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1节 功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导学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本章是在前面学习过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并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对力学知识获得进一步理解:能从常见工具和器械中识别出杠杆和滑轮,知道杠杆、滑轮的特点和应用,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能正确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本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学习杠杆、滑轮和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第二部分是第3节,机械效率、探究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本章共分3节:1.第1节“杠杆”,本节讲述了杠杆的概念和分类,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本节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设计实验表格,培养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2.第2节“滑轮”,本节讲述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特点和实质,并进一步学习了滑轮组的特点和组装,最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斜面和轮轴.本节也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这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安装滑轮,总结出两种滑轮的特点.3.第3节“机械效率”,本节是在学习了功、功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总功的概念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知道实际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杠杆、识别杠杆的类型,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②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通过组装滑轮组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③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额外功产生的原因,知道机械效率η<1,会正确进行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亲自动手组装滑轮组,体会滑轮组的好;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计划和实验方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及其应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滑轮组的组装和省力分析,测斜面和滑轮组、杠杆等机械效率的方法.【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6课时:第1节杠杆2课时第1课时杠杆的初步认识及平衡条件第2课时杠杆的分类和综合运用2节滑轮1课时第3节机械效率2课时第1课认识机械效率第2课时探究机械效率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观察法: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简单机械,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具体事件的分析,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2.实验探究法:本章三节实验探究内容分别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研究定滑轮、滑轮、滑轮组的特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第1节杆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课题杆的初步认识及平衡条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杠杆,了解关于杠杆的五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会进行相关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2.经历探究杠杆平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活、生产中杠杆的应用2.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结构.教具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及画法,变形杠杆的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1.在力的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2.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做支点,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习线的距离叫阻力臂.3当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4.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关于撬棒、开瓶器、跷跷板、镊子、剪刀等物品在生产、生活中工作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这些工具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看,思考、讨论,回答:它们都是硬棒,这些硬棒在受力的时候,都能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杠杆的概念.板书: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并探究杠杆.进行新课知识点1杠杆的认识在我们生活中用到杠杆的地方很多,请同学们思考:(1)为什么杠杆必须是根“硬棒”?(2)杠杆必须是“直棒”吗?进行新课生1:如果杠杆不“硬”,在力的作用下它将很容易发生形变,不能工作,因此杠杆必须是硬棒.生2:杠杆定义中的硬棒指的是“不易变形”的物体,所以杠杆不一定是直棒,其形状可异.教师总结: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力的作用,二是能绕固定点转动,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还可以是某个机械组合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杠杆,我们先来熟悉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力臂的作法”,并进行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力臂的作法(多媒体课件)1.杠杆的五要素:(如下图)(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2)动力: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表示.(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2表示.2.力臂的作法: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的长.作力臂的一般方法为:(1)找出支点并用O标出来;(2)通过力的作用点画出力的作用线(一般用虚线);(3)过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用符号标出垂足;(4)用花括号或两端带箭头的线段标出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写上相应的符号(l1或l2),即为该力的力臂.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所示,是一个Z形杠杆,请在图中画出力F对支点O的力臂l.解析:作力臂的步骤是:①找支点;②找力的作用线,即过力的作知识拓展:支点一定在杠杆上,而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2)讨论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4)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5)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设计表格(供参考)师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生:调平原因:为了保持杠杆初始处于平衡状态,测量力臂方便.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呢?生:不能.师为了统一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参照教材P77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教师总结: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1221F l F l .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所用的动力与动力臂成反比.即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例题2如图所示,一根木棒AB在O点被悬挂起来,AO=OC,在A、C 两点分别挂有两个和三个相同的钩码,木棒处于水平平衡.如果在木棒的A、C两点各增加一个同样的钩码,则木棒()A.绕O点顺时针方向转动B.绕O点逆时针方向转动C.仍保持平衡D.平衡被破坏,转动方向不定解析:由题意知,杠杆重心应在O点左侧,设一个钩码自重为G,杠杆重力的力臂为l O,杠杆重力为GO,AO=OC=l,则有:2G×AO+G O×lO=3G×OC,即2GL+GOlO=3G l,所以GOlO=G l;两边再各加一个钩码后:左边=3G×AO+G O l O=3G l+G OlO=3G l+G l=4G l,右边=4G×OC=4G l,因为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所以杠杆平衡.答案:C教学板书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一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我们就说它是杠杆.我们也了解了杠杆的特点、好处,最重要的是我们探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还能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和简单计算,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材习题解答动手动脑学物理(P80)2.在图12.1-6中分别画出钳子、自行车手闸这两个杠杆(图中深色部分)工作时的支点、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4.搬运砖头的独轮车,车箱和砖头所受的总重力G=1000N ,独轮车的有关尺寸如图12.1-8所示.推车时,人手向上的力F 应为多大?2.解答:如图所示:解析:钳子是由两个杠杆组合而成,分析下面那个杠杆AOB ,找出支点O ,动力作用点A 及阻力作用点B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知道动力和阻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向上的,然后分别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同理可分析得出自行车手闸的示意图.4.解答:21122110000.33001Gl N m F l F l F N l m⨯====由知 例题3如图所示,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细线、数量足够的钩码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特别提醒: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杠杆自身重力的力臂为零.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且力臂大小可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测量非常方便.教材习题解答 (1)实验前杠杆如图所示,为使杠杆处在平衡状态,应将螺母B 向(选填“左”或“右”)调. (2)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表,请将表头栏目、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补充完整.解析:(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另外便于直接从杠杆的刻度尺上读取力臂.根据“右高右调,左高左调”的原则,杠杆右端高,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B向右调.因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四个因素,所以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应有这四项内容,故①空处应填写“动力F1/N”,②空处应填写“阻力臂l2/m”,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第2次实验中有4N×0.4m=8N×l2,则阻力臂l2=0.2m,第3次实验中有5N×l1=6N×0.25m,则动力臂l1=0.3m.答案:(1)水平右(2)①动力F1/N②阻力臂l2/m③0.2④0.3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11.1 功导学案

