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35讲德布罗意假设--电子衍射实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1)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也证明了德布罗 意波长公式得正确性。 (2)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实物粒子有 能量E,动量p,质量m——粒子性
∴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三、应用举例
电子显微镜: 根据电子的波动性设 计制造的。 特点:电子的波长短,
分辨率R高。
R 1 0.82D
能级宽度 E h ~ 108 eV
t
基态
E ~ 1.59 107 Hz
h
平均寿命 t 能级宽度 E 0
它能解释原子光谱线存在自然宽度的根源。
海森堡(W. K. Heisenberg,1901-1976)
海森堡对原子核也有很深 的研究。他不仅发展了原子核 基本粒子理论,而且在铀核分 裂被发现后,还完成了核反应 堆理论。他还完成了爱因斯坦 想解决却一直没能解决的统一 场理论。
这就是子弹的横向速度,和子弹飞行速度每秒几百米相 比,这一横向速度是微不足道的,它的波动性不会对它 的“经典式”运动以及射击时的准确性有任何影响。
例3: 电视显象管中电子的加速电压为9kV ,
电子枪的枪口的直径为 0.01 ㎝ 。试求:
电子射出电子枪后的横向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 电子横向位置的不确定量: x 0.01cm
1
1 ) 5 104 eV
12 / c2
= 1.24×10 8 (m/s) mo= 9.11×10 -31 (kg)
m
mo
= 10×10 -31 (kg)
12 / c2
h = 0.0535 Å mυ
二、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 德布罗意波的假设要得到承认,必须有实验来验证。 德布罗预言: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接近X射线波长。
2 2
p m m
h m0
2
1 c2
m0
1
c
2 2
h hc
p pc
p mo 12
c2
h m0
1
c
2 2
hc E 2 E02
( p2c2 E2 E02 )
hc
hc
(Ek E0 )2 E02
Ek2 2E0Ek
如果电子确有波动性,则将电子束投射到晶 体上时,也像X射线那样产生衍射现象。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 戴维逊-革末用电子衍射 实验验证了电子波的存在。
戴维逊
1、戴维孙 — 革末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
电子探测器
散射束
G
电子枪
入射束
K
U
镍单晶
戴维逊-革末实验装置
电子从灯丝 K 射出,经电势差为 U 的加 速电场,通过狭缝后成为很细的电子束,投射在 镍晶体 M 上,电子束在晶体面上散射后进入电 子探测器,其电流由电流计 G 测出。
例4: 氢原子中电子的速度为 106m/s,原子的线度 约为10-10m,求: 原子中电子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原子中的电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x 1010 m
由不确定关系:
x
px m
h mx
6.63 1034 9.11 1031 1010
7.3106 m/s
50
衍射角
镍晶体: d 0.091nm
实验结果: 1.651010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另:由德布罗意公式:
h h
m0v 2m0 Ek h 1.671010m
2m0eU
入射电子束 散射电子束
原子
晶体表面
d
晶面
实验结果: 1.651010m 理论值为: 1.671010m
h x
a
x
o
y
即: x px h
考虑到更高级次的衍射图样,则应有:
sin k
x a
x
p
px
a
px
p sin
pk
x
py
px
德布罗意关系: h
p
a
x
o
y
x px h
上述讨论,只反映不确定关系的实质, 并不表示准确的量值关系。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由量子力学 得到位置与动量不确定量之间的关系:
x px h
x px / 2
h
2
由于上述公式通常只用于数量级的估计, 所以这些公式所反映的物理内涵是相同的。
它又常简写为: x px
推广到三维空间,y py ,
则还应有:
z pz
说明: x px h
1)它不仅适用于光子、电子,还适用于其他 微观粒子。 2)表明:对于微观粒子不能用同时确定的位 置和确定的动量来描述
微观粒子: 由于具有波粒二象性,
其粒子性,它有确定位置和动量; 其波动性,它有确定动量,但没有 确定位置,其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 确定——没有确定轨道
2.海森堡测不准关系 1927年,海森堡发现,位置和动量不能同
时确定的范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位 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受到了普朗克常量的限制。 这一关系叫测不准关系。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 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 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面对经典物理在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 规律时所遇到的困难。
在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向性的启发下,德 布罗意推想,既然当作波的光同时又具有粒子性, 那么当作粒子的实物微粒(如电子)会不会反过来 也具有波动性呢?
