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2591232_两性心理学
两性心理学

一个男人,他有女朋友,但同时又有太多异性朋友,这在男人眼中可能很正常,但在女人看来,却并不简单。
女人没有安全感,只要一想到自己的丈夫或男朋友会与其他女人有联系,就会不自觉的想东想西。
况且,的确是有这样的例子存在,男朋友因为别的女人而抛弃了自己,有时还甚至是闺蜜。
所以,作为女人是无法接受男朋友有太多异姓朋友的。
Ok,让我们来分类讨论一下,一、“花花公子”型,整天生活在花丛里,整天想着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那么,我倒建议,两人还是趁早分开的好,免得在一起却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反而到最后受伤。
二、所谓的“骑驴找马”型,既然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到了这一步,男人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下家而没有提出分手,那么两人最好坐下来谈一谈,发现确实没有再在一起的必要了,那就分手吧。
三、“无心之失”型,男人很优秀,会吸引很多的异性,而男人不会拒绝,或者是认为正常普通的交往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此时的女人并不能太过激动,甚至无理取闹,而应该与男朋友交流沟通,让他意识到这个问题,明白自己心里的担忧,然后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男朋友能不或者减少与异性朋友的联系)。
而男人也不能紧咬着不放,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与异性朋友的交往很正常。
能不再联系就不再联系,毕竟女朋友才是陪伴自己走过一生的人,如果真的觉得有很好的朋友,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那么不妨介绍给女朋友认识,既然她这么好,相信能够成为两人共同的朋友。
男朋友也应该多哄哄女朋友,毕竟,女生是要哄的。
总之,不管是怎样的前提条件,双方保持冷静是最重要的,一旦失去理智吵起来,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严重。
男人可以有异性朋友,但不能太多,朋友还是同性的好,,交往最好不要太深,不要经常在女朋友面前提起或者称赞,当心激起女朋友的嫉妒心。
男朋友必须记住,既然选择了你的女朋友,就表示她是你眼里最好的,那么为了她而放弃那些相对而言并不重要的异性朋友又算什么呢?。
两性之间的心理学

两性之间的心理学1、想要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时间和新感情。
要是时间和新感情也不能让你忘记一段感情,原因只有一个:时间不够长,新感情不够好!2、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
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3、大多数不开心的人,往往低估了自己所拥有的,又高估了别人所拥有的。
4、“爱”和“喜欢”的区别很简单,如果你爱花你会给它浇水,喜欢则会摘下它。
同理一个人,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悉心呵护她,喜欢则想要拥有她。
5、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爱有故事的女人。
但凡真爱上一个人,你会患上感情洁癖,忍受不了对方一点点感情不洁,不论身体还是精神上。
6、很多时候,女人都只是想要一个答案。
但对男人来说,答案无非是几秒钟内大脑编出的理由而已。
相信我,当一件坏事发生的时候,你能听到的永远不是真正的答案,而是别人编造的推託的理由。
而事实的真相,往往是你所有预感、预测中的那个。
7、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忘不掉。
8、原谅是容易的。
再次信任,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谓的百毒不侵,也不过是人麻木的表现而已。
9、勾着手臂只不过是礼仪,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手心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相通。
手牵手比分享一张床还意义重大。
10、用心理学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你恨一个人是因为你爱他;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11、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碰到了你的前任恋人和他/她的新欢在一起,请不要心酸。
12、眼睛腾出百分之一的空看看别人,也许你会有收穫。
裸婚告诉我们,你爱的那个百分之百的男人没有腾出百分之一的空来看看你,继续只会一无所获。
13、当你越讨厌一个人时,他就会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你的面前;而当你想念一个人时,翻遍地球都找不到他。
14、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15、女生最讨厌听到的话,深表同感。
两性心理

心理学术语
01 婴儿期
03 学龄前期 05 青少年期
目录
02 幼儿期 04 学龄期 06 青年期
07 年轻人
09 障碍