11.1 功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编制:使用时间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导学案 NO:014
班级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评价人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力有没有做功。
2.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
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练习3. 一木块重16N,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2m,拉力做功为J,木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N,重力做功为J。如果再将木块匀速提高1m,重力做功为J。
练习4. 马拉着质量是2019kg的小车在水平路上前进了400m,做了 J、一质量为2019Kg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前进了400m,做了3×107的功,求拉力的大小和重力所做的功。
3.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观察教材图11.1--2中力做功和11.1--3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并讨论总结。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二是物体在移动的距离。
(2)试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力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练习1. 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做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62--63页“力学中的功”,完成下列问题:
1.功反映力的,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包括两个必要因素:①;②。
阅读教材第63--64页“功的计算”,完成下列问题:
2.00在物理学中,把的乘积叫做功。计算公式是,其中W表示,单位为;F表示,单位为;s表示,单位为。
二、合作探究(交流)
练习2. 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节 功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节 功 导学案

第1节功一、目标导引: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功的概念。

2、通过看书和讨论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功的原理。

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探究学习:(一)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功的概念。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内容,认识功,知道什么叫功,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功。

学习活动2:观察教材图11.1-1中力做功和11.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展示评价2: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用语言描述做功的二要素。

学习活动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展示评价3: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学习活动4:讨论以下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力做功了吗?展示评价4: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A、B、C、(二)通过看书和讨论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活动5:阅读课本,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知道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计算?展示评价5:用语言描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学习活动6: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100米,此拖拉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例2、起重机把重为1000牛的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钢绳拉力做了多少功?展示评价6:小组交流解题过程。

