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辞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有着如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借鉴其他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有关理解和熟悉,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及其规律。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规律汉语的历史超级悠长,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转变进程。
汉语的辞汇也是如此,多少年来,除一些个别的辞汇大体意义不变外,其他大多发生了转变。
常常所见的一个词有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
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之间并非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转变,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转变的最多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大体形式。
词义从不同角度去看,引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又分为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①。
这里主要谈谈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可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例:“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一个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讲,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不容易发现。
古代汉语上(7)——词义的引申与变化
理:治玉
治理其它 天下太平
理发
道理 纹理 抽象的条理
通顺 通达
词义引申规律
1. 从个别到一般
裁:裁 衣
裁剪、删减别பைடு நூலகம்事物
孔雀东南飞:十四学裁衣。 文心雕龙:剪截浮词谓之裁 。
治:治 水
治理国家、百姓
孟子:举舜而敷治焉。
孟子:治人者食于人。
词义引申规律-2 —从具体到抽象
道:道 路
道理、公理
史记:会天大雨,道不通。
同本源是词同列一举语:源“,半后”来、分“化班成”若、 干“意判义”相、关“而别不”完、全“相辨同”的、词。 “这片些“词的读音和字形往往也随 之分半化:,“由物于中语分言也的”发。展,都 匀可班能:变“得分彼瑞此玉很也不”相。同,意 义之间判联:系“可分能也变”得。难以辨认, 自得别形:体“也分随解之也变”得。彼此毫不 相干辨。:确“定判同也源”词。,有三个必 要的条片件::“判音木近也;”义。通;有古 代语都言具资有料“、分训开诂”资这料个或意字义形
在味道上指醇厚味道浓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人厚道礼物赋税重深红色虚空炎热纯洁赤子赤手赤字赤诚赤胆2链条式引申也称直线式递进式连锁式串连式延展式引申就是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出丙义这样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
古代汉语
上节内容回顾
如何探求词的本义——之因形求义 • 年(甲、金文)
《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甲文字形是从人 从禾,象人背着庄稼,表示谷物成熟。本义是谷物成 熟,有收成。 《春秋·宣公十六年》:“大有年。” 《穀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结合《说文》、《春秋》、《穀梁》的记载,可证“年” 的本义是收成好。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1、要:金文作、,《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②中间(事物的中间..停止..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前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郎》)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古代汉语》练习题1
古代汉语(2)练习题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 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1)、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两种格律形式。
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
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
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
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
例如:“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一、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对“引申”做出界定:“由已知到未知,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汉语中,任何一个词都要被运用于各种场合中,即会与其他的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汉语词义引申提供了客观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四个方面:( 1)语素引申。
如“天下”、“人心”等,都是单音节的。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就形成了单义词,当新的意义融进原来的词汇里时,原来的意义便消失了。
【试题】【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对“引申”做出界定:“由已知到未知,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汉语中,任何一个词都要被运用于各种场合中,即会与其他的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汉语词义引申提供了客观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四个方面:( 1)语素引申。
如“天下”、“人心”等,都是单音节的。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就形成了单义词,当新的意义融进原来的词汇里时,原来的意义便消失了。
( 2)合成引申。
如“夫”和“妇”这两个词,是先分别作动词和名词使用,而后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词,表示男性或女性,具体代指什么人物,我们尚无法确定。
( 3)附着引申。
如“水泥”、“粉丝”、“扫帚”等,本身不是语素,它们的意义完全依附于具体的物品上。
( 4)动态引申。
如“动”、“移动”、“流动”等,这些词不仅指动作的变化,而且还指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等。
因此,这些词都是活用的单音节动词。
古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一、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一)怎样理解“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相对。
说明:本义应该是最早的原始意义。
但是汉语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字出现以前,汉语就已存在,可那时汉语的许多词的意义我们已无法考知。
因此较合适的说法是: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
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二)怎样寻求本义具体方法是:根据字形探求,辅以文献证据。
