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材内容: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该课向学生梳理了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本课题由三目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目:东汉的统治。

从该册书来说,本课属于第三单元,该单元总体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进程,为第四单元所学的民族融合作了铺垫。

从该单元来说,该课是前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结果,是后一课“两汉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课题本身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东汉的统治是汉朝统治的一个转折点。

而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学习本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年龄特征】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认知角度】在班级中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接受的较快;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效果;学困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相对有一定困难。

【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该课以前历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该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总—分—总教学策略,先从总体介绍汉朝分两段,主要学习五位皇帝的统治。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范文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范文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范文篇一: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文景之治”;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评价汉武帝。

【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汉朝初期的统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与表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

为了教学的连贯性,西汉的建立与东汉的统治两个内容也补充到教学中。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在理解上有写难度。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2、通过学习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视频,学会正确评价人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秦朝与汉朝的兴衰,统治措施,做到以史为鉴;2、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和难点】1、汉武帝“大一统”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成语故事,夜郎自大);师:故事中的夜郎国非常的自大,他所面对的西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是怎样走向强盛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大汉雄风,追寻汉朝统治者的圆梦之路!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新课学习:一、金戈铁马大汉梦——西汉建立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请你慧眼识英雄,猜猜他是谁?给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猜人物——汉高祖刘邦。

师:刘邦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汉王朝。

但是刘邦实现了大汉梦,却面临残酷的现实。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汉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引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教育成就。

为了解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我们需要设计一份以汉朝为背景的教学计划。

本文将探讨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评估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1. 历史概述:介绍汉朝的起源、发展和结束,帮助学生了解汉朝的时代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2. 社会制度:讲解汉朝的封建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等,使学生对汉朝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有深入了解。

3. 文化成就:探索汉朝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教师以问题导向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视觉辅助:使用图表、地图和影像资料等视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汉朝的信息。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汉朝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资源:1. 图书馆: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阅与汉朝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汉朝的历史和文化。

2. 多媒体设备: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3. 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搜索、筛选和运用正确的汉朝相关资料。

四、评估方式:1. 作业:布置与汉朝相关的书面作业,考察学生对于汉朝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演讲: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分享他们对于汉朝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项目评估:鼓励学生参与与汉朝相关的研究项目,通过评估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论:通过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采用互动讨论、视觉辅助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历史课程应使学⽣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格。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 过程与⽅法: 阅读资料→理解⼤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个⿍盛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结合图⽚和⽂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汉朝。

刘邦就是汉⾼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观看61页“导⼊框”,结合上⼀课知识回答:善于⽤⼈,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祖⾯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61-62页“⽂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统的汉朝 ⼀、⽂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货志》记载:“民失作业,⽽⼤饥馑。

……⼈相⾷,死者过半。

⾃天⼦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车。

”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帝景帝⼜采取哪些措施? ⽂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休养⽣息政策因⽽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大一统的汉朝历史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历史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难点:1.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原因及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预习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汉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汉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二、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1.教师讲述汉朝的建立过程,强调刘邦的重要作用。

2.学生分析汉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如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后世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等。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汉朝建立后,为什么能实现大一统?三、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1.政治:教师介绍汉朝的政治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并分析其特点。

2.经济:教师讲述汉朝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

3.文化:教师介绍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

4.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四、汉朝与匈奴的和战1.教师讲述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强调霍去病、卫青等人物的作用。

2.学生分析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及影响,如汉朝对边疆的巩固、民族融合等。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汉朝与匈奴的和战?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汉朝历史的小论文。

2.深入了解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情。

重难点补充:一、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汉朝政治制度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七年级历史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大一统的汉朝9篇大一统的汉朝 1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师寄语】汉朝的兴衰对振兴中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读教材,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3、师生共同总结: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最终怎样形成的?4、东汉的统治: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发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五、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六、达标检测题。