学习活动7: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能用语言描述展示评价7:我本节课的收获是:三、课堂达标:1、小明和小亮体重相同,体育课上小明爬绳,小亮爬杆,两个人都爬到了3m高的顶比较两人做的功( )A.小明做功多B.小亮做功多C.两人做功一样多D.无法比较2、一个同学用12N的力,将一个重为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了300J的功B.做了100J的功C.没有做功 D、做了功,条件不足,无法计算3、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所示),该力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W1<W2<W3 B. W1<W2=W3 C. W1=W2=W3 D. W1=W2<W3四、课后延伸:1、一个质量是50kg的人从一楼走上三楼,他克服重力做的功大约是_____。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节 功(导学案)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节 功(导学案)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是学习其他各种形式能的起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做功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动态关系,理解做功有快慢之分.本章共分4节:1.第1节“功”,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大小的计算,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2..第2节“功率”,首先通过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做功的快慢问题,再用速度的方法类比得到功率的概念,结合速度的公式、单位,讲述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再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3.第3节“动能和势能”,本节内容先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说明能量如何转化,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出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并引入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机械能守恒的原理.最后还介绍了风能和水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②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定义,由定义得出公式,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③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④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各种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能用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⑤了解水能、风能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开发利用.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功率的物理意义;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和功率的概念,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功、功率、速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功、功率、速度的综合计算和运用;水能和风能的常见利用方式.【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功……………………………1.5课时第2节功率……………………………2.5课时第3节动能和势能…………………………1课时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实验探究法:积极投入到实验中,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2.分析法: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处位置,分析比较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以及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第1节功课题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教具准备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W=Fs,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3.当力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对物体不做功;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时,我们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新课导入师生活中的“功”是个多义词,功劳、立功中的“功”有贡献的意思;成功、事半功倍中的“功”有成效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人们从事了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叫做“功”,那力学中的功又有什么含义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师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叉车和货物的运动情况,思考并评价叉车工作的成效.备课笔记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叉车向上的托力对货物作出了贡献,有了“成效”,这个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贡献、成效二词).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就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进行新课师同学们请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可以发现哪些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以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师接下来请大家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题(用多媒体展示),请你们分析下列示例中力是否做功了.例题1(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做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的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生思考、回答、交流、讨论.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力不做功(用多媒体展示).答案:(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对杠铃做了功,但举在空中停留5秒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功,在空中停留的过程中因为举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没有移动距离;(2)因为小球尽管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支持力的作用,但没有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因此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做功;而在水平方向上尽管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做功.所以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做功.(3)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因为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货物移动的距离是在水平方向上,二者方向不一致.知识点2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积极猜想并发言.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或小车)在长木板上匀速移动,并提醒学生观察后思考不同情况下做功的大小.第一次:用较小的力F1拉动木块移动一段距离s1(用刻度尺可以量出);第二次:用较大的力F2拉动木块移动一段距离s1(与第一次距离相等);第三次:用与第二次相同大小的力F2拉动木块移动较远的距离s2.