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小组通讯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小组通讯稿
【篇一:学习小组的通讯稿】
地理科学系开展学习小组活动
(地理科学系1104班通讯员王红艳彭长凤报道) 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地理科学系1104班在系学生会学习部的指导下安排下,于该班内部开展了学习小组活动。
据了解,该班学习小组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
由寝室成员推荐或自荐出本寝室内的学科负责人。
学科负责人负责解答本小组成员的相关疑问或者组织小组成员相互学习。
另外,每一个学科负责人之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
该班按照月份的顺序依次统计每个小组的实际成绩、效果,以组员平均分为依据每月评选处出优秀小组。
由于学期开始较短,目前该班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还仅限于英语和高等数学。
但是这样的学习活动还是很好地带动了该班的学习热情。
学科负责人学习更加努力,在为小组成员解答的同时重温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成员也因有学习优异的同学为自己答疑,对于大学学习的困惑变少了,心情愈发舒畅,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该班学习小组自开展以来,其效果已初步显露,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不仅如此,该班的表现只是地理科学系2011级四个班级学习氛围浓厚的一个缩影。
相信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该系此类学习小组活动将不断得到完善,也会给地理科学系的学子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为提高地理科学系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发扬互相帮助的精神。
地理科学系领导提出了“学习小组”这一新概念,即在每个寝室送出单科成绩优异者以帮助其他人的学习,终于,在地理科学系
【篇二:人际交往小组活动策划书完成稿】
人际交往小组活动
策
小组名称:
主办单位: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员会
指导老师:杜云素
划书长江大学大一新生人际交往小组长江大学政法学院长江大学四叶草社会工作协会 2011年10月5日
目录:
(一)人际交往小组组成人员 (3)
(二)理念 (3)
(三)理论阐述 (3)
(四)小组目标 (4)
(五)小组简介 (4)
(六)组员招募 (5)
(七)小组活动安排 .......................................
(八)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 (18)
(九)活动评估 (20)
(十)附录 .......................................
5) 21)((
“人际交往”小组策划书
一、人际交往小组组成人员
第一组:白喜军李文佳崔颖珠邹定王金华
第二组:彭宏亮张梦佳周华伟刘晓玲蓝鹏肖慧
第三组:朱紫霞白露余修勇陈江荣朱小康
第四组:向小琴何菊花谢正源林亚丽何礼易发明
第五组:马川陈泽全李明月万聪王刚
第六组:蔡云飞贾婷婷罗晴川钦婷贺阳
(注:第一组---第三组肖慧负责;第四组---第六组易发明负责;每组第一个同学为每组组长,每次活动每组保证三名工作员参与活动,由组长负责安排;名字下有下划线的同
学为10级社工系同学作为活动助手参与活动。
)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
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试、信息的沟
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
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个
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通过我们在西校区对大一新生的走访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在人际交往方面
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
经过观察和总结,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几类:
(1)缺少知心朋友。
他们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感觉缺少
能互吐衷肠、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在这方面感到不适应,觉得在大学里交
不到知心的朋友,人与人之间总存在一种隔阂。
(2)与个别人难以交往。
他们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和特定个人交往不良。
我们发现有些大一新生性格比较孤僻,在生活习惯上不他人不一致,尤其体现在
同宿舍的同学身上,这就使得他们在与个别人的交往上产生障碍,甚至无法沟通,和谐相处。
(3)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同学交往面比较宽,但都是浅层次的交往,没有
影响力,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并没有产生友谊,这种人际关系难以满足
要求,所以他们多会感到空虚、孤独和落寞。
(4)感到交往有困难。
他们渴望交朋识友,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
以及本身个性缺陷和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如人意,感到苦恼,希
望改变。
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些新生是来自新疆、四川、贵州等外省的。
他
们告诉我们,在饮食方面和湖北的不大一样,在语言上也存在障碍,这样让他们
与湖北本地的人在交往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们一般会放
弃与异地的同学交往。
(5)社交恐惧症。
这类同学对人际交往过于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交往中有紧张、恐惧、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等现象出现,常陷入焦虑、自卑的情
绪,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成长。
在这批大一新生中,基本上都是
90后,他们
大多数来自于中产的小家庭中,从小没有兄弟姐妹,所有的事情都
是父母包办。
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他们很少与同学联系,很少参
与集体活动。
因此,他们很
多都缺乏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进入大学后,看到他人与自己形成如此大的差异,使他们不敢与他
人交往,极力回避与人接触。
(6)抵制交往。
前几类都有交往的意愿,而这类同学却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动
机,他们故意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或存有怪癖。
我们发现,有些学
生自认为他们
在上大学以前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老师对他们的极其重视,以及
