道,不胜其弊 ”。又曰:“ 后代虽有作者, 虞帝不可及已。” 盖言唐虞淳化,难行于季 末;夏之忠道,当变而致焉。是故《春秋》 以权辅正,以诚断礼,正以忠道,原情为本, 不拘浮名,不尚狷介,从宜救乱,因时黜陟, 或贵非礼勿动,或贵贞而不谅,进退抑扬, 去华居实,故曰救周之弊,革礼之薄也。 (《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宗旨义第一》)
予以为《春秋》者,救时之弊,革礼之 薄。何以明之?前志曰:“夏政忠,忠之弊 野;商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 文,文之弊僿。救僿莫若忠,每当从夏政。 夫文者,忠之末也。设教于本。其弊且末, 设教于末,弊将若何?武王、周公承殷之弊, 不得已用之。周公没,莫知改作,故其颓弊 甚
28.09.2019
28.09.2019
18
(三)陆德明与《经典释文》
陆氏本名元朗,后以字“德明”行 世。系苏州吴人。
28.09.2019
19
《经典释文》
陆德明经历陈、隋、唐三代,其主 要著述《经典释文》成书于唐代。此书 将儒、道两家的重要著作都视为“经 典”,博采诸家的注音释文,具有重要 的学术价值。

中国哲学史教案3-4

中国哲学史教案3-4
2011-1-26 22
3、重玄之境
对于“重玄”学来说,“破执”的彻底性 应该是连“境”与“智”也一并排遣,去教化 之心思,忘智识之言谈。成玄英说: 道契重玄,境智双绝。既两忘乎物我,亦 一观乎亲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四)
2011-1-26
23
不仅如此,还应该破除所谓“亲疏” 的理念,不论是“亲”还是“疏”皆以 “一”观之。所谓“一”就是没有分别 而达于“虚静”。成玄英对此有一段比 较明确的说明:“物我皆空,不见有我 身相,故智慧明照也。”(《道德经开 题序诀义疏》卷二)
2011-1-26
32
成玄英笔下的“玄道”或者“至道”乃是 “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 (同上),它是超越空间的;不仅如此,修行者 也不能从固定的时间上来理解。成玄英说:“时 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又谓:“至道 虽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古察今,应 夫终始。”(《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二)
2011-1-26
27
1、逆数之法的源头
《说卦传》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彖传》曰:“刚反动……反复其道,七日来 复,天行也。”此等说法均包含着回归反复理 念。重玄学形成于《易》、《老》、《庄》 “三玄”广为传播之际,故摄取易学以为理论 支撑,乃情理之自然。按佛学中观派常用思维 法式即“四句否定”,其基本模式是正、反、 合、离。其典型格式是:有-无-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重玄”派学者对于此法多有应用。
2011-1-26
19
成玄英于《疏》中开篇即提出“重玄”命 题: 有名,迹也。重玄之道,本自无名。从本 降迹,称谓斯起。所以圣人因无名立有名,寄 有名诠无名者,方欲子育众生,令其归本,慈 悲鞠养,有同母仪。
2011-1-26 20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国哲学史》课件

实时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实时的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适用人群
章节副标题
06
哲学爱好者
对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群
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有广泛涉猎的人群
对人生、宇宙、伦理等方面有思考的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研究的人群
大学生哲学课程学习
适用人群:大学生哲学专业学生
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哲学成果
推动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加强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儒、道、佛的关系:阐述该时期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历史地位:评价该时期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隋唐时期的哲学流派
隋唐时期哲学的影响与意义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Ppt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课件结构
04
课件内容
05
课件亮点
06
课件适用人群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特色和亮点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课件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动形象的图表展示
图表类型丰富:包括时间轴图、关系图、流程图等

中国哲学史(高教版)教案:第十一讲 董仲舒

中国哲学史(高教版)教案:第十一讲 董仲舒

中国哲学史:第十一讲:董仲舒第十一讲:董仲舒The Philosophy of Dongzhongshu?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 大一统? 德与刑? 天人感应? 名论? 性与情一,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 汉初黄老思想? 陆贾? 贾谊1,汉初黄老思想? 汉代初年,一度选取了道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

汉初几十年间,黄老之学受到当时朝廷的尊崇。

?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 黄帝书, 和,老子, 。

?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曹参。

? 汉文帝、窦后以及汉景帝,都尊崇黄老之术。

黄帝2,陆贾? 陆贾(约公元前 240年—约公元前 170年)是汉初著名的著作家,思想家,著有, 楚汉春秋, 和,新语, 。

?, 新语, 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秦亡汉兴以及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为汉代统治提供一个治国方针。

他所提供的治国方针以儒家的“仁义”为主,而以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

3,贾谊? 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洛阳人,生于公元前 200年(汉高帝七年),死于公元前 168年(汉文帝十二年)。

? 他的著作,后人编为, 贾谊新书,1,王道通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 汉书·董仲舒,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

”(, 王道通三, )2,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三, 德与刑?,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把阴阳看成是“天”的两种基本因素,德、仁爱、生育等等都是“天”的阳这一方面的表现;刑、杀等则是“天”的阴这一方面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讲稿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第二章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第一节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节《周易》的哲学思想第三节老于哲学第四节孔子哲学第五节春秋后期的《孙子兵法》第六节墨于哲学第三章战国的百家争鸣第一节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庄子哲学第三节孟子哲学第四节名家惠施和公孙龙第五节先秦子学总结家荀子第六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第四章两汉经学第一节两汉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经学大师董仲舒第三节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第四节无神论哲学家王充第六章隋唐的儒道佛第一节隋唐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韩愈的哲学思想第三节慧能的禅宗哲学,第四节柳宗元和刘禹杨的哲学思想第七章宋明的理学和心学第一节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理学大师朱熹第四节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第五节心学家王守仁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萋父、李锦全,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哲学史教学背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化书局,1981年第一章绪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遗产。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中国传统哲学既独特又博大,既平易又高深。