通过三次实验比较可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备课笔记知识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距离无力(不劳: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例:.(2)有力无距离(劳而: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例:某同学搬石.(3)力与距离垂直(垂:物体受到了力的作.:提水桶,水桶水平移动了.:进行新课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板书: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公式表示:W=Fs.式中,W是功(J);1J=1N·m.2.功的计算的初步应用教师提问:1J的功有多大?如果同学们从地上拿起一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做功大约1J.例题2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64的例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展示计算过程.知识点3功的计算的综合运用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运用公式W=Fs计算功的综合性习题.例题3(多媒体展示)图甲为某地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信号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4s,问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2)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物体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在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3)若汽车运动中所受阻力大小为3 000N,根据第(2)问中汽车运动距离(s)—时间(t)图象提供的信息,求汽车在10s内牵引力所做的功.解:(1)s=12vt=12×340m/s×0.4s=68m.(2)由乙图可知,汽车做匀速运动,当t=3s时,s=90m,解得汽车速度v=st=903ms=30m/s,所以速度(v)—时间(t)图象如图所示.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公式W=F·s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同一性:F和s是对同一物体;(2)同时性:F和s同时发生;(3)同向性:F和s方向一致;(4)统一性:F、s、W的单位分别是N、m、J.2.如果一个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我们就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3)汽车在10s内移动距离s′=vt′=30m/s×10s=300m,牵引力所做的功W=Fs′=3 000N×300m=9×105J.【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说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生:老师,我问一下,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如图所示,怎么求解功的大小呢?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力的方向与移动的距离不完全一致,即二者之间有个夹角θ时,如何计算这个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我们知道,力F产生了两种作用效果:一种是水平拉动物体前进,另一种是把物体竖直向上提起(当然,物体没有离开地面是因为在竖直方向上的这个分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很明显,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对地面的压力要比没有这个力时要小些),可看出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的成效,因此,只有水平方向的分力才对物体做功,竖直方向的分力没有做功.所以,水平方向的分力做的功就是这个力所做的功,故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Fs=F1s=Fcosθ·s.由此可见,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大小在0~Fs之间.顺便指出,如果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方向相反,那么这个力对物体起阻碍作用,这个力对物体也做功,是消极功,所以,通常我们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到此,同学们会发现,力与移动距离的夹角θ不同,做功的大小不同.当夹角θ为90°时,不做功.教学板书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判断物理学中的“怎样才算做功”,还知道了功的定义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在利用公式W=Fs计算功时,注意F和s的同一性、同时性、同向性和单位的统一性.要点提示:应用功的计算公式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②公式W=Fs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是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③F是使物体沿力F方向通过距离s的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变的.知识拓展:变力做功,分段计算,公式W=Fs中F是恒力,即在物体移动距离s的过程中,F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若在运动的过程中F发生了变化,则可以把这个运动过程分成若干个F不变的阶段,求出各阶段的F做的功,再求和,即为整个过程F做的功.教材习题解答想想议议(P63)图11.1-2是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这些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图11.1-3是力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有做功?解答:图11.1-2的两个图中共同点是:物体、小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图11.1-3的两个图中,滑板、石头都受到力的作用,但在力的方向上未移动距离,向上提滑板的力和向上搬石头的力不做功.动手动脑学物理(P64)1.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100 N的小车前进5 m,拉力做的功等于J,重力做的功等于J.2.马拉着质量是2000 kg的车在水平路上前进400 m,马的水平拉力做了3×105 J的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大?3.2008年8月11日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张湘祥在男子举重62 kg级的决赛中摘得金牌(图11.1-4),挺举成绩是176 kg.估算一下,他在挺举过程中对杠铃大约做了多少功?4.小华的家住在5楼.一天,他把装有30个鸡蛋的塑料袋从1楼提到家里,提鸡蛋的力大约做了多少功?1.解答:由于在拉力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拉力做了功,由公式W=Fs,可得W=50N×5m=250J,但是小车没有在重力作用下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做功为0J.2.解答:由公式W=Fs变形,得F=Ws=3×105J/400m=750N,即马的水平拉力是750N.3.解答:估计值在一定范围内均可以,约为3000~4000J.∵F=G=176kg×9.8N/kg=1724.8N,s≈2m∴W=Fs=1724.8N×2m=3449.6J.4.解答:鸡蛋约重15N,从一楼到五楼,楼高约12m,则有W=Fs=Gh=15N×12m=180J.难题解答例题4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两次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A.F1>F2,W1>W2B.F1=F2,W1>W2C.F1=F2,W1<W2D.F1<F2,W1<W2解析:由图象可知,物体两次都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有F1=F2.由图象还可以判断,在时间相同,时s2<s1,根据W=Fs得,W1>W2.答案:B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功一、新课引入复习发问1.力的三因素是什么?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成效?在物理学中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经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收效||。