当堂达标,巩固训练,检测过关!【教后反思】:学会史论结合,以古鉴今是当今教育的目的。

【学后感悟】:大胆尝试、学会知识梳理,进行趣味性记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教后反思】:重点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对比记忆秦亡汉兴的史实。

【中考链接】: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

举例如下:[XX年宜昌中考] 第4题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XX年福州质量检查]第3题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人鼎盛时期的皇帝是(c)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达标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盐铁官营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大一统的汉朝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建立者等。

(2)掌握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

(3)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汉初与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政策,提高学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中,体会统治者适时调整政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汉武帝的大一统。

(2)“文景之治”。

2、教学难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汉朝的影视片段,如《汉武大帝》的片段,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一统的汉朝。

(二)新课讲授1、西汉的建立(1)教师简单介绍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于公元前202 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引导学生思考:刘邦在建立西汉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状况?2、“文景之治”(1)展示汉初经济萧条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贫困状况。

(2)教师讲解: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这一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3)组织学生讨论:“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教师总结: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大一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汉朝大一统的意义。

3.掌握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

4.学习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

5.了解汉朝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需要理解汉朝大一统即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学生需要掌握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兵家学派的主张和名将项羽的反秦复汉,刘邦的白登之战,推翻秦朝后的天下分裂等历史背景。

2.汉初大一统的变化介绍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比如统一了中国,实行封建制度,开创了皇帝制度等。

3.汉朝皇帝制度的变化介绍皇帝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比如郡国制,制度创新,扩大国土,提高地位等。

4.汉朝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介绍汉朝在国土上的扩张,崇尚儒家思想的推广,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等。

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电子课件展示4.讲解案例式练习四、教学流程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学习资料,了解汉朝大一统及皇帝制度的变化。

课堂授课1.针对学生预习内容展开问答互动,梳理汉朝大一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大一统的概念。

2.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汉朝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

3.展示电子课件,让学生对汉朝的规模扩大和地位提升有更深入的了解。

讲解案例式练习1.通过历史案例进行实例解释,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汉朝大一统的意义2.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汉朝大一统在后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课后作业1.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写一篇关于汉朝大一统的意义的小文章。

2.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2.小组讨论3.作业评分六、教学资源1.电子课件2.学生教材3.历史案例。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事实。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2)通过“砸金蛋”游戏激发调动学生学趣,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胆量,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及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分组讨论教学。

2、学法:情景体验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幻5)“砸金蛋”游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通过抢答,使学生对本课学习有大概的知识准备。

过渡:到底是什么样的朝代让一个民族以她为永远的名字?一起进入《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的学习。

(出示课题幻6)(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大一统之源----西汉建立(1)问:汉朝开国皇帝是谁?这把龙椅起初坐上去感觉不错,可是打江山易,守江山更不易。

(2)出示材料(幻7):西汉建立后,刘邦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困境?(学生回答后出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

)(3)追问:(幻8)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生:秦的暴政,长期的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教师讲解]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

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影响,就出现了汉初这样萧条荒凉的景象。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能让国家一直这样落后下去吗?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变这一面貌的呢?(出示幻9)二、大一统之基---文景之治(1)合作探究1:(四人一组,分组讨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落后面貌的?请同学们速览课本67~68页,找到答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5、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汉朝大一统的背景、措施和影响,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举措,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能够分析汉朝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和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地图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汉朝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22 难点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分析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汉朝大一统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清晰的认识。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汉武帝的统治策略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33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具,展示汉朝的政治制度、疆域变化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汉朝的疆域地图或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从而导入新课。

142 新课讲授第一部分:汉朝大一统的背景讲解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如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三节“大一统的汉朝”。

具体内容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通过分析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汉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汉朝文化成就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汉朝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3. 案例分析:分析汉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汉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汉朝文化成就的意义。

4. 随堂练习:通过历史地图和时间线,让学生巩固汉朝的历史顺序和重要事件。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汉朝对后世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汉朝的建立过程2.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3. 汉朝的政治制度4. 汉朝的经济发展5. 汉朝的文化成就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汉朝的建立过程。

