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1.和谐统一
例如,传统的屋架造型采用檀树木材建造,它们以特定的几何形状呈现,整体结构均匀一致,形成丰富而富有节奏感的美感。

2.尊重自然
例如,皇宫建筑的门前通常设置有一片水池,用来反射阳光和景色,使建筑更加生动美丽。

3.强调空间的层次与排列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与排列,使人们在建筑内外游览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空间的层次感。

大门、庭院、厅堂等不同空间层次相连,布局合理,体现了建筑的尊贵与重要性。

在不同空间中设置不同的景致,使人们在导游中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美感体验。

例如,建筑内部的庭院经常用流水、假山、花草等景观装饰,增加了视觉上的美感,并提供了一种空旷的感觉。

4.建筑材质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材质与装饰讲究精细、华丽,充满了艺术性。

建筑材料例如木、砖、石以及彩绘陶瓷等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的,保证了建筑的质感和美观。

建筑表面的壁饰、雕塑、彩绘等装饰则注重细节,以突出建筑美学的视觉效果。

例如,汉代宫廷建筑的石雕、柱子的结构以及彩绘都是非常精美的,它们经过精心的制作和装饰,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魅力。

5.园林特征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园林在布局和景观配置上注重对称、植物的
有序组合、水景的流动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园林美。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和谐统一、尊重自然、空间层次与排列、建筑材质与装饰、园林特征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古代
中国建筑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和独特美感的建筑之一。

中国美术的美学特色12

中国美术的美学特色12

2.雄健、充实、阳刚 2.雄健、充实、阳刚 以父权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 势必在艺术上追求一种积极向上, 阳刚高亢的美学趣味。这不仅是一 种艺术追求,更是一种人生追求,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 是最有代表性的体现。
3.积极入世,心存天下 3.积极入世,心存天下 儒家文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让 人关注现实社会,积极入世,心怀 天下苍生。 就美术而言,题材方面的关注 民生与社会中国哲学的三大主干:儒家、道家、 禅宗。各自的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 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中国 艺术的面貌。 儒家: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它的美 儒家: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它的美 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 父权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居 于“中间”地位,然后阴阳和、主 次和。 就美术而言具体体现在北京明 清故宫建筑群。 观看大型纪录片《故宫》 观看大型纪录片《故宫》。
二.通过上述中西美术作品的简单对比, 我们可以感觉到如下几点: 西方人(尤其是欧洲)更多地强调一 种以视觉为基础的审美意识,由此设 种以视觉为基础的审美意识,由此设 定了西方美术重视外在形式、重视光 和色的作用。 中国美术重视内在价值的追求,对于 光色的追求较为淡漠,这与中国传统 文化紧密相关。
道家:正好和儒家互为补充。 道家:正好和儒家互为补充。 1.自然之美 1.自然之美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2.与儒家的雄健相反,道家追求一 2.与儒家的雄健相反,道家追求一 种虚静的人生价值和美学品格。 3.摈弃色彩,推崇黑白 3.摈弃色彩,推崇黑白 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 之性,成造化之功。
中国美术的 美学特色
一.感知方式:味觉为主 感知方式:味觉为主 这种感知方式使中国人的美学价 值更多地趋向于内在的内容,如情感、 情趣、观念等形而上的东西。 最为常见的例子即是我们在评价 艺术作品时更多地使用与“味”字有 关的词汇,如“意味”、“韵味”、 “品味”等。 这种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重视写 意具有决定性的关系。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

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其美学特征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艺术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其次,中国艺术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符号和意义,这些符号在艺术作品中被广泛运用。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四君子"即竹、梅、兰、菊,分别代表了忍辱、高洁、彬彬有礼、坚贞不屈的品质;中国戏曲中常常使用特定的脸谱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让中国艺术更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固定的文化符号。

第三,中国艺术注重"虚静"的美学追求。

中国哲学中有着对于"虚空"和"静默"的崇尚,这种审美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国艺术中。

中国画追求"皴法"和"妙法",即画师需要通过细腻而轻柔的笔触表现出事物的纹理和气息;中国音乐中讲究音乐"空灵"和音调的"夜郎自大"。

这种虚静的美学追求让人们在艺术中感受到宁静与内敛的美。

最后,中国艺术对自然的崇敬和倾诉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敬畏和热爱,在艺术作品中常常以自然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再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追求"意境"和"境界",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传达自然景物中的美和情感;中国园林以自然景观为蓝本,通过布局和植物选择再现大自然的美景。

