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三美原则

合集下载

三美主张名词解释

三美主张名词解释

三美主张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什么是“三美主张”吗?哈哈,让我来给你好好讲讲!
“三美主张”呀,就像是文学世界里的一盏明灯!它可是由咱们著名
的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哟!闻一多先生就好比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造出了这样独特而美妙的理念。

“三美主张”里的“音乐美”,那简直就是诗歌的灵魂旋律呀!就好比
一首动听的歌曲,能让你的心跟着节奏一起跳动。

你想想看,那些优
美的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多带劲啊!比如说古诗里的“床前
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韵律多美呀!
还有“绘画美”呢,这就像是在你的脑海里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诗歌中的词句能让你仿佛看到了各种美丽的景象,那色彩、那构图,哎呀,真的太神奇了!就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你眼前啦?
“建筑美”呢,就如同精心搭建的大厦,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布局。


一行诗、每一个段落,都有着它独特的位置和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
稳固而又美妙的整体。

你说,“三美主张”是不是超级厉害?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文
学艺术那神秘而又迷人的大门!它让诗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
能在文字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感受那无尽的魅力和乐趣呀!我觉得呀,
“三美主张”真的是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学习呢!。

中西艺术合璧的宁馨儿

中西艺术合璧的宁馨儿

中西艺术合璧的宁馨儿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是新格律诗在艺术上的典范之作,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以及音乐美。

《死水》作为这本诗集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诗歌三美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中西艺术合璧的结晶。

这正好印证了闻一多在对郭沫若的《女神》的批判中所说的话:“中国新诗……不要做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要尽量地吸收外洋诗的长处;它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死水》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也汲取了西方文学艺术的甘露,是中西艺术合璧的完美呈现。

《死水》这首诗的民族特色首先体现在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写于闻一多留美回国前的一段时间,发表于回国之后。

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引起闻一多的不满和愤怒,同时更激起了他的思乡爱国之情。

然而当他满怀期望地回国后,看到的却是祖国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

作者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死水》,自然有其深刻的含义。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这正是当时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的绝佳写照,把现实世界比喻为只能让丑恶来开垦的一沟死水,是诗人疾恶如仇、渴望光明品格的象征。

其中蕴含着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

其次,诗歌选取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闻一多是一位受传统影响比较深的文学家,出生于封建传统家庭的他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长大后虽然留学美国,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仍然非常热爱。

回国后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因此他的传统文学底蕴是非常深厚的。

这当然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在《死水》中,他就选取了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意象,如漪沦、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这些柔美而艳丽的意象旨在与死水的丑陋和肮脏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美衬丑,以达到反讽的艺术效果,使这一沟充斥着“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的死水在美好的事物面前显得更加污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丑陋的深恶痛绝。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名词解释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名词解释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名词解释
三美诗是一首由中国古代词人闻一多创作的优美古典诗作,它借用樱花、芦苇和夏蝉三种自然元素,以自然之美形象化地展现了流逝与静谧的美好之意,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灵动的气氛和温柔的情思,从而让读者体会其无限的古典之美。

三美诗是闻一多的一套诗歌,它有三个不同的解释。

首先,三美诗是指一个朦胧而模糊的文学形式,包含了短句,韵律,主题和诗风。

它扩展和重新定义了日常语言,提供了一种拟人化的语言,激发了想象,从而揭示了对宇宙和人类的秘密。

其次,三美诗有一种天籁般的美,它邀请诗人和读者一起分享激情的心情,储存美之光的瞬间,让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风景,感受世界的变幻。

最后,三美诗指的是一种巧妙而节制的诗体,可以让诗人们把灵感融入诗句之中,使它们充满美感,呈现出时间的隐喻,让文件中的简短诗句变成深奥的心灵景观,代表着诗人永恒的精神世界。

总之,三美诗是闻一多独到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是一种神秘而虚幻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简短却朴素的文字,有着天籁般的美,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色,以及由极简的诗句构筑出的深刻的意境。

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摘要: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韵律清新、灵动优美、自然飘逸;选词注重色彩运用、感情变化,极具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歌形式精巧灵活,富有变化。

所以诗歌玲珑剔透,浑然天成,将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样就使得诗歌语言的艺术性独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语言、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相互融合正文: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与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理论”是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来的新诗标准。

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结构巧妙,情景新颖,感情犹如江南水乡的少女一般柔美、细腻,而又灵动自然。