在物理学里||,常常要提到“功”的观点 ||,就汲取了“收效”的意思 ||,自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别的含义||。

二、新课解说(一)力学中的“功”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

发问并由学生议论回答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经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2.剖析图 ||,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如何?)沿什么方向挪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3.力学里的功包含哪两个必需因素?力学里的功包含两个必需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

重申:“两个必需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行”||。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即假如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联合课本图2||,剖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假如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固然在水平方向上经过了距离||,但并无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因此没有什么力做功||。

联合“在极圆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 ||,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剖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议论力对物体能否做功?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 ||,在水平拉力作用下行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何?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行进||。

当把拉力去掉后 ||,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 ||,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经过以上问题的议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需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功的概念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2 )、理解功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对单位焦耳的形成一个具体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 2 )、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和没有做功?( 3 )、在对实际问题的解析中学习功的计算和简单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形成参与意识。

( 2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学生经过力、重力、摩擦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的学习,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的移动、搬动石块等实例的受力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接着通过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列举、分析,得出常见的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再以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对于“功的大小的计算”,以设疑引入,开门见山,在学生对功的认识基础之上介绍功的计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然后,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巩固加深学生对功的大小计算的掌握。

教学过程面向全体,教师要充分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入浅出,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避免生硬教条、好高骛远。

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根据教学实情灵活调整,难度较高的目标可以分层达成,逐步实现。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设疑)实例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找出力的作用差异,引出功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一)、功的含义1、功的含义:(1).通过学生“引入”部分的分析,展开物理学中的功的教学,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在物理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案

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地功地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地因素。

3 理解功地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知道力学中地功地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地因素。

目标 4难点理解功地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目标 5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知识准备5分鈡1.力地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地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5分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地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地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20分1.力学里所说地功包括两个必要地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地力。

(F)(2) 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地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地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地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地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地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地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地距离不是在力地方向上移动地。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地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地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地乘积。

(1)功地计算式:W=FS(2)功地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地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地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地距离成正比。

4.1焦耳地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地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是1米。

四小结及测试。

5分五.布置作业。

四.例题(P167)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5分板书设计:1.力学里所说地功包括两个必要地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地力。

(F)(2) 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地例子:课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新版

第1节功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第1节功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
课题
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一)
学情预设
环节
学生学习内容及要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解读目标
杠杠的五要素是重点,杠杠的力臂作图是中考的一个考点
学法指导




阿基米德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知 识准备
知识点一杠杆
阅读课本76、77页,完成下列填空
1、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共同特征)
A.杠杆只可以是直的
B .杠杆一定有支点
C.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2、对照以下几幅图,分别指出各杠杆的五要素。
3、如图所示,一个动力作用在A点,当动力方向向下时,找出此时的支点;如果动力方向向上 时,支点在哪?在图上分别标出来。
4.在下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
4.在图下列的图中,画出各力的力臂.




检查预习情况
讨论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在小组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展示小组在定向 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1、我掌握哪些知识?
2、我不明白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总结:
(2)某一力作用在杠杆上,若作用点不变,但力的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般要改变。如图所示,力F的大小一样,由于作用在杠杆上A点的方向不同,力 臂就不同.(a)图中F的力臂l比(b)图中F的力臂lˊ大.(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 图b所示.
(4)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如图,用细绳拉着小车在水平桌面前进,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并思考哪个力对小车的移动作出了贡献?一、功四、功的计算6、【要计算小明对书包做了多少的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功的计算。

首先我们知道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在力学中,把叫做功。

“功”的表示符号力学中的“功”的文字表达式是力学中的“功”的字母表达式是表示字母单位功力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焦耳,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7、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迹和成就。

焦耳(1818~1889)是英国物理学家。

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

他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

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酿酒,并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