总结起来,中国艺术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包括独特的审美观念、浓厚的象征意义、虚静的美学追求以及对自然的崇敬和倾诉。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具一格,为世人带来了独特的美感和思考。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如下是有关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美学的特点一:元素丰富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宏大使得中国古代美学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美学元素。

提到中国古代美学,脑海中会闪现无数个画面。

从时间上,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有其不同的审美,唐朝雍容华贵,魏晋飘逸风流,宋朝清丽雅致;而从地域上看,江南烟雨秀美,敦煌飞天绚丽,北国冰雪壮阔。

正因如此,外国人很难真正理解中式美学的内核。

当他们试图追求这种东方美时往往会弄巧成拙,变成各种元素的堆砌。

譬如当一些时装大牌试图走中国风时,t台上往往会变成五颜六色的旗袍、牡丹、盘扣、竹子开大会,西方设计师们竭尽全力让各种代表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元素轮番上阵,得到的结果却是美感、意蕴全无,引来中国人的一片吐槽之声。

正因中国古代美学元素丰富,其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所以没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很难真正驾驭这些丰富的元素。

中国美学的特点二:对称对称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不得不提的一个独特概念,梁思成曾说:“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并把此道融合在美学理念之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人把对和谐平衡之美的追求以对称的形式转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演变出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独特的具有仪式感的对称美。

尤其是在建筑中,对对称这一美学理论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中,故宫是这些对称建筑的代表。

故宫三大殿都坐落在中轴线上,以皇城为中心周围所有建筑都按照中轴线对称建造,给人一种巍峨大气、庄严肃穆之感,将对称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对称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对于平衡匀称、和谐协调的美的热爱与追求。

中国美学的特点三:注重自然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美”,也不是“艺术”,而是“道”,“道法自然”,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基础,中式古代美学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江汉论坛 2009.3 95
中时, 他们都是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的情怀的寄 托或人格的象征, 以致在中国的诗画传统题材中 形成了所谓 “四君子” (梅、 竹、 菊、 兰),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等永恒的标志, 甚 至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的诗坛画苑, 毛泽东、 陈 毅、 朱德、 陶铸、 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诗文之中就经常有梅、 竹、 松、 菊、 兰的倩 影婆娑。 至于中国古代诗学中要求文艺为政治伦 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总是要 求文艺能够 “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 化, 移风俗”。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是从柏拉图那儿继承的认识型模式尼采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把这种艺术认识论模式具体化了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起来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美学以及与此关系密切的接受美学依然脱离不了追求科学认识上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的脐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把西方美学的发展线特别是文艺美学的发展线索概括为现实主义美学与非现实主义美学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的辩证过程是符合西方美学理论的实际状而这种现实主义美学和非现实主义美学两大主潮的流变态势却不能简单地套到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发展的规律上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不是以认识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而是以伦理政治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而似乎可以把中国传统美学发展概括为教化功利主义美学儒家美学与无为非功利主义美学道家和禅宗的美学两大主潮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
文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倾 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 潜隐的。 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审美的源泉和对象。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空间。

3. 比德说: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道德与审美的紧密联系,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审美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传递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4. 阴阳相生:中国传统美学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5. 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6.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强调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感,它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流畅的韵律。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气韵生动体现为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特征。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一、审美观念的内向性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心体验,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的标准是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和情感基础上的,而非客观的标准。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内向性和主观性,认为美是一种内心感受,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二、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和人文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和人文是相互融合的,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是相互交织的。

三、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与伦理是相互关联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不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审美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审美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四、“中和”思想中国传统美学中,强调“中和”思想。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中和思想被运用到审美领域中,强调审美的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

五、意象的隐喻性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的隐喻性是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被视为一种象征和隐喻,通过意象的表达,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意象的表达和意义的传递,认为意象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美学的特点“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

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

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

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

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

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

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美学的历史还只是新近的事情。

比起中国哲学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开掘。

对于中国是否有美学是一个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

在此争论的背后,还隐藏着两种对立的立场,即西化派和保守派。

在中国传统思想面临危机和中西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西化派和保守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前者否认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要求用西方思想取而代之。