在字形上难以看出本义时,更需要文献证据的帮助。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元”、“本”、“牢”、“秉”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元□ 象一个人的脑袋本□ 表示树根牢□ 表示牲畜的圈秉□ 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再求诸文献:1)狄人归其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元:晋将军先轸的头)2)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成公二年》)(系:拴、绑;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把桑树根拖在车后面,在齐军的营垒前面驱车示威。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斯”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这是个形声字,义符是“斤”,“斤”乃斧子一类的工具,至此,我们仍然难以确知“斯”的本义。
于是求诸文献: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陈·墓门》)通过文献的语境,我们知道了“斯”的意义是“用斧子砍”,这便是文献资料中显示出的“斯”的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献资料在探求词的本义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如:“廉”,观其义符是“广(yan)”,知与房屋有关。
再看贾谊《陈政事疏》“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其意义就更加具体了:“陛”指台阶,“廉”则指厅堂的边缘。
根据汉字的形体探求,辅以文献证明,这种综合的方法是探求词的本义时最常用的。
词义的引申例句
词义的引申例句一词义引申的方式(一)连锁式引申: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起点,连续向同一个方向引申出新的意义。
朝:zhāo,会意字。
上、下为“莽”(草丛),中间为“日、月”。
表明太阳已从草丛中升起,月亮还未落下,即早晨。
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早晨)(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朝见)(归有光《项脊轩志》)③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朝代)(李密《陈情表》)[本义]①早晨–[引申义] cháo②(时间到行为)朝见 - ③(行为到处所)朝廷 - ④(具体到抽象)朝代(二)辐射式引申: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引申出新的意义。
拔:形声字。
形旁“扌”,声旁“犮”(bá)。
《说文解字》:拔,擢也。
即拔出来。
①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拔出)《史记·鸿门宴》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提拔)(诸葛亮《出师表》)③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攻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动摇)(苏轼《晁错论》)(三)连锁式兼辐射式引申连锁式引申所举例“朝”,还有引申义“对着、向着”,由“朝见”引申而来。
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
(对着)(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辐射式引申所举例“拔”,还有引申义“突然、迅捷”,由“突出、超出”引申而来。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里云间翔。
(迅捷)(柳宗元《笼鹰词》)拔:①拔出、拔起 - ③突出、超出 - ⑥突然、迅捷——连锁式引申二分析词的引申义示例1.亡,会意字。
古时写作亾,由“人”“乚”(yǐn,隐蔽)两部分构成。
会意为逃亡。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亡)(《史记·陈涉世家》)②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出外)(《论语·阳货》)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
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教学目的: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定义。
确定词的本义的方法。
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和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辨析词义引申的方式和规律。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造词时所赋予给它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词义。
解:ji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分割动物的肢体;(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3)分解,溶化;(4)和解,调解,排解;(5)消除;(6)解释;(7)理解,懂得;(8)懈怠,松懈。
(xiè)《说文解字》:“解,判也。
从刀判牛角。
”“分割动物的肢体”是本义。
鄙:bǐ(1)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zuǎn),五酇为鄙。
(2)采邑,小邑;《周礼。
天官。
大宰》注:都之所居曰鄙。
(3)边邑;《尚贤》:四鄙之萌人。
(4)质朴;厚道;《老子。
胠箧》: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5)庸俗,浅陋;《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贪婪,吝啬;《韩非子。
五蠹》: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7)看不起,轻视。
《左传。
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从阝得形;阝——邑;凡从“邑”之字,皆与城邑、地名有关。
“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是本义。
2、引申义——引申义也叫变义,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息”《说文解字》:“引,开弓也。
从弓丨(g ǔn)——拉长——伸展。
引申义分: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1)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2)从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间接引申义。
二、怎样探求词的本义“分析字形,以形索义,文献考核。
”A.通过字形分析可以推求字之本义,其理论依据是汉字是表意文字。
B.所据字形不能是简化字,也不能是繁体字,而应该是古文字。
C.本义必须有文献语言的证明。
D.利用《说文》,要注意不要拘囿于《说文》。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A.延展引申——是为了表达新事物、新观念,从原词义与之相关的某一特征,加以突出或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从而派生出新义。
古代汉语(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下
3、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 直接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直接 引申义。
➢ 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 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形音全同。但有 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 语:言语、说话——告诉,改读yù ➢ 说:陈述、解说——劝说,改读shuì 引申义另造新字: ➢ 弟:弟弟—敬顺兄长“悌” ➢ 解:分割—懈怠“懈”
3、“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4、“引而使之,民不敢转其力。”《管子·法法》
5、“肩举驴上,引避道左。” 《中山狼传》
6、“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 《礼记·檀弓上》注:“牵引而进之,同于己子。”
7、“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战国策·齐策》
素 ❖
会意字,其中间为白缯之形,下部两侧为双手,意为