同学的羡慕,让他们很有优越感。
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
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以前的
优越感已经消失了,于是就产生失落和彷徨。
这种心理上的落差,
让他们无法接
受,再加上自我调节能力低,就会产生抵制交往的情绪。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要改变大一新生的不适应状况,
改善他们
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尊重
和接纳自己。
同时,寻求妥善方法去帮助他们表达和疏导情绪,改
善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模式,促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让他们能与他人相互尊重,相互信
任,团结合作。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就是让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
了解和学
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
好互动,并建
立广泛的支持网络。
从而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自信心
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三、理论阐述
我们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人际关系理论、“镜中自我理论”作为小
组设计的
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5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
的排列顺
序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
要。
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
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
信任、友谊以
及爱情等。
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
中的一员。
我
们小组的对象是大一新生,埃里克森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处
于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
识的确定和
自我角色的形成。
组员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
他们经常考虑
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
各种社会角色
中,逐渐认清了自己,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
与差别。
在小
组活动中,组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注意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的
相关理论,加
深对自我的认识,改正自身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学习并掌握一
些人际交往的
技巧,以提升认识,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人际关系,表达、完善、
超越自我。
2.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以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发展作为了解个体行为的基础,
并假设在
个体生存的空间存有一个“人际场”,而人际沟通不良会导致人的心
理失常。
大
一新生在进入大学时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面孔,他们感觉既亲
切又生疏,既
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
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经常会有孤独、失落、
交往焦虑等心
理不适感,一旦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交往。
因此,大
学生需要在集
体环境的影响下学会与他人恰当的交往和沟通,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增强合作意
识。
3.镜中自我理论
“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
程中,
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
和自我评价。
小组犹如一面镜子,组员可以从这面镜子里发现真实
的自我,加深
自我了解。
这次我们的新生适应小组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
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和变化都会
影响到小组,小组整体的进程也会影响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同时,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
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组员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
否合适,是否
需要修正。
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
以及某种自我
感觉,构成我们的自我认识。
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
的回馈,可以
帮助新生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
形象和自我评价。
四、小组目标
小组目的: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改善其人际关系。
小组目标:1. 引导组员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
积极地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
2. 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和改善组员间的沟通交流、尊重接纳他人,积极运用各种交往技巧;
3.鼓励组员积极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在此过程中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五、小组简介
1. 性质:成长性小组
2. 服务对象: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同学
3. 节数:7次
第一阶段(1—2次):彼此熟悉、认识、了解他人、尊重他人、信任他人。
自我
探索与分享;
第二阶段(3—4次):增强和改善组员间的沟通交流、尊重接纳他人;学习各种
交往沟通技巧;
第三阶段(5—6—7次):增进组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加强组员间的沟通与合作,