2eU m0
h
m0
m0
h
2eU m0
h 2m0eU
此波长的数量级与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相当。 也可: h
2m0 Ek
例3:用 5×104V 的电压加速电子, 求:电子的速度、质量和德布罗意波长。
解: 因加速电压大,应考虑相对论效应。
Ek mc 2 moc2 moc2 (
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越小,动量的不确 定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微观粒子这个特性,是由于它既具有粒 子性,也同时具有波动性的缘故。
3) 不确定关系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是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必然反映,是由微观粒子 的本性决定的,而不是测量仪器对粒子的干扰,也 不是仪器的误差所致。
xpx 0
x
h mx
6.63 1034 9.11 1031 1.0 104
7.3 m
s
电子经过加速后出口速度为:
2EK m
2eU
m
2 1.6 1019 9 103 9.11 1031
5.6 107 m / s
由于 x ,所以电子运动速度相对来说 仍然是相当确定的,波动性不起什么实际影响。
λ
(德布罗意公式)
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物质波的波长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E mc2 h
h P = mυ =
λ
频率: = E
h
德布罗意
波长:
h h P m
说明: ①它是光子(粒子)公式的推广
②和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德布罗意波 (物质波)
p mo
1
c
说明:经典力学研究对象宏观物体,量子力学研究 对象微观物体。
用特例说明:
其动能为
两边微分:
利用位置与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E t h
E 表示粒子处在某个状态的能量的不确定
量,即原子的能级宽度,
而 t 表示粒子处在该能级 E 上的平均寿命。
意味着微观粒子在某一个能态上的能量不可 能有精确的值,除非它永远停留在这个能态上。
min
如今它已成为探索物质结构,研究、开发新材 料的重要科研工具。
因而不仅能够直接看到蛋白质一类大分子,还能 分辨单个原子,对研究分子、原子结构提供了工具。
21.5 测不准关系 一、测不准关系 1、微观粒子运动特性
宏观物体: 运动状态的描述量:动量(速度)、 位置可同时确定——具有确定的轨道。
h
2m0Ek (1 EK / 2moc2 )
p m
= h h p m0
1
c
2 2
h p
h
m0
Ek
=
1 2
m
2
m0c 2
h
2m0Ek (1 EK / 2moc2 )
p m0
h m0
h
2m0 Ek
例1:①飞行的子弹,m = 10-2kg,v = 500m/s;
υ 与υ 在数量级上相当,因此原子中电子就 不能当作经典粒子处理,即不能用位置和动量来 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基本内容
• 基本概念:物质波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基本规律:德布罗意假设 不确定关系
• 作业:练习40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不 确定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 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描述粒子性的 物理量(动量、能量)之间的关系。
1924年,德布罗意大胆地设想,波粒二象性不 是光所特有的,一切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
质量为 m、速率为 的自由粒子,
一方面可以用能量 E 和动量 P 来描述它的粒子性;
另一方面可用频率 ν 和波长 λ来描述它的波动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E mc2 h
h P = mυ =
107
=0.146nm
此波长的数量级与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相当, 微观物体具有出波动性。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为 10-9 10-11m
例2:静止的电子经电场加速,加速电势差为U=150v , 速度 υ << c。求:德布罗意波长 。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解:
EK
1 2
m0 2 =eU
---海森伯测不准关系
---海森伯测不准关系 下面用电子的单缝衍射为例来说明测不准关系:
x
p
px
py
px
a
x
o
y
电子通过狭缝时的
x
p
px
位置的不确定量:x a
电子通过狭缝后,由
py
px
于衍射原因,电子动量的 a
方向有了改变,要到达屏 x
o
y
上不同的点,具有 x 方向
动量 Px 。
I
散射束
电子枪
K
U
入射束
镍单晶
戴维逊-革末实验装置
G
54
U
实验发现,电子束
强度并不随加速电压而 单调变化,而是出现一 系列峰值。