目录
08 成熟期晚期
我们对我们自己的身体成长和发育都非常关心,尤其是我们性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是我们父母最关心的, 因为孩子没有健康性知识就会出现一些错误,下面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
二是自恋期。在这一阶段,孩子对自己的生殖器发生兴趣,手淫成了获得快感的主要行为。
三是乱伦期。男孩的性爱对象选择母亲。而女孩子则多偏爱父亲,关对同性的尊亲产生忌妒或仇恨。
四是同性恋期。这一段的儿童迷恋同性的小伙伴,不喜欢与异性交往。
最后是异性恋期,也称为生殖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把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寻求与异性的结合成为主要的性行 为。此时,个体的性心理发育便趋向成熟。在上述心理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便可能引起性心理发育障 碍,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性变态行为。弗洛伊德的这一学说,虽然包含有不少主观臆断的成分,尤其是他的泛性论 已受到不少批评,但他观察到的许多现象,很大程度上符合人类性心理发育的基本事实。
青少年期
(12~15岁)、‧性成长
女孩大概在乳房发育后两年左右,就会出现首次阴道出血现象,即"月经初潮"。现代医学将月经初潮看作是 女性进入性成熟的重要标志。男性的睾丸发育最早,12--15岁其间迅速增大。同时分泌大量雄性激素,促使阴茎 等器官的发育和男子第二性征显现。
‧性行为
伴随着性生理的变化,男孩和女孩产生了对性知识的强烈需求,他们非常自己的周围伙伴的发育变化,心中 有很多疑惑等待找到答案,很想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是否正常。
感谢观看
第二章性生理心理学基础

男孩往往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没有魅力,不受欢迎,因此养成了
我行我素、专横、喜欢挑剔、讥讽挖苦别人的性格,容易与周围人 发生冲突,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第三节 第二性征对心理的影响
一、男性第二性征对心理的影响 2.男性第二性征对心理的影响
(1)遗精带来的烦恼
(3)手淫引起的负罪感 (5)自我感受增强 (7)性幻想对心理的影响
(2)身体特征的困惑
(4)同性伙伴接触密切 (6)性意识开始萌芽 (8)性压抑的转移与升华
第三节 第二性征对心理的影响
二、女性第二性征对心理的影响 1.女性第二性征 女孩到了8~9岁,骨盆开始增大变宽,臀部开始变圆丰满。 乳头慢慢突起,乳房增大,乳晕出现,阴部开始出现短而细
第一节 性的生理学基础
一、性的物质基础
(二)性腺与生殖器官的分化
人体性腺的分化大约在受孕6周后开始,男性从无性别的生
殖腺分化为睾丸,女性则由生殖嵴分化为卵巢。人胚在受孕 6周时,先由中肾形成原始未分化的性腺,这种性腺主要由
来自上皮的性嵴、内层的间隙充质以及外胚层的生殖细胞组
成,这三种成分是性腺的原基组织。男女外生殖器官由共同 的原基组织分化而来,而男女附属性器官则由不同的原基组 织分化而来。
液中出现精子。青春末期是男性性功能鼎盛时期,对性刺激特别敏感,一
些感官、皮肤的刺激就可引起性唤起。
第二节 性器官发育对心理的影响
一、男性性器官发育对心理的影响 (二)男性性器官发育对心理的影响 早熟的男孩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身高、体重会比同龄男孩
两性心理学

两性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大类属四大分支研究内容的一个特异的集合研究学科。
两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体系中一个特意的生活应用研究分支。
两性心理学是对作为个体生物学性状的男女在社会化成长进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两性心理同以严谨和良性行为反应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两性心理学侧重强调研究男女天然性生理构造差异所带来的成长性心理反应与行为反映。
两性心理学同时也侧重强调研究男女社会文化角色构造差异所带来的社会化性心理与性行为反映。
性别心理学

心理学早期对性别差异心理进行研究所 观察、测量并加以解释的脑的大小形态、智 力、成就和抚养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证明了 千百年来社会文化传统所认定的女性劣势的 看法。所不同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是在试图寻 求更为精确的方式去理解所观察到的两性差 异。然而,这种探讨依据的假设是:女性对 社会很少有文化上的贡献,但女性在家庭中 的角色行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可见,当 时解释两性心理差异的认识框架本身就有问 题。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雕塑——晨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雕塑——夜