‘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水浒传》“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 名词——动词——介词
❖以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二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动词——介词—— 连词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由个别到一般
河:本义为黄河。“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 引申为水道总称,泛指各种河流。
硕:《说文》:“硕,头大也”。 段注:“引申为凡大之称。《释诂》、《毛传》皆 曰:‘硕,大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
3)由实词到虚词
❖即
本义为就食—走近、靠近—就、便、随即(副词)— 假若(连词)
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有以下三种引申方式:比喻引申、借代引申、象征引申。
还有一些引申义,并不都是一次从本义中同时产生出来的,而是像人类的繁衍一样,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绵延不断。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众多的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本义是指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它往往与字形有一定的关系:如“シ”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彳”、“辶”旁的字与行走有关;“木”旁的字与树木有关;
“扌”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等等。
以本义为出发点,又会衍生出许多引申义。
由于引申义都是由本义发展衍生而来的,所以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
如“铁”,本义指钢铁,根据它的特点,可以引申为坚强的意思,如“铁的意志”;又可以引申为坚定不移的意思,如“铁的纪律”等。
词义的引申
(一)詞義的引申1.詞的本義A、定义本义:是由汉字字形分析出来的词的义项,也必然是在古代大量文献中所能考证的最早意义,并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即有文字可考,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本来的意义。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竹节)(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动物的关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季节)(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古今相同)(5)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
(《谭嗣同》节制,古今意义相同)(6)节器用。
(《左传》,节省)(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促织》,节拍)节:的字形。
本义:竹子。
竹子有什么特点?截分段落和限制长短。
本义特点引申义被截分的事物:季节、章节、节奏截分截分他物的东西:节气、节日节(竹节)受到限制的行为:节制、节省、节约限制限制他人的东西:符节、节杖、礼节B、本义的特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本义:字形上分析出来的的意义,(这里文献就不列举)是引申意义的起点。
2本义是词义引申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本义的特点决定了词义引申的方向。
3本义占据核心C本义的探求:第一,通过字形+文献为什么要用字形来探求词的本义?汉字的形体直接或者间接反映着造字阶段它所代表的词的意义。
字形是指小篆以及小篆以前的文字形体。
因为他们距离造字时代要近得多。
写实象形的特点更为明显。
《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小篆字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
象形字如:木、目、兒。
指事字如:凶、寸、甘。
会意字如:戒、步、形声字:術(术)第二,通过字音形----音(约定俗成)--义伦:本义? 6个意义《说文》:伦,辈也同源字音同意义同源推出本义。
D探求本义的意义2.詞義引申與詞的引申義定义: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新意,义素分析:甲意义---联系、共同-----乙意义共同的意义部分长短(空间长远)---长久(时间长远)长远尊长(年岁最高)---首长(职位最高)最高草木滋长zhang当然是越来越长chang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就引申了一个新的义位,构成一个新词。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都有着丰富的引申意义,这些引申意义往往是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引申意义的形成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从具体到抽象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具体事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抽象领域。
比如,“心”最初是指人体的心脏,后来引申为人的思想、情感等抽象概念;“口”最初是指人体的口腔,后来引申为说话、言语等抽象概念。
二、从狭义到广义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比如,“书”最初是指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文字,后来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的载体;“鸟”最初是指某些有羽毛的动物,后来引申为所有有翅膀的动物。
三、从表面到内在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外在形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事物的内在本质。
比如,
“美”最初是指事物的外在美丽,后来引申为事物的内在优美、高尚的品质;“善”最初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后来引申为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
四、从单一到多样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单一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事物或现象。
比如,“山”最初是指高耸的自然地形,后来引申为各种高大的建筑物或物体;“水”最初是指液态的H2O分子,后来引申为各种液体。
古代汉语词义的引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演变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这种引申规律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样适用。
(十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十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词汇(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词在文献语言里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起点的那个意义。
甲骨文距今不过3000多年历史,人类语言的产生至少有50万年历史。
词的本义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是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探求词的本义的传统方法:因形求义从文字字形确定本义。
训诂学上称之为“形训”。
“鄙”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
①四鄙之萌人闻之。
——(萌(氓)人:草野之民)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夷,看不起。
①边邑义是本义,其他皆由此引申而来。
(一)因形求义1、探求本义的途径:一是分析字形,推测它作为构形依据的意义;二是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对象形字(包括指事、会意)可直接看它的形体;对形声字,从它的形符中确定词的义类。