求电子波的波长。
由布拉格公式: 2d sin k
相
电子对晶面的掠射角为(k 1) 对
65
22
2d sin
强 度
U 54V
戴维孙-革末实验结果表明:
电子探测器
散射束
G
电子枪
入射束
K
U
镍单晶
戴维逊-革末实验装置
(1)散射电子束在某些方向上特别强;这 种现象类似于X射线被单晶衍射的情形,从 而显示了电子束的波动特性。
(2)使电子束与散射线之间的夹角 θ 保持不变, 并测量在不同加速电压下散射电子束的强度。
电子探测器
② 电子m=9.1×10-31kg,v =5.0×107m/s;求λ。
解:①
h 6.631034 =1.331025nm
mv 0.01 500
宏观物体(子弹)由于波长小到实验难以测量 的程度,因而宏观物体表现出粒子性。
②
h mv
6.63 9.11031
1034 5
由于他取得的上述巨大成 就,使他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 理论物理和原子物理学家。
例1:试求当粒子位置不确定量为其德布罗意波 长时,其速度不确定量。
解:
h
p
例2:(P261例21-8)设子弹的质量为0.01kg, 枪口的直径为0.1cm,试用不确定关系计算子弹 射出枪口的横向速度。 解:
取等号计算:
2 了解一维坐标动量不确定关系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法国物理学家, 1923年他提 出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 性。1924年正式发表一切物质都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论述,并建议 用电子在晶体上做衍射实验来验 证。1927年被实验证实。
德布罗意
(Louis de Broglie,
1892-1987)
能级的平均寿命 t 越长,能级的宽度 E
(能量的不确定量)就越小,辐射产生的谱线宽 度就越小,单色性就越好,反之亦然。
E t h
反映了原子能级宽度△E 和原子在该能级的平均 寿命 △t 之间的关系。
E E 2
E E 2
寿命△t
E 光辐射
激发态 基态
平均寿命 t ~ 108s
如果只考虑1级衍射图样。
根据单缝衍射公式,其第一级的衍射角满足:
(k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sin
sin
a
第一级的衍射角满足: sin
x a
a
动量在 Ox 轴上的 分量的不确定量为:
x
p
px
px p sin
p
x
py
px
代入德布罗意关系:
h
p
px
(1)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也证明了德布罗 意波长公式得正确性。 (2)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实物粒子有 能量E,动量p,质量m——粒子性
∴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三、应用举例
电子显微镜: 根据电子的波动性设 计制造的。 特点:电子的波长短,
分辨率R高。
R 1 0.82D
能级宽度 E h ~ 108 eV
t
基态
E ~ 1.59 107 Hz
h
平均寿命 t 能级宽度 E 0
它能解释原子光谱线存在自然宽度的根源。
海森堡(W. K. Heisenberg,1901-1976)
海森堡对原子核也有很深 的研究。他不仅发展了原子核 基本粒子理论,而且在铀核分 裂被发现后,还完成了核反应 堆理论。他还完成了爱因斯坦 想解决却一直没能解决的统一 场理论。
这就是子弹的横向速度,和子弹飞行速度每秒几百米相 比,这一横向速度是微不足道的,它的波动性不会对它 的“经典式”运动以及射击时的准确性有任何影响。
例3: 电视显象管中电子的加速电压为9kV ,
电子枪的枪口的直径为 0.01 ㎝ 。试求:
电子射出电子枪后的横向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 电子横向位置的不确定量: x 0.01cm
1
1 ) 5 104 eV
12 / c2
= 1.24×10 8 (m/s) mo= 9.11×10 -31 (kg)
m
mo
= 10×10 -31 (kg)
12 / c2
h = 0.0535 Å mυ
二、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 德布罗意波的假设要得到承认,必须有实验来验证。 德布罗预言: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接近X射线波长。
2 2
p m m
h m0
2
1 c2
m0
1
c
2 2
h hc
p pc
p mo 12
c2
h m0
1
c
2 2
hc E 2 E02
( p2c2 E2 E02 )
hc
hc
(Ek E0 )2 E02
Ek2 2E0Ek
如果电子确有波动性,则将电子束投射到晶 体上时,也像X射线那样产生衍射现象。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 戴维逊-革末用电子衍射 实验验证了电子波的存在。
戴维逊
1、戴维孙 — 革末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
电子探测器
散射束
G
电子枪
入射束
K
U
镍单晶
戴维逊-革末实验装置
电子从灯丝 K 射出,经电势差为 U 的加 速电场,通过狭缝后成为很细的电子束,投射在 镍晶体 M 上,电子束在晶体面上散射后进入电 子探测器,其电流由电流计 G 测出。