生理性别的印记不只局限于生理器官,还应该 遍布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首当 其冲被性别化的部位是骨架,其关注焦点在头颅, 主要是通过夸张头颅的比例来突显性别差异。头颅 受到解剖学者的青睐是有目的的:头颅的大小成了 聪明才智的指针,女性的头颅都画得比男性的小, 以此说明女性在才智方面比不上男性。此期医学论 述中关于身体出现的变化,事实上是此期女性所扮 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折射。是为了呼应当时逐渐被 理想化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如男性是主动的, 女性是被动的)
一、性别刻板印象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四个方面
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和职业
形成原因:传统性别文化、社会性别分工 特点:
1.对社会人群进行极为简单化的性别分类
2.在同一社会文化和同一群体中,性别刻板印象 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3.性别刻板印象常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
在19世纪。男女两性的身体被视为是互相 对立的系统。科学家们想用一个特定的器官来 界定“什么是女人”,卵巢在当时被认为是男 性所没有的“危险的器官”而且对卵巢的关注 导致了卵巢切除手术在欧美各地大为流行。 从1870年到1890年的20年间,有数千名妇女为 治疗月经失调或精神衰弱而切除卵巢。
两性心理学

在《校園中的女學生》這本書裡面,提到一些觀點,是我認為比較有趣或者奇怪的,將它們整理如下:校園中的女學生
作者:佩姬.歐倫史坦 著
張馨濤 譯
出版社:女書
本書摘要
美國的一份報告《虧待女孩,虧了美國》中,提到男女生在十四歲以前都是相同的,但是在青春期開始女孩的自尊心卻開始直線的下滑。儘管現代女性的地位比起從前已經算有所長進,但是研究中發現,這一代的年輕女孩還是仍然沒有辦法擺脫祖母、媽媽輩們的自我懷疑與貶抑的心態。而本書的作者就是在這樣的動機下,根據一些篩選,長期的針對特定的學生進行訪談,並且深入地訪問老師、學校人員、甚至家長,開始著手寫這本書並且完成它。
6.性騷擾: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都很感冒的,因為不論是在很早以前還是號稱二十一世紀文明世界的現今,每天都或多或少有這種事情的發生,似乎沒有著停止的一天,當然不只是男生對女生騷擾,也有相反的情況發生,但是相對於前者比較少。我心理學沒學多少,也不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騷擾別人,但是我知道對別人造成不安、不舒服的感覺都是不好的,當然也有一些是文化的根深蒂固而造成這種事情的理所當然。例如:日本的男性上班族,尤其是有權力的那一種,都特別喜歡偷摸女生的屁股,理由很愚蠢的只是因為女生天生就是來服待男生的,讓男人可以擁有更加舒適的工作環境是應該的,這種超大男人主義的話都說的出口,真的是不曉得該回答什麼了,而日本的女性似乎也默認著這種文化的存在,以至於現今還無法連根拔除這種職場上的騷擾事情。
《两性心理学》课件

两性心理的发展
总结词
两性心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 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个人经验等。
详细描述
首先,生物学因素是影响两性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例如性激素和遗传基因等。其次,社会文化因素 也对两性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社会角色定 位、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等。此外,家庭环境和 个人经验也是影响两性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 境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定位具有重要影响,而个 人经验则会影响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行为。
情感表达障碍
男女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如男性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而女性更 倾向于含蓄表达。
价值观与信仰差异
男女在价值观和信仰上的不同可能导致沟通中的冲突和障碍。
两性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 2
相互吸引与认同
男女在相互吸引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和认同对方 ,建立起两性关系。
共同目标和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有助于两性关系的发展和深 化。
性别平等教育
通过两性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学生心理健康
运用两性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感谢观看
THANKS
《两性心理学》ppt 课件
• 引言 • 两性心理概述 • 男性心理特征 • 女性心理特征 • 两性沟通与关系 • 两性心理学应用
目录
01
引言
主题介绍
主题背景
介绍两性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领 域和重要性,阐述两性心理学的概念 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主题目的