巩固组员之间友谊。
4. 时间: 2011年10月-11月
5. 地点:长江大学西校区
【篇三:淮南师范学院团体辅导】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团体辅导活动
策
划
书
主办: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学生会
承办: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学生会心理健康部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日(暂定)
一、活动名称: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团体辅导
二,活动时间:2014年4月20号(周日)上午8点(暂定)
三,活动地点:煤渣操场
四,活动对象:教育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
五,活动目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自卑感、孤独感、
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甚至会对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引
起个体人际适应不良的因素包括: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和缺乏人际
交往技能等。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上述两方面展开——协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协助成员熟练掌握和灵活运
用各种人际交往技能。
六,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或更多的了解。
2.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帮助成员了解团体质。
活动准备:大白纸数张(小组数),笔每位成员一只
活动程序:
滚雪球
1.全体成员以6~8人组成一个小组,可报数分组。
2.各小组选定一个固定区域为自己小组位置,围坐成一个圆圈。
按
顺时针方向,从某个成员(比如a)开始介绍自己,要求:
(1)先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这句话中必须包含两个信息:姓名以及
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比
如a说“我是活泼好动的周金慧”。
a介绍完以后,顺时针的b同学应首先介绍自己前面已经做过介绍
的a同学,接着再介绍自己。
例如: b同学介绍:“我是坐在活泼好
动的周金慧旁边的开朗的李志”,c同学介绍:“我是坐在活泼好动的
周金慧旁边的开朗的李志旁边的外向的赵亮”,以此类推。
(3)在介绍的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要努力记住该成员的名字。
3.当滚雪球完成后,小组的其他成员依次向a提一个关于个人信息的问题。
要求每个人提的问题不能与前面成员提的问题重复。
对于
其他成员提的问题,a可以不回答,如:“请允许我保留这个问题”,
但不能说谎。
当所有的成员都问完一个问题后,a旁边的下一个成员
b再开始依次回答问题。
4.所有的成员都介绍完自己后,领导者引导成员进行思考和讨论:(1)在刚才的游戏中,你记住了所有人的名字吗?你一共记住了几个人的名字?
(2)你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记住别人的名字?(或者你为什么没能记住别人的名字?)
(3)当别人准确地说出你的名字时,你内心的感受如何?当别人叫不出你名字时,你的感受又如何?
备注:如果在班级里大家已经记住了各自的名字,可以将名字换成他人的“特点”
5.领导者小结
(1)准确地记住他人的名字是与陌生人交往的第一个技巧,因为它表达了你对他人的关心和重视。
(2)记住他人名字的方法:提问法、重复法、联想法等
爱在指间
1.活动过程
将全体成员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一组成员围成一个内圈,再让另一组成员站内圈同学的身后,围成一个外圈。
内圈成员背向圆心,外圈同学面向圆心。
即内外圈的成员两两相视而站。
成员在领导者口令的指挥下。
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领导者发出“手势”的口令时,每个成员向对方伸出1~4个手指:伸出1个手指表示“我现在还不想认识你”;
伸出2个手指表示“我愿意初步认识你,并和你做个点头之交的朋友”;
伸出3个手指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并想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你做个普通朋友”;
(4)伸出4个手指表示“我很喜欢你,很想和你做好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
当领导者发出“开始”的口令,成员就按下列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不一样,则站着不动,什么动作都不需要做;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1个手指,那么各自把脸转向自己的右边,并重重地跺一下脚;
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2个手指。
那么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头;
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3个手指,那么主动热情地握住对方的双手;(5)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4个手指,则热情地拥抱对方。
每做完一组“动作一手势”,外圈的成员就分别向右跨一步,和下一
个成员相视而站,跟随领导者的口令做出相应的手势和动作。
以此
类推,直到外圈的同学和内圈的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一组“动作一手势”为止。
回到各自小组分享。
2.小组分享
(1)刚才自己做了几个动作?握手和拥抱的亲密动作各完成了几个?为什么能完成这么多(或为什么只完成了这么少)的亲密动作?
(2)当你看到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多时,你心中的感觉是怎样的?
当你伸出的手指比别人多时,心里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3)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小组代表向大家汇报本小组的分享结果。
4.领导者点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
价值,支持自己。
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
故地喜欢我们、接纳我们。
别人喜欢我们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
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喜欢与讨厌、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
一般而言,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
喜欢他,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接近他;而对于疏远、厌
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