例4: 氢原子中电子的速度为 106m/s,原子的线度 约为10-10m,求: 原子中电子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原子中的电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x 1010 m
由不确定关系:
x
px m
h mx
6.63 1034 9.11 1031 1010
7.3106 m/s
50
衍射角
镍晶体: d 0.091nm
实验结果: 1.651010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另:由德布罗意公式:
h h
m0v 2m0 Ek h 1.671010m
2m0eU
入射电子束 散射电子束
原子
晶体表面
d
晶面
实验结果: 1.651010m 理论值为: 1.671010m
h x
a
x
o
y
即: x px h
考虑到更高级次的衍射图样,则应有:
sin k
x a
x
p
px
a
px
p sin
pk
x
py
px
德布罗意关系: h
p
a
x
o
y
x px h
上述讨论,只反映不确定关系的实质, 并不表示准确的量值关系。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由量子力学 得到位置与动量不确定量之间的关系:
x px h
x px / 2
h
2
由于上述公式通常只用于数量级的估计, 所以这些公式所反映的物理内涵是相同的。
它又常简写为: x px
推广到三维空间,y py ,
则还应有:
z pz
说明: x px h
1)它不仅适用于光子、电子,还适用于其他 微观粒子。 2)表明:对于微观粒子不能用同时确定的位 置和确定的动量来描述
微观粒子: 由于具有波粒二象性,
其粒子性,它有确定位置和动量; 其波动性,它有确定动量,但没有 确定位置,其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 确定——没有确定轨道
2.海森堡测不准关系 1927年,海森堡发现,位置和动量不能同
时确定的范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位 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受到了普朗克常量的限制。 这一关系叫测不准关系。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 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 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面对经典物理在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 规律时所遇到的困难。
在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向性的启发下,德 布罗意推想,既然当作波的光同时又具有粒子性, 那么当作粒子的实物微粒(如电子)会不会反过来 也具有波动性呢?
2eU m0
h
m0
m0
h
2eU m0
h 2m0eU
此波长的数量级与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相当。 也可: h
2m0 Ek
例3:用 5×104V 的电压加速电子, 求:电子的速度、质量和德布罗意波长。
解: 因加速电压大,应考虑相对论效应。
Ek mc 2 moc2 moc2 (
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越小,动量的不确 定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微观粒子这个特性,是由于它既具有粒 子性,也同时具有波动性的缘故。
3) 不确定关系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是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必然反映,是由微观粒子 的本性决定的,而不是测量仪器对粒子的干扰,也 不是仪器的误差所致。
xpx 0
x
h mx
6.63 1034 9.11 1031 1.0 104
7.3 m
s
电子经过加速后出口速度为:
2EK m
2eU
m
2 1.6 1019 9 103 9.11 1031
5.6 107 m / s
由于 x ,所以电子运动速度相对来说 仍然是相当确定的,波动性不起什么实际影响。
λ
(德布罗意公式)
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物质波的波长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E mc2 h
h P = mυ =
λ
频率: = E
h
德布罗意
波长:
h h P m
说明: ①它是光子(粒子)公式的推广
②和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德布罗意波 (物质波)
p mo
1
c
说明:经典力学研究对象宏观物体,量子力学研究 对象微观物体。
用特例说明:
其动能为
两边微分:
利用位置与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E t h
E 表示粒子处在某个状态的能量的不确定
量,即原子的能级宽度,
而 t 表示粒子处在该能级 E 上的平均寿命。
意味着微观粒子在某一个能态上的能量不可 能有精确的值,除非它永远停留在这个能态上。
min