强调学习两性心理学的意义,帮助学 习者更好地理解异性思维、情感和行 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性心理学-二级考试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1.克拉夫特一埃宾第一个使用“性学”这一术语。
(×)1906年,德国医学家布洛克用人类学方法对性障碍进行研究并首次使用了“性学”一词。
克拉夫特·埃宾于1886年出版的《性心理病》一书被国际上普遍认为是现代性学奠基之作。
2.在性反应上男女都有不应期。
(×)性不应期是男性特有的生理现象。
男性在一次射精之后,没有能力立即进行第二次射精,医学上称为“不应期”。
通俗说是指一次性生活结束后,在产生第二次性高潮前必有一松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即使有充分的性刺激,也不会引起性欲与性冲动。
3.父母对生殖器官与性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4.少年性倾慕导致早恋的性越轨。
(×)5、性器官指与性交和获得性满足有关的器官及组织区域。
(√)6.老年因衰老而丧失性能力。
(×)没有必然联系,性能力除生理外与心理及其它环境因素有关。
7.人类性行为即性交行为。
(×)凡是可以带来性愉悦、获得性快感、引起性高潮、达到性满足的行为都是性行为。
现代性学家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及其所处阶段的不同,将正常性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边缘性性行为:主要指男女之间表达爱幕之情、进行情感交流的行为。
这类性行为所带来的主要是情感的满足或者只是弥漫性的性愉悦,而不以性高潮为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
包括男女之间的鸿雁传情,互赠信物,眼送秋波以及花前月下的漫步,互勉互慰的言语交流等。
(2).过程性性行为:主要指以激发性欲为主要目的、以肌肤接触为主要方式(包括爱抚、亲吻等)的行为。
(3).目的性性行为:主要指以获得性高潮为直接目的、以生殖器接触为主要方式的性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交。
8.被誉为“最文明的英国人”的霭利斯,其一生代表作是《性心理学研究》7大卷。
(√)9.女性可拥有多重性高潮能力。
(√)10.儿童性游戏会给儿童带来危险的后果。
(×)儿童性游戏的基本本质是游戏,而不是性。
《两性心理学》PPT课件

❖ 染色体:
22对常染色体
❖ 46条,23对
❖ 4点结论:年龄大的孩子有着更完善的性别脚 本;
完整版ppt
24
❖ 在各自的性别脚本中,男孩的顺序感要比女 孩子的强。
❖ 男孩——观察同性别人 ❖ 女孩——同时观察同性别和异性别人
❖ 性别脚本影响记忆。孩子们在回忆与自己同 性别的脚本时更加精确。
完整版ppt
25
男女差异心理的起源
❖第一节 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
❖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表象和思维的出
现 受直觉思维支配不具有可逆性(小棍实验)
完整版ppt
15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形象思维为 主 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可逆性
❖ 碰球实验和水量多少实验
❖ 通过液体和数量的守恒——性别恒常性(自 我、同性别、异性别)儿童性别形成中的潜在根本动力
❖ 4、阿德勒的男女平等观
❖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 学家。
❖ 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先 驱)
❖ 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
❖ 阿德勒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完的整版先pp驱t 者之一。
10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 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
❖ 女性型 —被动、自恋和受虐
❖ 男性型 —主动、竞争和攻击性
❖ 3、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
❖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 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 内部空间概念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
❖ 男女的内部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 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第六章性心理学

男子性梦的对象多是不认识或仅见过面的女 性,性梦内容比较直露,不少内容直接与性行为 有关,梦境在逻辑上支离破碎。性梦的生理表现 是阴茎勃起、射精并伴随快感等反应。
女子性梦内容比较含蓄,大多停留在温情脉 脉的爱抚,在性梦中或是一个旁观者。多在醒后 能将梦的内容回忆起来。性梦的生理表现是阴蒂 和阴唇充血,阴道分泌物增加等反应。