与此相反,后者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越性,认为其创造性的转化会获得新的生命力。

这种立场在美学上也是一样的。

对于中国的美学传统,西化派否定,保守派则夸大。

但对于中国美学的思考应该超出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不是从某种预设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中国美学自身的历史出发。

事实上,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

美学在西方的历史上经历了诗学、感性学和艺术哲学等几种形态,其中尤其是感性学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但中国的美学不是在感性学的意义所使用的。

同时中国关于美与艺术的思考也没有形成"知识学",亦即关于知识的系统表达。

你还能在哪些中国传统艺术中发现这样的美学特点呢

你还能在哪些中国传统艺术中发现这样的美学特点呢

你还能在哪些中国传统艺术中发现这样的美学特点呢你还能在哪些中国传统艺术中发现这样的美学特点呢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国画中,还能在书法、诗词、园林、戏曲、音乐、陶瓷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中发现。

这些艺术形式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核心特征。

书法艺术:笔墨间的天人合一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自然之道和人的精神境界的统一。

书法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书家的情感与哲思,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书家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快慢等变化,将个人的情感与宇宙的自然规律相融合,创造出既具形式美又富含深意的艺术作品。

这种将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正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诗词文学: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诗词文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载体,它强调意境的营造,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

这种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更在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联想与共鸣。

诗词文学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展现了美与生命性情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和谐共生的追求。

在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花鸟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

这样的诗句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也让他们在想象中体验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园林艺术: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生,体现了“美与万物生成的统一”的理念。

园林设计师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植物配置和水景设计,将自然元素与人工建筑完美融合,创造出既具自然之美又富含人文情怀的园林空间。

园林中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工智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休闲场所。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固然也有其文化的特征与性质,本文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浅析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维及其审美特征。

然而由于饮食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要真正全面的阐述好本文的论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总而言之,以我的认识层面和知识水平,我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内涵着重的表现在“品”、“味”两字,其美学思维始终围绕着对“品”与“味”的追求,从而创造和极大的丰富着饮食文化本身的领域。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美学的特点班级:工理091姓名:郝建学号:09405200132指导老师:吴永辉进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美学既具备传统的优良特点又吸收了西方思想的精粹。

在经历了王国维等一些大家的发展整理后,中国诞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美学。

首先,中国美学有朴素自然的风格,它注重心灵和精神的升华。

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著作中对于对于非人文的自然总是崇拜的,因此中国有和谐一说,中国古代也有“天人合一”的说法,我们讲究的是与自然的契合,讲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使得自己的心境得以超脱,从而达到“道”的境界。

也因此中国了“境界”,“意象”。

从而使得中国的美学有了含蓄的特点。

中国古代有众多的描述山水的词, 诗以及文章等,它们不以事物的贫贱而分三六九等,中国人重视的是内涵,重视的是精神的高尚,从中国古代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就可以一窥一二。

即使在现在中国也深受其影响。

中国的文人是有个性的,他们把自己比喻成梅兰竹菊等,意寓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自然生命在中国受到了尊重和重视。

中国人喜欢寄情山水,他们游戏于山水之间,尊重大自然。

但同时中国文人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剂,他们都有着伟大的报复和相应的才能,同时他们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批人。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和包容能力就是来自于他们,中国美学可以许多的学科相合,它具有庞大的包容能力。

就像自然包容一切。

同时,中国美学也是现实的,它关注生活,也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找到美的影子,因为中国有最关注老百姓生活的一批人,即中国美学的缔造者,中国的文人。

他们记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点滴,他们有造福一方民众的追求,和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总是和老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里,中国美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广泛性得到了应证。

中国的文人一开始都是有着悬壶救世的报复的,但当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应用和发挥时,他们就开始转向了,他们寄情山水,把他们的不得志寄托在了他们的作品中,也因此他们由现实转向了精神的修养,从而使自己的品德高尚。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1.“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比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即古希腊的“仿摹说”形成还早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庄子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文化内核的心理结构和审美心态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艺术活动行为和艺术形式的发生与发展,并被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广为接受和发扬光大。

由此可见,远在中、西方文化各自形成的初期,已呈分道扬镳之势。

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发展到庄子的“心离、坐忘”,完成了从虚静为本的知觉体系。