如今它已成为探索物质结构,研究、开发新材 料的重要科研工具。
因而不仅能够直接看到蛋白质一类大分子,还能 分辨单个原子,对研究分子、原子结构提供了工具。
21.5 测不准关系 一、测不准关系 1、微观粒子运动特性
宏观物体: 运动状态的描述量:动量(速度)、 位置可同时确定——具有确定的轨道。
h
2m0Ek (1 EK / 2moc2 )
p m
= h h p m0
1
c
2 2
h p
h
m0
Ek
=
1 2
m
2
m0c 2
h
2m0Ek (1 EK / 2moc2 )
p m0
h m0
h
2m0 Ek
例1:①飞行的子弹,m = 10-2kg,v = 500m/s;
υ 与υ 在数量级上相当,因此原子中电子就 不能当作经典粒子处理,即不能用位置和动量来 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基本内容
• 基本概念:物质波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基本规律:德布罗意假设 不确定关系
• 作业:练习40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不 确定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 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描述粒子性的 物理量(动量、能量)之间的关系。
1924年,德布罗意大胆地设想,波粒二象性不 是光所特有的,一切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
质量为 m、速率为 的自由粒子,
一方面可以用能量 E 和动量 P 来描述它的粒子性;
另一方面可用频率 ν 和波长 λ来描述它的波动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E mc2 h
h P = mυ =
107
=0.146nm
此波长的数量级与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相当, 微观物体具有出波动性。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为 10-9 10-11m
例2:静止的电子经电场加速,加速电势差为U=150v , 速度 υ << c。求:德布罗意波长 。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解:
EK
1 2
m0 2 =eU
---海森伯测不准关系
---海森伯测不准关系 下面用电子的单缝衍射为例来说明测不准关系:
x
p
px
py
px
a
x
o
y
电子通过狭缝时的
x
p
px
位置的不确定量:x a
电子通过狭缝后,由
py
px
于衍射原因,电子动量的 a
方向有了改变,要到达屏 x
o
y
上不同的点,具有 x 方向
动量 Px 。
I
散射束
电子枪
K
U
入射束
镍单晶
戴维逊-革末实验装置
G
54
U
实验发现,电子束
强度并不随加速电压而 单调变化,而是出现一 系列峰值。
求电子波的波长。
由布拉格公式: 2d sin k
相
电子对晶面的掠射角为(k 1) 对
65
22
2d sin
强 度
U 54V
戴维孙-革末实验结果表明:
电子探测器
散射束
G
电子枪
入射束
K
U
镍单晶
戴维逊-革末实验装置
(1)散射电子束在某些方向上特别强;这 种现象类似于X射线被单晶衍射的情形,从 而显示了电子束的波动特性。
(2)使电子束与散射线之间的夹角 θ 保持不变, 并测量在不同加速电压下散射电子束的强度。
电子探测器
② 电子m=9.1×10-31kg,v =5.0×107m/s;求λ。
解:①
h 6.631034 =1.331025nm
mv 0.01 500
宏观物体(子弹)由于波长小到实验难以测量 的程度,因而宏观物体表现出粒子性。
②
h mv
6.63 9.11031
1034 5
由于他取得的上述巨大成 就,使他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 理论物理和原子物理学家。
例1:试求当粒子位置不确定量为其德布罗意波 长时,其速度不确定量。
解:
h
p
例2:(P261例21-8)设子弹的质量为0.01kg, 枪口的直径为0.1cm,试用不确定关系计算子弹 射出枪口的横向速度。 解:
取等号计算:
2 了解一维坐标动量不确定关系
21.4 德布罗意假设 电子衍射实验
法国物理学家, 1923年他提 出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 性。1924年正式发表一切物质都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论述,并建议 用电子在晶体上做衍射实验来验 证。1927年被实验证实。
德布罗意
(Louis de Broglie,
1892-1987)
能级的平均寿命 t 越长,能级的宽度 E
(能量的不确定量)就越小,辐射产生的谱线宽 度就越小,单色性就越好,反之亦然。
E t h
反映了原子能级宽度△E 和原子在该能级的平均 寿命 △t 之间的关系。
E E 2
E E 2
寿命△t
E 光辐射
激发态 基态
平均寿命 t ~ 108s
如果只考虑1级衍射图样。
根据单缝衍射公式,其第一级的衍射角满足:
(k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sin
sin
a
第一级的衍射角满足: sin
x a
a
动量在 Ox 轴上的 分量的不确定量为:
x
p
px
px p sin
p
x
py
px
代入德布罗意关系:
h
p
px