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为国以礼 ——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 学 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 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 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 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 的总体思路。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尊重周礼的基本原则,适 当增损以益当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 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实现以礼治国必先正名
孔子把“正名”作为起始。他说: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主张 要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为此,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 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至于父子、兄弟、朋友 之间,一句话,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 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 顺从父母,尊重兄长——孝悌是
修身、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 是中国古代处 理家族内部两大 关系的基本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四)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
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
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 “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 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孔子认 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 “忠恕”。对己,要求“克己”;对 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 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五)实施“仁”的途径——
尊五美、屏四恶
子张
问于孔
子曰:
“何如
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
“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 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 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 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 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孔子主 张“居处恭” ,“貌思恭”,但反对 过分做作的恭顺,因此,要做到恭, 必须依礼而行。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 待。孔子主张敬父母,在孝养父母的 同时要有敬,只养不敬不是真正的孝; 敬上,赞扬子产“其事上也敬”;敬 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 之。” 他自己也在行为上表现了以礼 而行的恭敬。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五节 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主讲:万 平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 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仁”。 其次是政治思想层面的“仁”。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 己”的要求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 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 本的。
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 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 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 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 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 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 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 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而在两者关系上,孔子又最注重执 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 了社会治理的好坏。因此,他对执政 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 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那就是“以身作则”。
百度文库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 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 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 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 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孔 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 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 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这样,才能造 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这就是古代的所 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 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 “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 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 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 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 一书的始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和为贵——在极端中寻求平衡 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中庸即“治中”,目的是守礼 。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 识原则,并且中庸之德起源很早,中断已 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中庸与“允执 其中”意思相同。 “中庸”也就是“用 中”。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从《论语》有关记载可以看出, 孔子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 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 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 恰当适中。《礼记·仲尼燕居》载:子 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也。”礼 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的最大社会意 义就是守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