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它的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

它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

中国哲人辈出,诸子纷立。

中国哲学典籍浩繁,是思想宝库中的珍品。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自然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社会历史观;人们对自身思维的产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逻辑学。

所以,哲学之分为三大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

把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观、历史观和逻辑学概括起来,就是哲学史。

中华民族自古到今整个的认识史,也就是中国哲学的发展史。

哲学史就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历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

中国哲学以华夏民族的认识史为起点,源远流长,已有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

二、哲学在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发端于西方,作为一个名词翻译于日本,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无哲学,现在已无争论。

但在近世以前,中国没有哲学这个学科也是不争的事实。

原始公社后期(约公元前21世纪),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为原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

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经夏、商、周三代,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他部落长期共处,华夏族逐渐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互相兼并,秦、楚、齐、魏、赵、燕、韩等大国成为东西南北各族密切联系的中心,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更加广泛而频繁。

至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代以后,华夏族称汉族。

所以,中国哲学是以华夏民族(汉族)的认识史为起点,以华夏民族为主体而逐渐发展的。

它大约产生于夏商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早在2500年前,就有闻名世界的老子、孔于及其系统的哲学思想。

从老子、孔子到孙中山、毛泽东,涌现出了大批重要的杰出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代表中华民族认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着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

哲学起源于宗教,世界各国无一例外。

中国哲学起源于原始宗教。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和自身的构造,产生了自发的原始宗教,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自然界分离出来。

原始社会,只有宗教而没有哲学。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奴隶主贵族把原始宗教改造成为论证其统治合理性的工具,因而自发的宗教变成了人为的宗教,有了宗教神学。

封建社会后,宗教在封建统治各的支持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世界性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成为统治者手中的精神武器,也有了宗教哲学。

如中国就有了道教哲学、佛教哲学等。

宗教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因此,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也和宗教发展史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是同中国汁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一、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的“掘地天通”:冯友兰讲:“人在原始社会,当智识初开,多以为宇宙间事物皆有神统治。

”(29页)“掘地天通”其直接涵义可能是指一个部族征服另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自己的宗教,剥夺被统治者与神相通的权利,做到“人神不杂”(普通人不得通神),其实质是统治者要垄断神权。

中国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

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

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y1,明天),次旬之某口为“来”。

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

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

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

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

再观察鸟兽,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

所以就把阴(一一)阳(——)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

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

所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曰土。

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沦的因素。

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肚芽。

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大、地、日、月、风、雨、山、水、乌、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

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殷商(约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书》。

中国史学界比较一致断定:商(殷)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尚书·商书·盘庚》以后各篇和殷墟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史料。

《诗经·商颂》说:“帝立子生商。

”商代统治考自认为是上天的子孙,是代表上天来管理臣民的。

周灭商时,周统治者宣称:“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命。

”(《大盂鼎》)意即文王创立了灭商事业,是受天命保佑的,周天子是上天在天上的投影。

《庄子·天下篇》也指出:这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

这道出了哲学同宗教、伦理的结合。

但是这时的哲学思想,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尚未形成哲学学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哲学体系,因而没有什么著名的哲学家。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时期。

这时,哲学战线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新阶段。

所谓“百家”,就学派而言,可归纳为十多家。

其中主要是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

此外,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等。

百家之争发端于春秋末期的显学,即儒墨之争,鼎盛于战国初期,总结于战国末朗的荀子。

“百家”的哲学课题,主要是围绕着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性善与性恶、古与今、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的起源等问题。

这时期的争鸣,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成熟。

论争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

“天”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天人相分”,还是“天入合一”?这已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

3,两汉经学独尊儒术两汉时期,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迫切要求对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作理论上的论证。

于是董仲舒的“天入感应”说和“王承天意”的神学目的论就成了官方的正统哲学。

而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元气自然论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形成对立。

这种哲学上的对立斗争与当时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学术史上称之为两汉经学。

4,魏晋玄学、佛教传入魏晋时期,门阀土族地主取得了绝对统治,何晏、王弼建立了玄学(运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通过体用、本末等“纯粹哲学”命题的论辩,为门阀土族统治辩护。

这种玄学与外来的佛教结合,成为南北朝、隋唐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裴頠等人对玄学作了批判。

南北朝时期,一些皇帝、宰相带头信佛,佛教成为国教。

范缜作《神灭论》,以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证明人死神灭,在中国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隋唐“三教合流”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转时期,统治者采取儒、道、佛并用政策,强化思想统治。

这时期,信奉儒家天命论的韩愈坚决反对佛教;而柳宗元、刘禹锡则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对天人关系之辨作了新的唯物主义的总结。

6,宋明理学、振兴儒学宋明时期,是官僚地主阶级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哲学上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合称宋明理学。

它继承了传统的限心论,改造井吸收厂佛教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完备而系统的唯心主义体系。

而张载、王廷相,特别是王夫之、戴震等人猛烈地抨击宋明理学,并审视、总结了各派哲学,把中国哲学推向了高峰。

7,双半社会倡导“新学”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进入物,倡导资产阶级的“新学”、“西学”,反对封建主义的“旧学”、“小学”。

所以,近代哲学思潮主要是西学思潮。

西学运动是一次极有益的开放运动。

它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促使中国人惊醒、反思,告别并更新传统。

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正像维新运动一样,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也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阶段,中国资产阶级哲学也只是构成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而且“国学”的精神仍然沉淀在国民心理的深层,这就形成了复古与西化之争的错综复杂局面。

不过,这一阶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哲学,已接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科学时期,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的思想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