他很喜欢电学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兴趣。

后来成为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位酿酒师和业余科学家。

焦耳可以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

焦耳最早的工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化的实验研究。

1866年由于他在热学、电学和热力学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柯普莱金质奖章。

例2:一支步枪,枪筒长0.8m,火药燃烧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对子弹的平均推力是2000N,子弹离开枪口在空中飞行了500m后落在地面上,求高压气体对子弹所做的功是多少?例3:如图所示,斜面长10m,斜面的高度为4m。

现将重为100N的木块用50N拉力拉到斜面顶端。

求拉力做的功为多少?木块到达顶端后又滑下来,求木块滑到斜面底端时重力做的功为多少?拓展练习要测量小明回家从一楼到三楼对书包做的功,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结1、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有时为了叙述方便,某个力做功往往也说成施力物体做了功。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第十二章 第1节 杠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第十二章 第1节 杠杆

第1节杠杆一、目标导引: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相关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用语言描述、画图等)杠杆的相关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三种类别及各自特点。

能列举生活中三种杠杆的实例。

二、探究学习:(一)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相关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用语言描述、画图等)杠杆的相关概念。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P64页内容,认识杠杆及相关要素,知道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习活动2:观察课本上杠杆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描述杠杆的五个要素。

展示评价2:画出用筷子撬动物体杠杆的示意图(要求标出五要素)学习活动3:用钉锤拔钉子,观察钉锤的运动情况,讨论钉锤能否作为杠杆。

展示评价3:画出用钉锤拔钉子时,杠杆的示意图。

(标出五要素)学习活动4:讨论识别生活中的一些杠杆,能找出课桌上的杠杆。

展示评价4: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习活动5: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杠杆平衡。

展示评价5:1、描述所使用杠杆的五要素2、猜想杠杆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活动6:阅读教材P65页,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展示评价6:我的设计方案:学习活动7: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 2 3学习活动8:依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展示评价8:我总结的结论是:(三)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三种类别及各自特点。

能列举生活中三种杠杆的实例。

学习活动9:阅读课本杠杆的应用内容,描述三种杠杆的特点,体会说出它们的区别。

展示评价9:列举生活中三种杠杆的实例学习活动10: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能用语言描述展示评价10:我本节课的收获是:三、课堂达标:1、下列工具中:⑴镊子;⑵羊角锤;⑶铡刀;;(4)理发剪刀;(5)裁衣剪刀;(6)天平;(7)大扫帚;(8)筷子;(9)剪铁皮的剪刀;(10)道钉撬;(11)火钳;(12)起重机的起重臂;(13)撬棒;(14)汽车的脚踏板.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等臂杠杆的是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2、筷子是我国和部分国家特有的用餐工具。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为后续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但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性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通过互动讨论来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巩固功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功的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性质。

2.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引入-互动讨论-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功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提水、拉车等。

2.准备功的计算公式的图片或板书。

3.准备一些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功。

呈现(10分钟)1.呈现提水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提水过程中人对水做的功。

2.呈现拉车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拉车过程中人对车做的功。

通过这两个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例,思考这个实例中做的功。

讨论结束后,每组汇报讨论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下面,我将结合《功》这一章节的内容,为您详细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本次活动也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份功的计算公式、实践活动手册。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功的概念。

故事中,小猴子和熊猫一起抬木头,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小猴子和熊猫对木头做了功。

2. 讲解功的概念:我利用PPT和黑板,详细讲解功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功的计算公式。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我在活动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六、活动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我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详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了这个难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我还将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功一节课导学案课例

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功一节课导学案课例

导学案课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学习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4.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学会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了解科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学习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导学过程】一.教师引领,给出定义。

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探究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阅读课本63页,交流讨论教材63页中想想议议中几种情况,结合功的定义指出各个力是否做了功?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内讨论总结。

图11.1-2甲:用力推车,小车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是否做功?乙:物体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升高,这个力是否做功?找出二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