女性性梦复杂零乱变化无常。青春期少女较难 体验到清彻的性梦。女性的性梦的对象更多是梦 见自己所喜欢的异性。性梦内容比较含蓄,大多 停留在温情脉脉的爱抚上,在性梦中却往往做一 个旁观者。女性性梦多在醒后能将梦的详细内容 回忆起来并影响其情绪和行为,一些女性甚至可 以把梦境当做实境。这是不可取得。
对性梦比较公认的的看法是:性梦在本质上 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性梦满足了压制的性欲望, 它一方面反映性本能和性需要,另一方面释放了 性能量,减轻了性压力,具有保护身心作用。青 春期出现性梦,不足为奇。男女性梦是有差异的。
(二)霭理士的青年期性冲动理论
1 .性冲动的初期表现
霭理士认为,‚生殖器、手指、脚 趾等是儿童身体上最‘奇特’的部分, 是可以供他么自己抚摸的部分,结果可 能引起愉快的感觉‛,
2.自动恋表现 霭理士认为,不由别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 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自动恋存在的领域比较广 泛,大致包括:性幻想(性爱的白日梦)、性梦、 和自慰(手淫)。
2、性梦
性梦是人在睡梦中与异性发生有性色彩的活 动,达到性满足的现象。性梦的生理和普通的梦 发生机制是相同的,是大脑储留的信息进行逻辑 或非逻辑的重新整合,都是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 (REM)时相。
人睡眠一个周期90分钟。没有 外界干扰的环境下,应在在 90 分钟的倍数后醒来。
清晨-觉醒
两性心理学参考书目(精)

親密關係 艾倫.費恩、雪莉.施耐德著,趙思愉譯(民 88),《規則女郎》,經典傳訊文化謝佩錚 雪兒.海蒂著,林淑貞譯(民 83),《海蒂報告—婚戀滄桑》,張老師文化邱郁馨、吳欣 宜、郭洺劭 雪兒.海蒂著,林淑貞譯(民 83),《海蒂報告—深情之愛》,張老師文化石博文、張雅 婷、黃惠瑜 約翰葛瑞著,蘇晴譯(民 93),《男女大不同》,生命潛能李威德、廖北辰、邱蘭婷
教育 薩拉.德拉蒙特著,錢撲譯(民 84),《博學的女人》,桂冠圖書公司 黃曬莉主編(民 88),《跳脫性別框框》,女書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李昀珊 謝臥龍主編(民 85),《兩性、文化與社會》,心理出版社
何春蕊主筆(民 87),《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元尊文化
其他 畢恆達(民 85),《找尋空間的女人》,張老師文化徐于茹 畢恆達(民 90),《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吳孟真 畢恆達(民 93),《空間就是性別》,心靈工坊許台昀 芭芭拉.沃克著,薛興國譯(民 85),《醜女與野獸》,智庫文化陳偉暄、傅奕慈、陳奕 翔 凱薩琳.奧蘭絲妲著,楊淑智譯(民 92),《百變小紅帽》,張老師文化陳慧萍、陳孝民、 黃榕芝 羅德著,閻蕙群譯(民 85),《永遠的芭比》,智庫文化黃若禹、魚主樂、汪舒韻 黛安.伍德.米德布魯克著,朱恩伶譯(民 90),《男裝扮終生》,女書文化李宛儒、蕭 怡文、李義濂
社會學 林芳玫著(民 85),《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巨流圖書公司 羅羚尹 Pamela Abbott & Claire Wallace 著,俞智敏、陳光遠、陳素梅、張君玫譯(民 84),《女性 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巨流圖書公司楊鳳儀、邱彥翔
两性心理学文献综述

总结和参考文献文献综述一、前言两性关系一直是大多数都会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繁衍后代是人类的终极历史使命。
在人类文明没有产生以前,人和所有的动物无差异,活着为了两件事:一是生存二是繁殖。
两性问题说来之大,过于宽泛想要大且求全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将关注点放在两性择偶上,去进行了解和思考。
国内各学科研究对于两性问题包括婚姻、择偶、社会地位等都有比较的文献发表,近十年每年几乎都有接近300篇论文发出,但相较于国外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说回国内,在我的印象中两性问题主要应该为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可经过查阅后,只有25篇这个方向的文献,相当薄弱。
(以上总结基于中国知网和springer link数据)二、主题(正文)心理学对择偶问题的研究,一个比较大的角度就是进化心理学,当然也被人广泛提起。
男女在择偶时都运用着不同的策略,当然都是为了在这段性关系中有最大的获益。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基本观点是人类虽然发展至今可大脑依然是用着和我们祖先一样的大脑。
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女性与男性在长期择偶选择上略有不同。
女性看孕的过程中,生存能力大大降低,需要男性提供食物和保护。
所以女性偏好选择年龄稍大的男性,年龄稍大的男性拥有地位和财富,且仍然具有生殖能力。
另外就“诚实”是女性择偶时的重要参考项。
这涉及这个男性是否愿意持续的为男性进行资源的提供。
而男性在选择长期配偶时,就看重是女性年龄,其次是腰臀比,本质都是女性的生育能力。
对于男女关系来看,可能会觉得男性在男女关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理由也很简单男性可以片地撒种,而女性一旦怀孕成功便陷入被动。