“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虚则实”“实则虚”,“动中寓静”“静中有动”等,皆是相悖自然逻辑关系的,但在中国人创构的心理空间里,确是更自由、更宽广更具灵动之美的心理与知觉活动。

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学特征中,无论人物、动物雕塑,乃至器物很少见棱见角,多以柔和圆浑的体面,自然流畅的转折处理,使造型富有一种弹性而不生硬的律动之美的曲线变化。

实空间与虚空间不存在形与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和谐映衬,愈显影像效果清晰、完美。

给人一种美妙和谐、安然静穆的艺术美感这是中国人“静观”思维和空间意识的澄彻观照,而形成的中国雕塑艺术千古不移的造型空间的神髓和美学特征。

2.“尚大为美”的造型观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帝之所共美也”。

(《庄子·天地》)“大”即意味着“美”。

则“充实之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庄子尽心下》)这种“尚大为美”的观念,直接根源于中国人无限性的大字宙的宏观意识,它对其造型观形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陵墓雕塑实为中国雕塑的一大重要门类。

它是儒家主张的“礼”制精神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具体的“物化”。

中国人的审美尺度一般以八尺为高大。

《说文》云:“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

严格受到“礼制规范限定的陵蔡雕塑,以高大雄伟的空间体量的占有,炫耀皇权的威严和地位,同时也是儒学倡导“人世”与崇尚“功名”的伦理精神至尊至美的标识。

南朝石兽的尺寸高2m有余,长多在3m左右,唐陵雕塑体积和数量均又有所超过,其中乾陵的一对石蹲狮子雕塑高达3.5m,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堪称中国动物雕塑中的盖世之作。

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写意性、意境性、空灵性、气韵生动性和传神性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美学特征。

一、写意性写意性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写意即以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强调形式的变化和艺术家的个人表达。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追求以形式来表达精神境界。

这种写意性使得中国古代绘画充满了诗意和抒情的特点。

二、意境性意境性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又一重要特征。

意境即画家通过形式和色彩的运用,以及构图和布局的安排,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情绪氛围。

中国古代绘画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形式的境界,通过意境的营造,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意境性使得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一种禅意和超然的感觉。

三、空灵性空灵性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又一重要特征。

空灵即画面呈现出的一种虚无和超脱感。

中国古代绘画强调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淡雅的笔墨和空灵的构图来体现。

这种空灵性使得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一种超然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美感。

四、气韵生动性气韵生动性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又一重要特征。

气韵即画家通过形体、笔墨和色彩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生动和活泼的感觉。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通过形象的变化和形式的表达来体现气韵的生动性。

这种气韵生动性使得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活力和魅力。

五、传神性传神性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又一重要特征。

传神即画家通过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使画面能够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通过形体的变化和表情的描绘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传神性使得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征可以概括为写意性、意境性、空灵性、气韵生动性和传神性。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我们可以从这些美学特征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国画美学特征

中国画美学特征

中国画美学特征
中国画美学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

中国画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境的追求。

中国画注重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突破物象的表面,寻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营造出具有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象。

二、笔墨的运用。

中国画主张用笔行文,注重笔墨的变化和运用,追求“神似”,即通过笔墨的韵律和变化,表现出物象的特征和形态,呈现出艺术美感。

三、构图的处理。

中国画注重画面的构图、布局和形式美,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和和谐,体现出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四、色彩的运用。

中国画重视色彩的意义和象征意义,注重色彩的运用方法和效果,通过色彩的相互制约和调和,表现出具有情感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象。

五、文化的积淀。

中国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注重传统文化的借鉴和继承,表现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画美学特征是一种追求意境、注重笔墨、构图、色彩和文化积淀的综合性艺术表现方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 1 -。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通过自然的美表现意蕴的美。

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

在艺术创作中,中国艺术家所热衷的“比兴明志”、“缘物起情”、“拟容取心”、“意境高远”等, 都离不开自然的参加和介入, 艺术家的主观之意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在艺术风格的审美追求上, 中国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崇尚“行云流水”,“自然浑成”的自然之美,而且成为中国艺术长久追求的最高、最抱负的境界。

这无论作为美学思想还是艺术精神,都是值得仔细思量的。

可以这样说: 惟独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论, 才干认清中国的艺术精神,才干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也才干掌握中国艺术的底蕴。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概括中国哲学的三大特点为: “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