他的诗歌语言自然飘逸,用词优美清新,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更使得诗歌情景交融,犹如一场绝美的盛宴,使人美不胜收。

茅盾先生更是称他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同样作为现代诗坛的两大诗人,徐志摩的诗歌是对闻一多先生“三美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创新。

下面简单的以个别诗篇简单分析徐志摩诗歌语言中的“三美”具体体现。

一、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宣扬格律,认为“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闻一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

[2]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了诗的基本动力。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创作实践及对后来创研者的影响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学者。

他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

音乐美则是格律诗理论的核心,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整齐与和谐。

为此,闻一多提出了“音尺”的理论,《死水》,全诗五节二十行,每行均九字(即九个音节),这九个音节均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

全诗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加之双句末尾的“沦”与“羹”,“花”与“霞”,“沫”与“破”的压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亦有音乐般的美感,堪称是格律诗歌体的典范之作绘画美则体现为“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死水》中绿、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使这首诗错彩漏金、斑斓繁平,另人民目迷五色,从而实现色彩对比,诗画相通。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视觉上表现为“豆腐干”状的方块诗,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

《死水》共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在整齐中抒发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

老舍茶馆的语言特色《茶馆》的语言特色第一点就是“京味儿十足”。

他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这“北京话”他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他戏剧的语言也是来自生活的“活的语言”。

其次,《茶馆》中语言还能体现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点。

《茶馆》中每一个人的身份都能从简单的几句对话中一目了然。

主要人物“王立发”的语言色彩在《茶馆》中始终发生着层次的变化,从年轻时要大干买卖的风趣圆滑到改良不见起色的牢骚不平,再到老年的冷嘲热骂,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立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

再次,《茶馆》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讽刺的色彩。

例如“李三”一出场就埋怨“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字音相同而字义却着改变了,着实的幽默。

“诗歌三美”

“诗歌三美”

谚 语
是非爱憎 知人知面不知心,识树识皮不识根。 奉承你是害你,批评你是爱你。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身正不怕影斜。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谚 语
磨练意志 自古英豪成大器,须知都不得从苦中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 诗歌的绘画美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 出来后却是 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 西。
● 诗歌的建筑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 对称,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 落。
● 诗歌的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 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 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见于《诗的格律》一文。)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讲究诗的“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 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 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 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 节奏感强。 2、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 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3、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 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的欣赏
1.诗歌的押韵 一般来讲,双句的最末一个字必须押韵, 第一句的最末一个字可押可不押。 2.诗歌的节奏 3.诗歌的主题

闻一多在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

闻一多在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

闻一多在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是:建筑美,即是诗歌的形式要整齐,每一句话的字数差不多:音乐美,即是音韵语句节奏铿锵,押韵:绘画美,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

闻一多(1885-1946),字三友,湖北浠水人。

1928年应刘树杞之邀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参与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

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和文史研究。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三美”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三美”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三美”
一、音乐美
1、首先,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是四个停顿;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

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
2、韵律(押韵)。

例如:第二节中第二句“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最后一个字“花”和第四句“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最后一个字“霞”,押“a”韵。

最后一节的“沫”和“破”,押“o”韵。

……
3、复沓。

这首诗每节都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开头,这种复沓句的使用就形成一种反复循环的音乐美。

二、建筑美
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死水》一共五节,每节有四句,每句九个字。

节与节之间的匀称,句语句之间的均匀整齐,形成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整齐的诗歌结构。

三、绘画美
《死水》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它的词藻美。

特别表现在诗歌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

这些美好的词藻,使诗歌描写的本不美好的事物(死水)如画般美妙,这样又能更好的反衬出现实的丑恶。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主要是诗歌艺术形式上的区别.1.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饬.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2.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

徐志摩的诗歌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爱情色彩浓厚;二是意境悠远,风格新奇;三是语言优美,富有音乐美。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二)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名词解释文学革命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1.自身: 祥林嫂代表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饱受礼教迫害却不知反抗的弱势妇女群体,她的悲剧性命运是这一类人的悲剧。