这其实是思维狭隘,男性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繁育后代没错,可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后代的存活率,本质这就限制了男性的不忠诚行为,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男性都享有异常多的资源。
当然也从侧面印证了男人有钱就变坏这句话。
依据上述内容,为什么当今整容行业如此火爆,化妆品几乎是女性的必需品,可理解为女性为让自己看起来年龄小,凸显自己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两性心理ppt课件

21
• 海德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中就发现,女生和男 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成绩非常接近,但在高中阶 段男生就会超过女生。
度之高乃是国际公认的,结果这两个国家的女孩子在国际奥数竞 赛中得高分的比例也最低。
25
• 尼可称,“女性数学不好”的传统印象与实际数 据严重不符,实际上男女之间数学能力差不多。
研究同时发现,男性对数学更有自信,而且有更
强的动机学好数学,而女性对数学能力缺乏自信,
这或许能解释女性为什么较少从事科学研究、技 术工程和数学方面职业。
• 该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男同性恋者。
6
男性与女性停车差异显示 两性空间感有别
• 德国鲁尔大学心理学家克劳迪娅·沃尔夫博士及其 同事作了一项停车测试。
• 研究人员选择年龄和智商相当而驾龄不同的65 人,包括9名女性和8名男性新手、21名女性
和27名男性熟练驾车人,要求他们把一辆“奥
迪”A6停入一个长4.57米、宽1.83米 的停车位。
• 原因在于,学习到某一程度时,女生会停止数学 考试的技能,即没有学会在标准化测验取得高分 所必需的技能。
• 美国医生和心理学家莱昂纳多·塞克斯教授认为, 女性之所以在数学与工程学中表现不佳,不是因 为她们没有能力,而是她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一 些有才华的女性往往因为没有得到资助,或者是 遇到一些其他的障碍而被迫放弃继续深造与研究。
内容提要
♂两性的认知差异(智力、感知觉、记忆、思 维)
♂两性的感情差异(表情、焦虑水平、幽默感) ♂两性的能力差异(言语能力、空间能力、数
性别差异心理学

性别差异心理学绪论第一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别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性别观念的传统源流母系社会:生活资料由女性保证并且稳定;生育知识缺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社会: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主要者由女性转为男性;生育问题的规律知晓,男性生产后代地位上升;同时此时创造了宗教、道德、艺术,此时相继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私有制”。
男女平等社会(2)性别的相似与差异:存在两种取向。
①β偏差:男女两性在智利和社会行为方面基本相似,故称相似取向。
女权主义者非常支持男女两性无差异,即便有差异也是及其小的。
②α偏差:差异取向又称本质主义,认为男女两性在本质上有差异,差异原因是男女个体内部生物学因素导致的。
认为男女两性差异是超越民族、地域、阶级的。
(杰克琳——社会影响放大或扩大了已有的生理差异,而不是社会影响创造了这些性别心理差异。
)(3)性别心理差异的产生及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①婴儿年龄阶段(0~18个月)男女婴儿在生理上有细微差异。
行为方面基本相似、差异细微,女性显得比男性胆小,受惊吓更会哭,气质安静,情绪平静;男性活跃、兴奋程度高,爱生气、胡闹的频率比女性高。
1岁时男性与女性在选择玩具时即有倾向性:男性多为机器人、汽车;女性多为洋娃娃等。
②学前阶段幼儿园、托儿所阶段,男性与女性差异开始变得明显。
在玩的内容、方式和空间范围上出现明显差异:男性喜欢玩飞机、卡车、汽车、积木、水、沙子;女性喜欢玩娃娃、小珠子、炊具、化妆品、画画、跳舞。
玩的方式上:男性喜欢玩结构松散、自我发动、自我组织、探索性、无专门规则和不规定角色的游戏。
女性喜欢参加有结构、有规定的角色行为,喜欢遵循故事情节、顺序来进行有故事线索的游戏。
男性更喜欢摸、爬、滚、打,户外活动多,体力充沛。
人际关系上:女性较有礼貌、乐于助人;男性攻击型强,过于自信与独断。
女性喜欢集体游戏,男性喜欢独立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虑型依附
此类型的婴儿的母亲特性为:照顾能力差、不懂 得如何满足婴儿的需求、不一致的行为。
紊乱型依附
