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6年启动项目申请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6年启动项目申请指南

科技部农村司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日

第一部分专项概况

一、概述

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上牵亿万农户,与“三农问题”密切关联,下联亿万国民,是与公众的膳食营养和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国民健康产业”。目前,全球食品加工产业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云计算)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新模式(如全产业链控制)的形成和新产业(如现代调理)的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也对食品加工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的新挑战。因此,实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是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的具体贯彻和落实;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国家食品品质营养与质量安全及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和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专项实施年限

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三、专项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整体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全产业链品质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与成品化以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

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制约食品制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30-40项,创制关键装备50-60种,新工艺和新产品60-70个,建设集成示范线10-15条;在粮食储运技术方面,以减损、保质、增效、生态为原则,建立适宜我国国情、粮情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粮食收储模式、技术体系,创新一批粮食收购、储藏、装卸、运输作业的新技术新装备。东北示范区粮食收储环节损失率由15%降到5%左右,玉米霉变率由5%减少到2%以下;南方示范区稻谷绿色保鲜储存比例提高到30%,干燥能耗降低25%以上;国家储备粮库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30%以上。整体上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基地3-5个,培养创新人才200-300名,形成创新团队10-15个,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项目设置

(一)总体安排计划

依据目标共设置“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食品加工核心技术

开发与装备创制”、“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三大板块。针对未来五年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装备开发产业及粮食收储运行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具体分解为20个项目任务。

(二)项目设置原则

1.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相关产业发展在2016年亟需解决的关键瓶颈问题。重点是在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紧迫的重点核心与关键科技发展需求问题。

2.遵循实施方案制定的年度任务分解,重点是国际食品产业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下必争的科技发展新热点问题。

3.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作安排的要求,充分考虑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典型应用示范等各部分比例,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为主,基础研究类项目占一定的比例,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比例不超过30%。

4.考虑行业部门提出的各领域(行业)急需科技支撑的现实需求,重点是与食品加工和粮食保障行业部门提出的各领域(行业)急需科技支撑的迫切现实需求。

5.考虑延续“十二五”期间的研究内容并已经取得重要突破,亟需进一步支持实现整体支撑的科技问题,重点是“健康中国”和“新常态”下食品加工新兴产业发展的紧迫的科技新需求和新问题。

任务一. 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围绕食品理化特性、营养特性及加工特性,以世界前沿科学难题为着眼点,主要开展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食品风味特征与品质平价及加工适用性研究、食品营养物质基础与营养代谢组学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研究进展,为巩固已有优势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基础。

项目1. 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研究食品贮运和物流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物质基础及生物学机制, 阐明现代贮运技术对食品品质保持和调控规律和调控机制;研究内容:系统分析温度、湿度、气体等环境因子对产品衰老和主要生理生化代谢及生理失调的影响规律,以及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的生物学机制,确定不同产品物流环境适宜参数;研究果蔬弹性、拉伸和碎裂等质构特性对不同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及生理代谢规律,研究热管技术蓄冷的传热机理、传热特点及传热动力学;从产品物流微环境温度、时间和忍耐性(“3T”指数)等方面,分析货架期品质变,为减少果蔬贮运及冷链物流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食品中水分活度测量技术,揭示微生物与水活度及防腐剂之间的相关参数关系,研制复杂基体水分标准物质;研究玉米、稻谷等粮食储藏粮堆生态多场耦合系统模型、保质保鲜机理、粮堆结露发热霉变和黄变机理,研究粮食品种与储藏、加工用途的特性关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晰20种生鲜农产品受环境因子影响

的产品物流品质劣变的生物学机制;阐明30个生鲜农产品品质变化与自身生物学特性关系机理;基于场论方法和数值传热理论,建立储藏稻谷保质保鲜的多场耦合数学模型1-3套;建立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食品中水分活度和等温等湿线标准测量方法各1套,研制5-6种不同基体水分标准物质;【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篇。

项目2. 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食品基质组分复杂性、食品加工技术方式多样性和食品品质需求丰富性特征,重点研究果蔬、畜禽、水产和粮油等原料及制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等大小分子组分的结构特性与品质及功能关系。

研究内容: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不同加工/处理方式对食品组分结构与功能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物质代谢、劣变机理和腐败损耗规律,揭示食品加工过程中保质减损与调控机制;研究构成质量特征的组分指纹图谱,确定特征目标指示物,建立食品质量评价模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30-40种果蔬、畜禽、水产和粮油等食品基质体系中主要大分子组分及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在食品加工贮运过程的结构特性变化与质量品质、营养作用关系;阐明20-30种新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加工手段对食品体系组分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影响及其机理;探索5-10种食品体系组分结构与功能关系调控新手段;【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30篇。

项目3. 食品风味特征与品质评价及加工适用性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