2.外部: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极端不合理性。

阿Q的性格特征主要可以分为5类.①我认为精神胜利发;也就是自我解嘲这一性格特征最为明显,其实阿Q的命运十分凄惨,但他却时时感到得意,自满;比如说,阿Q在生活中时常受人欺辱,可他却在精神上一次又一次的获得胜利,每当他与别人发生了口舌之争时,他便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气的多啦,你算个什么东西!"只类的话.我认为这就是善于自我解嘲的性格特点了.②阿Q的虚荣心特别强,在现实社会中,他四处碰壁,饱尝辛酸,可他却努力的装高尚;比如说他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穷得没有一个人会看上他;可是呢?他却夸口说:"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试问一下,他连女人都没有,哪儿来的儿子啊??可见阿Q这个人十分的虚伪!!③阿Q这个人还特别的惧强凌弱,为什么这么说?正如文章里第二章所写的;"阿Q因为虚荣心很强,所以听不得别人说他坏话!!所以他决定,要是口讷的人便骂,力气小的人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只亏的总是他!④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阿Q性格特点之一,别的先不说,就拿别人嘲笑他打击他这件事来说,每次别人打击他,他从不往正面去想问题,不断的为自己解嘲,这怎么能行呢?所以鲁迅老先生有句话是说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呢!⑤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我觉得阿Q还有点好色,怎么说呢?这点不是很突出,所以我也不便多说了,主要是讲阿Q是如何去调戏一个小尼姑的.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吴荪甫的形象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他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想在当时的社会里通过做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是行不通的,他的失败时历史的必然安排。

简述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

简述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

简述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之一,他主张诗歌应该追求三美:声美、意美和形美。

声美:闻一多非常注重诗歌的音韵和韵律美。

他认为文字的音韵是诗歌的灵魂,通过恰当的音乐节奏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

他在创作中注重诗句的押韵和字音的和谐,使诗歌具有诗意的韵律。

意美:闻一多认为诗歌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工具,因此诗歌应该承载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真实。

他主张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出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形美:闻一多注重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他认为诗歌应该有一种清晰而有机的结构,通过独特的形式呈现出诗歌的美感。

他借鉴了西方诗歌的写作技巧,强调诗歌的节奏和谐,使用富有节奏感的句子和修辞手法,形成独特的诗歌语言美。

综上所述,闻一多主张诗歌追求声美、意美和形美,通过恰到好处的音乐节奏、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以及清晰而有机的结构和形式,实现诗歌深入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他的创作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格律诗的首倡和“三美”主张】

【现代格律诗的首倡和“三美”主张】

【现代格律诗的首倡和“三美”主张】旅美归来的闻一多和旅英归来的徐志摩一起首倡新诗的“格律”,闻一多还撰文提出现代诗歌应该符合“三美”的主张:“音乐美”(音乐)、“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注:见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建筑美”和“绘画美”是诗歌视觉上的美,“音乐美”是诗歌听觉上的美,而又与“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的“建筑美”相联系,并还有“音尺”、“重音”和“韵脚”的要求。

【现代格律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闻一多和徐志摩都遵循着“三美”的主张,有《死水》、《志摩的诗》、《猛虎集》等几部诗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重诗歌内部结构的对称美和语言的音色美,而徐志摩由于注重新诗的口语化和内在的旋律,便显得更加自然流畅,还有一种旋律节奏的流动感,因而便能更好地将格律的严谨与抒情的灵活自由结合起来。

(注:参阅徐志摩《诗的弁言》、《诗刊放假》)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藏克家等后来者,可以说就是在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通过他们影响于整个的诗坛,使现代格律的创作和半格律、半自由诗的创作逐渐成了现代诗人一种基本的创作体式与形式美的追求(注:参阅邹绎编《中国现代格律诗选》),不仅与自由诗的创作平分秋色,且已有压倒那种完全不讲章法的纯自由诗的明显趋势,在自由诗的创作中适当容纳现代格律诗的手法与节奏,以节制任情抒写的泛滥而增强诗歌应有的和谐与美感。

现代格律诗讲求“音乐美”如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手推车》、《黎明的通知》,讲求诗歌形式的“匀称”、“均齐”如冯至的《十四行集》、卞之琳的《慰劳信集》。

其他的还有:郭沫若的《Venus》、《死的诱惑》、《炉中煤》、《黄埔江口》、《天上的市街》,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陆志韦的《流水的旁边》,胡适的《梦与诗》等等。

【现代格律诗的发展和寥落】从现代格律诗的发展角度看,其自觉的艺术追求也有一个探索、求实、从严到宽的过程。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再别康桥》以诗人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读者通过对全诗的阅读,不仅要感受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要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三美”概述以及《再别康桥》赏析(一)“三美”概述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它是新月派对于诗歌的主张。