紊乱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表现慌乱,不知道该 怎么办,母回来后亦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会出 现张开手要抱的同时后退不让母接近。因为婴儿 希望爱的对象——母亲,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对象, 爱恨交织。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 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 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 “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 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 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 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 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 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 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 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
我们太忙了
现在的人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 照顾自我和家庭,现在人平均每年比30年 前要多工作1000多小时,平均每周与家 人在 一起的时间要减少10小时。
不会处理两性的差异 ---造成两性的冲突 两性的冲突影响两性渴求的满足 ---两性渴求不满足引起一系列两性问题
两性的差异来源于DNA和我们的文化
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最多,为19.3人,其次是巴西人(15.2人),日本人 (12.7人)和丹麦人(12.5人)。 越南人的平均性伴侣数最少,为2.5人,其次是中国香港地区的人(3.5人)、 印度人(3.7人)和马来西亚人(4.2)人。
超过1/4(27%)的人只有过一个性伴侣,而有超过21%的人与10个以上的人发 生过性关系。
韶关事件
6月25日晚23时许,一名在广东省韶关市旭日玩具厂内 实习的女工黄翠玲误入新疆籍员工宿舍内,被几名员工 挑逗戏弄,黄翠玲害怕尖叫,并打电话给其带队老师求 援,此时正好该厂保安巡逻路过此地,见此情况上前询 问,并准备将其中一名为首挑逗黄翠玲的员工带回保安 室了解情况,但遭到其它员工的阻挠未果。 黄回到宿舍后向其它员工诉说遭遇,引发部分员工 到新疆籍员工宿舍理论,随后,围观聚集的员工越来越 多,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至6月26日凌晨2时许,引发 了斗殴事件,造成两人死亡,多人受伤。
此类型的小孩会回避和忽视母亲的存在,在母亲离开或回来 不表现出情绪。 母亲在时不去注意;母亲离去亦显不出紧张痛苦; 母亲去而复返非但不表高兴,反而生气; 陌生人出现时无特殊反应。 孩子不会去探索环境不管谁在那里。小孩面对对待陌生人和 母亲是一样的。不管谁在这个环境,也没有太多的愤怒。
---群婚制 17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 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集团婚. 群婚是种有限制的杂交状态 两性关系由杂乱的性交发展到群婚,是人类史上的一 个伟大进步,人类开始逐步进入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 活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群婚:经历了血缘婚和亚血缘婚两个阶段。
两性关系的起源和发展
---血缘婚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 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 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 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 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 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 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 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 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 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 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 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 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 到失望和抑郁。
焦虑型依附
母欲离去时婴哭喊不从,母回来后还要打母亲,很久之 后才会安静下来,边玩边看着母,怕母亲再离去。
此类型的小孩即使当母亲就在身旁时,面对探索和陌生人时依 然会感到焦虑。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非常的沮丧;当母亲回 到身旁时,孩子又变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亲保持亲近却充满 愤怒,当母亲开始注意他时又会想要抵抗。
深度心理学
为什么有史以来”婚外情”和”婚外性”就不能杜绝,总有 风流,总有红杏出墙-----为什么有的人第一次婚姻失败,第2次婚姻失败,第3、第 4次婚姻还是失败,无论她(他)多么努力,总改变不了 厄运??