向:《说文》:“北出牖也。
”本义:“朝北的窗户。
”文献例证:《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齐民要术》:“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
”(种植紫草的方法)2、分析字形探求本义应以古文字为据:分析古文字的字形,不是指楷书,更不是今天的简化字。
可行的方式是:小篆能解决的问题,就依据小篆,否则求之于甲骨文、金文。
●例:“关”---“關”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说文》本义:门闩“间”——“閒”月光由两个门扇中照进屋内,表示门缝,“缝隙”是它的本义。
《说文》:“隙也。
从门从月。
”3、“因形求义”例字分析:(1)戒:警也。
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诗经·小雅·采薇》:“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2)叔“九月叔苴”。
(《诗经·七月》)《说文》:“拾也。
从又尗声。
”假借为“叔父”之“叔”。
叔者,少也。
(《白虎通·姓名》)古时兄弟长幼顺序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纯表意字(象形, 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纯表意字(象形, 指事,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 指事,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 形声字, 形声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确定词的义 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 类。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
金文) 生(甲、金文) 说文》 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甲文 字形象草木生于地面之上。 字形象草木生于地面之上。 荀子·劝学 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荀子 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结合《说文》 荀子》的记载,可证“ 结合《说文》、《荀子》的记载,可证“生”的本 义是指草木生长。 义是指草木生长。 金文) 年(甲、金文) 说文》 谷孰也,从禾千声。 《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甲文字 形是从人从禾,象人背着庄稼,表示谷物成熟。 形是从人从禾,象人背着庄稼,表示谷物成熟。 本义是谷物成熟,有收成。 本义是谷物成熟,有收成。 春秋·宣公十六年 宣公十六年》 大有年。 《春秋 宣公十六年》:“大有年。” 梁传·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穀梁传 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结合《说文》 春秋》 的记载, 结合《说文》、《春秋》、《穀梁》的记载,可证 的本义是收成好。 “年”的本义是收成好。
如:州: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甲骨文、 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说文》 水中可属曰州。”“水中陆地 水中陆地” 《 说文 》 : “水中可属曰州。”“ 水中陆地” 便 是州的本义。 是州的本义。 及: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个人的后 即追赶上了之意, 这是个会意字。 身 , 即追赶上了之意 , 这是个会意字 。 《 说 逮也, 从又从人。 成语“ 文 》 : “ 有 , 逮也 , 从又从人 。 ” 成语 “ 望 尘莫及”中的“ 尘莫及”中的“及”就是用的本义。 就是用的本义。 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 迷: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哪一 个是本义呢? 它的意符, 个是本义呢 ? 它的意符 , 表示脚在道路上行 走之意,可见“ 迷路” 的本义, 走之意 , 可见 “ 迷路 ” 是 “ 迷 ” 的本义 , 如 寻向所志,逐迷, 不复得路” 陶潜《 “ 寻向所志 , 逐迷 , 不复得路 ” ( 陶潜 《 桃 花源记》 花源记》),用的正是本义. 用的正是本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实词的虚化
A.《说文》:“溢,器满也。”此义本字当
为“益”。甲骨文“益” 像水满溢之形。后 引申出充满、增加、利益诸义后,另为本义 制加形字“溢”。《吕氏春秋•察今》:“澭 水暴益,荆人弗知。” B.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益,加甚之 辞也。”《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肠胃, 不治将益深。”
词义引申的方式-递进式
朝:早晨 兵:兵器 表:毛朝外的
皮上衣
朝见
朝拜
朝廷
朝代
士兵
军队
战争
军事
外衣
直接引申义
(近引申义)
外表
标志
间接引申义
(远引申义)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引申的方式-综合式
治理其它
理发
天下太平 道理
理:治玉 纹理 抽象的条理
通顺
通达
4、词义引申的规律 (1)由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指道路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 小雅· 大东》
本义:盛食物的器皿,形
似高脚盘
《国语· 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 尝 敢不分也。”
分析字形-集
集本义:群鸟落在树
上
《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分析字形-隹
隹
zhuī
鸟
分析字形-隹部字 形声字: 会意字:
雉 雌 離 雅 ∵
野鸡 从隹,此声
雀
隻
从小隹,小鸟也
从又持隹,“获”的本
肉
月
腹 肩
胸 名词 肾
指头以外的 部位
注:期、朔、朝、朗、朦、胧,从月,不从肉。
分析字形-肉部字
膏:本义是脂肪,肥肉。 臘(腊):本义是岁终祭祀,祭神用肉, 故字从肉。 膳:本义肉食,即是上等饮食。 脩:干肉。《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与修不同,古书常通 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说文》:“要,身中也。
”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
..部分)②中间(事
物的中间
..停止..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
前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隄(堤)也。
”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蒲松龄《促织》
⑥时穷节乃见。
(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汉书·苏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
①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
(《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3、贱:《说文》:“贾少也。
”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
(《韩非子·有度》)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
(《战国策·赵策》)
“贱”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
1、信:《说文》:“诚也。
”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史记·外戚世家》)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元稹《书
乐天纸》)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
..+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③相信
④的确⑤信物⑥信使
⑦音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
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