其中的一“一天人”, 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看来, 天即物、即自然。

人与自然原来就是一体的。

人和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根本。

人生的最高抱负,就是自觉地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论也是不分天人、内外、物我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浮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大致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以人合天的天人混一论,墨、法两家在天道观上与它们相近。

另一种是以孔孟及荀子为主要代表的以人驭天以求得天人和睦的天人统一论。

还有一种是以《易经》、《洪范》为标志的早期阴阳家和五行学派为代表的天人相配的天人感应论。

虽然这三种形态各具千秋,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上却殊途同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熟悉的一个飞跃,是人类对自身制造力的绝对, 它表现了对旧的天命神灵观念逐渐否定的趋势。

在这里,天与人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天和人,所谓的“天”, 既是自然的天, 又是被制造的“天”; 这里所谓的“人”, 既是自然的人, 又是制造的人。

“天”既带有人的颜色,“人”也带有自然的颜色。

中国艺术的特点

中国艺术的特点

中国艺术的特点
中国艺术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着重于表现思想和文化内涵:中国艺术强调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表现,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艺术中更为突出,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2. 重视笔墨和构图:中国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都着重强调笔墨和构图的表现,追求简约明快,强调空灵情致和典雅秀美。

3. 尊重自然和人文:在中国艺术中,自然和人文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常常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表达内心情感,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崇尚重复、循环和对称:在传统中国艺术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重复、循环和对称的元素,如山水画中的荷花、楼阁等,这些元素被视为和谐、美好的象征。

5. 推崇精神境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精神境界的表现,强调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在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表现了中国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等重要价值观。

中国美术的基本美学特色4

中国美术的基本美学特色4

► ►
舞之美——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 ►
“吴带当风”是:“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前者是宽而 松的衣服,后者紧紧贴在身上) 也指出线纹表现的不同(前者是运动立体感较强的蒪菜条,后者是传统 的铁线描)
► 视频
吴昌硕
► ► ►
► ►

④重神韵,重笔墨趣味,而不求形似。
《墨葡萄图轴》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怀素 自述贴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 ►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 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物一元。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 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 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困扰中国山水画家数世纪的景深问题已经得到完美解决
夫妇合作
管 道 升 画 像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 ►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 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 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 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 括。 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 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 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通过自然的美表现意蕴的美。

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

在艺术创作中,中国艺术家所热衷的“比兴明志”、“缘物起情”、“拟容取心”、“意境高远”等, 都离不开自然的参与和介入, 艺术家的主观之意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在艺术风格的审美追求上, 中国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崇尚“行云流水”,“天然浑成”的自然之美,而且成为中国艺术长期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

这无论作为美学思想还是艺术精神,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可以这样说: 只有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论, 才能认清中国的艺术精神,才能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也才能把握中国艺术的底蕴。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概括中国哲学的三大特点为: “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

其中的一“一天人”, 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看来, 天即物、即自然。

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

人和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根本。

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觉地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论也是不分天人、内外、物我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大致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以人合天的天人混一论,墨、法两家在天道观上与它们相近。

另一种是以孔孟及荀子为主要代表的以人驭天以求得天人和谐的天人统一论。

还有一种是以《易经》、《洪范》为标志的早期阴阳家和五行学派为代表的天人相配的天人感应论。

虽然这三种形态各具千秋,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上却殊途同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是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 它表现了对旧的天命神灵观念逐渐否定的趋势。

在这里,天与人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天和人,所谓的“天”, 既是自然的天, 又是被创造的“天”; 这里所谓的“人”, 既是自然的人, 又是创造的人。

“天”既带有人的色彩,“人”也带有自然的色彩。

人们不仅从自然中发现了自身,而且也在人的身上看到了自然,随着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肯定, 自然象征意义的外化形式也从“神族”转换为人类自己, 人既把自己的属性赋予自然, 体现着人对自然的“精神改造”, 自然也对人发生影响,表现为自然对人性、人情的渗透。

自然不但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 而且还影响着人的心胸。

一旦人与自然的距离被缩短,人与自然的联系被日益加强和丰富, 大自然的气质不仅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心胸,而且在那里积淀下来,成为灵与肉的一部分, 成为民族心理、习惯和风尚, 成为性格、气质、禀赋乃至思想感情。