图11.1-3甲: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这个力是否做功?乙:用了很大的力搬石头,却没搬动,这个力是否做功?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结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2)(深化探究结论)请判断下列甲乙丙丁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并说明理由。

甲乙丙丁三.自主学习,获取规律。

1.功的计算规定方法:功等于与的乘积2.功的计算公式:W=3.功的计算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及其国际单位和单位符号:F表示,单位,符号;S表示,单位,符号;W表示,单位,简称符号。

四.师生合作,以导带范。

对教材64页例题,在教师引领下,给出规范化解题步骤。

解题方法引领,体现学法指导。

第十一章第1节 功 导学案

第十一章第1节 功   导学案

第十一章第1节功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二、新课展开1、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S)举例: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⑴火箭升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没有做功?⑵同学们将自行车推进校门,对车有没有做功?⑷推讲台没推动。

⑸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有没有对桶做功?⑹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3.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 W表示功,用 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 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导学案
【导入课题】
猜谜语:咱们工人有力量。

(打一汉字)
【学习目标】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W=Gh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我相信,我能行!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即力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无功。

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

有无——劳而无功。

③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靠运动。

有无——不劳无功。

4、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

①推、拉物体做功:推力或拉力做功。

计算公式为:;由它可以推出的两个变形公式是
、。

用这三个公式计算时F的单位要用,s的单位要用,W的单位要用。

②举、提物体或物体在空中下落做功:即克服物体的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

计算公式为:
;由它可以推出的两个变形公式是、。

【精讲点拨】我要认真聆听!
1、举例说明什么是物理学中力对物体做了功。

2、通过举例小结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3、点拨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讲例题。

5、补充例题:把重100N的箱子匀速举高1.5m,要做多少功?
【巩固达标】我会做,我成功,我快乐!
1.(2019·七台河)如图所示,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用力搬石头,搬而未动
B.提着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C.用力将鸡蛋举高
D.手举杠铃静止不动
2.(2019·怀化)下列所示现象中,对物体做功的是()
1
2
A.搬而未起
B.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
C.人将木箱推到斜面的顶端
D.举着杠铃在空中不动 3.(2019·海南)用大小相同的力F ,作用在质量不同的物体上,使它们分别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 (如图所示),F 所做的功分别为W 1和W 2,则( )
A.W
1=12 W 2 B.W 1=W 2 C.W 1= 2W 2 D.W 1=4W 2 4.把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从地面上捡起放在课桌上的过程中做功大约为( )
A.0.2J
B.2J
C.20J
D.200J
5.用100N 的水平推力,使重500N 的物体沿水平面移动20m 。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J ,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做的功为 J ,推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J 。

6.某人用手提着一袋重100N 的大米沿水平路面前进了10m ,对大米做的功为 J 。

7.举重运动员把180kg 的杠铃举高了2m 后,在空中停留3s 的过程中对杠铃施加的力为 N ,做的功为 J 。

g 取10N/kg 。

8.起重机把重3×104N 的物体匀速提升10m ,又沿水平方向移动了10m ,起重机做的功是______J 。

9.(2019·连云港)小明同学用20N 的水平推力,将重为280N 的购物车沿水平地面向前推动了10m ,在此过程中,推力对购物车做功______J ,购物车的重力做功______J 。

10.(2019·内江)发生意外的民航客机紧急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狭长的气囊会自动充气,生成一条连接出口与地面的斜面,如图所示,人员可沿着斜面滑行到地上。

机舱口下沿距地面高度为3m ,气囊长为6m 。

一个质量为50kg 的人沿气囊从出口处下滑到地面的平均速度为4m/s ,g =10N/kg 求:(1)他从出口滑到地面,需要的时间是多少?(2)他从出口滑到地面,重力做功是多少?
11.(2019·玉林)如图所示,质量为2.5t 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36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02倍。

(g 取10N/kg )求:(1)汽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2)汽车匀速行驶10s 牵引力做的功。

【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自我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