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行为学
第一讲导论
基本概念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方法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一、基本概念
1、消费
广义的消费,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消耗各种资源的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我们所要研究的也就是生活消费。
2 、消费者
消费者就是购买与使用各种产品或服务的人。具体地说,消费者是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
我们主要研究家庭和个人消费者。
3 、消费品:用来满足消费者个人需求的产品。
消费品的分类:
A 、根据产品的耐用性和有形性分类
(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
B 、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分类
便利品(日用品、冲动品、急用品)
选购品
特殊品
非渴求品(即非寻求品)
4 、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和服务时介入的过程和活动。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问卷法
访谈法
投射技术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和设备进行心理测定和分析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适当地控制和创设某些条件,给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以一
定的刺激和诱导,或是针对某个心理问题,选择一定的实验对象进行活动,从而观察和记录其心理活动的各种表现。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从大量消费者中系统收集信息的方法。调查可以采用邮寄问卷、电话访问和人员访问等方式。
4)问卷法
问卷法是根据研究内容的要求,由调查者设计一份调查表,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汇总调查表并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按照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邮寄问卷法、入户问卷法、拦截问卷法和集体问卷法。
5)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者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有目的的谈话、询问,以了解消费者对所调查内容的态度倾向、人格特征等的方法。
访谈法按交谈过程结构模式的差异,可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
访谈法按交谈双方接触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
访谈法按访谈对象数量的不同,可分为个人访问和小组座谈。
6)投射法
投射法是指向消费者提供一些含义模糊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激发出消费者潜意识中的感情和态度。
常用的投射法测试有很多,如主题统觉测验、造句测验、角色扮演法等。
三、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习惯建立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风险减少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
象征性社会行为理论
消费者介入理论
顾客前景理论
(一)习惯建立理论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习惯的建立过程。消费者对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的喜好是在重复使用和消费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消费者在内在需要和外在商品的刺激下,购买了该商品并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不错,那么他可能会再次购买并使用,多次购买和使用后,最终在消费者身上形成了固定化反应模式,意味着消费习惯的建立。
(二)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器,而人的消费行为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可以解释消费者属于高度介入的商品购买。面对着大量的商品信息,消费者首先要进行一个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作出购买决定并实施了购买行为。
(三)风险减少理论
风险减少理论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产品功能风险、安全风险、消费支出风险、社会性风险以及形象性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就是想方设法寻求减少风险的途径。风险的大小由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为指标。
(四)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从人的需要和需要满足的角度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
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一定的钱来买尽可能多的商品,从而达到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最大化。
(五)象征性社会行为理论
任何商品都是社会产品,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含义。专业性强的商品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因此,顾客的某些购买行为也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社会行为。
具有这种观念的顾客希望通过购买某类商品使自己跻身于某种社会群体或达到某种社会层次。(六)消费者介入理论
“消费者介入” :消费者主观上感受客观商品、商品消费过程以及商品消费环境等与自我的相关性。
主观上对于这些因素的感受越深,表示对该商品的消费介入程度越高,称为消费者的“高介入”,该商品则为“高介入商品”,反之则称为消费者的“低介入”或“低介入商品”。
消费者的介入是购买决策中的心理活动,影响消费者对于商品信息的搜集以及商品性能的认识,并且最终影响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态度。
这一原理也可以反过来解释,即从消费者的态度及认知程度,可以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介入程度。
(七)顾客前景理论
顾客前景理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卡尼曼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大多数个体并不总是理性的和规避风险的。
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规避风险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偏爱风险的;三是人们对损失的敏感高于对获得的敏感。
四、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首倡者(发起者):首先提出或有意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人。
影响者:其看法或建议对最终决策具有一定影响的人。
决策者:在是否购买、为何买、如何买、在哪里买等方面做出完全或部分的最后决定的人。
购买者:实际采购的人。
使用者:实际消费或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人。
上述五种角色可以组合在一个消费者身上,也可以分别由几个消费者充当。
(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问题的认识
信息搜集
替代方案评估
制定购买决策
实际购买行为——购后行为
1、问题的认识(需要确认)
内部刺激
外部刺激
具体来说,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缺货、不满意、新需要、相关产品的购买、新产品以及营销因素等。
2、信息搜集
信息来源:
内部信息:储存于消费者记忆中的信息。
外部信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信息。
个人来源(家庭、朋友、邻居、熟人)、
商业来源(广告、展览、推销员、经销商)、
公共来源(大众传播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