人与自然的这种契合,最终达到相知、相和、相亲、相乐、隐秘的和谐的境界。

所以,中国古代的哲人和艺术家喜欢或习惯在自然中沉思冥想、静观宇宙生命, 将自己自觉融入于自然的运动中,去响应自然、感悟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

因为, 从自然的变化中可以想见到人世沧桑, 从自然的属性上可以联想到人格、气质和情感。

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 已经被生命化和人格化了。

这已经成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荀子就认为,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们的某些品质与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具有相类似的特征,当人们去关照这些自然的时候, 就会联想到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

他在《宥坐》中所叙述的“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就说明“大水”之所以美,值得观赏, 就在于“大水”的品质特征“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42
“似正”……与人的生活相类似。

北宋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这样描绘: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这是从四时山景联想到人的形象, 而这种联想的基础就是自然的某些特征和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不仅如此, 自然也寄托或暗示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并触发艺术家的情思。

如在特定的情境下,看春雨如泣如诉、缠绵悱恻; 看秋雨愁思缕缕,凄惨悲凉, 看落花感叹青春与生命的短暂; 看流水想到流逝的岁月或者对远方的思念……触自然之景, 生主观之情。

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 “作诗须有寄托, 作画亦然。

旅雁孤飞,喻独客之飘零天定也。

闲鸥戏水, 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

松树现根, 喻君子之在野也。

杂树峥嵘,喻不人之昵比也。

江岸积雨而征帆
不归,刺时人之驰逐名利也。

春雨甫霁而林花乍开,美贤人之乘时兴奋也。

”( 《画论丛刊》第410 页)这段话的大意是: 写诗必须有意蕴,作画也是这样。

迁移的鸿雁在孤独而飞,用这比喻没有侣伴的旅行者到处流浪, 没有归宿; 悠闲的水鸟在水中戏玩, 用这来比喻隐逸的人逍遥自在,自得其乐; 松树露出树根,用这来比喻善良的人隐居山野; 杂生的树木枝叶茂盛, 用这来比喻邪恶之亲昵地矛在一起; 江河的岸边积着雨水而出航的船还不归来,用这来讽刺追逐虚名和钱财的人; 春天, 雨过天睛,树上的花朵竞相开放, 用这来赞美贤才趁着时缘而奋发有为。

这些象征和比喻更丰富、更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生活。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总是与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合一的。

通过某种自然属性来突出个性气质或完美趣味。

在绘画中,竹、暗喻气节和虚心; 画兰, 表露高雅和圣洁; 画梅, 象征高傲和不屈; 画松, 意味着人格力量和青春不老在诗歌里,猿啼是写哀怨悲切,征雁飞鸣是写伤离惜别的思念……当然, 某些自然属性在表现人的情感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多义性, 这与艺术家所处的历史环境、审美趣味、心境、个性气质等诸多因素有关。

这正如李白诗中的“明月”,在诗人不同的情境下, 不同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举杯邀明月”是孤独,“我寄愁心与明月”是惆怅,“举头望明月”是思念,“明月出天山”是惊喜,“明月照我影”是企盼……同时,艺术家的某种思想感情的表现, 也不局限于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属性, 就是说, 某种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多种自然现象来表现。

如: 写“愁”, 有多种多样的愁,“苦”有多种多样的苦, 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审美视角以及思想感情与自然属性之间的恰似点是否建立。

中国诗歌就证明了这一点。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它不仅影响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 也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历来推崇清丽、朴实、自然、不饰雕琢而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并将其推向极致,成为许多艺术家苦心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庄子就认为自然风格的美高出于缕金错采、巧夺天工的美之上。

苏轼平生最推崇自然冲淡的美,他主张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做到“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甚至表宏道说及栽花种草时, 也指出“花之所谓整齐者, 正以参差不伦,意态自然。

”( 《袁中郎全集》卷《文漪堂记》)所以王国维概而论之说: “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 《宗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还有所谓“高妙自然”、“清水芙蓉”、“文章尚华日衰,尚实日盛”等等,都是对这种风格美的标榜和张扬。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艺术精神和一种民族文化,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也产生过“浪迹山水”、“逃避现实”的消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