在五四白话运动后,新诗松散、随意,诗人闻一多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诗歌的音乐美要求诗歌要有平仄,要有韵脚;诗歌的绘画美要求诗人要注重词语的选用,选择明丽的、具有色彩感的辞藻;诗歌的建筑美强调诗句的匀称与均齐。

诗歌的“三美”除了要求诗歌的内容以外,也重视诗歌的格式、节奏以及视觉画面。

(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小节,每一节四行,每行停顿不一,长度不等,表面看全诗结构随意,但是,每一句都遵守一定的规则。

全诗的押韵在每一小节的二、四句上,这种工整的押韵方式,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属于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看到剑桥的一景一物,想起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心中充满了留恋、惜别和感伤之情。

诗人在第一小节写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在夕阳西下之时,与西天的云彩告别,从这儿可见作者的缠绵、留恋之情。

接着诗人又描写了“金柳”“青荇”“清泉”,表面写的是康桥的美,实则表达的是诗人对这里一景一物的留恋与牵挂。

第五节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六节是全诗的高潮,“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小节将诗人的惆怅之情作了充分的抒发。

一个“沉默”不是康桥的沉默,而是诗人的心情低落,诗人离别之前的惆怅。

最后一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第一节诗人告别天边的云彩,最后一小节,又写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云彩代表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与母校的告别,更是与康桥文化的告别,与自己康桥理想的告别。

二、《再别康桥》“三美”的特色浅述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理论的奠基人,而徐志摩先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摘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

余光中《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1-02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他追求艺术上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

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效果。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它不仅以深刻丰富的意象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而且在诗歌形式上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

因此,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

一、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美在《乡愁》里,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闻一多和徐志摩“三美”主张优秀课件

闻一多和徐志摩“三美”主张优秀课件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绘画美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 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 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 “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 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 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浅谈《死水》三美
绘画美
绘画美则体现为“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 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上的华美。《死水》中 绿、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花”“罗 绮"云霞”等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使这首诗错彩漏 金、斑斓繁平,令人目迷五色,从而实现色彩对比, 诗画相通。诗人将一些肮脏地、令人作恶的东西写得 无比优美、华丽,好像破铜烂铁真的要成为翡翠;好像 铁罐上真的能锈出娇美的桃花;好像油腻也能化成罗绮; 好像霉菌蒸出了些云霞;好像死水发酵之后不是臭气难 闻而是酿成了一壶绿酒;这腐化的死水漾起的白沫真就 能和珍珠媲美似得。这一美也是我最爱的一美,如梦如 幻,深陷其中。
徐志摩对新诗的贡献
(1)徐志摩的诗歌是中国现代新诗唯美追求的开端,徐志摩最讲究艺术形式,陈 西滢说他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他刻意追求完美的形式,自觉地 进行了新诗形式的试验和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说, 闻一多为新诗格律化奠定了理论基石,徐志摩则提供了艺术范本。
(2)徐志摩的诗歌是五四以后辨正审视传统的结果。徐志摩把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和西洋诗歌的精华揉和在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的诗歌柔美、流丽、清亮、缥 缈的风格。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梁豪时间:2010-9-2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

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

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

”,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

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致于他在论文的结尾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板桥一竿清秀的竹子入诗入画,卓尔不群。

在先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

“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

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

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

”并把它与律诗具有的建筑美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

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
大,以求齐整之感三美”创作实践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
里才有希望。

”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

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

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附录:《死水》(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韵脚)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韵脚)
,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

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

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

再说绘画美。

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

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

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三美”原则的体现:
音乐美:每句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偶句押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
①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即所谓“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②它的每一个诗行都由四个音尺构成,其中有一个三字尺,其余三个都是两字尺。

每节诗又都是由四行诗构成,每行的字数一样多,而全诗共有五节。

这样,和谐的音节,相同或相似诗节的回环、重复,形成循环往复、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②就文字词藻来看,化丑为美,色彩艳丽,富于“绘画美”。

③而由行数和字数都是一样多构成的章节结构,则体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建筑美”的效果。

本简答题比较难。

教材26和27页,介绍了闻一多的艺术主张,教材上有“《死水》是新格律诗和…三美‟主张的完美典范”一句,但《死水》是如何与三美主张结合在一起的,教材并没有展开细读。

本答题需要学生掌握闻一多的艺术创作主张后,联系他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答题的思路是先解答三美的内涵,再对应说明三美在《死水》中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