2. 请列举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 请阐述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 请分析汉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5. 请介绍汉朝的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如参观博物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024《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

2024《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

2024《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一统的汉朝》,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大一统的汉朝》是历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汉朝建立后实行的大一统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知识,并具备一定历史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大一统制度的含义和实施过程,认识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视频分析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大一统制度的含义和实施过程,认识汉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是:分析大一统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视频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实践体验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材课文、教学PPT、历史资料、视频资源等教具,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历史知识,了解汉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然后我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汉朝统一了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会引导他们想到大一统制度的出现和实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大一统的汉朝》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三、学习方法: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合作。

四、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

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

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接受的建议,“”。

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

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思考:“动脑筋”: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景之治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的讲授将与多媒体课件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小品1:汉初庆功宴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旧课)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文景之治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

”——《汉书·食货志》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件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对比思考: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这些措施有哪些呢?补充介绍: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二、新课学习1.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1)奖励农桑轻徭薄赋田租三十税一;算赋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2)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退还千里马,下令:“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2、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过,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填表了解本课知识结构。

2、通过对比秦亡汉兴、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归纳其功过。

情感与价值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的局面;用汉兴的史实教育学生:”成由俭朴,败由奢侈”的道理。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 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2. 汉朝为什么被称为”两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文景之治1、汉初的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如果你是汉高祖,你将怎么办呢?(要求学生看书并填写表格)2、措施:(要求学生看书并填写表格)归纳: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以德化民解答“动脑筋”题目:汉文帝与秦始皇如何对待修陵墓?你的看法怎样?二、汉武帝的大一统(要求学生看书并填写表格)1、政治:削弱诸侯国的势力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归纳:通过削弱诸侯国的权利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大一统。

回答“动脑筋”的题目:A. 因为汉武帝经过董仲舒的墓地时,特地下马,所以后人称之为“下马陵”。

B. 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回答思考题:71页“活动与探究2”,讨论回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功劳有哪些相似之处?谁的功劳更大?A. 他们都在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

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关于《大一统的汉朝》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朝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2. 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

3. 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汉朝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

2. 难点: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

3.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汉朝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一些与汉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汉朝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 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和初期的社会状况。

- 介绍文景之治的政策和成就。

3.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 分析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

-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措施的影响。

4. 丝绸之路的开辟
- 讲解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 展示一些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历史意义。

5. 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
-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汉朝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大一统的汉朝》这一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汉朝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
等重要内容。

同时,学生也通过讨论和作业,提高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这是一节有关汉朝历史的探究课,教学中力图贯穿现代教学理念,渗透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诱导迁移,铺垫过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激励参与,体验获取。

在合作实践、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鼓励学生实践探索、主动求知,学用结合,发展能力。

二、知识目标
1、休养生息政策
2、文景之治
3、汉武帝为实现封建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
4、西汉的灭亡
5、东汉的建立
6、光武中兴
7、东汉灭亡的原因
三、技能、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综合、合作探究、发散思维、质疑、思辨等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文景之治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安定的政治局面来之不易。

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让学生认识到
国家统一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汉武帝雄才大略,大胆任用开拓性人才,进行改革,兴办太学,使西汉走向强盛,说明培养
人才和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五、重点和难点
1、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封建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

2、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

六、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引导、讲解四结合
七、学法引导
合作交流与表格法。

八、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诱导迁移
汉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开国皇帝是谁?
(二)铺垫过渡
汉朝又称两汉,根据都城地理位置的不同,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建立在先,西汉灭亡之后,又建立起东汉。

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就是汉武帝统治时期。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揭示课题(板书)
(三)合作实践,探究新知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西汉是在经历了战乱的情况下建立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经济萧条。