及时 行乐 的原则
现实的 原则
道德 原则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 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 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 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 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 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 被个体所觉察。
---单偶婚(一夫一妻制)
全球著名安全套生产商杜蕾斯声称对41个国家的35万人进行了一个
“2004年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
世界范围内,每人平均拥有10.5个性伴侣。
超过1/4(27%)的人只有过一个性伴侣,而有超过21%的人与10个以上的人 发生过性关系。 男性的平均性伴侣人数超过女性的平均性伴侣人数,分别是12.4人和7.2人。
两性的困惑 两性的困惑
1、离婚 2、婚外情 3、一夜情 4、家庭暴力与虐待 5、性交易与商业性行为 6、同性恋 7、网恋、网婚、网性 8、未婚同居
人性 的 困惑
人性的困惑
表象心理学
一对夫妻的关系好不好,从他们的如常举止中 可以观察出来:他们有没有肢体的接触,有没有 眼神的交流,语言中有没有提及对方,在需要的 时候是否向对方求助?
紊乱型依附
此类型的小孩没有固定连贯的反应方式。会依据环境的回应来表 现抵抗或回避。 小孩经历过受惊吓的照顾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顾者。 因为人际互动是不稳定的,所以导致孩子无法有一致性的反应。 面对照顾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顾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 整的镜子,而混乱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顾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 从一面破碎的镜子。
女人爱唠叨 男人直指重点
发散式与聚焦式风格的冲突
女人发散、男人聚焦 恋爱中男人很专注情感 婚姻中男人的注意点会转移,转移到需要重点 解决的问题上---专注问题、忽视情感。
发散式与聚焦式风格的冲突
男人需要聚精会神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女人通过扩散和分享把事情弄清楚,倾述是女 人自我探索的有效历程。
安全型依附
这样的婴儿长大后在恋爱中表现较好, 包容、谅解、易相处,尊重爱人, 不论你需要个人空间还是亲近时,他/她都 可以给你。
安全型 能安抚自己的情绪,给人空间,会 真心原谅你的生气.
逃避型依附
母欲离去时婴无反应,母回来后也无反应,通过仪器 发现婴儿也有焦虑情绪,只是不表露出来。 这与母婴平时的相处经验有关,婴儿学会了不期望母 亲能长时间相伴。
这种类型的恋人一般受伤很多,分手时常会做出比较出格的事,致命吸引。 没有存活的计策 会拒绝 但是决不让你走。
自我测试
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 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 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 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 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 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 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逛街时最好男人安排在咖啡厅
关注
男人的皮夹和女人的手提包
安全的需要
女人失去自我,男人以自我为中心
女人爱上男人,她们会不顾自己的需求,专心 致志地为男人着想。(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最 笨) 男人恋爱中关注自我(给女人自私的感觉)
男人要空间、女人要亲密
30岁以前男人追女人,30岁以后女人追男人,40岁以后 男人追女人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英国Dr. John Bowlby 他是通过研究母亲与其一岁孩子的互动提出的,因为母婴关系与 恋人关系有着很大程度的类似 . 在一起时的心理满足和所谓的分离焦虑; ------“被无条件接纳”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如果婴儿发现母亲不理它,就会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期望 母亲产生内疚来更好的满足自己)。所以有人戏称所有相爱的人 心理年龄都会降到3岁以下,退化成为父女或者母子关系。
依附实验
将母婴引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观察母亲离开一会儿再回来过程 中婴儿的反应,发现了四种典型的表现: 安全型依附
逃避型依附 焦虑型 紊乱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
母欲离去时婴欲挽留,表现出不快乐,母不在时安心 玩玩具,母回来后张手希望被抱,被抱一会儿后就要 下地接着玩。
一个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当妈妈在身边的时 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互动,当妈妈离开时可 能会难过哭泣,当妈妈回来时,小孩会很快地靠近妈妈寻 求安抚。 安全依附有助社会及情绪的发展,婴儿才能适应 与母亲分离,致力于探索环境,而发展出自我概念。
两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本我战胜自我和超我
两性关系的起源和发展
---前婚姻家庭时期的两性关系
乱婚制(血亲杂交)时代,血亲杂交是两性关系初期的主要特征. 没有父亲,只有母亲.无婚姻,无兄弟,无夫妻之分,两性乱交. 所有的男性属于所有的女性,所有的女性属于所有的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