为了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请问:根据课文的介绍,有几位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生发言)汉初统治者包括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学生发言)休养生息政策有:(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赋税(2)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师)休养生息政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历史上将文景两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请问:文景之治的几个显著特点是什么?文景之治给我们当今社会什么启示?
(启发思考,布置任务、分组探究)
第一、二组:侧重探究文景之治的几个显著特点。

第三、四组:侧重探究文景之治给当今社会的启示。

(各组发布总结探究结果,根据发言情况教师进行适当点评。


第一、二组:特点有(1)社会比较安定(2)经济得到一定发展(3)百姓富裕起来。

第三、四组:启示有(1)安定的政治局面来之不易。

(2)保持稳定局面更难。

(3)文景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

(师)下面我们看一看课文中有关汉武帝的画像,根据画像大家可以想象汉武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皇帝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其中就有汉武帝,后世往往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秦皇”指的是秦始皇。

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68页—69页的有关内容并回答: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内容?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启发思考,布置任务、分组探究)
第一、二组:侧重探究关于哪些方面的措施。

第三组:侧重探究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四组:侧重探究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各组发布总结探究结果,根据发言情况教师进行适当点评。


第一、二组:这些措施是关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

第三组:采取的措施有:(1)统一铸币,盐铁官营(2)削弱王权势力,重视人才(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第四组: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有:(1)汉初分封的诸侯国相当有势力,威胁着中央的统治(2)诸子百家言论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不利。

(师)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善于用人,提拔了董仲舒、主父偃、卫青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不计较人才的出身,注重人才的实际才能,而正是这些人才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治理江山,使西汉在他统治的五十多年里,国力强盛。

说明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汉武帝重视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

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虽然培养了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说明教育是国家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四)自由讨论,拓展思维。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只提倡儒家学说,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禁止传播。

请同学们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启发思维,并适当点评)
(学生发言)这一思想观点的采用,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学生发言)积极作用是在当时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生发言)消极作用是造成了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五)质疑问难,探索求知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采用,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

请问: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大一统”的?
(学生发言)大一统,就是损抑诸侯的势力,权利统一于皇帝。

(学生发言)单纯政治上的统一还不够,还需要经济、思想上的统一的配合,这样皇帝的地位才会稳固。

(学生发言)大一统实际上就是将诸多重要的国家权利集于皇帝一身。

(六)讲解知识,把握基础
(师)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生产发展,西汉政府积聚了大量财富,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又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出现大一统局面。

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汉朝出现了第一个盛世局面。

但是汉武帝以后,开始由盛而衰,朝政越来越腐朽,地主用各种手段吞并农民的田地,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外戚(指封建帝王的母族、妻族)王莽乘机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王莽即位后,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导致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为了社会安定,光武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请同学们阅读69页—70页的课文,回答出有哪些措施?
(学生)措施有(1)减轻农民的负担(2)惩处贪官污吏(3)任用清廉官吏。

(师)清廉官吏有谁呢?
(学生)“强项令”董宣。

(师)采取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学生)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师)历史上将其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学生)称为“光武中兴”。

(师)光武帝以后,皇帝即位时年龄小,不懂事,朝政常常由太后主持,太后依靠父兄,就形成了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后,对外戚专权不满,依靠身边的宦官,向外戚夺权,宦官就掌握了实权。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请同学们想一想:东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发言)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

(学生发言)广大农民无衣无食,灾荒连年。

(学生发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

(师)东汉政权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公元220年三国时期的魏国曹丕称帝,东汉灭亡。

(七)发散引深,升华新知
(师)汉朝由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到公元220年灭亡,存在了约400年,经历了建立、发展、强盛、衰落、灭亡。

请问:东汉的灭亡给了我们后人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
(学生发言)说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更难。

(学生发言)说明治理国家需要付出很多人的努力。

(学生发言)说明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要处理好与广大人民的关系。

(八)阅读教材,识记总结
1、阅读课文内容,并识记相关内容。

2、师生小结:将本课内容用表格表现出来。

大一统的汉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